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讀書會 #九九乘法這麼簡單
小同學們開學都還適應嗎??今天來跟大家分享 #幼福文化 的新書:《九九乘法這麼簡單》
#這本九九乘法我覺得是一本很適合幼小銜接的學習書。
▌
記得我之前分享過對於〝數學〞的學習方式嗎??
是從理解、熟悉到實際運用的漸進階梯架構,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絕對不是要讓小孩死記死背,畢竟透過自然而然的內化吸收,學習到的才會是自己的。還記得小時候學九九乘法的方法嗎?那個年代填鴨式教育的我們,不外乎每個人都有一片背面是九九乘法公式表的墊板,每天就是把它當唐詩300首一樣的背誦,一開始其實也不了解真正的涵義,但是背久了也就會了,幾年前流行的〝建構式數學教學〞,強調數學應該是透過 #理解→ #思考 → #進而解題,一度廢棄了九九乘法但現在又恢復,這介於背與不背之間的九九乘法到底重要嗎?畢竟現在科技發達,「計算」不是那麼重要,因為「計算機」更重要(哈哈哈)。
不過,我自己覺得「九九乘法」對於數學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我是贊成背誦的,只是背誦的過程,如何透過理解來學習九九乘法,而不是死背硬記,才是我希望幫孩子找到的方式。如我所說,它只是一個〝工具〞,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跟數學做朋友〞(畢竟身為藝術人的我….以前數學也是很爛)。
▌
由BP研究會編輯 的《九九乘法這麼簡單》就是跟著企鵝老師,一步一步教孩子理解〝乘法〞的意義。
#小柔的優點分析
△#圖像具體化;
把數字的加乘概念透過可愛的插畫風格具體圖像化,利用小朋友們都喜歡有共鳴的插圖,例如:小動物、食物、鉛筆等,讓孩子可以用一個一個慢慢數(ㄕㄨˇ)數(ㄕㄨˋ)的方式,正確理解乘法的邏輯。
△#反覆練習同樣的題型:
這是我覺得這本書很聰明的地方,利用裁切成上下兩半,活頁圈的翻頁,上半部是圖案的題目,下半部是數字解答的答案,上下對照,從2到9總共練習72道題目,反覆驗證加深學習印象,讓你不會都難~
△#簡單旋律的九九乘法魔法咒語歌
利用掃描QR Code收聽,跟著旋律洗腦練唱,自然而然輕鬆記住!
其實,我不想要多米被訓練成一個對數字計算可以迅速正確的反射回答,但是當看著實物要應用計算時,卻沒有辦法思考,所以我想寓教於樂是最佳的學習方式,從生活中培養起數學的感受力,而且數學邏輯需要透過不同教材跟不同方式刺激,這本工具書CP值很高,很可以入手喔!
★博客來這邊買:https://ibanana.biz/2sH46
#多米愛讀書 #多米幼稚園 #留言有驚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油畫創作展 馬如龍(馬俊麟)專訪 ▲「我心中的宇宙,宇宙中心的我」藝術家馬如龍以太空為背景、結合人像,試圖將創作者的孤獨狀態具體化。 ▶自小立定志向◀ 從小馬如龍對於繪畫可說是情有獨鍾,幼稚園自己拿著空白簿子畫四格漫畫,到國小、國中在漫畫堆中創作獨家漫畫,國中憑著天...
