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爭取!社區關懷訪視員明年將增補 75 人,持續協助精神障礙者穩定生活!
先前 4 月,我曾在衛環委員會的施政總質詢上,向蘇貞昌院長表達精神障礙者與家屬的心聲,因為目前社區復健與支持服務的資源不足,導致他們從醫院回到家門之後,經常孤立無援。
因此,我們極力地向院長與衛福部反映,希望能夠增加資源,健全社區關懷訪視的人力與制度。
就在這週,我們收到衛福部心口司的回覆,在往年的預算金額之外,成功向中央爭取到明年度增列約 5 千萬元的經費,可以協助各地方政府衛生單位增聘約 75 名社區關懷訪視人力。
我們非常肯定行政院、衛福部及心口司這樣的政策方向,讓社區關懷訪視的人力與運作,能夠逐漸走向一個正常的機制。
當病人渡過急性期的藥物治療之後,其實更需要長期地、穩定地接受精神復健的服務,讓病人恢復社會功能與生活能力。這趟漫長的復元過程,需要有一個支持他的輔具,而精障者需要的輔具,是人。
「社區關懷訪視員」,便是精障者在日常的重要輔具之一,支持他們在社區自立生活。
但是,社區關懷訪視員長期存在服務案量超載的困境。上個會期,我也在質詢中提到這個問題,全臺灣登錄在精神照護系統的精神疾患者約有 13.9 萬人,但我們的社區關懷訪視員卻只有 99 名,每一位關訪員案量高達 405 人。
其實,在 2017 年國民心理健康第二期計畫的政策目標,希望將關訪員人力提升至 425 人、案量比降為 1:80。雖然我們離這個政策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但是,我們相信,這次增加社關員的小小一步,是協助精障者在社區穩定生活的重要進展!
除了人力的增補之外,接下來我也會持續敦促相關部會,釐清「精神病人社區關懷」與「自殺通報關懷訪視」這兩個不同的專業,並且建立督導跟網絡合作機制,讓第一線人員不再於社區中單槍匹馬、孤立無援,能夠獲得好的政策後盾,協助精障者在社區穩定地、如願地去生活。
國民心理健康 計畫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一則獨家新聞…真無加稅需求?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圖/財政部長蘇建榮表示,我國因應疫情增加政府支出,但目前財政穩健,「沒有加稅的需求」。聯合報系資料照)
因應疫情經濟,各國都砸大錢。歐美日投入以GDP的十%計算,馬來西亞達十六%(雖然至今發出僅二%)。錢哪裡來,舉債與增稅雙管齊下。
財政部日前提出四項方案,包括未來一年要以一兆台幣低利融資協助廠商,另以一百億元與民間資本聯合創投。四家綜合報紙無不報導這則新聞,卻僅有聯合報沈婉玉呈現的財政部長蘇建榮「無加稅需求」,會讓國人想到「稅」的問題,另三報並無一處提及。聯合報的標題足以提醒讀者,英美、歐盟、澳洲等稅收已占GDP三至四成多的國家,都在考慮或醞釀加稅因應疫情。《經濟學人》呼籲各國「抓住這個時刻」,減少各國給予化石燃料近五千億美元的補助,引入足額的碳稅,拯救人類維護地球。
那麼,稅收僅占GDP不到十四%的台灣,無論是因應疫情經濟,或是降溫自救,真的「無加稅需求」嗎?
五月廿八日在「疫情引發新思維與契機論壇」,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張鴻仁說,這次防疫成績優秀,但「台灣醫療體系量能不足」也是事實。現在若不未雨綢繆,來日再有嚴峻的疫情,恐怕疲於奔命。這則新聞協助社會思考,進而因應即將到來的挑戰,也是僅有聯合報陳雨鑫報導。醫療體系資源不足,除了增加健保費,另一個來源不就是必須由財政部增加稅收,然後從稅收移轉挹注嗎?
五月三日,聯合報賴于榛、蔡晉宇、卜敏正三位記者再次獨家披露,重大刑案精神鑑定依照現行規定,本來就可以延請一位以上的醫師鑑定,但監察委員王幼玲與立法委員王婉諭說,由於「預算不足」,很多時候根本連鑑定都沒有做。這就使得不檢討預算欠缺,卻提出「一個醫師就夠嗎」的行政院,輕則是不知道預算不夠而有「何不食肉糜」之譏,重則是推諉卸責的怠忽職守。
楊竣傑(今周刊)整理的資料顯示,行政院審核通過的「2017-2021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四年來「預算與人力並未增加」,國人人均心理健康支出○.七五美元,是世衛組織將近兩百會員國人均二.五美元的三分之一不到!台灣社區關懷訪視員過去十三年來都是九十六人,但二○一三至一九年,社區病友已從二萬多人增至四萬多人,社關員一位負責從二一三位增至四三四位,而衛福部若要兌現蔡英文的競選計畫,應該是一比八十!
從疫情的經濟救急,到建立社會安全網及救人救環境的降溫減碳,沒有一個項目不需要大錢,政府不善用各種時機,讓國人知道箇中利害,不行。請不要再說「無加稅需求」。
國民心理健康 計畫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強化社會安全網2.0!
讓我們的社會有更友善的資源與網絡,接住每位辛苦的朋友。
如何幫助精神疾病患者與這個社會保持連結,不讓他們從社會安全網墜落,希望支持他們可以如常、和諧地與自己的疾病共存,不被社會隔絕在外,社區關懷、社區支持網絡,是非常重要的一塊。
民間團體過去多有倡議精神社區多元服務方案,例如:同儕支持方案、協助就業方案、「社區團體家庭」、「團體家屋」服務等。
而去年衛福部,也開始執行精神病友多元社區生活方案,以多元社區生活模式,鼓勵各地精神障礙團體辦理。計畫執行後,確實達到了許多正向效果,讓社會更溫暖、減少標籤及汙名化的狀況,包括:
🔶讓精神障礙者有機會在社區中自主的正常生活
🔶有助於精神疾病的穩定並減少住院,更能發揮個人優點和復元的目標
🔶精神障礙者不會感到自卑認為自己與他人不同,或被社區排斥
🔶讓鄰居和民眾能了解個案與他們没有不一樣,亦享有社區中生活的平等權利
🔶讓家屬能看見希望,如家屬的感受包括照顧壓力減少,互動反而更正向
我個人非常支持這樣的政策,也希望方案能持續執行;然而,目前此方案僅服務39名個案,希望未來主管機關能更重視此方案積極執行,讓服務對象能再擴大。
雖然以服務人數來看規模還不大,但事實上這是非常困難度高的方案,因為社會還不夠了解社區精神服務的重要性,讓委辦團體光找到租屋就花了半年時間。
此外,目前社區關懷政策的另一個困境,便是關訪員嚴重不足!全台社區關懷訪視人力為 99 人,而由關訪員負責訪視的一、二級精神病患者,人數約是 4 萬多人;也就是說,一位關訪員的案量,高達 405 人,導致政策運作僅能就醫療面來切入,而忽略社會支持面向。
此項政策我今天也在質詢時提出臨時提案,要求衛福部續提升社區關懷訪視員之數量,以符合原本在第二期國民心理健康計畫之規劃(案量比提升至一比八十)。
最後,我認為過去社安網1.0集中在事發後的處理,隨著今年計畫結束、明年開始啟動新計畫,方向應該開始有所調整。希望社安網的資源能往前期預防部署,在籌備期間即可廣納專家與第一線工作人員的意見,也讓這社會及鄰里社區有更友善支持的資源及網絡,接住每個辛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