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3萬的網紅蒟蒻講幹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s://youtu.be/BVoe1bcqBWM 世界英文地理系列出爐囉! 第二站我們來到的就是歐洲 究竟這些國家的名字該怎麼來用英文說呢? 看完本單元,你就知道囉! 小額贊助安撫蒟嫂 https://p.ecpay.com.tw/E2494 本單元出現的單字 歐洲 / Europe 俄羅...
國家地理冰島系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全球最富裕的地區之一,面對洪災眾生仍無語問蒼天 德國執政黨梅克爾接班人基民盟拉舍特一笑失江山 綠黨可能贏得歐洲最大國八月大選》
德國發生了千年一見的洪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傷亡損失,但是德國也將在短短的兩個月之後,將迎來德國近二十年最重要的一場大選:誰能在梅克爾之後,領導德國?
這場大選也關乎歐洲,尤其是爆發洪災的同一時間,歐盟出台了要在2050達到碳中和的一攬子計畫「Fit for 55」。而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旗艦提案:一是要在2035終結化石燃料,二是徹底改革排碳交易市場,都將會對身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產生最大的衝擊。財力雄厚的德國並沒有要求歐盟援助救災,但是歐盟碳中和的計畫,不能沒有德國的支持。因此進入倒數兩個月的德國大選,將是一場讓全歐屏息以待的關鍵選舉。
洪災發生之前,一直被民調唱衰的執政黨基民盟,在6月6日的地方選舉(九月大選前最後一場的地方議會選舉)中,獲得的選票比 AfD和Linke(極左派)加起來還要多,搶灘成功扳回一城,基為民盟主席兼總理候選人拉舍特打下一劑強心針。
而拉舍特同時也是災情最為慘重的北威邦(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的總理。在德國的近代歷史上,洪水救災的表現曾經數次影響了災後的選舉結果。1962年的社民黨施密特,和2002年的施洛德,都是在成功指揮救災之後,扭轉了選情,贏得大選出任總理。
拉舍特當然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災區。他是災區總理的身分,也讓他陪同聯邦總統和總理再次造訪災區。但是一段他在總統神情凝重發表講話的同時,被媒體捕獲到他在總統身後哈哈大笑的鏡頭,可能會是他的致命失誤。
但是他還沒有出局,因為拉舍特最強勁的對手,是已經躍升為德國的第二大政黨的綠黨,所推出的女性候選人安娜萊娜·貝爾博克,也被一系列的醜聞纏身。
貝爾伯克最近被德國媒體揭露,她的新書《現在如何更新我們的國家》中,內容有大幅的剽竊抄襲。而她在幾週之前,也被指控修飾履歷上有關學術生涯及經歷,作了不實造假的陳述。她雖然已經公開承認錯誤搶救選情,但是民調已經滑落到20% 。落後於基民盟和姐妹黨CSU合計的29%。
洪災敲響了氣候變遷的警鐘。離9/26的大選只剩下兩個月,但是目前兩位最有希望的梅克爾接班人,都面臨個人的選情困境,使得無法把大選聚焦在真正關鍵的氣候變遷議題之上。
{內文}
你還記得上一次大笑是什麼時候嗎?你曾經為自己的開心大笑後悔過嗎?當整個德國還驚魂甫定,找不到字彙,來形容這場毀滅性洪災造成的重創時,竟然有人可以一派輕鬆地哈哈大笑。
德國總統 史坦麥爾:
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很早就明確表示,那些遭受如此慘重損失的人,我們將為他們提供幫助,已經承諾的補助也應該用於社區。
當德國總統在視察災區後,表情凝重地評估所目睹的損壞的同時,身為災情最為慘重的北威邦(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總理,拉舍特竟然在總統身後笑得合不攏嘴。這個鏡頭立刻引起了廣泛的憤怒,因為拉舍特不是別人,他是基民盟主席,兼兩個月之後,9月大選的總理候選人。
新聞片段:1962年2月16日,風暴從冰島抵達北海沿岸,德國高達12級使船隻陷入困境,漢堡面臨災難的威脅。
