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幸福......
攙扶著高齡93歲的奶奶走上紅毯,難得盛裝打扮的她有些嬌羞,小花童們緊緊牽著依公依嬤的手,一路上鎂光燈閃個不停,彩色的氣球、街坊鄰居應和著結婚進行曲,一輩子沒穿上過禮服的依姆們,默默擦拭眼角的淚,帶我們走進她們的時光隧道。
依姆說,自15歲從北竿嫁到南竿島後,再也沒有回家過,小孩遠在台灣上班,不想麻煩孩子,所以她對參加這次活動猶豫再三,直到志工幫她穿上禮服的那一霎那,她說,她真的好想回去看一看她的家,於是我們帶她回家了,依姆一一問著村裡的人認不認識她,她的家早已頹圯,她認識或認識她的人也早已不在了,從下船回到北竿那一刻起,依姆的眼淚沒停過,是想念,是牽掛,是回憶。
開雜貨店的依姆,五代同堂的她,散居在台灣各地的孩子孫子全部搭機回馬,就為了盛裝出席父母親走紅毯的這一刻,每個家庭都有屬於他們最美麗的故事,而家庭最重要的,就是愛。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不只是政見,也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馬祖是個長壽島,因為這樣,我們更該時時關懷老人家,她們需要的是陪伴,我很高興透過這樣的活動帶給老人家幸福感,同時可以喚起社區和家庭的凝聚力,再次感謝參與這次活動的每一個人,你們寫下令人感動的篇章。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讀歷史會發現有很多玄機,比如說,為什麼會有洞燭先機的智者,會預先知道未來的發展,比如張良遇到的圯下老人! 張良在橋上遇見一位老人,要他撿拾自己的鞋子,經過一次次試煉,老人認為他「孺子可教」,於是約他五日後清晨橋上相見,再經歷一次次考驗,老人終於認可張良,當下送他姜太公所寫的《太公兵法》,並跟張良訂下...
「圯上老人故事」的推薦目錄:
圯上老人故事 在 冉齡軒服務團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902易經學習日記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史記》裡頭,唯一提及學習過程的,獨有項羽一人。在<項羽本紀>中記載:「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簡單幾句話,便鮮明勾勒出項羽失敗的性格。
項羽家世顯赫,自幼跟隨叔父項梁,受貴族教育的精心栽培,族人都對他寄予厚望。然而,他那半途而廢的個性,導致他無法定下心來好好讀書,也不肯積極地學習劍術,這讓叔父項梁感到十分惱怒。
項羽找理由為自己辯解:讀書有什麼用,只是認字而已!學劍有什麼用,只能敵過一人而已!我想要學的,是能夠敵過萬人的本事。之後,叔父就開始教導項羽學習兵法。想不到,才剛懂得一點兵法大意,又不肯認真學到底了。
就這樣,一碰到瓶頸就放棄,所以項羽什麼事情都是學一半,都沒有學好。就像他的霸業,也只能撐半場,最後不幸以失敗自刎而告終。
從零開始的學習,起初都會有所進步,讓人覺得興致盎然。可是到了一個階段,進步速度趨緩,似乎再怎麼努力,都難以收到成效,這就進入到所謂的「停滯期」。很多人就是跨不過這道關卡,於是便舉白旗放棄了!
其實「停滯期」也是「醞釀期」──雖然沒有績效,但只要不間斷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持續認真努力,等到「醞釀期」一過,就必然有所收穫。「時間在哪裡,成就就在那裡!」這就是《易經》漸卦給我們的啟示。
漸卦的<彖傳>解釋得很好:「漸」叫做「之進」。水要長流,一定是迂迴前進。任何的「進」,都是循序的、不可間斷的。裡頭有努力的積累,也要有時間的醞釀。舉凡感情的培養、歷練的成長,如果進展得太快,最後往往結束得也很快。
中國人講「日起有功」,馬克吐溫曾說:「戒菸還不容易,我已經戒過一百次了。我可以天天立志,但是三天就做不到。」乾卦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穿了,要「自強」不難,難就難在「不息」。
漸卦取象「山上有木」,這個象很有意思。<大象傳>告訴我們:木的高,是隨著山勢而高。同理,人的高,不是本身高,而是立足點夠高。我們凡事要看得深、看得遠,而且還要看得正確、看得精準,才會有所掌握。
《易經》一卦有六爻,你能處在第五爻君位,那是因為下面有四個爻,做你的根基,把你給撐高的。如果隨便抽掉一個爻,你就會立刻跌下來,就不在君位了。
所以你必須知道,你為什麼高?那是因為有底下的人,做你的基礎,你才高。如果沒有底下的人,做為你的基礎,你怎麼可能高?
孟子說:「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得到天子關愛的眼神,你就可以裂地封侯;得到諸侯關愛的眼神,你就可以裂地在諸侯國裡做官。但是怎樣可以做天子?你必須得到百姓的擁戴,才可以做天子。
孟子講的是封建制度,擺在我們今天民主社會看來,依然通用──得乎總統而為院長,得乎院長而為部長。想一想,那麼你要怎樣才可以做總統呢?
