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實用性不高,而且如果使用的心態不正確,反而會有負面的效果。因此我不鼓勵購買。
首先,因為20週以前胎兒相對很小,活動範圍又很大,以致於很可能聽不到心跳,反而徒增煩腦。甚至我在急診也遇過使用相關產品聽不到心跳而來看診的焦慮媽媽。
當然很多媽媽一定會想問,在還沒感受到寶寶胎動時,不時時聽一下胎心音,該如何判斷胎兒有正常長大、心跳沒有忽然停止?坦白說,真的沒有好方式觀察,且在有胎動之前,就算媽媽真的聽到心跳變慢,即使立刻就醫將胎兒緊急剖腹產,也沒有存活的可能性。所以我還是建議媽媽們,平常心、放輕鬆,規律產檢即可。
另一方面,就算有確實聽到胎兒心跳,也不表示就沒問題。因為臨床判斷胎心音是要連續監測三十分鐘,看心跳的變異性是否規律、有沒有減速的狀況,也不是在家聽個幾下就可判斷的。
胎動就是有動就好
如果真的想判斷胎兒狀況,觀察胎動反而是最簡單的好方法。
胎動通常在24週以後出現,第二胎或是腹部脂肪較薄的媽媽會稍微早一點感受到。另外每個胎兒的習性都不同,胎動的力道也可能不同,不用跟其他人或自己上一胎做比較。
至於一小時該動幾次才正常?連續狂動到底算是一次胎動還是N次胎動?這些細節其實都不重要,因為胎動就是「有動就好」,不需要精算次數。相關研究也早已顯示,認真數胎動並不能促進胎兒健康和存活率。
我個人則建議,觀察胎動的時機是吃飽飯後,稍微注意寶寶有動即可,不需要每小時紀錄監控。不過還是要特別提醒,胎兒的作息和媽媽不同,夜深人靜,胎兒反而會動得特別明顯,因此睡前一定要有胎動,感受不到還是要就醫。千萬不要覺得寶寶也睡了,自己先睡再說。
在家 測 胎心音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跟陳昭惠醫師討論遠距產檢的可行性,謝謝陳醫師與我分享了一些資料,但遠距產檢真的不容易,國外執行上也遇到許多困難。
就台灣一般民眾的習慣,產檢與看寶寶的超音波是分不開的,沒有看到影像等於沒產檢到,遠距產檢超音波這一項就沒轍了。而對產科醫師來說,超音波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的第二雙眼睛,可以給我們很多訊息。從超音波的發現,也可以避免或早期發現一些險兆。疫情嚴峻時或許可以稍稍拉長產檢間隔時間,或減少幾次沒有需要特殊產檢項目的產檢,但孕婦有可能因此而更焦慮不安。
去年疫情爆發時,我曾經想過若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要如何提供「居家產檢」與全面「居家生產」這件事。帶著小型超音波與產檢需要的檢驗試劑,到孕婦家提供產檢服務,改裝一台行動生產車,跟助產師團隊走到哪裡生到哪裡。這樣好像回到以前助產士的年代喔!其實無論疫情如何,這都是我理想中的孕產婦照護模式。或許藉由這個機會,可以發揮創意,好好繼續鋪陳。
圖片這篇是英國醫學期刊討論孕婦買胎心音器在家自行監測胎心音的不可行。
2014年美國FDA也曾做出警告:
In 2014,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advised against using fetal dopplersTrusted Source. The only time you should use a doppler, the FDA says, is when a doctor is using it, in which case it is medically necessary.
在家 測 胎心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新增1例疑似嚴重不良事件個案。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為20多歲女性,3月下旬打疫苗,前一天有驗孕,但驗不出來。該名女子在打完疫苗隔天曾出現發燒、肌肉痛等接種後常見的不適症狀,但約持續一日即緩解。
4月中旬,該名女子發現已懷孕5週,代表打疫苗前就已經懷孕。第一次產檢時,監測不到胎心音,直到懷孕9週時,仍聽不到胎心音,進而同意流產。女子曾懷孕3次,已有1子,目前在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