圖像具體化 在 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類的情感,真的是很神奇。
讓我們彼此看見,給彼此關心與愛。
彼此陪伴,湧現內在的力量。
即使碰上了挫折、低潮,內在韌力,總會帶我們繼續往前走
每當蜜亞醬有情緒,哭的時候,我如實地回應她當下的情緒
有一次她對我大吼大叫,我跟她說,「你這樣大聲地對媽咪,我嚇到了。」
我理解孩子的情緒,也讓孩子理解我的情緒,與孩子分享我們的感受,能開啟孩子體察他人情緒的敏銳力,這是激發內在同理心的第一步。
我記得,有一次,大概剛兩歲的蜜亞醬,看到有小寶寶哭
她問我:「為什麼寶寶在哭?」
我回她:「你覺得為什麼呢?」
她說:「因為她想要抱抱。」
我說:「妳想要抱抱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哭呢?」
她說:「對。」
之後,有一次我們一樣坐火車,車上剛好也有寶寶在哭,蜜亞醬就說:「小寶寶在哭,他想要抱抱」,面對寶寶哭泣手足無措的大人,於是抱起寶寶安撫,沒多久寶寶就不哭了。
當時,流串在彼此之間的情感,好柔軟。
看見別人的需要之前,我們是先讀懂、理解對方的情緒、感受、內在。
幼兒還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對自己及他人的內在感受,用語言、圖像具體化,幫助孩子理解感覺是什麼。
蜜亞醬1歲多的時候,看到我哭,她在我旁邊跟我一起哭。蜜亞醬2歲多的時候,看到我哭,她走過來坐在我腿上,躺在我的身上,抱著我,給我安慰。蜜亞醬3歲多的時候,看到我哭,她走過來抱著我,說:「媽咪你怎麼了?你在難過嗎?,媽咪...(開始撒嬌,試圖幫我轉移注意力,不要難過」。
某次在學校,蜜亞醬因為我要離開而感到難過,她的同學就伸出手,拍拍她,安慰她,用充滿關愛的眼神回應她難過失落的情緒,我看到蜜亞醬的身體因被安慰,變得放鬆而開朗了起來。
類似的情境,大家應該不陌生,看到別人的情緒及需要,而能夠體察對方的感受,並願意伸出援手。
你的小小孩,會在你悲傷難過而流淚時,伸出小手撫摸你的臉。或者,你上小學的孩子能在同伴需要時,給予任何幫助,甚至拍拍對方的肩膀,說:「沒事的,我們一起加油。」,或者,更大的孩子,看到父母下班後一臉疲累,會說:「爸、媽,你們累了吧?早點休息。」
我們都有「體察他人情緒的能力」,體察之後,因為「感同身受」,就能看見他人的需要,而將關愛與支持付諸行動。
生活中,有好多的挫折、難關、困境。
彼此幸福的陪伴中,每一個角色都有不容易克服的挑戰。
以同理心看待彼此,愛會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整理平常隨手寫下的筆記,與大家分享~
#諮商心理師寧寧老師
#同理心教養
心情不好時,看看孩子的笑容,想想美好的事情,值得感恩的經驗,好好地擁抱自己,讓心中最柔軟美好的情感,撫慰負面受傷的自己
給一直陪伴我的您,大家一起加油
🔽希望孩子即使遭受挫折,都能持續地發自內心,笑得開懷,天真無邪的笑容,總能療癒我們的心
圖像具體化 在 媽咪愛 玩具繪本&親子旅遊大推薦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球第一專利齒輪卡榫結構 #STEAM科學訓練玩具
【韓國 MagKinder x Click Block】磁性建構片
獨家4折起👉 https://lihi1.com/IQpK4
.
🔹齒輪式卡榫結構很耐玩,孩子容易拼成立體形狀!
🔹促進大腦潛能開發,從小培養立體感!
🔹拼組幾何圖案,訓練孩子數理邏輯思考!
🔹玩建構片發揮想像力,將心中圖像具體化!
🔹無毒的材質、圓圓的角設計不會割傷小寶貝的手!
看更多建構片玩具👉 https://lihi1.com/7D8eT
.
🎒 再晚來不及!幼兒園補貨 3 折起👉 https://lihi1.cc/1X4hN/kid
🎒 首次下載App登入 $100 馬上拿👉 http://taps.io/FBTW_KID
圖像具體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油畫創作展 馬如龍(馬俊麟)專訪
▲「我心中的宇宙,宇宙中心的我」藝術家馬如龍以太空為背景、結合人像,試圖將創作者的孤獨狀態具體化。
▶自小立定志向◀
從小馬如龍對於繪畫可說是情有獨鍾,幼稚園自己拿著空白簿子畫四格漫畫,到國小、國中在漫畫堆中創作獨家漫畫,國中憑著天份與自信考上復興商工、進入西畫組,進而對於油畫與純藝術感到興趣,從高中到大學,馬如龍秉持對於人像繪畫的喜愛,持續以人像作為創作主軸,發展一系列的作品。在進入研究所後,他開始思考自身創作的符號與特點,開始觀察與分析藝術市場。
▶人像創作的起點◀
進入復興商工西畫組,馬如龍便喜愛上畫人物,以身邊同學為對象,以紀錄的心境繪下週遭的人事物。這時期的創作著重於寫實技巧。到了大學時期,仍持續以自己所偏好的人物像為創作主題,畫中主角呈現無表情與性別界線模糊的狀態,描繪都市中人們空殼般度日,人物姿態各異、四周擺放無意義的水果,形成荒謬組合的眾生相,展現年輕一代有些輕蔑的態度,以及被現實困住的狀態,並在創作時提出「為什麼我們是人?」這樣的疑問,反思自己創作的初衷。
