#我是小編盧比
又一次,廠商們證明了科技工藝的無極限!
先前大家原本以為傳統磁碟機的儲存密度,已經幾乎到達物理極限,必須改由在磁碟機內填充氦氣的 HAMR/MAMR 技術,才能夠再進一步的提升單顆磁碟機的容量。在市場上量產的磁碟機中,目前容量最大的是 16TB(當然是 3.5 吋 7.2Krpm 的 Nearline 磁碟機),具備 9 塊碟片。
現在,預計在 2021 年,包括 Seagate 與 WD 兩家大廠都有可能會出現 10 塊碟片的磁碟機,容量將會達到 18-20TB,把磁碟機的儲存密度由現在的每平方英吋 1,000Gb,推升到 1,200Gb。這將會使 HAMR/MARM 的磁碟機往後遞延到 2022 年,原本具備 9 塊碟片 18TB 的 HAMR 磁碟預定在明 (2020) 年上市。
整體來看,Nearline 磁碟機市場的量仍然處於較低的狀況,主要的市場在企業儲存,但企業採購有其循環,目前主流的大容量磁碟機是 10-12TB;同時間固態硬碟的容量也在提升中,儘管價格上相對於傳統磁碟機是高的,但仍然會對磁碟機市場產生一定的衝擊。
固態氦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交大光電系王興宗教授新書出版
「#共舞雷射」--開創台灣雷射研究的先鋒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致力於雷射物理研究而有所突破的三位科學家;實際上,雷射(LASER)發明於1960年代,超過半個多世紀以來,以雷射相關的研究已多次榮獲諾貝爾獎的肯定,這說明了雷射技術的演進不僅加快了全球科技發展的速度,更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便利發明。台灣在雷射科技的發展中並沒有缺席,而且交大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共舞雷射」一書由交大光電系王興宗教授撰述其一生參與雷射技術發展之盛世並於其中創造其盛的故事,王教授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一字一句堆積出與雷射共舞的驚奇之旅。
王興宗教授致力於雷射技術超過五十年,從最早的台灣第一支自製雷射、世界上第一套白光雷射、研製美國第一顆砷化鎵面射型雷射,到近期於交大研製全球第一顆藍光氮化鎵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Blue GaN VCSEL)為其最著名的代表,王教授的研究領域廣泛,其中包括氣態、固態以及半導體雷射等具有開創性的成果,對學術界與產業界均有極大的貢獻。
交大光電系主任盧廷昌教授指出:王教授於1965年在交通大學的博愛校區建立台灣第一間雷射實驗室以及製作出台灣第一套紅光氦氖雷射,並發展雷射與光電相關課程,先期培育出許多雷射光電的人才,奠定台灣在雷射光電科技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雷射」一詞的中文名稱是由王教授最早提出的。此外,王教授於1971年在美國使用中空金屬陰極放射管發明並製作出世界上首套氦鎘白光雷射,可以同時產生紅藍綠三色同調光,在全球榮獲二十件專利,世界公認為「白光雷射之父」。王教授於1995年從美國返鄉在交通大學光電所建立半導體雷射實驗室,擔任教育部卓越計畫與國科會國家型奈米計畫的總主持人,致力於氮化鎵奈米光電元件的研究,首先成功的製作出全世界第一顆藍光氮化鎵面射型雷射,並率先使用雷射剝離與奈米柱等技術大幅提升藍白光發光二極體的操作效率,已大量應用於顯示、面板與固態照明等節能光源中。
王興宗教授一生鑽研雷射技術,發表論文超過兩百多篇,在許多專門的領域上仍維持技術的領先,在學術界受到高度的肯定;此外,在台灣所培育的無論是早期的雷射光電人才或是後期的發光二極體(LED)、半導體雷射光電元件等領域,超過一百位博碩士畢業生,對於台灣的學術與產業的發展,貢獻良多!
「共舞雷射」一書由五南出版社編輯發行,全書由王教授以平實的口吻娓娓道來,似乎在不經意中的過程,卻屢屢成功完成許多雷射技術的世界第一的精采故事,相關章節還輔以雷射技術講座,簡介如雷射、白光雷射、半導體雷射、VCSEL等原理,提供有興趣的讀者在人文、歷史與科技等領域上獲得人生發展的啟發。新書發表會由交通大學光電系與田家炳光電中心共同舉辦,發表會場面熱鬧溫馨,許多王教授曾經教過的學生攜家帶眷的前來參加,前國科會主委暨交大榮譽退休教授魏哲和、前交大校長暨交大講座教授吳重雨及晶元光電總經理周銘俊等皆出席共同推薦,期許開創台灣在雷射光電技術上一片嶄新的天地。
#為世界之光
#白光雷射之父
#共舞雷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