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老重建 打造居住共好新家園】
內政委員會質詢稿
鄭秀玲委員 2019/12/09
次長、署長早安:
本席今天擬就危老建物的重建,向次長及署長進行質詢與請教。考量台灣為地震發生高危險地區,以及內政部所公布之2018國人平均壽命已來到80.7歲,我國儼然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內政部為保障國人生命財產以及改善無障礙生活環境做了不少努力,如107年設置《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就是用來辦理危老重建的。然而截至今年11月30日,僅受理493件、核定件數只有355件,面對全國40年以上老屋220萬戶的改建需求,我國的危老重建猶如蝸牛般緩慢前進,緩不濟急!因此本席建請內政部必須重新檢討與改善危老重建實施政策與專法。
本研究團隊盤點有關危老重建所面臨的問題,可以發現:
一、 重建整合期太長:
建商與民眾因為利潤與居住品質拔河,以致重建整合期總需要耗上3-10年。
二、 重建獎勵即將到期:
危老加速重建獎勵條例第六條容積獎勵10%,即將於109年5月9日到期,礙於整合期太長,本獎勵民眾可謂看得到、吃不到。
三、 「結構安全性能評估」= 重建屏障:
危老加速重建獎勵條例第三條規定適用範圍,讓民眾申請危老重建,就像參加障礙賽,重重審核關卡就像屏障,關關難過!
綜合以上種種問題,本席建議以下解決方案,包含:
一、 縮短整合期
• 官方媒合平台:
除了成立金聯都更公司與成立各縣市重建輔導團外,更可透過建立官方媒合平台與鄰里長廣為宣傳,讓民眾可以上網提出參與重建意願,官方依區域填報進行媒合,以彌補人力輔導緩慢之問題。
• 區域公版重建協議書:
因應區域特性,建立區域公版重建協議書,縮短建商與民眾討價還價時間與減少釘子戶阻礙問題。
二、 修改專法,符合民眾期待
敦請立院盡速進行《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獎勵條例》修法,以符合民眾期待,本席提出第三條、第六條及第八條條文修正:
• 第三條:
建物已超過「建物經濟耐用年數」且改善不具效益或未設置升降設備者,得免經結構安全性能評估,適用本條例。
• 第六及第八條:
因應重建整合與前置申請作業準備,延長容積獎勵期間至本條例施行6年內,獎勵並採逐年折減方式,督促住戶儘速整合與重建。第八條之賦稅減免優惠因應第六條變動而修改。
三、 跨部合作,加速推動綠建築
• 綠建材產業關稅優惠or產業補助發展:
跨部協商、有效下降綠建材成本,以增加建商採用率。
• 綠建築推廣:
辦理綠建築社區設計要點課程or說明會,以利重建社區仿效與取得綠建築容積優惠。
本席所提之修法草案,有第三條、第六條及第八條。第三條:有鑑於台灣目前5層樓以下公寓多為鋼筋混凝土(RC)結構,經濟耐用年數為50年。以及考量台灣為地震發生高危險地區,如發生高強度地震災害,對民眾生命、財產及安全影響甚鉅。加上我國已步入高齡少子化社會,對無障礙居住環境需求日漸增加,老舊建築多無設置昇降設備,因此若建物已超過經濟耐用年數且改善不具效益或未設置升降設備者,得免經結構安全性能評估,適用本條例。
第六條條文因應重建整合與前置申請作業準備,延長容積獎勵期間至本條例施行6年內,獎勵並採逐年折減方式,督促住戶儘速整合與重建。第八條則因應第六條條文修正,修改減免稅捐規定至本條例施行後八年內申請之重建計畫均適用。
本國老齡化的社會,建築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最佳媒介。以新加坡熱帶雨林「梯田綠建築」案例來說,它是新加坡第一個實現關愛兒童、銀髮族,以「居住共好」為概念的集合住宅,同時包含居住、醫療與購物飲食的複合式規劃,便利了生活需求,同時,充滿綠意的環境,讓居民可以放鬆生活與相聚交流。本國政府亦可以仿效新加坡,與國內知名建商合建綠建築示範社區,不僅符合地球永續之環保使命,同時也積極解決現代社會高度發展所面臨的疏離問題,積極展現涵蓋關心、情感連結等人文創新發展的新建築典範。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國 外 綠建築案例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雨炸南台 推廣綠建築 韌性城市防洪災
