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青花瓷的故事》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寵妃,也是洛可可藝術推動者-龐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穩坐官方「首席情婦」寶座多年,曾經享盡恩寵權勢滔天,在法國人民眼裡看來,她甚至得為「七年戰爭」敗戰負起責任。
你想,若是無足輕重,龐巴杜夫人又何須擔此〝重任〞?
無奈儘管縱橫宮廷,儼然波旁王朝地下首相兼文化部長,深深影響凡爾賽宮與民間美感品味,龐巴杜夫人的中產階級出身依舊成為貴族笑柄,使她的本名珍妮・安托瓦內特・普瓦松(Jeanne-Antoinette Poisson)都被拿來作文章。因為姓氏為Poisson,向來尖酸勢利的貴族們私下便譏笑她為poissonnades,誰叫poisson就有魚的含義🐟。
洛可可文化不僅反映在繪畫、建築或家具…等類,同時也展現於器物,尤其是瓷器。龐巴杜夫人所處的18世紀中期,中國早已不再壟斷世界瓷器市場;歐洲在長期購入大量中國瓷器之後,經過不屈不撓的多年追尋,終於迎來翻身機會。
--------------
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1670-1733)本人就是個無可救藥的瓷器狂粉,在他全力支持之下,為歐洲率先找出瓷器製作祕方,於18世紀初開啟麥森(Meissen)瓷廠之偉業。
在此之前,這位敗家子國王傾注國力家財就為了蒐集精美中國瓷器,龐大錢坑搞得財務大臣時時常火燒屁股糾結萬分😩,幸虧還是被奧古斯特都二世找到製瓷秘方,打造出生財金雞母。
而大不列顛群島上,還有陶匠之子約書亞・威治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1795)以驚人之姿崛起。
當時正逢龐貝古城遺跡出土,追尋古羅馬風潮的新古典主義蔓延歐洲,於是威治伍德推崇新古典主義,捨棄莫名所以中國風和繁複奢華洛可可,運用工業革命成果和嶄新行銷手法,包含邀請名人代言,量產出質精價美廣大商品,開創英式瓷器王朝大業。
瓷器勢力地圖之分布,已不可同日而語。
--------------
有別於西方製瓷技術不斷在實驗中革新發展,甚至還能機械作業生產,原為天下瓷都美名的景德鎮仍處於傳統手工業小型作坊,加上早前明末清初時局不定戰亂破壞,都讓它的光環不再。而荷蘭台夫特藍陶由於一直仿效中國趣味,又缺少英式瓷器的革新精神,導致中落的速度更加快速。
如此說來,景德鎮和台夫特,或許可以算是一對難兄難弟。
就連法國在路易十四曾經深深著迷於中國風和瓷器熱之後,來到龐巴杜夫人時,以國家財政支持塞伏爾瓷器(Sèvres porcelain)廠,甚至於1756年推出浪漫濃郁「龐巴杜玫瑰粉」(rose Pompadour)。極富女性品味的塞伏爾瓷器又再度為歐洲瓷器發展延續新生命。
--------------
若從瓷器重鎮轉移狀況看來,因航海貿易而起的中國瓷器熱,也因航海貿易逐漸平息,最終歐洲瓷器自行開拓了一番天地,同時印證世界文明和經濟發展史中,東西方強權之移轉。
然而,綜觀瓷器演化史,更如同一部世界文化史,在這些異文化碰撞、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總會產生某些因誤解而生的妙事。
例如法國某貴族向景德鎮訂製一套餐具,〝懂事〞的中國瓷工在器皿邊緣畫上傳統吉祥寓意的鯉魚游水姿態,意謂鯉躍龍門之祥瑞;結果好了,這下在凡爾賽宮內,大家卻把鯉魚看成龐巴杜夫人,花名poissonnades之本尊,而紛紛竊笑不已。😆😆😆
若是龐巴杜夫人公開讚賞這套餐具,那又更尷尬了。😅
另外對於荷蘭人來說,瓷盤上畫著魚,表示這正是用來食用荷蘭國寶-鯡魚的餐具,跟跳不跳龍門壓根無關。何況早在18世紀初期,荷屬東印度公司向景德鎮下單的內容就包含〝鯡魚盤得畫上鯡魚〞🐟此類指令。
--------------
事實上,歐洲人的瓷器品味正好也反映了藝術風格演變。
青花瓷於17世紀盛行一時,此般由中亞和中國文化交融所誕生的紋飾,正好迎合17世紀初期,菁英階層從文藝復興轉向矯飾主義的喜好。因此荷蘭黃金時代靜物畫常見各種器物顯示當時荷蘭均富繁榮的生活,其中也包含各式青花瓷,無論是奶油碟、啤酒杯🍺、橄欖盤…等等。
17世紀末期,由路易十四推波助瀾的中國風,又反映巴洛克風潮對於動態曲線之偏好。接下來轉向輕盈甜美洛可可,瓷器照樣能夠包容那些最華美奢華的裝飾。即使來個大轉彎,再到嚴謹莊重新古典,瓷器的圓形瓶身正好得以讓新古典敘事風格好好發揮。
--------------
你看,光是瓷器風格演變過程,就可以成為解讀眾多文化脈絡的重要憑藉。
《青花瓷的故事》由美國學者Robert Finlay所著,以瓷器出發,主要論述16至19世紀瓷器所構築的世界史,涉及範疇廣泛,橫跨地域眾多,無論就政治情勢、工藝演進、經濟型態、飲食文化或藝術美學…等皆細細道來。