退伍後工作兩年還未考取研究所時,存了一些錢才重回創作之路的馬如龍,面對睽違三年的創作,試著用一種重新出發的角度來創作,利用各種新工具等等來象徵重新開始的契機。在進入研究所後,馬如龍便開始探討多年來的創作脈絡,以及尋找自己的藝術語彙。在以往的創作中,他認為觀者在閱讀作品會有困難,似乎無法解讀、易被忽略,希望作品之間具有串連性,因此開始尋找獨有的藝術語彙與了解市場性,這樣的探討過程為此次展覽的前言。
▶關於孤獨◀
因家庭的關係,馬如龍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許多時間一人獨處沒有與他人分享的機會。馬如龍認為「孤與獨在中文原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孤為喪父的兒童,獨為老而無子。兩字合併後多指作一種孤單的,單一的狀態。但孤獨在英文中代表的是 alone 並非 lonely,縱使周遭有人,個人進入不被打擾的狀態也可稱為孤獨。所以在此指藝術創作中的孤獨指的是一種思緒不被任何人打擾的隱遁狀態。」馬如龍以往的作品以提出社會議題或是批判性為主,展現都會中一種「無」的狀態。
作家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提到「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這個『獨』,李白也 用過,在〈月下獨酌〉裡,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又好比你面對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頂峰,會產生一種『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的感覺,沒有任何事情會打攪,那是一種很圓滿的狀態。」。
▶衍伸為太空狀態◀
馬如龍認為在太空系列創作中,他並非強調太空的美好或夢幻,現實中太空沒有介質因此無法傳遞聲波、也看不見星空,其實是一種黑暗孤寂的狀態。與其說太空系列是在表現太空的樣貌,他個人認為更像是反芻對於生命探討和自身靈魂剖析的具象化。同時他也探討到生死的問題,大家都是一個人到來這個世界上經歷生老病死,也許過程中有家人的陪伴,但離開世間的時候也是一個人。馬如龍也舉例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與音樂家,他們的不朽作品多半是在極為孤獨的狀態下所創造出來的。
人類因為好奇而不斷往太空進行探索,想知道宇宙的起源與邊界。這樣的一個過程,馬如龍覺得像一位藝術家而創作的過程像是太空人在外太空這樣一種孤獨的存在,人類在外太空的的探索過程就像是藝術家在探討藝術的本質、與藝術市場的未知性。而從馬如龍作品中人像呈現訊號不良的模糊樣貌,堆砌出整體圖像與觀者之間一種攝影繪畫與擬真再現的曖昧關係。既是真實,也並非真實的狀態。
▶畫面中的象徵符號◀
在太空系列的作品中,馬如龍將氣球帶入畫面當中,除了具有提升畫面彩度的功能,他也問採訪者是否想過「為什麼人要發明氣球?」,這些常出現於遊樂園和歡慶場合當中的氣球,代表美好與希望、帶給人喜悅,是一種慶祝與童年的象徵,卻也短暫而易逝。現實當中,溫度與壓力的關係氣球無法存在於外太空,遑論飄浮。在畫面中,無法看出性別的太空人手握氣球代表著我們進行的探索旅程是保有希望的,像是孩提時的繪畫初衷,也象徵生活中我們面對的世界表面和諧但內在充滿不安定。
馬如龍認為,精神上不安定與渴望逃離,卻同時要正面保持希望、建構系列的創作核心,而太空人在太空中展演的小荒謬,也正反映了現今藝術作品多利用詼諧、反諷,甚至帶點不知所云,表現出我們所處的世代與現狀。
▲馬如龍以人像結合宇宙,展現孤獨與寂靜,表現藝術家創作的狀態。
(文:金車文藝中心)
馬如龍簡歷:
復興商工美工科西畫組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西畫創作組
重要得獎記錄:
2016 新北市美展油畫類 優選
2016 璞玉發光 西畫類 優等
2016 全國油畫展 優選
2016 百號油畫展 優選
2014 璞玉發光─藝術行銷活動 西畫類 首獎
近期展覽:
2016 他/她 人物油畫群展 雅逸藝術中心 台北
2016 第二屆鴻梅新人獎巡迴展 新竹生活美學館 台灣藝術大學國際展覽廳 台北
2015 師大雙年展 徳群藝廊 台北
2015 「幾何」---馬如龍個展 桃園客家文化中心 桃園
2015 "看,我在台北”新一代人文風景特展 台北信義新天地A98F 台北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
展出日期:0107-02/26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
圖像具體化 在 [02] 創意發想與概念 的推薦與評價
設計流程最主要的目標不僅是創造漂亮的圖像,或是去滿足相關成員主觀的感受- 而是 ... 好處,因為向客戶提出正確的問題有助於將想法具體化,也有引起重大改變的可能。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