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餐桌故事】夏夜裡的麻辣鍋:
為了不愛出門的爸媽,我願意把全世界都帶回家
❤本文榮獲 #吾思傳媒回家吧 #桂冠 徵稿中選
謝謝 #女人迷 用心的專屬繪製插畫❤好喜歡~
我的老家在淡水偏鄉,父母雖算不上年邁,但早已習慣田園生活,不喜歡城市喧鬧,每逢節日我們三姊弟就會約好日期回家團聚,返家時一起吃頓大餐是我們的習慣。那年父親節,媽媽許願說想念麻辣鍋的滋味,肉食族的爸爸附議,於是我就負責在八月豔陽酷暑下,外帶好幾大包知名麻辣鍋湯底食材回去孝敬雙親。
為了鮮少離開村子的爸媽,我們仨總是在一個月返鄉一次時獻上我們的各式推薦,強迫他們享用來自各地好吃、好用的新鮮貨。譬如我每次出國,每次都會帶裝滿半個行李箱的伴手禮回家塞給他們吃用,沒辦法,兩老不願意走出家門,我只好把全世界都帶回家。
鄉下日常,用餐時間早,傍晚五點多就預備開吃,當夕陽西下,天邊抹上晚霞,媽媽叨完 30 天份的話題後,終於甘心起身進廚房,端出一盤盤中午就已準備好的火鍋料,擺滿一整桌好料。
平日節省習慣的爸媽,在只有他倆時絕不可能去開冷氣來吹。但那天人多,室溫不免上升,即使夏日夜晚,雖然少了豔陽高照,但也是極度需要冷氣,更何況我們吃著辣鍋、飆著汗。通常這時會是我跳去打開冷氣,見狀的爸爸在後頭笑笑的補一聲「浪費」。
全員終於坐定後,大夥便湊上來圍著滾燙的麻辣鍋開始大啖,一家人在「外冷內熱」下嘴裡忙個不停。然而,就在肚子才三分飽時,「啪」傳出一聲響,頓時間所有前一秒還在努力運作的電器整齊劃一的罷工,對的,停電了。
噢,整齊劃一的還有我們每個人的哀號聲。
在確認過是停電後,爸爸搬出手提燈,媽媽從佛桌的抽屜中摸出數根蠟燭點燃,嗯,是紅色的那一種,在台灣傳統的家庭裡不可能備有白色蠟燭的,誰說很浪漫?呸呸呸。
接著我們就放棄掙扎了,紛紛捲起袖子,張開嘴巴,繼續我們千里迢迢搬回來的難得大餐,不管我們樣子看起來有多荒謬。
那天晚上我們沒有人睡在舒服柔軟的床上。
我們家是自己蓋的,不論是牆壁還是地板都用磁磚鋪成,此時此刻多麼冰冰涼涼,多麽適合就地躺下。於是客廳的空地,狹長的走廊,我們一人一席,自己佔好位置就寢。
在即將熟睡去的前幾分鐘裡,我似乎夢到了還沒搬出去獨自生活的小時候,我在寬闊的庭院裡追逐著蜻蜓,在自家田的泥巴裡捉著蝌蚪,每每回到家,與喧囂的城市隔絕。在這,好似能夠揮別掉人生中會遇上的所有煩惱,回到了我專屬的基地,那些雜七雜八的牽扯都不再與我相干。
如今,一場疫情,我們三個孩子已經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都沒有回過家了,一家子,五口人,分別住在四個地方,以前至少每個月還能回去大口吸吸鄉下清新的空氣,淨化汙濁的心,現在我們卻只能透過手機訊息知道彼此安好,疫情期間還能安好,那便是好。
前幾天我跟媽媽約好,下一趟回家,我會帶上麻辣鍋,在多年後的八月裡再麻麻辣辣一次。
梅姬LU 思維創作|個人品牌經營|財務規劃指導
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碩士班畢業,
橫跨銀行、證券、人壽八年金融界業務資歷,
從本土龍頭銀行年度排名中嶄露頭角,躍升前三大外商銀行客戶關係維護經理,
現攢夠經驗值,匯聚能力,決定成就翻新。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
「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國立臺北大學校園徵才就業博覽會於3月17日在行政大樓前廣場盛大舉辦,歡迎參觀!