有個朋友說想要出家,出家沒有那麼容易,他說為什麼?一般人是「一方進財」,做生意是「四方進財」,出家人則是要「十方供養」。
你要了解十方人在想什麼,如果不了解,憑什麼接受十方供養?所以一個出家人能成為大德高僧,絕對沒有那麼簡單!
蘇東坡的<賈誼論>寫得非常好:「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有才華不難,但是如何應用你的才華,這才是最難的。
漢文帝很器重賈誼,一再破格擢升,結果變成躁進。賈誼提出很多改革策略,可是他沒有搞清楚漢文帝乃是出自民間,在朝廷裡並沒有班底,想要改革談何容易?搞不好就會墜落深淵、萬劫不復!可見賈誼並沒有替他的皇帝主子著想。
看賈誼寫的文章,若如他所言,那些規劃、目標真能實現,可以預見成就必然和夏商周三代相去不遠。而且賈誼的機遇很好,能遇到像漢文帝那樣器重他的君主。
一個人目標遠大是很好,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還是會有醞釀的過程,還必須修練忍耐的功夫。圯上老人在授予張良兵書之前,故意表現出百般刁難、倨傲無理的態度,為的就是要磨練他的性情,考驗他的忍耐度。
「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很多時候,你要知道如何忍。一個人若是不能忍,動不動就這個我忍不住、那個我忍不住,這就叫做「器量小」,是不足以成大器的。
「一不見用,則憂傷病」,當下謀略不被採用,怎麼知道日後就永遠不會被採用了呢?「自傷哭泣,至於夭絕」──蘇東坡批判賈誼的個性「不善處窮」,不懂得默默等待形勢的變化,真是志向遠大而器量狹小,才華有餘而識見不足。
講到蘇東坡,其實他是一位非常有趣的文人,曾經被貶到貧困的黃州做一名小官,俸祿十分微薄。每次薪水一發,他就分裝成三十個布袋,懸吊在屋樑上。每天早上,就取一布袋錢花用,有剩就喝酒,沒剩就不喝酒。
當時黃州民生疾苦,但是豬隻卻是滿地跑,因為老百姓覺得腥臭,所以大家都不愛吃。於是蘇東坡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竹筍燒煮豬肉,去掉油腥味,把豬肉變好吃了,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東坡肉」。
後來蘇東坡還把自己的烹飪心得,寫成了一首傳神的<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竈煙燄不起。待他自然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
同樣是被貶官,很多人會覺得痛苦,但是蘇東坡卻懂得苦中作樂。因為喜愛品嘗美食,所以在他的作品當中,留下了許多與「吃」有關的描述,也讓後人能透過文字,窺見這一代文豪的真性情。
我們讀歷史,除了看故事之外,更可以從中得到有用的啟發。《三國志》是正史,以曹魏為正統,根據史料說話,有所本;而《三國演義》則是歷史小說,以蜀漢為正統,把曹操罵得很難聽。
但是哪裡看得到真相呢?在《三國演義》裡,有一段<隆中對>,又稱為<隆中三策>,是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那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規劃,這個部分,在正史裡也有記載。
本來劉備是沾不上邊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就是把劉備擺進去,確立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中國自古喜歡三分,因為兩分容易對立,而三分則是一個平衡的狀態,能夠久立而不傾。
這就是規劃的重要性。格局宏大的規劃,一旦成立,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只是一個小規劃,根本就不可能長久,因為禁不起衝撞。因此杜甫說:「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就是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深謀遠慮。
有時候,人要懂得如何造勢。文質彬彬,有了本質,還要文飾,正確包裝,調配得宜,才能被世人所欣賞、所看見。諸葛亮是有才華的,但如果從底下慢慢的往上升,那要升到何年何月?所以他一出來,就要先佔住一個合適的位置。
深諳造勢之道的諸葛亮,絕不會輕易登上舞臺,而是先等劉備「三顧茅廬」,做足了場面、營造了氣勢之後,才邀請到他出仕的。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有了位置,一切都能搞定。別忘了,諸葛亮在剛開始時,也是經歷過被關羽、張飛不滿和猜忌的日子,也是在一次次克服難關和挑戰之後,才讓大家心服口服,對他推心置腹的。
諸葛亮的一生,的確很值得後人研究。
-------------------------------
圯上老人故事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靠岸連載》0-3序 回家
