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傳承石頭屋 #加上水泥不對嗎?
說到石頭屋,要先談起這幾年開始受到大家關注的議題:土地正義。已經住上7、8代上百年的居民們,這幾年面臨到被財團驅趕的命運,早年因為國民政府來台後開放土地登記,馬崗許多土地被部分人士搶先登記,隨後當台灣觀光產業興起,再轉手賣給財團做開發。許多沒有登記的原住戶,即使已經住上幾十年,也都有繳納地租給地主,但賣地時並沒有被告知。這個法律上的瑕疵漏洞,就在2018年時,被財團以:你們家不是你們家(收到土地收回通知書),而需要拆遷。
但石頭屋極具歷史價值,當地住戶也開始為自己爭取權益,期望爭取馬崗漁村聚落保存,但因為很多建物材料隨著時代演進,不完全是以100%石頭屋的工法與形式,結合了部分現代化技術,因此無法登錄為文化資產。居民也隨之改變策略,申請單一建物保存為歷史建築。
2019年甫成立的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結合了馬崗、鄰近卯澳在地居民與關心此議題的民眾,除了保存推廣這裡的漁村文化,也積極協助居民們申請歷史建築、與政府和財團斡旋。
在地居民們所居住的原生石頭屋,一般以海邊、山上滾落之砂岩、咾咕石建成,分成亂石砌、人字砌、平行砌。馬崗又以亂石砌居多,面對海洋處跟現在建築不同,不會採用「海景第一排」而大開落地窗,取而代之是唯一一個頭大小的觀浪窗,用以觀察海況,而正門多半設置在非面海處,這是因為這裡風、浪極大,特別是東北角的東北季風更是讓一般建築難以招架。
為了保護建物,往往石頭屋外圍會再建築防浪外牆,又或是將房屋蓋在林投樹後,以此防風防浪。在馬崗有個特色是,整個村子的街道名全部都是馬崗街,所以門牌號碼跟市區較為不同,不是一條路連號,主要是房屋大都沿地形而建,自然也就不是筆直的一條直線。
石頭屋建築結構非常厚實,可達60公分,因為更重要的是每年要面對強勁的颱風,站在裡面是聽不到海浪聲的,可見其厚度。而屋頂在早期是用茅草,後來改用油毛氈,現在則是紅瓦、水泥瓦或是鐵皮。
辨識石頭屋的最佳方式就是:斜屋頂,窗戶較小,而保留較完整的石頭屋,可以看到四個角落採用平行砌,這種技法最為最堅固,而牆壁中間採亂石砌,上方石頭間會留縫隙通風。
途中我們經過一間石頭屋,聽導覽老師說,這棟屋子產權較複雜,如今已被財團買走,而住戶是一位老人家,近幾年過世了,目前後代還無法(或不確定)要如何處理房屋。
我們進走進了馬崗大戶江家阿嬤的庭院,可以看見隨時代演進,石頭屋剝落嚴重,但也因此會用水泥補外層,保護家的做法確也造成了這裡的建築無法成為文化資產。這一點也非常值得人們思考,當我們面對人們所居住的歷史建築時,究竟是要保留原樣,還是應該因應人們的生活而有所調整?
#當人潮出現 #乘載成為課題
鄰近馬崗的卯澳,以卯澳灣為主要區域,儘管外面波濤洶湧,但在海灣內確是風平浪靜。也因此卯澳這裡相對較多遊客來玩水,自然而然也就開了數家餐廳,包括意外爆紅的小卷米粉。
在台灣北海岸、東北角乃至宜蘭一代,「澳」是常見指小海灣的地名,如卯澳、蘇澳、南方澳,但到中南部就不太會看到這個用字,也是一件趣事。
卯澳也保留了數間的石頭屋,其中又以吳家的保存最為特別,曾經因為漁業而富有、蓋起兩層樓的大厝,如今只剩四面牆壁,屋頂已不在,牆壁上還可見早年保留的槍孔,據說是為了打土匪用的。
因為遊客較多,卯澳相對熱鬧繁華,更可以看見重機車隊、遊覽車的數量比起馬崗更多了些,不難想像當卯澳或是馬崗逐漸為人所知之後,隨之而來的自然就是觀光業興起後,地方生態、環境、社區、文化所能乘載的程度。這也是在永續議題中,最為人所掙扎的課題,當文化環境永續時,又要如何同時兼顧經濟永續;當經濟模式永續時,又要如何兼顧文化與環境永續。
看著在地導覽老師、發展協會積極的保存海女文化、傳承故事,一切一定會有最好的安排的。
.
全文刊載在樹冠生活|https://bit.ly/3obKXUF
照片攝於|馬崗記憶生活館—「石石在在展」
.
加入會員即可優先收到島內誌電子報。
加入會員|https://bit.ly/3o9t88M
06/30前加入會員,即贈100元首購金。
#永續旅行
地主保留戶實價登錄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都更宅沒有更貴 張金鶚:比一般宅少1成
今天8/4蘋果日報刊登前陣子該報記者到家裡専訪有關「都更宅」與鄰近相似「建商宅」有何差異?的專文及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的連結報導。
這是我們過去幾年來利用「實價登錄」、「國泰新推個案」及「台北市都更資料庫」,透過「地理資訊系統」相互比對,找出1148筆成交資料,透過空間相依的經濟模型分析所作的實證研究成果供參考。
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00803/STDFGVN266ZWXF4ZEZ2EAPYD7I/
地主保留戶實價登錄 在 漂浪島嶼--munc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聚落審議未通過 ,
馬崗聚落的聲明!
