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心聲|棲息萬華的街友是不是都是「萬華人」❓】#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萬華一直都被視為街友聚集的大本營,相較於一般民眾,台北車站及萬華區的街友被警察臨檢的頻率更高;如果有機會檢視街友們的證件,會發現許多人的「戶籍」都設在萬華。你曾想過,為何多數街友都設籍在「萬華區」呢❓究竟是因為地緣關係,還是萬華就是具有某種奇妙的吸引力,讓各地的「經濟落難者」都選擇聚集在此❓
🔹延伸閱讀:
《母親的名字叫「萬華」》 https://pse.is/3lwdfv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https://pse.is/3n3uhb
👉藉傳播之力,建構互助共好社區,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mustard.org.tw/tab/547/id/181
🔥動動手指,按讚追蹤社區力粉絲頁!🔥
#萬華區 #中正區 #底層勞動者 #在地知識 #地方生活樣貌 #經濟弱勢者
同時也有8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
「地方生活樣貌」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地方生活樣貌 在 社區力 empower and togeth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地方生活樣貌 在 社區力 empower and togeth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方生活樣貌 在 KRIS KANG /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方生活樣貌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方生活樣貌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方生活樣貌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地方生活樣貌 在 蔗青文化工作室- 合作課程|二林譜-地方文化的無數種樣貌 ... 的評價
- 關於地方生活樣貌 在 《貢丸湯》雜誌| 見域工作室 - Pinterest 的評價
地方生活樣貌 在 社區力 empower and togeth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草根心聲|貧困社區究竟是桃花源還是避難所?】#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萬華的老舊社區看似雜亂,但這些社區可說是保留台灣珍貴的地方記憶寶庫,1970年代的台灣,沒有網路媒體,電視節目也不多,當時的孩子下午寫完功課,會聚在社區打躲避球或玩耍,例如:玩彈珠、尪仔標、尪仔仙等等;晚上7點吃完飯,阿公阿嬤會各自帶著家裡的椅子,繞著人行道外圈乘涼聊天,小學到高中生則會聚集在一起玩大地遊戲,你說,貧困者聚集的老舊社區生活,究竟是逼不得已的避難所?還是鄰里相互照應的桃花源?
🔹延伸閱讀:
《母親的名字叫「萬華」》 https://pse.is/3lwdfv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https://pse.is/3n3uhb
👉藉傳播之力,建構互助共好社區,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mustard.org.tw/tab/547/id/181
🔥動動手指,按讚追蹤社區力粉絲頁!🔥
#萬華區 #中正區 #底層勞動者 #在地知識 #地方生活樣貌 #經濟弱勢者
地方生活樣貌 在 KRIS KANG /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年初接到老戰友前桃園誌主編孟珣邀約加入「本地The Place」桃園這本攝影工作,
三月時跟著編輯孟珣與另一位攝影軒朗、採訪編輯Mimy、欣婕、月霞、喻婷大家在桃園奔走了一個月。
地方採集進行的一個月間所見過的一張張面孔與相遇情境,文博會結束的這晚又浮現腦海。
在從泰北輾轉到台灣的孤軍後裔家庭裡吃著雲南家常菜,還擠上客家八音團卡車超近距離聽客家八音演奏。
在後車站搭訕到一對開心玩自拍的移工姐妹花,詢問下得知這天她們即將返回印尼,
利用最後在台灣的時間再次回到平常常去的幾個地方拍下紀念照。
這畫面讓我感動許久,不論你是什麼人來自哪裡都能自然融入生活在這座城市裡,一座適合每個人的城市是這次地方採集中對桃園的重新認識。
文化動動動是動身前往的動,文博會結束旅程正好開始。
四本書四個地方生活樣貌展現綻放,每本都值得細細閱讀。
而帶著這書到地方走走感受一下是書的最佳使用方式。
───────────────────
2019文博「編輯地方」單元是一場探索臺灣地方特色的「考現」行動,除了以四個地方館、祭典市集與工藝館來體現在地文化的獨特風情外,《本地》刊物的出版也以記錄、編輯的方式探究四個城市真實深刻的面貌。
⨀《本地 The Place》系列刊物由 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創辦人 李取中Fines Lee 擔任總編輯,與計畫統籌 邱承漢合作策劃,採集構成桃園、臺南、屏東、臺東四地生活風格的元素,透過編輯團隊對於地方的深入理解與價值取捨,集結成 4 冊內容豐富的臺灣地方誌,挖掘出屬於地方「最野最現代」的一面。