羅智勇
1955年2月,時年17歲的父親、10歲的母親與全島一萬多名鄉親,搭上美國第七艦隊的軍艦,離開大陳島,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最後開枝散葉,而今的全家福照上,三個子女,七個孫子女,團團圍繞在倆老的膝下;2014年5月,我陪同父母親欲重回大陳島,事隔60年,剛好一甲子,老人家懷著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從台灣搭機乘車,終於來到浙江台州椒江的海門碼頭,每天僅早上八點、中午十二點二班船班,偏遇海上大霧,船班取消,老人家只能佇立碼頭,望著眼前一片遮天蔽海的大霧,思想著僅九十分鐘航程外的家鄉,據曾回去大陳島探親回台的親戚描述,父母親在上大陳島的老家,早已屋蹋牆圯,連曾祖父母的墳塚,亦不復存,好像一切船過無痕,只有滿山的荒湮蔓草,令滄桑歲月,表露無遺。
這一趟的行程,先是帶父母從上海、杭州先玩了幾天,搭船遊覽黃埔江、登東方明珠俯瞰上海市、杭州西湖探幽、靈隱寺訪古,行程最後三天才從杭州搭高鐵到台州,準備用一天一夜的時間,讓父母返鄉探視大陳島這片原生的土地,祭拜長眠於土地之下的先祖,然後趕往溫州,搭機返台,熟料一場大霧,硬生生阻隔了此次的歸鄉之路。
母親的心情似乎未受霧的影響,覺得這次回鄉不成,等待下次也無妨,然後以家鄉方言與一樣搭不成船的本地老鄉,天南地北地聊了起來,這些老鄉得知母親是來自台灣的大陳鄉親,格外感到親切,並對台灣的風土人情,抱持高度的興趣,母親也樂得分享台灣的好山好水,而這幾位老鄉,也同時和母親交流了大陳島的現況。
父親卻是沈默的,他望著海,望著海上濃稠的霧,他告訴我,這個節令,大陳島的海域經常大霧,祖父通常不會出海捕漁,而會去田裡忙些農事,或邀三兩好友打打小牌,父親瞇著眼自顧自說著,我順著父親凝望的視線,向海的方向望去,彷彿撥開了眼前團團白霧,看見碧海無波,藍天如洗的大陳島,這座父親心中的山,夢裡的故土,77歲的他,似乎就從這片霧中瞬移到老家的門前,五月的風從海上吹來,父親花白的頭髮,簌簌然顫動,而他削瘦的身影,卻在時間閃爍飄移的光影中,開始幻化,蒼老的身形,逐漸變得青澀,17歲的父親,忽然出現了,從1955年撤退前最後那個寂寥的夜晚,來到2014年眼前此刻,兩個父親緊緊相擁,互訴那個驚慌失措的晚上,滿心的無助、茫然和徬徨,風開始大聲呼嘯,曾祖父母、祖父母的靈,此刻也彷彿來到了跟前,將父親緊緊擁入懷中,這一家人,終又團聚,而六十年啊!六十年,彷彿好長,又似一瞬。
「回家吧!」父親轉身對我說。我猶豫一下,領悟父親指的是台灣的家,我點點頭,向母親招手,一行人轉往溫州過夜,準備搭翌日下午的飛機返台。
父親的故鄉-大陳島,對我而言,已形同異鄉,但父親的異鄉-台灣,卻已成為我和智強以及我們下一代的家鄉,尤其智強竟能花了近三年的時間,為父母做口述歷史,許多連身為羅家長孫的我,都不知道的先祖故事,在智強引導、父母口述下,留下了完整的紀錄,智強的這份心思,令我動容不已,這是一份珍貴的紀錄,不僅僅是羅家家族,逐生計而居的遷移史,更是兩岸炎黃子孫,因戰爭由合而分的苦難紀實。
對於時代掀起的顛沛,戰爭造成的流離,經過了六十年,似乎船過水平,但盼子孫後代謹記祖先的故土、血脈的出處、家族漂流的歷史,永世不可或忘。
P.s 我想,每天晚上十一點,在臉書固定連載我的一些作品,就先從《靠岸》開始。
#靠岸 #大陳島
圯上老人故事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讀歷史會發現有很多玄機,比如說,為什麼會有洞燭先機的智者,會預先知道未來的發展,比如張良遇到的圯下老人!
張良在橋上遇見一位老人,要他撿拾自己的鞋子,經過一次次試煉,老人認為他「孺子可教」,於是約他五日後清晨橋上相見,再經歷一次次考驗,老人終於認可張良,當下送他姜太公所寫的《太公兵法》,並跟張良訂下13年之約!
這故事很玄,更增添張良的傳奇性!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圯上老人故事 在 圯上老人語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長照輔具資訊站 的推薦與評價
許多人就要說了,這個故事很簡單,不就是告訴我們要「尊敬老人」和「約會不能遲到」這兩個道理麼。難道記載在中國第一史書中,讓太史公不惜筆墨、精心描摹 ... ... <看更多>
圯上老人故事 在 圯上老人語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長照輔具資訊站 的推薦與評價
許多人就要說了,這個故事很簡單,不就是告訴我們要「尊敬老人」和「約會不能遲到」這兩個道理麼。難道記載在中國第一史書中,讓太史公不惜筆墨、精心描摹 ... ... <看更多>
圯上老人故事 在 湊陣拜媽祖- 【圯上授書】 講述的是漢初名士張良的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這段圯上老人以為之穿鞋的刁難,以及守時的考驗測試,最後張良通過考驗,得到太公兵法,藉此輔佐劉邦名揚千古的故事,大家想必是耳熟能詳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