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獨家直擊》台灣地小人稠的痛點,為何被比爾蓋茲、貝佐斯投資的公司看上?(05/05/2021 天下雜誌)
在台灣談再生能源,「地熱」也許不會是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選項。但兩年前開始,台灣的地熱發電潛力,卻吸引到比爾蓋茲創立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瑞典團隊,進到花蓮鑽探地熱潛力,並預期在未來幾年內投資高達數百億美元。《天下》團隊獨家直擊,台灣的零碳電力潛力,究竟有多大?
文:劉光瑩
車行至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轉進一條小路,一座30米高、貌似鑽油平台的探勘井映入眼簾,台大地質系剛畢業不久的年輕地質師們,正聚精會神盯著鑽井作業,緩緩轉動的鑽頭,發出低沉的嗡嗡聲。
這座地熱井探勘,已進行了幾個月。目前深度大約700公尺,工作團隊希望在六月要鑽到至少1200公尺深,看取熱狀況是否理想。如果一切順利,地熱電廠最快明年初能商轉。
萬榮鄉鄰近瑞穗溫泉區,是太魯閣族人的家,但卻沒有著名的山海勝景或農特產品。
儘管如此,這兒的地下卻蘊藏著寶藏,更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投資的基金,在台灣目前唯一相中的投資地,帶領台灣邁出穩定零碳能源的關鍵一步。
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蓋茲提到他所投資的地熱開發公司Baseload Capital,在亞洲目前只有兩個開發據點,一個在日本,第二個就是台灣。
2019年成立的倍速羅得台灣分公司(Baseload Power Taiwan),目前還很低調,但背後的投資者,卻大有來頭。
比爾蓋茲創立基金投資的公司,看上台灣地熱發展
倍速羅得瑞典總公司也在2019年獲得「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BEV)1250萬美元投資。而這筆基金背後,是全球知名的企業家,包括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微軟創辦人比爾蓋玆(Bill Gates)、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軟銀創辦人孫正義等人,專門在全球投資低碳能源新創公司,這些新創公司必須提出每年幫全球減碳1%,也就是5億噸碳的路徑。
今年二月,跨國能源巨擘雪佛龍(Chevron)也宣佈投資Baseload Capital 2500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7億多。
這更是BEV投資的公司中,在台灣落地的第一樁投資項目。
倍速羅得台灣董事長暨總經理黃天德(Van Hoang),說著一口流利國語、華人臉孔,但其實他的背景非常多元:父母是來自澳門的客家人,在瑞典長大,曾在台灣工作5年,上海、香港工作十幾年。
「我的中文是看電視學來的,」黃天德笑說。他2002年到交大讀了一年MBA,花了三個月學會中文對話,後來還成了台灣女婿。
四月中,《天下》採訪團隊跟著黃天德視察工地,他把兩手圈在一起比出一個圓:原來地熱井的直徑,不過跟一個十寸的比薩餅差不多大。
這口井也很有歷史。他說,瑞典的執行長當初在全台幾乎泡遍了所有溫泉飯店,之所以選中紅葉村來鑽探,一來是因為這口井位於私人土地上,土地使用單純,地主也曾為探勘溫泉鑽過井,二來就是根據地質熱源圖,指出這塊地有潛力。
為何相信地熱?「我們相信這是全球目前最被低估的低碳能源,」執行長海林(Alexander Helling)在越洋受訪時說。
說來可惜,台灣在地熱上起步並不晚,卻曾長年停滯。目前位於太平洋火環帶上的所有國家中,唯獨只有台灣沒有商業規模的地熱發電。
同樣位於亞洲的多火山地帶,菲律賓與印尼的地熱發電都已超過GW等級。台電曾於八〇年代在宜蘭清水建立全台第一座、全球第14座地熱發電廠,卻在1993年後停止運轉,直到2016年才重新招標,由台汽電與將捷集團合資的宜元公司得標,預計今年將商轉。
地小人稠的痛點,竟成了台灣發展地熱的優勢
儘管如此,倍速羅得為何認為地熱適合台灣?