孫振義/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台南市東門路三段與自由路昨天水淹一個輪胎,機車騎士冒雨涉水滑倒,險象環生。記者綦守鈺/翻攝)
一個熱帶性低氣壓來襲,超過一百毫米的時降雨量,瞬時讓南台灣成水鄉澤國,也讓地方政府破天荒地宣布豪大雨停班停課決定。在極端氣候下,此種窘境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然而,今日的城市如何面對此種嚴峻挑戰?綠建築與韌性城市當是解方之一。
在台灣綠建築評估系統中,除了攸關節能減碳的「日常節能指標」外,深具生態價值的「綠化量指標」與「基地保水指標」是最常被運用,且能呼應韌性城市的指標。透過裸露地、草溝、花園土壤、雨水窪蓄空間、地下雨水貯集空間…等手法,可讓城市像海綿一般吸住雨水,稍稍舒緩洪患問題,也同時讓城市達到減緩熱島效應的目的。
另一方面,「水資源指標」中的雨水利用系統,是綠建築標章中有助於減緩洪患的一只活棋。常見的雨水利用系統,係運用建築物筏式基礎中的閒置空間,以作為容納雨水的儲存池。這些被保留下來的雨水,經過簡單的過濾與殺菌便能被拿來澆灌花草、沖廁、拖地或洗車。
最後,除了上述綠建築的幾項手法外,在城市設計上必須竭盡所能地為豪大雨預留去路。例如運用大型開放空間留設能夠淺積水的廣場、草坡、運動場,抑或是在安全無虞的狀態下為城市中,河川、溪流、道路兩側保留大量細碎的可積水空間,都是國際上先進城市普遍常用的策略。
綠建築案例中,具備優質綠化、基地保水能力與雨水利用系統的建築物,更是不勝枚舉。若能夠讓此符合世界永續趨勢的綠建築政策,持續在台灣推展,必能在豪大雨來襲時,為城市略紓減洪災壓力。
國 外 綠建築案例 在 有機誌-有機生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完《有機誌》,總覺得意猶未盡嗎?或者你也有獨特的有機生活經驗,想跟其他同好分享? 《有機誌》特闢一處供你自由揮灑的天地,食衣住行育樂,邀請你分享「我的有機生活」!
有機情報
秉持天然有機、環保永續、公平貿易等理念的店家、餐廳、市集、農場等介紹。內容包含3-4家,中南部尤佳。
樂活旅行
探索當地的風俗民情與有機生活,分享國內外的旅行體驗。
料理示範
選定一主題(健康、養生、樂活)或在當地食材,進行4-8道料理示範,簡述該料理特色,並附上材料與做法。
綠設計
陽台菜園、園藝插花、永續設計,介紹DIY的方式與要點。
環保建築
國內外的有機/環保/綠建築案例分享,以及有機/生態/綠色/永續社區的介紹。
健康觀點
以中醫、瑜珈、芳療等自然療法為主,選定一主題進行介紹並提供緩檢方法。本項僅接受通過該領域專業訓練者投稿。
時尚趨勢
從有機棉到有機化妝保養品,從細節保養到整體造型,分享有機生活的潮流趨勢。
有機臉譜
通過有機驗證(非轉型期)的農民、環保方面的達人等的人物專訪。
新聞新知
分享國內外有機/綠色產業的新知,各國有機/綠色產業的發展狀況。
另徵與有機、生碳、環保等議題相關的圖片。若獲得採用,將致贈當期雜誌一本。
投稿須知
1. 字數約1,600-3,200字,以word文件繕打。
2. 2.圖片須6-10張,圖檔須300dpi、1MB以上,格式為jpeg。
3. 選稿人請使用真實姓名,並寫明工作領域的職場名稱。
4. 來稿均須經本刊編輯部審稿並潤飾,稿費一編輯部校稿後的字數計算。
5. 作品若有抄襲嫌疑,或因侵犯他人著作權或智慧財產而涉訟,由投稿者負一切法律責任,並賠償本刊所蒙受之一切損失。
6. 請寄至bam-organic@umail.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