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見面的朋友約食午飯,討論對日本及英國的感覺。大家身邊都有朋友移民,選擇英國的佔大多數。
疫情之下的2021年,斷斷續續都有小貓三兩隻或跟家人、或孤身上路邁向新的世界。就當不是咬牙切齒說永不回來,無一不以移民或工作簽證的目標前往英國、美國、日本。
2021年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一年, 20年前的今天,我每天都要飲白蘭氏雞精。20年的今天,我已經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的年紀。就算如何說日本語能力試好困難,1級(我是舊制的考生)日本語能力試若與A-Level 相比,真心小巫見大巫。
去英國和日本雖然氣候文化人種各異,兩地的博物館對我來說都有難以抗拒的魔力:上野公園裏的國立西洋美術館的地獄之門,雖然只是孤零零地聳立門前,卻會勾起我在V&A的回憶。
看過大英博物館用傳統模式的Munch的展覽,再去日本排隊看完日本博物館鋪排的Munch x Pokémon期間限定展,總會慨嘆同樣是搞博物館展覽,英國跟日本真的不一樣。
我個人很偏心,除了V&A Dior展和大英博物館的日本漫畫展,最喜歡的歷史博物館展覽都是在日本。除了傳統的美術歷史民俗主題,別出心裁的題目總會在日本博物館的妙筆生化下變成主題樂園一樣的教育活動。
印象比較深的有橫濱看的糞便博物館展覽,進場先要坐馬桶,聽完講解馬桶裏就出現了塑膠製造、色彩繽紛的糞便。插上木棒,我以為大家都是小雲一齊玩屎屎;又有一年,巧克力展覽講述這種食品在人類歷史的重要性、發展里程碑、未來進化趨勢。離場精品店才知深入殺人不眨眼的戰場,巧克力主題精品比Tokyo Hands文具部更邪惡,荷包大出血!
香港的博物館做得好嗎?
香港博物館做得最好的,一定是價格吸引。本來的常設展覽長年免費,特別展覽20、30港幣不等,去到英國要變成英鎊。日本的話1500、2000日圓的特別展絕不罕見。
要是數香港的特別展覽,近十年最喜歡的會是文化博物館的法貝熱、香港科學館古羅馬科學、歷史博物館的俄羅斯公平的黃金馬車。
早陣子回母校中大做旁聽,星期三夜晚的課堂HIST5514A 叫「公眾歷史特別專題(博物館研究):博物館學:文化、詮釋與知識傳播」。當晚的嘉賓已經退休,之前曾經參與葛量洪消防船保育的工作。香港不是沒有專門的技術人才致力於保育及發展,但在現行體制下,困難與束縛實不為外人道。
課堂上講到未來香港博物館會遇到的困難以及展望。有喜愛鐵道與巴士的學生上堂舉手發問,香港是否能夠有倫敦的交通博物館?我記得2013年,科學館與博物館對出的空地曾經展示大量的九巴,有些時候九巴也會開放車廠,讓老一輩懷緬過去、新生代碰觸舊時。
如果喜歡火車,千萬不要只去倫敦的交通博物館。那個又貴又狹窄;聽我講,乖,去York的火車博物館,保證走入去後夜晚都不想回家。
裏面還有我最喜歡的0號新幹線,可以走入去參觀!
在英國找到日本,我總會很愉快,卻說不出所以然來。
最後,真誠祝福今天下午乘搭班機前往英國的好友旅程愉快,一路順風,在英國有緣再會。
圖:V&A Dior展,極盡華麗豪華浪漫。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
國立 歷史民俗 博物館 在 謝長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文化中心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日本的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合作舉辦「奔馳在全世界的台灣人選手一張星賢」(世界を駆け拔けた台灣人アスリ一ト張星賢)展覽會,張星賢先生是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台灣運動員。他當時受到楊肇嘉的贊助來日留學並參加早稻田大學的田徑隊,後來參加洛杉磯奧運(1932年)和柏林奧運(1936年),會場展出他到世界各地參加比賽的見聞跟照片,以及他和楊肇嘉的聯絡信函。他似乎什麼比賽都參加,並找機會告訴大家他是台灣人,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有臺灣選手參賽。其實,現在的台灣也仍然需要他這種精神!
國立 歷史民俗 博物館 在 郭國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文上午在 #司法及法制委員會 及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聯席委員會中質詢文化部長李永得,有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史博館)」、「#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 (臺文館)」升級(由四級機關升為三級機關)一案。
適逢 #臺灣文化協會 成立百年。臺史館及臺文館此次升級對 #臺南市 這個以文化歷史古都升格超過10年之直轄市也別具意義。
🔺國文針對 #臺灣文學館 館藏空間是否足夠提出以下建議:
1. 升格勢必要將軟硬體升級,硬體包含館藏、人事編制等空間擴展以符合未來需求,從前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置於 #臺南州廳 後半部使用空間是否挪移他處?將臺南州廳全權交給臺文館使用。
2. 挪移後,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可將藏品置於 #官田 即將成立的「文化資產保護園區之臺鹽倉庫」。
3. 臺南州廳過往不當拆除部分,李部長任內有無將其重建之計畫?