台灣人的聰明才智與技術絕不落人後,唯獨只有一點,是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克服的:地小人稠。也因此難以如同澳洲或美國,發展大片太陽光電場或是陸上風場。
而佔地面積小,剛好是地熱的強項。黃天德解釋,紅葉村的地熱電廠預定範圍僅2000平方公尺,預計可放16個瑞典地熱設備公司科萊蒙(Climeon)的地熱發電模組,每個裝置容量150KW,總共2.4MW,這將會是倍速羅得在冰島電廠規模的兩倍。
由於不受天候與時間影響的基載電力,倍速羅得數據指出,以同樣時間內發電5MW計算,地熱發電只需270坪土地,只比一座網球場大一點,是太陽能所需土地面積的百分之一、更是風力發電的千分之一。
他們相信,地熱持續發電、不需要大片土地的特性,能夠解決台灣最大的痛點。
而地熱發電的技術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只取熱,不耗水」。
這兩公尺立方的模組,運用的是低溫地熱(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發電技術。黃天德指出,過去主流地熱發電對於溫度的要求較高,水溫至少要160度以上,才能達到商業等級效率。但隨著新技術的演進,科萊蒙的ORC模組,水溫只要在80度以上,就可以達到同等發電效率。
倍速羅得在日本的一座地熱發電設備,用的甚至是既有地熱機組已發電過一次的熱水,在兩次熱交換後溫度降至70度左右,溫泉水還能再回到飯店裡讓遊客泡湯,或是供暖給社區。
熱交換的特性,即是只取溫泉熱,而不耗溫泉水。進水經過熱交換推動發電機後,又會透過管子注回到地底下繼續加熱循環使用,從頭到尾水都在管線內流動,不跟外界接觸,也沒有空污或水污的疑慮。
村民從反彈抗議,到期盼帶來改變契機
不過,倍速羅得一開始在台灣也遭遇不少挑戰。
去年夏天,他們在紅葉村的鑽探工作開始不久,因為施工期間發出噪音,遭到村民拉白布條抗議,黃天德後來親自跟居民一個個敲門溝通,甚至親上火線,上原住民電視台談話性節目,與反對的村民面對面解釋工程細節,也在社區多次召開說明會。
如今,紅葉村村長以及萬榮鄉鄉代表,不只對地熱技術如數家珍,甚至還滿心期待未來地熱開發後,能夠帶來就業與觀光機會。
「我前陣子剛去宜蘭清水地熱公園,希望我們未來能有同樣發展,」60多歲的萬榮鄉代表嚴秋谷,出生就住在紅葉村,看到清水地熱以特殊自然景觀,搭配煮蛋、泡腳等溫泉觀光,假日吸引遊人絡繹不絕,近期還有湯屋即將開幕,讓他心生嚮往。
「大家都知道台東有個紅葉少棒,但都不知道花蓮萬榮也有紅葉村,希望地熱可以給我們紅葉一個機會,」他說。
而這個壯年人多半出外打零工的萬榮鄉,的確渴求發展的機會。衛福部統計,在花蓮縣各鄉鎮中,萬榮鄉低收入戶佔比高達9.45%,是花蓮縣13個鄉鎮當中最高,10個居民中,就將近有一個人的收入在貧窮線下。
「這幾年真的感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紅葉村長呂明堅說,原來山胡椒植株可以活6年以上,現在很多都到第3年就死了,以前冬天還可以看到山頭有雪,現在都沒有。」
呂明堅廣泛攝取新聞資訊,看到減碳和綠能是世界的趨勢,也希望紅葉能扮演要角。
對於村民一開始的反彈,呂明堅認為,是因為大家對地熱發電相對陌生。大家最擔心的不外乎是:水可能會被抽光、鑽探可能會導致山崩地裂,但在一次次的說明會之後,村民已經大都理解地熱發電原理。他也強調,等鑽探階段結束,到要設立電廠的開發階段,還是要經過部落會議溝通。
台灣地熱開發法規、業管單位,有待整合
此外,台灣在地熱發電的法規也有不少挑戰要克服。
過去在台灣的地熱鑽探,都是由工研院、中油與台電等國營事業支持。花蓮紅葉村,是有史以來第一家外商公司在台灣鑽探地熱。
「我們到每個單位去申請,他們都說:你們是第一個來問的!」黃天德說。
黃天德說,在地熱發電較成熟的國家,例如美國、冰島、紐西蘭,都有政府單一窗口專門處理地熱發電,幫開發業者做橫向溝通。
他說,台灣因為沒有《地熱法》,開採地熱同時牽涉《溫泉法》與《礦業法》,但業管單位有交通部又有經濟部,業者得自己摸索流程,許多時間都花在溝通與試錯,他希望政府未來能有專法處理地熱發電,才有更多開發商敢投入。
來自瑞典的倍速羅得,已經在冰島、美國與紐西蘭落腳,在亞洲的投資,目前除了日本之外,就是台灣。黃天德指出,未來不排除進軍印尼與菲律賓,但台灣還是目前經營重心。