「不具罕見性!」
要拆剩一間才罕見嗎?
#東北角石頭屋聚落剩馬崗和卯澳_有魄力兩村一起指定
【馬崗聚落建築文資審議結論聲明】
我們是在台灣極東馬崗漁村的22戶居民,對於此次新北市文化局文資審議未能通過馬崗聚落建築群,我們感到非常的遺憾與不解:
首先,審查意見反對登錄聚落建築群的理由的第一點是「馬崗漁村風貌與東北角各漁村雷同,缺乏獨特性之地方特色」。我們認為,要問的是「馬崗漁村的石頭厝能不能反映東北角的特色」,而非馬崗跟其他東北角漁村有沒有一樣;若第一點成立,反過來說,其他漁村跟馬崗也沒有不同,是不是表示東北角沒有一個漁村值得保存?更何況,在東北角生活的我們都清楚,東北角除了馬崗旁邊的卯澳漁村,#已經找不到如此完整的石頭聚落了,何來「雷同」之說?審議會的資料經常強調「石頭屋諸多改建」,但也與事實不符!多數石頭屋只是在外觀上塗抹水泥,以及因應人口增加而在石頭屋旁邊新增水泥房,為何政府看不見居民與石頭屋本體共存的努力,而要誤導委員的認知呢?在場的委員起碼有三位未曾到過馬崗,聽了市府的簡報,豈不是在錯誤的資訊上低估了馬崗的價值?
其次,新北市文化局發給媒體的新聞稿中,提到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賴志彰老師在30年前臺大城鄉所博士生時代,曾參與夏鑄九老師主持的卯澳漁村保存計畫,還開過2次公聽會,跟村民溝通、協調,結果村長與村民都不同意,當年馬崗、卯澳漁村的石頭厝還保留一些,現今石頭厝風貌已變、多數已改建,所剩無幾。我們謝謝賴委員30年前就曾關心東北角的漁村,雖然30年前居民不同意保存,但30年後的居民開始有了文化滅失的危機意識,而主動申請保存,想反問,文資審議何以未能扮演「亡羊補牢」的功能,#反而不再認為石頭厝的保存是重要的呢?賴委員是否覺得剩下的石頭屋被拆掉也沒關係?
之前建議我們提報聚落建築群的也是委員,結果現在卻說我們沒有特色,這讓我們非常難過。即便如此,#我們仍會再接再勵,也希望文化部及新北市政府能提供相關資源,保存我們漁村完整聚落,保護屬於台灣極東的海洋文化、生態、予以傳承下去。
▌我們希望可以繼續住在馬崗
我們房子的土地被大財團買走了,這讓我們開始意識到 #漁村文化永續的重要性。
馬崗漁村有新舊住戶,舊的住戶家族可追溯一兩百年前,新的住戶也是喜歡馬崗這裡自然環境及恬靜和善的聚落氛圍而花上幾百萬元全部家當選擇在這裡久居。其實東北角鄉村關於土地所有權的交易習慣,並沒有跟上都市的法治化,也沒有很明確的土地所有概念,我們一直認為僅要跟之前一樣繼續繳納租金給舊地主就可以繼續居住下去。對於大財團看上馬崗聚落極東位置而有計畫並買走馬崗大部分土地之事,居民大多完全不知情。
我們在法律上有優先承購權,也很願意繳付租金,#並非大財團說的惡意非法占有土地。石頭屋有百年歷史先於財團買地,未來就算也許地政相關登記資料證據不足讓法院無法理解偏遠鄉村的交易習慣,給予我們不利的判決,但我們係屬於善意且希望保有家鄉馬崗漁村聚落。
希望財團能在我們申請聚落保存的過程中,重新喜歡馬崗漁村,與居民一起保護這裡的海洋文化與石頭屋樸實氛圍,永續帶給繼續想拜訪馬崗漁村的旅客。
▌海洋文化及生態是台灣的公共財產
東北角馬崗是台灣極東,面向太平洋,其地理位置跟海洋海流生態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也是屬於大家的公共財。雖然現在文資審議結果未如預期,但海洋文化生態及百年石頭屋屬於公共文化財應該予以保存,我們後續是否提出訴願或是另行申請提報文化景觀來保存馬崗漁村,我們將討論後繼續努力走出下一步,#也請各位加入我們一起努力。
這段期間謝謝許多媒體朋友如壹電視、漂浪島嶼、公視我們的島、PNN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上下游、天下、典藏、華視、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環境資訊中心、焦點事件、農傳媒、聯合新聞網、中國時報、TVBS、中天等等進行採訪報導,讓我們的聲音有更多人聽見。#在此真的感謝熱愛這裡的朋友,請大家一起守護馬崗的文化聚落與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