#ntpu #臺北大學 #就職活動 #就業博覽會 #photooftheday
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作者簡介: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作者粉絲頁: TMS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父親於郭奕臣10歲時,車禍驟逝,對他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切影響。從此,缺席成為他創作的核心。郭奕臣始終在藝術作品中探詢生命的意義,以及存在的本質。同時,創作也協助他釐清、整理自我,逐步接近內在的真實。
郭奕臣認為創作是減法,去除人生那些後來被附加的種種多餘事物,減到不能再減以後,最原初的狀態會自然流露。對他來說,缺席才是生命的真實境況。但郭奕臣並不意圖還原、修復,他在乎的是真實的再現,直視人生失落的各種元素。
大學常蹺課去北美館看展的郭奕臣,某日途經中山足球場,恰巧飛機的巨大影子覆蓋住他的影子,忽然有正被陰影入侵的感觸,他將概念轉化為《入侵》,使飛機影子投影於展覽空間,並搭配聲音效果,創造不存在但又存在的奇詭現場。
而《失訊》則是將無線監視器掛在氣球上讓它升空,直至斷訊為止。此作品分有在西門町拍攝的日間版(長7分30秒)、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的夜間版(長36分)。郭奕臣將兩部影片在拍攝地點的電視牆上重現,企圖改變觀眾的城市視點,也突破商業操作既定性。他以為,《失訊》是處理人與城市環境的疏離關係。其日間版急促而冷異,夜間版則是在不斷往上攀升後,最後只剩城市光點的俯瞰,儼然宇宙星圖,哀艷且壯麗。
郭奕臣整理雜物,發現即可拍相機,因而觸動他進行創作《光年》。一整年,他以365台即可拍相機進行拍攝,累積9755張底片,但只打算在他身後才發表這些照片。此外,他也拍攝他進行攝影的相機,包含相機盒子的細部。透過這組創作,彷如跨越無數光年、來到地球人類眼前的星光,那是爆炸後已死的星球,卻仍舊留下璀璨的光芒。郭奕臣藉此重新摸索攝影是此曾在、死亡象徵的種種意涵,並展開關於缺席者更深沉的探究。
《顯影》則是郭奕臣以智慧型手機上的程式,一個能夠連結全球上線監視器的app,進行螢幕畫面擷取,總數近20000張,拍攝3年,再將之輸出,放置於展場地面,觀眾看展需套著鞋套入場,踩踏照片之上。監視器對郭奕臣來說,就像是攝影機的延伸,某些監視器的構圖甚至有美感,而這是一種攝影師並不在場的角度,但又能創造畫面,他仍舊心心念念思考缺席的意義。而相片置放地面,除質疑照片為何非得懸掛的固定作法,也具有從未親臨拍攝現場的象徵。
近年,郭奕臣創立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讓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人脈與空間資源產生流動,比如他與葡萄牙藝術家交換彼此的工作室,也就能夠更為輕鬆與深入於當地駐村。此計畫的概念是游牧式的行動,其精神是每一位創作者自身即為一座藝術村。郭奕臣認為STUPIN是向內又向外的交流,藝術家從自身工作室退位、讓渡給別人之際,其實正在前往另一陌生之境,如此也就有著更多不同對話發生的可能。而此無疑仍具備郭奕臣長久以來所關注的、缺席與在場的複雜辯證。
小檔案
郭奕臣,藝術家,1979年生於台灣高雄,2007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主修電子影音藝術,目前居住於台北。參與世界各國聯展、博覽會以及多國駐村經驗豐富,於台北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雪梨雙年展、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與德國ZKM……等重要美術館皆曾展出。
個展計有《STUPIN.ORG》、《伊通公園》、《曼哈頓計劃》、《Home-Less is More》、《Behind the Shadow》、《光年》、《What a wonderful WARld》、《We are the WARld》、《突變Mutation》等。
《入侵》代表台灣參加2005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並為歷年來參展最年輕的藝術家,並獲台北獎首獎(2005)與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入圍(2008)。2016年出版童書《宇宙掉了一顆牙》。2017年創立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
其作品透過不同的媒材型式,創造出一種詩意兼具情境式的獨特語彙。作品的核心關注於環境與內心歸屬感的消逝與飄盪的精神狀態,並透過不存在的狀態去顯現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國立 臺北大學 徵 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地下女子:穢土天堂二部曲」劇本書介紹
專訪:鍾伯淵、葉育伶
內容簡介:
文學系新銳劇場編導 鍾伯淵
直視土地與當代文化糾葛的戲劇堅持!