如今紅葉村的鑽探還在進行,不論最後「開獎」結果如何,全球首富投資的企業落腳花蓮,對於提高台灣零碳能源供給,都是關鍵一步。(責任編輯:吳廷勻)
★更多的台灣地熱開發最新進展實況,請參見天下雜誌722期系列報導:
獨家專訪》比爾蓋茲零碳推手,為何看上花蓮?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618
比爾蓋茲幫台灣減碳!直擊花蓮紅葉村,台灣零碳未來的關鍵一步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617
比風、太陽能更穩定的電就在腳底!從宜蘭出發,台灣重回地熱行列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646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679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1的網紅孫博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宜蘭國運中心位址探討 作者:孫博萮 / 宜蘭公共議題討論版版主 影音報導連結:https://youtu.be/VpG9Ytwszyk 文字報導連結:http://fishsuntw.blogspot.tw/2015/07/blog-post.html 宜蘭市運動公園內的縣立游泳池,是宜蘭溪北地...
「地質鑽探深度」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地質鑽探深度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質鑽探深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質鑽探深度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地質鑽探深度 在 孫博萮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地質鑽探深度 在 Re: [請益] 請問地表鑽探的數量怎麼算? - 看板Civil 的評價
- 關於地質鑽探深度 在 #地質鑽探| ㇑良悅建築X 結構用心X 住者安心㇑ 我不說, 您怎會 ... 的評價
- 關於地質鑽探深度 在 地質鑽探深度規定的推薦與評價,PTT、MOBILE01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地質鑽探深度 在 地質鑽探深度規定的推薦與評價,PTT、MOBILE01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地質鑽探深度 在 人類史上挖得最深處....所發現的事物! - YouTube 的評價
地質鑽探深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秦始皇陵為什麼40來年不敢挖?
歷史春秋網
作者:銳峰作品團隊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眾……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今如此發達的科技面前應該只是小兒科,難道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
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都有種有料有趣文章加微信 AMAMCHENG1976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涂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十一: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余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二: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跡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三: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