🔺周邊館際合作串聯,#臺南美術館 👉由「市府」管理,#司法博物館 👉由「司法院」管理,#臺灣文學館👉由「文化部」管理。每個館參觀人次不同,建議文化部及臺文館長回去研究,統籌結合市府,發揮專業與司法院合作,創造 #臺南 文化藝術博物館之共榮景象。
🔺「臺史館」與「史博館」兩者定位混淆不明。臺史館發展願景及史博館館展望大致相同,姊妹館簽訂目前集中於史博館身上,未來臺史館姊妹館之簽訂與臺南作為國際文化交流城市的任務,文化部應賦予臺文館更大責任及,期望張館長需有更大野心及企圖。
李部長回應文資保存中心使用空間,目前已在溝通,會在一個月內答覆國文未來轉移適合地點,同時也承諾對臺史館及史博館的定位有進一步規劃。最後,張館長也提到臺文館與日本歷史民俗文物館、日本民族學博物館有長期合作,將來也會朝歐美地區、澳洲等開發著手進行姊妹館洽談。
#國文在教文
#歡迎大家來臺南參觀博物館
#臺南文化歷史
#好看好吃又好玩
國立 歷史民俗 博物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國立 歷史民俗 博物館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光臨臺灣吧 #節日習俗 #歷史
端午節還在戰南北中部粽?
「不要再打了~~我說你們不要再打了~~」
你以為他們在端午節練舞💃?
但其實以前的人可是直接打實(石)戰,
在端午頭破血流!
還有還有,
到底為什麼清明會放假?
媽祖會包生男生女?
元宵偷菜484可以找到另一半?
別只會放假~~~
#國立歷史博物館 邀你
邊看《臺灣民俗八節》畫作、邊學冷知識,
快來刷開更多你沒聽過的臺灣狂習俗⚡!
--
📖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史博製造》精神,
即是人民製造、臺灣製造。
史博館透過豐富的文物典藏,提升國民美學素養,
培養歷史意識與文化認同,傳承與開創本土、國際的視野。
《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 https://www.nmh.gov.tw/
圖像來源📜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 《臺灣民俗八節》
《春節》,王愷
《元宵》,唐健風
《迎媽祖》,袁金塔
《清明》,沈禎
《端午》,陳永模
《七夕》,梁秀中
《中元節》,李奇茂
《中秋節》,鄭正慶
--
不多說,訂閱臺灣吧頻道→ https://lihi.cc/0SEYv 🔔
🍺臺灣吧FB 會有YT沒有的貼文和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rstudio
🍺臺灣吧IG 想再靠近一點點|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_bar/...
黑啤FB很可愛快來看|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黑啤IG一樣很可愛來看|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 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國立 歷史民俗 博物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專訪:陳勇成 解說員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信仰之一,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民間土壤之中。道教與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共同構成中國大陸現今的五大宗教,當中只有道教為發展起源於中國。道教與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以至性格、心理的形成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道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物館」。因此,一些外國學者說,不瞭解道教就無法深入地完全瞭解中國。
《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意思道生化萬物,而德畜養萬物。道是萬物的總根源,德是道在萬物中的體現。道教,廣義地說,就是以「道」教化眾生,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都將自己的理論和方法稱之為「道」,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 以及佛教等,都曾自命或稱作為「道教」。狹義地說,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尊道貴德是其核心價值,奉老子為教主,尊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它以長生成仙為追求目標,以修煉丹藥為修道途徑,以符籙齋醮為拯救手段,這些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化、思想與藝術。
道教在台灣呈現著熱烈的蓬勃發展風貌,台灣為亞洲區道教最興盛的地區之一,道教信仰人口以及影響力相當深遠,台灣道教從傳入以來就承襲閩南文化的道教特性,大量流傳在民間的道教相關文物,默默影響著明、清以來民間的與藝術創作表現題材,到現代仍保有此特色。博物館的社教功能與教育主題本當與社會民眾生活緊密貼合,展品內容時間上溯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民國初年;有先秦道教精神典籍,亦有明代道教修煉腧穴科學「針炙銅人」;有皇家道觀御賜神像,亦有民間木雕神像;有文人菁英仇英的畫作,亦有民間廣為流傳的民俗版畫;展出選件力求豐富與廣泛的展現道教的文化與其影響,以期帶領民眾從多元角度重新認識這個我們既熟悉卻又感到神祕與陌生的「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