全書知識量爆滿,大大小小故事豐碩又有趣。2011年閱讀初版時已讓人一見鍾情,如今再讀來更是拍案不絕。青花瓷從來不只是青花瓷,更蘊含滿滿世界史。
這時候最適合待在家好好閱讀,《青花瓷的故事》正好帶你跟著瓷器遨遊天下。
#本書已改名再版,感謝版友資訊。
新書名《從景德鎮到Wedgwood瓷器:第一個全球化商品,影響人類歷史一千年》
#青花瓷的故事
#讀完增加一甲子功力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我是小馬 A Man in his Cav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沒錯!我們開會員啦!(鞭炮!咻咻!碰!) 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我們覺得很幸福。我們會捐出20%的會員收入,給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希望能幫助其他地方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再次謝謝大家,成長的路上有你們,真好! 來成為 A Man in his Cave 的會員連結:https://tinyurl.com...
國王的宮廷秘術 在 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提到藝術中的「東方主義」。不過這個東方指的是近東以及北非,和咱們東亞無啥關係。
許多朋友一定看過東方主義的畫作,但可能沒有去深究到底是它有沒有形成一個流派、或是誰是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
我們曾經提到舉世聞名的貝尼尼他哥哥Gentile Bellini到鄂圖曼的宮廷成為座上賓。他所畫的穆罕默德二世(攻下君士坦丁堡的蘇丹)成為倫敦國家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不過那個時候的東方主義繪畫只能說是以東方文化為主題,並沒有在陳述形象之外呈現東方神秘的氛圍。
要提到東方主義,一定會提到Ingres(1780 – 1867)對土耳其或是摩洛哥後宮的描繪,我們在介紹鄂圖曼後宮的時候欣賞過他的繪畫。為了方便比較,我們再次欣賞。
在穆罕默德二世之後Ingres的作品分別是:
Odalisque with Slave, 宮女與奴隸Fogg Art Museum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Grand Odalisque, 大宮女Musée du Louvre, Paris
The Little Bather; Harem interior, 小浴女Musée du Louvre, Paris
The Turkish Bath, 土耳其浴Musée du Louvre, Paris
這幾幅畫都明顯表現Ingres的特殊畫風,一看就是Ingres的作品無誤。
他的畫風遵循了古典主義繪畫哲學:藝術應該蘊藏高貴的簡單性與祥和的壯麗。
但是如果我們再欣賞他的下一幅畫:The Valpinçon Bather(法文La Grande Baigneuse,可以翻譯為大浴女)。就發現它與我們列在前面的所有他的畫風格幾乎完全不同,即使主題一樣。
從大浴女(成於1808)到大宮女(成於1814)、甚至到小浴女(成於1828),除了對東方色彩表現得更為清楚、也就是說與非典型主題越來越近、用色越來越大膽、線條也更為繁複。
所以可以說大宮女是Ingres從新古典主義跨越到浪漫主義的一項嘗試。
而浪漫主義大師Eugène Delacroix(1798 – 1863)的東方色彩就更加濃厚了。
這位畫家以「自由引領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千古流芳。
而一樣的手法在「自由」這幅畫之前的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就能夠將東方的神秘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兩幅畫都藏於羅浮宮,也都是巨製。「自由」稍小,260 cm x 325 cm;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392 x 496,
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的恢宏加上生動的主題,在羅浮宮很難不讓人注意。不過一般人可能並不清楚它的故事。