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十四: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秦始皇 #秦始皇墓 #謎題 #歷史謎題
地質鑽探深度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45樓高的海上風機這樣建成 海事工程防疫 台電積極迎戰(12/17/2020 台電月刊)
採訪、文字—陳文姿、王舜薇、紅藍創意團隊 攝影—王鴻俊、羅友辰,海域風電施工處 李德軒、張鎮麟 協助—Jan De Nul Group、營建處、海域風電施工處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2020年9月,因新加坡鎖國而延後抵臺的風機安裝船Taillevent,終於傳來臺灣今年度第一部風機安裝完成的喜訊。
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是台電從陸域走向海洋的開端。對內,台電擔任監造的角色,須確保工程符合標準、風機穩固屹立。對外,台電是開發商,無論在中央防疫或地方溝通,都要帶領整個團隊完成任務。
「我們絕對是一板一眼,就算沒有前例可循,很難也要做!」台電陳慰慈副總經理說。
深潛布局的離岸風電隨著政府大力推動逐步實踐。2019年臺灣第一座商業規模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1)完工啟動,標誌海上發電時代來臨。2020年台電離岸風電一期計畫接力登場,進入海上施工期。
台電離岸風電一期計畫由21部裝置容量5.2MW風機組成。總裝置容量達109.2MW,估計年發電量超過3.6億度,相當於9萬個家戶一年的用電量。受疫情影響,今年完成2部風機的建置,其餘預計明年中左右完工。
台電離岸一期風機的塔架總高66.8公尺。風機葉片長達62公尺,加上部分在海面上的水下基礎,整部風機在海面可見的高度約160公尺,相當於45層樓高。水下基礎由套筒桁架(Jacket)與鋼管樁(Pin Pile)組成,每根鋼管樁深入海床底下 63 公尺到 82 公尺不等。
這是台電首個離岸風電工程,由比利時商楊德諾(Jan De Nul)與日商日立擔任統包商。現場監造由台電2016年成立的「海域風電施工處」(以下簡稱海工處)負責,找來經驗豐富的青山施工處當班底、加上四至五成新進的生力軍。
在核能火力發電工程處具備40年資歷的陳慰慈表示,興建離岸風場對台電與本地廠商而言,都是全新經驗,初期發展需要仰賴外商與國外顧問公司。「不過萬事、萬物原理都相通,在管理面,不外乎掌握進度、合約、工安、環保、組織、人力、預算等關鍵。」
海域與地質調查 為建置風場前哨
2018年,海域調查與地質鑽探工作率先展開。海工處第一檢驗隊蔡殿豐經理與團隊新血張鎮麟工程師共同打前鋒,登船進行監造與檢驗。
蔡殿豐說明,台電離岸一期風場的水下基礎採用四腳套筒桁架,每座套筒桁架由4支鋼管樁撐起,總計84支,每一支深入海床的深度跟強度都不同,需要依據地質調查設計。鋼管樁上各有編號,確保每一支都打在正確的位置、正確的深度,上面的套筒桁架才能穩固的立起、支撐風機。
要將海上發出的電力送到陸地,必須連接海底電纜、陸纜、再接到變電所,升壓到161kV後,與全臺電網連結。因此在地質調查結束後,進入設計與製造階段,同時陸纜、陸上變電站等陸地工程也一併展開。
「考量東北季風,一般而言國慶日到翌年青年節之間不做海上施工」陳慰慈說。原本今年度理想的規劃是,3月當強勁的東北季風逐漸進入尾聲,就可以展開為期6個月的海上黃金施工期,但2020年第一季起卻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今(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為全球性工程投下變數。跨國旅行、國際船舶入境隨著疫情升溫,變得敏感而複雜。這對極度仰賴國外技師與專業船舶的離岸一期風場形成極大挑戰。