總編輯|李取中
計畫統籌|邱承漢
視覺指導|葉忠宜
桃園主編|楊孟珣
台南主編|胡士恩
屏東主編|黃銘彰
台東主編|劉玟苓
座談企劃|林 事務所 (HAYASHI office)
食材企劃|顧瑋 掌生穀粒
插畫繪製|manual for all
────────────────────
2019 臺灣文博會|Culture On the Move 文化動動動
《本地》
實體書店購買:
誠品書店 /MUJI BOOKS/友善書業合作社供貨(部分獨立書店)
網路購買:
套書直購網址:http://bit.ly/2PsWEEZ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bit.ly/bookstheaffairs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bit.ly/taazetheaffairs
誠品網路書店:http://bit.ly/esliteThePlace
地方生活樣貌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地方生活樣貌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公共服務×設計系列聚場|讓人們更好
以設計優化一小步,為生活改變跨出一大步!
發展創新永續的公共服務內容,提供更好的體驗價值。
文化部從設計思考出發,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串聯公私部門各路好手共同合作,
回歸「以人為本」的思維,使公共服務的對象不再於限於終端的使用者。
不論是一站式整合癌症資源,提供相關正確資訊並滿足癌友及親屬們的心理支持;
或是打造孩子們一個安心的避風港,提供創新教案陪伴,導入專業技能培育,
團隊們皆藉由設計帶動公共服務創新、提升服務體驗等方式,
讓服務對象的生活產生共感、共好,驅動更有感的公共服務價值。
那些屬於大眾更好的生活樣貌並不是不存在,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參與,
讓它成真,一起讓人們更好、讓地方更好。
--- 更多創新公共服務設計皆在未來城市: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2159
#文化部 #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未來城市 #整合傳播企劃 #FutureCity
#公共服務 #公共美學 #服務設計 #文化公共服務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地方生活樣貌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公共服務×設計系列聚場|讓地方更好
以設計優化一小步,為生活改變跨出一大步!
發展創新永續的公共服務內容,提供更好的體驗價值。
文化部從設計思考出發,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串聯公私部門各路好手共同合作,
透過設計帶動公共服務場域創新,為地方文化體驗加值,
同時也加深、擴大民眾生活與地方連結,創造人們與地方共融、共好的文化體驗。
不論是重新塑造在地特色,強化園區與周邊社區的情感記憶、生活連結;
或是以設計轉譯在地價值,翻轉公共服務場域的刻板印象;
甚至是用聲音創造想像、產生交集,建立專屬地方的文化聲音地圖,
團隊們以創新思維導入公共場域,將文化內容重新詮釋,發展創新永續的公共服務設計,
從日常生活建構縝密的服務生態系,使人際關係、地方環境緊密鏈結,
讓服務對象的生活產生共感、共好,驅動更有感的文化體驗。
那些屬於大眾更好的生活樣貌並不是不存在,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參與,
讓它成真,一起讓人們更好、讓地方更好。
--- 更多創新公共服務設計皆在未來城市: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2159
#文化部 #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未來城市 #整合傳播企劃 #FutureCity
#公共服務 #公共美學 #服務設計 #文化公共服務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地方生活樣貌 在 《貢丸湯》雜誌| 見域工作室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此外,工作室獨立發行《貢丸湯》地方生活誌,三個月一刊,主題性地介紹新竹的不同生活圈。不僅帶出新竹獨特的生活樣貌,也介紹城市議題,希望打造一本新竹的城市指南。 ... <看更多>
地方生活樣貌 在 蔗青文化工作室- 合作課程|二林譜-地方文化的無數種樣貌 ... 的推薦與評價
我來自何方?我要去哪裡?」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發現自己的生命故事,找到自己期待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想帶給每一位同學的思考,或許這些答案沒有那麼快浮現,但放心底的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