Sardanapalus是古希臘史學家所記載的亞述最後一任國王,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
希臘史書記載這位國王荒淫無道、每天酒池肉林。畫中的他看著六位妙齡少女被勇士殘殺,但即使這種荒唐的場面,他還是覺得索然無味。最後他乾脆一把火燒了所有的珍寶、大家同歸於盡。
不過真是的歷史可不是這樣。首先,亞述最後一位國王是Ashur-uballit II。
他是在首都、也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尼微微(Nineveh)陷落之後,於烽火連天之際即位的。但是整個亞述帝國當時已經被巴比倫打得落花流水,他堅守最後一座城池,但終究寡不敵眾。
其次Sardanapalus這個名字可能是從Ashurbanipal誤傳。但是Ashurbanipal與他的父祖在位期間是亞述王國文治武功最興盛的時期。
Delacroix以顯筆(painterliness,中文為Dr. Shu自行翻譯)的技巧表現畫面的生動感,其實是浪漫主義的另類。不過這種技法不僅讓Delacroix成為一代宗師,而且深深影響到了日後整個印象派、還有梵谷。您如果喜歡他們,再回頭看Delacroix的繪畫,相信可以感覺得到一些脈絡。
此外,他的主題更是離經叛道。
在Delacroix的年代,新古典主義畫派已經盛行了大半個世紀,我們可以拿他與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 – 1825)做比較,就可以發現兩人的不同:除了筆法之外,還有就是主題。
大衛的主題莫不是為人英雄,像是拿破崙。我們附上這幅「拿破崙跨馬阿爾卑斯山」的五個版本中的凡爾賽版。大家可以對比。
Delacroix繪畫主題多元,東方主義只是其一。在他之後、約略與印象派同時的Jean-Léon Gérôme就不同了,他可以說是東方主義的宗師。我們之後介紹。
國王的宮廷秘術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噓~不要吵】
畫作與觀者互動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乾脆明白,有的曖昧隱晦,有的激發澎湃情感,也有的誘發好奇心理。
乍看這幅《沉默》(Le Discret or The Silence,1791),你覺得畫中男子想要表達什麼?〝大家安靜不要吵〞?〝內有惡犬要小心〞?〝千萬別告訴別人我在幹嘛〞或是〝我才不要告訴你秘密咧〞?
許多觀者在見到《沉默》的第一眼通常便能勾起想像,建立有趣又直接的互動與連結,例如本倫也是站在它面前忍住笑意端詳許久。如今《沉默》每回展出總是引人注目,迅速累積高人氣。至少你會開始揣測畫中人物處在何種情況,究竟想要傳遞什麼訊息?
=======================
法國畫家約瑟夫・杜克勒(Joseph Ducreux,1735-1802)於1780至1790年代發展出一系列反映人類表情的肖像畫,而且都是自畫像,《沉默》就是其一。
由於人相學(Physiognomic)研究在18世紀末很受歡迎,被用來做為聯繫人類神情以及科學發展、啟蒙運動之間相互關係的深入了解,加上杜克勒自己對於如何透過臉部表情和手勢表達情感很感興趣,所以有了這一連串自畫像。
你大概會想說這跟啟蒙運動有何關係?別忘了被宗教主宰的中世紀文化裡,面貌醜陋或肢體殘缺都是被認為是一種罪惡。
杜克勒刻意捕捉特定時刻和單一表情,無論是誇張猙獰或滑稽搞笑,都與正襟危坐的傳統樣板相去甚遠,此舉或可視為是18世紀啟蒙主義主張理性求知,不受限於宗教威權的影響之一。再者當需要做出各種誇張、扭曲的面容時,有時麻豆表現難如人意;何況據說畫家本倫脾氣不太好,很容易暴走,因此當然還是自己來擺姿勢比較方便。
不只作品有趣,杜克勒人生故事也挺妙,他的創作歷程剛好以法國大革命作為分界點。大革命之前,他曾是炙手可熱的宮廷畫家,專為法國和英國宮廷服務,雖不至於在凡爾賽宮裡橫著走,好歹也是王室寵兒一位。
=======================
1769年,杜克勒被派遣到維也納,為未來的路易十六王后瑪麗(Marie Antoinette,1755-1793)繪製肖像畫,好讓當時仍是王太子的路易十六先瞧瞧未婚妻的模樣,那一年瑪麗才14歲。隔年,瑪麗正式告別在奧地利宮廷裡無憂無慮的童年,以及大方寵溺她的親人,前往法國嫁給路易十六,成為太子妃。
正值荳蔻年華的瑪麗在杜克勒筆下,有著水靈眼神和紅嫩朱唇,襯上鮮嫩飽滿蘋果肌,看來清麗嬌美傾倒眾生。如果以〝不切實際少女心〞猜想,或許路易十六就是因此一見鍾情,才成為法國史上唯一沒有情婦的國王吧(最好是。
瑪麗嫁到法國之後,杜克勒跟著沾光,被封為男爵,還擔任〝王后首席畫家〞(premier peintre de la reine),可見這對王室小夫妻對於畫像都很滿意。1774年,他被任命為路易十六夫妻的正式宮廷肖像畫家。一直到大革命之前,杜克勒的肖像畫家日子都算是過得有滋有味,事業蓬勃發展。