「灰船變白船」防疫應變大考驗
我國於3月19日起,限制未持商務履約證明的外籍人士入境。4月,磐石艦染疫事件爆發。7月底,彰化外籍風電工程師染疫風波再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敢鬆懈。
為了協助亟需輪班休息的外籍技師與船員下船,台電營建處張劉國處長、葉英傑計畫經理與計畫室同仁四處奔走,向航港局、關務署、疾管署、經濟部、能源局、國營會等單位尋求協助,擬定下一份份的預防感染措施、監督計畫、應變流程。
船隻與人員防疫為何如此複雜?營建處高淑娟計畫工程師解釋,當時國外疫情尚未控制,加上磐石艦前例,來自海外的工作船被歸類為高風險的「灰船」,國內船舶因臺灣疫情控制得宜,則歸類為低風險的「白船」。為保護國人,白船與灰船嚴格禁止接觸。
不過,離岸風場的工作特性,船隻接觸幾乎是常態,例如,外籍大型工作船通常連續工作不靠港,人員交換與輪休都仰賴小船運送;海事工程常需不同船舶共同完成等等。既然接觸在所難免,將灰船變成白船,成了台電的新任務。
今年台電共協助5艘工作船變成白船。簡單來說,灰船變白船的程序只有兩種──「全船檢疫」或「全員更替」,但實際執行卻很複雜。佈纜船Willem De Vlamingh、打樁船Aegir、風機安裝船Taillevent,分別寫下三段艱辛的歷程。
Willem De Vlamingh船上人數較少,加上佈纜工作跟其他船隻接觸不多,採用的是海上全船檢疫14天。隔離結束後,再全船靠港消毒。
有船員經歷的海工處第三檢驗隊曾昱弦工程師,是台電第一批考試錄取的「海事工程人員」,登上佈纜船執行第一次海上監造任務。他說,全船得知「即將開始隔離」當天,長久的壓力瞬間釋放。在設備與補給準備就緒後,隔離正式開始。船上進行高標準的隔離,完全杜絕外船接觸,甚至發生過糧食不充裕的窘境。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船上人員早日回家。
Aegir船則因工作人員眾多,加上打樁與設置套筒桁架必須與其他船舶接觸,難以找到可以完全隔離的空檔。Aegir因此維持了較長的「灰船」期,所以船上工作人員下船必須再接受14天檢疫,或接受快篩後出境,直到全船完成檢疫。
6月,已延宕3個月的打樁作業終於展開。曾擔綱地質調查大任的張鎮麟也登上打樁船Aegir,見識到Aegir令人印象深刻的吊掛控制能力。他描述,一根鋼管樁重達300多噸,直徑3.1公尺,長約70公尺,Aegir卻能以公分等級精準控制這個龐然大物,實在不容易。
同時期,佈纜船Willem De Vlamingh也展開工作。海纜的施工分兩種,在風機與風機間的陣列海纜是以「沖埋」方式鋪設。高壓水柱沖出約2公尺左右的壕溝,再把海纜放進壕溝裡。靠近潮間帶的輸出海纜則是採「水平導向鑽掘工法(Horizontal Directional Drilling)」,以減少海水擾動,降低對沿岸養蚵漁業的影響。
曾昱弦表示,台電對海底電纜工程並非毫無經驗,林邊至小琉球的海纜、臺澎海纜都值得借鏡。進入台電後,他持續研究案例、風電工程、工程契約等。船上也有台電外聘的資深外籍工程顧問,有問題都能即時討論、確認,因此監造過程並未遇到太多困難。
安裝船因疫情延抵 仍完成兩部風機
鋼管樁打樁完畢裝上套筒桁架後,緊接著是風機安裝與測試。在疫情中趕工的風場卻面臨雪上加霜的難題。由於風機安裝船Taillevent須配合台電風機型號進行吊臂改裝,然而前往新加坡進行改裝作業的Taillevent不幸遇到新加坡疫情鎖國,延至8月22日才到達臺灣。在事前充分準備下,規劃以最少的船員將船隻開來臺灣,靠港後與預先入境且完成檢疫的人員交換,順利變成白船。這也是「全員更替」的首例。
Taillevent完成檢疫後,隨即趕往彰化風場。9月15日傳出捷報,完成今年度第一部風機安裝。但在完成第二部風機後,遇上東北季風來臨,只能黯然返回到臺中港,但仍戮力完成臺灣海峽2020年唯二兩部風機。
這是台電第一次的離岸風電工程,因為疫情攪局,施工期不得不展延,只能等待2021年4月繼續施工。至於已完成的兩部風機,能否在今年底之前「發出第一度電」? 陳慰慈副總經理坦言,「必須看老天臉色」。因風機內的電力系統還必須接到電纜、通過測試,才能將離岸風場電力送到電網,在年底之前,只能碰運氣抓緊好天氣施工。