1962年暴風雨海水倒灌,造成漢堡一片汪洋的慘劇。當時的漢堡社民黨的參議員施密特,因為不顧危險全力救災而一戰成名,後來在1974成為德國總理。
2002年8月,德國東部遭洪水嚴重衝擊,當時的總理施洛德正在競選連任,他的民調落後處於困境。但是他穿著雨衣和橡膠靴指揮救災,充滿同情和關懷的照片,扭轉了選情,兩個月後,施洛德贏得大選獲得連任。
拉舍特身為北威邦的地方首長,當然在洪災發生後第一時間,到場視察,也在引起公憤之後立刻推文道歉:「我感謝聯邦總統的訪問,災區受害者的命運,與我們息息相關。我更後悔談話造成的印象,這是不恰當的,我很抱歉。」
德國總理 梅克爾:
在柏林的內閣會議上,我們將制定一項關於財政援助的議案,正如邦首長告訴我的那樣,這是關於將通過的,由國家一起支付的,摒除官僚主義的直接援助。經濟援助必須盡快到達人們手中,他們通常除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之外,一無所有。並且將要完全依靠援助。
尤其是在他談笑風生的第二天,梅克爾以一句,「德語中幾乎沒有字彙來形容這場災難」,和另一個重災區萊法邦社民黨總理,手拉手的畫面,讓德國人在質疑拉舍特的同理心之外,進一步質疑他的危機處理能力。
基民盟主席兼德國總理候選人 拉舍特:
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我們將為該邦受影響的地區,提供加倍的財政援助,因此我們也可以做出貢獻。申請表格和程序必須盡可能簡單。他們必須在一周內就準備好,以便儘快支付第一筆款項。
財政部長舒爾茨,已於7月21日宣布,德國聯邦政府,將對災區提供緊急援助,將用於修復倒塌的房屋、街道和橋樑。
德國財政部長 舒爾茨:
最重要的信息是,我們將像幾年前的洪災之後一樣,立即提供緊急援助,我們粗略估計總共需要4億歐元,這意味著聯邦政府需要2億歐元。
但是緊急救援的資金,將不設上限,而且承諾的金額,不會影響到聯邦預算。經濟部長Peter Altmaier則表示,還將為受洪災影響的小企業,提供1萬歐元的短期救濟金。
法國高級金融研究所所長 Philippe Dessertine:
受創最為慘重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是歐洲最大的經濟區,是全歐GDP產值最高的地區,超過巴黎地區,根本就是歐洲的經濟心肺區,當然也是德國的重鎮。而其鄰近的萊茵蘭-普法爾茨邦,包含了西歐的地理中心,在這個地區裡,有德國的萊茵蘭-普法爾茨邦,有法國的洛林省薩爾斯省,有盧森堡和比利時的瓦隆地區,有比利時的列日市。這裡是歐洲的十字路口,是一個經濟生產重中之重的地區,當然也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地區。
這個包含了德國工業大區北威邦,法國煤礦重地洛林省,和荷比盧的交界,正是今天歐盟的前身,在1952年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核心。
歐盟執委會主席 馮德萊恩:
氣候轉型將伴隨著社會氣候基金,該基金將支持收入並將支持投資,以解決能源貧困問題,並為弱勢家庭和小企業削減開支,因此當碳定價生效時,這是對最需要它的人的真正支持,這是成員國之間和成員國內部,真正的團結。
這是一個沒有人敢設計的巧合,這場毀滅性的洪災,就發生在歐盟出台,實現2050碳中和的一攬子計畫,「Fit for 55」提案的,同一時間。而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旗艦提案:一是要在2035終結化石燃料,二是徹底改革排碳交易市場。
德國鋼鐵業協會總監 Martin Theuringer:
而對我們企業來說平衡意味著,一方面我們需要對鋼鐵等基礎產業,向碳中和邁進提供更強的轉型激勵,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國際競爭。在我們看來所謂的「Fit for 55」套餐,無法滿足這一要求。
終結化石燃料,將衝擊德國的汽車工業,而德國還有38%的能源需要,來自煤炭,是歐洲最依賴煤炭的國家。即使德國已經決定,預計在2038年前,關閉所有的燃煤電廠,碳定價,仍將嚴重影響德國的生產力。洪災發生之後,財力雄厚的德國,並沒有要求歐盟援助,但是歐盟「Fit for 55」的計畫,不能沒有德國的支持。因此進入倒數兩個月的德國大選,將是一場讓全歐,屏息以待的關鍵選舉。