死前三日在黑暗中面對過去,
才能自大地母神的甬道獲得新生。
女人一代一代的在幽暗的地洞裡吟唱、呢喃和教育後代。
直到有一天,一個地上男孩,不小心墜落地底,
與她們一起生活、學習,然後回到地上;
在15年後帶給她們戰爭、毀滅及屠殺。
延續《穢土天堂》首部曲、地上社會與地下世界的衝突,地下女子碧娜回到地下世界,回顧一切災難源起的那一刻。
全劇藉由碧娜死前三日的告白,以十七個短篇隨機串連,除凸顯記憶的支離破碎,也呈現虛實交錯的時空感。首部曲偏重「文化侵略」下的暴力和權力關係,進而反思社會建構中的種種謊言與神話,二部曲則透過「象徵寓意」的情節進行辯證。
曉劇場導演鍾伯淵2011年自柏林遊歷返台後,以二戰集中營為背景創作《穢土天堂》,故事描寫地上社會對地下人的侵略,以一種慢性屠殺的方式,破壞了地下世界原有的生活方式與文化。
二部曲《地下女子》則以倖存者「碧娜」為主要敘事者,碧娜替跌落地底發現地下世界的阿道夫打開了地底世界的大門,爾後碧娜只能見證地下世界因為外來者入侵逐步邁向滅亡。
作者簡介:鍾伯淵 Chung, Po-Yuan
一九八五年生,臺北北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導演畢業。二〇〇六年成立曉劇場擔任駐團導演,並持續推出原創劇場作品,至今累積超過三十部。其創作以當代社會為題,曾受邀至泰國曼谷劇場藝術節、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臺北藝術節、東京藝術節、亞洲表演藝術節等。口碑作品「夏日微涼夜話系列」以鬼故事結合密室逃脫開創全新劇場體驗廣受好評,並持續受邀發展新作品。近年除發展「穢土天堂系列」演出與三部曲劇本集,並與日本、德國藝術家合作,持續推出劇場新作。
關於:曉劇場 Shinehouse Theatre
二○○六年成立於臺北,作品發展試圖透過劇場詮釋經典文學之美,以創作切入社會議題,從土地探索在地的創作能量。長期進駐萬華,曾訪談萬華街友與性工作者,記錄萬華的生命故事;另組成社區戲劇班帶領居民一起創作。「夏日微涼夜話系列」成功結合環境劇場、密室逃脫與鬼故事,大獲好評並受邀參與臺北藝術節、東京藝術節等。穢土天堂三部曲,探討文化侵略對弱勢文化的影響,並推出中英版劇本書。近年參與亞洲表演藝術節國際共製計畫「焦土」於東京藝術節演出,並持續與日本、德國藝術家合作,以激發不同創作的可能。近期將發表一系列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之著作改編劇場作品《薩德侯爵夫人》、《憂國》等,並持續出版劇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