甫於11月上任的海工處處長潘元章說,「並不是安裝好風機就有電可用」,在海纜、電纜到位後,還必須經過冷測試、熱測試等程序,平均仍需要20多個工作天,才能送電。今年的兩部風機在9月完成安裝後,就面臨東北季風帶來的惡劣海象,施工隊伍只能隨時待命並盯緊氣象預報,趁寶貴的晴朗日子出海施工。是否年底完成送電,「我持樂觀但審慎的態度。」
「我也知道這是靠天在做事,無法強求,但是難免心裡都有焦慮,也有懊惱、擔憂。」海工處機械組陳世枰經理精神喊話說,「明年我們會趕快奮起直追!」
海工處挺住疫情壓力 監造海事作業
在這次疫情中,海工處共派出21人到船上監造。無論是登上外籍工作船、或是乘著小船在風浪中往返,他們都是最辛苦的工作人員。以登上佈纜船Willem De Vlamingh的曾昱弦為例,原定工作7天後下船,卻因船隻接觸管制、加上彰化外籍工程師確診事件,無法進行船上工作人員交換。等到全船海上隔離期間過後,9月1日下船,在船上共待了40天。
同時期,海工處林師伃工程師則駐守打樁船Aegir,她是離岸風電監造任務中唯一的女性。原定上船工作14天,然而等到船隻靠港上岸,已是30天後。靠港後隨即轉往防疫旅館,開始14天的居家檢疫。
雖然工作的船隻不同,沉重、緊繃的氣氛卻是相似的。林師伃解釋,離岸風電外籍工作人員的工作型態與陸地工作有很大的差異,他們大多每週工作7天、每天12小時,持續上班5週後離船,這時候他們才能真正放鬆休息。延後休假對心理跟生理狀況都產生影響,加上靠港的日期不確定,浮動與不安感更加強烈。
「船上外籍技師會跟你說,他想要回家。」曾昱弦說,延後休假加上各國的防疫隔離規定,可能導致數週的休假完全泡湯。他對這些情況感覺無奈,但不知能做些什麼。
離岸風電的防疫是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離岸風電通案防疫措施計畫書」從1.0版、2.0版、修正到3.0版,並納入「防疫計程車」概念的防疫運輸船,配套機制更見完善。
營建處高淑娟計畫工程師特別感謝許多協助台電風場檢疫作業的官員,「現在防疫機制簡化,文件品質把關愈來愈好,時間跟流程都更能掌握。」
台電離岸一期風場在2020年多變的新冠疫情中首當其衝,也以親身經歷對防疫進程提出實務與改進建議。走過這段辛苦路,明年登場的風場工程面對疫情將更加從容。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pcjournal.taipower.com.tw/article/4331
♡
地質鑽探深度 在 孫博萮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宜蘭國運中心位址探討
作者:孫博萮 / 宜蘭公共議題討論版版主
影音報導連結:https://youtu.be/VpG9Ytwszyk
文字報導連結:http://fishsuntw.blogspot.tw/2015/07/blog-post.html
宜蘭市運動公園內的縣立游泳池,是宜蘭溪北地區唯一一個公立的標準泳池,因設施完善、收費低廉親民,是許多大小朋友夏季戲水的好去處。不僅是宜蘭市,還有來自員山、壯圍等鄰近鄉鎮的泳客會攜家帶眷一同前來。
然而,縣府向中央爭取經費兩億多興建多功能的國民運動中心,立意雖良善,但卻選擇建造在宜運泳池現址;面對泳池即將拆除,許多長年的泳客仍不知情,知道後均深感不捨,也表示若水道縮短與減少將造成擁擠、票價提高也將影響使用意願。
依據競賽泳池規章,目前的泳池若加深深度至2-3m即可成為競賽用池,2017年宜蘭舉辦全運會就不須向台北商界場地;加設熱水鍋爐也可以成為溫水泳池四季可用;將看台加設遮陽棚、增加盥洗間等,甚至因增添設備稍微提高票價因應,應該均可補充現有設備之未足。
再者,宜蘭運動公園內也已有網球場、籃球場、室內桌球室、體適能健身中心等場地,為了什麼樣理由必須要拆除現有泳池、再於該址去蓋一個泳池只有原本35%(註1)的國運中心?
此舉不但將增列拆除經費、還將造成長達兩年的興建期間縣民無泳池使用之權益損失、2017年全運會無競賽池可用等問題;公共建設應是因應人民需求而生,縣內尤其是與運動公園同屬宜蘭市南區的縣政特區週遭、宜科園區、清大宜蘭校區預定地等處仍有多處閒置土地可以利用,為何必須拆除仍可正常使用的泳池,而不另覓地點設置?是否是擔心可能因票價產生排擠效應,將造成使用率低最終變成『蚊子館』?