新聞片段:綠黨在最近幾年取得了重大進展,躍升為德國的第二大政黨,這是首次綠黨領袖是一種可能,貝爾伯克說她準備好了。
選前突如其來的這場洪災,更重磅敲響了氣候變遷的警鐘,再加上基民盟對手,拉舍特的脫稿演出,綠黨的貝爾伯克,似乎是勝券在握,但是拉舍特還沒有完全出局,因為貝爾伯克最近被德國媒體揭露,她剛剛才出版的新書,《現在如何更新我們的國家》中,內容有大幅剽竊抄襲的嫌疑。而這是她被指控修飾履歷,有關學術生涯及經歷上,不實造假的陳述爆發的幾週之後。她雖然已經公開承認錯誤,搶救選情,但是她的人氣迅速滑落,導致綠黨的民意支持,已經降到20% 。落後於基民盟和姐妹黨合計的29%,而拉舍特在9月大選中,最大優勢,可能只是主要對手貝爾伯克的弱點。
是的,「德語中幾乎沒有字彙,來形容這場災難」。德語裡除了「梅克爾」也沒有別的字,可以形容信任與危機處理。
https://youtu.be/JDINSn7DvQs
國家地理冰島系列 在 Mobile01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許多攝影愛好者喜歡的國家地理相機包!這次的冰島系列新款包體積容量不大但好看,相機背帶更有特別的設計呢!
#NationalGeographic #國家地理頻道 #冰島系列 #相機包
#相機背帶 #腰包 #Mobile01
國家地理冰島系列 在 蒟蒻講幹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ttps://youtu.be/BVoe1bcqBWM
世界英文地理系列出爐囉!
第二站我們來到的就是歐洲
究竟這些國家的名字該怎麼來用英文說呢?
看完本單元,你就知道囉!
小額贊助安撫蒟嫂 https://p.ecpay.com.tw/E2494
本單元出現的單字
歐洲 / Europe
俄羅斯 / Russia
莫斯科 / Moscow
土耳其 / Turkey
伊斯坦堡 / Istanbul
芬蘭 / Finland
諾基亞 / Nokia
瑞典 / Sweden
挪威 / Norway
丹麥 / Denmark
冰島 / Iceland
斯坎納維亞 / Scandinavian
愛沙尼亞 / Estonia
拉脫維亞 / Latvia
立陶宛 / Lithuania
英國 / UK / United Kingdom
UK全名 /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蘇格蘭 / Scotland
英格蘭 / England
威爾斯 / Wales
北愛爾蘭 / Northern Ireland
倫敦 / London
愛爾蘭 / Ireland
葡萄牙 / Portugal
西班牙/ Spain
加泰隆尼亞 / Catalonia
安道爾公國 / Andorra
法國 / France,
摩納哥 / Monaco
盧森堡 / Luxembourg
比利時 / Belgium
荷蘭 / Netherlands / Holland
德國 / Germany
德意志 / Duitsland
波蘭 / Poland
捷克 / Czech Republic
奧地利 / Austria
瑞士 / Switzerland
列支登士敦 / Liechtenstein
義大利 / Italy
西西里島 / Sicily
聖馬利諾 / San Marino
梵諦岡 / Vatican City
希臘 / Greece
阿爾巴尼亞 / Albania
馬其頓 / Macedonia
保加利亞 / Bulgaria
羅馬尼亞 / Romania
摩爾多瓦 / Moldova
斯洛伐克 / Slovakia
匈牙利 / Hungary
斯洛維尼亞 / Slovenia
克羅埃西亞 / Croatia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 / Bosnia and Herzegovina
蒙特內哥羅 / Montenegro / 黑山
塞爾維亞 / Serbia
科索夫 / Kosovo
白俄羅斯 / Belarus
烏克蘭 / Ukr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