待到1789年革命發生,路易十六一家從凡爾賽宮被押解至巴黎,局面頓時翻轉。
-----------------------------
大革命爆發後,法國社會陷入混亂局面,在廣大壓力下,路易十六曾經試圖施行君主立憲制。君民之間的妥協之舉,卻在1791年6月王室出逃行動失敗後徹底瓦解,再無轉圜餘地;國王一家人被囚禁在杜勒麗宮,人民反專制情緒高漲,大革命愈演愈烈。
雖說當時國王和王后還活著,為了避免掃到革命颱風尾,也跟著其他貴族上了斷頭台,與王室淵源頗深的杜克勒火速在1791年1月開溜到倫敦避難,意圖重建事業。只是事與願違,倫敦人似乎對他的作品興趣缺缺並不買單。當年8月,這位前法國宮廷畫家只好黯然回到巴黎。
失去王室當靠山,總得尋找其他顧客來源,並在嶄新政治和文化氛圍中重塑自己的藝術家形象。這種情況之下,〝政治正確〞很重要,尤其是1793年路易十六夫妻接連魂散斷頭台之後。
狡猾,ㄟ不是,聰明的杜克勒轉向投靠藝壇新古典主義領導人物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成為大衛的同事→其實是好乖好聽話的小跟班。在大衛協助之下,才保住一條小命,得以繼續發展繪畫事業,並與其他藝術家友好來往。
=======================
《沉默》曾於1791年的巴黎沙龍展中展出,畫家將手指放在嘴唇上,可能示意觀眾保持安靜,也可能有其他含意。這類表現手法既來自當代人相學研究,也讓他以更加誇張的形式,包含表情和手勢,呈現在畫布上。此時的杜克勒已經完全不同於昔日講究唯美氣勢的宮廷畫家角色,並以相當與眾特殊的方式直接與觀眾互動。
經歷過大革命洗禮,不再自滿於典型肖像畫家角色,杜克勒試圖分類並定義人類面貌和個性的各種表達方式,引起當代驚訝之餘卻也顯得格格不入。畢竟此類展現形式跟大革命前的洛可可風格和大革命後的新古典主義都相去甚遠。
儘管作品並未立即獲得重視,但18世紀的歐洲是個對生理學研究興趣日增的年代,杜克勒的作品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些自畫像反而也讓他因此留名美術史,獲得更多注意。
可惜的是,杜克勒很少在畫作上簽名,導致許多作品被錯誤歸類成其他藝術家之作。不過下次逛美術館,再看到擠眉弄眼,動作誇張,幽默又滑稽的自畫像時,杜克勒肯定就是頭號〝嫌疑犯〞。
=======================
都說了藝術要與生活結合,最好還是跨越時空限制和地理環境那種才強大。所以心情鬱悶、忙到翻天,想要公告〝閒人勿擾快滾開〞,或家有P孩吵不停時,《沉默》或許就能派上用場→舉起畫作遮住臉。
然後《沉默》還可以有啥用途?以下開放留言,歡迎大家一起來亂~
#防疫期間輕鬆一下
#很適合做成Q版Line貼圖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wiki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國王的宮廷秘術 在 我是小馬 A Man in his Cav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沒錯!我們開會員啦!(鞭炮!咻咻!碰!)
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我們覺得很幸福。我們會捐出20%的會員收入,給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希望能幫助其他地方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再次謝謝大家,成長的路上有你們,真好!
來成為 A Man in his Cave 的會員連結:https://tinyurl.com/ycjv9my2
#重大消息宣布 #開通YouTube會員 #伙伴們
國王的宮廷秘術 在 我是小馬 A Man in his Cav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國王的宮廷秘術治什麼?
#iam30 #國王的宮廷秘術 #我是小馬
*加入我的IG (瑞典阿爸):https://www.instagram.com/funand_co
Canon in D Major by Kevin MacLeod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Source: http://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index.html?isrc=USUAN1100301
Artist: http://incomp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