我們很樂見國運中心興建促進宜蘭運動推廣,然此案自2011年起,即已有媒體披露,但至今似乎並未看到縣府對此做法之「必要性」提出說明;在喪權辱民的合約問題頻傳的此刻,本案後續OT的規格、條件與合約內容為何?縣民與縣府的權益將如何受到保障?是否將有廠商投標?也尚無從得知。
今(2015)年3月【「宜蘭國民運動中心新建工程」地質鑽探、試驗分析工作】部分已公開招標,未來將如何發展?是否應請縣府、教育部等相關單位召開公聽會說明,以讓縣民能充分了解縣府的用意。
註1:泳池尺寸將從50mX25m變成25mX17.5m;十水道變七水道;尺寸長度符合國運中心設施標準,但卻由50m變25m。25m競賽池則應設置至少有八水道。
本文同步刊登於{Fish睬政治}Blog與粉絲專頁:http://fishsuntw.blogspot.tw/2015/07/blog-post.html
https://www.facebook.com/SunPoYu
{延伸閱讀}
〖競賽游泳池設備規章〗
深 度 (設備規章 FR 2.3)
50公尺游泳池必須要有2公尺以上的深度,最好有3.0公尺,可以兼做為花式游泳比賽場地。參考 50公尺游泳池水道標記規格圖
http://tsrca.clownfishes.net/sw_bg/Sper140226.htm
〖國民運動中心規劃參考準則〗
第二章 興建國民運動中心計畫內涵
第二節 國民運動中心定義與內涵
一、定義
本計畫中所稱「國民運動中心」乃指建置於都會區並以室內運動為主的建築設施,可作為民眾日常運動、休閒、活動之場所,部分設施尚可發展特色運動並支援地區性賽會活動。國民運動中心除基本之設施管理與服務外,其硬體建置內容以較受民眾喜愛、使用率較高的設施為主。內容須包含室內溫水游泳池、體適能中心、韻律教室、綜合球場、羽球場、桌球場等六大必要之核心運動設施,以提供國人優質之運動環境。其次,為了提高民眾之使用意願,發展地方運動特色,各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可視區域特性與需求,規劃建置能契合並推廣當地風俗民情的特色運動空間,並視當地未來辦理地區性運動賽會之情況需求、基地與經費條件,酌量將辦理賽會所需之硬體規格列入國民運動中心之規劃。
http://www.sa.gov.tw/wSite/public/Data/f1426493527848.pdf
【「宜蘭國民運動中心新建工程」地質鑽探、試驗分析工作公開招標】
http://web.pcc.gov.tw/tps/tpam/main/tps/tpam/tpam_tender_detail.do?searchMode=common&scope=F&primaryKey=5152056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pG9Ytwszyk/hqdefault.jpg)
地質鑽探深度 在 #地質鑽探| ㇑良悅建築X 結構用心X 住者安心㇑ 我不說, 您怎會 ... 的推薦與評價
若大地比喻身體, 地質鑽探 就是身體健檢師 ⚕️ ⚕️ 根據現場挖掘 深度 與寬度、建物設計複雜程度以及法規規定執行2種不同 深度 基準✌✌✌ # 深度 達20 ... ... <看更多>
地質鑽探深度 在 人類史上挖得最深處....所發現的事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苏联科学家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充满野心的 钻探 和挖矿实验。 ... 拉半岛上进行了一个 钻探 项目,钻孔深入地壳,到达了人类前所未及的 深度 , ... ... <看更多>
地質鑽探深度 在 Re: [請益] 請問地表鑽探的數量怎麼算? - 看板Civil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wasiaken (去高雄要住哪)》之銘言:
: 鑽探的數量好像是根據地表大小有所不同
: 但是忘記公式是什麼
: 有哪位高手可以跟我說一下
依「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第六十五條規定,
地基調查計畫之地下探勘調查點之數量、位置及深度,應依據既有資料之可用性、地層
之複雜性、建築物之種類、規模及重要性訂定之。其調查點數應依左列規定:
一、基地面積每六百平方公尺或建築物基礎所涵蓋面積每三百平方公尺者,應設一調查
點。但基地面積超過六千平方公尺及建築物基礎所涵蓋面積超過三千平方公尺之部
分,得視基地之地形、地層複雜性及建築物結構設計之需求,決定其調查點數。
二、同一基地之調查點數不得少於二點,當二處探查結果明顯差異時,應視需要增設調
查點。
調查深度至少應達到可據以確認基地之地層狀況,以符合基礎構造設計規範所定有關基
礎設計及施工所需要之深度。
同一基地之調查點,至少應有半數且不得少於二處,其調度深度應符合前項規定。
再查「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3.2.3節調查點數之規定,
地基調查密度應視工程性質及對基地地質條件之了解程度而定,規劃必要之調查方法及
調查點數。原則上,基地面積每六百平方公尺或建築物基礎所涵蓋面積每三百平方公尺
者,應設一處調查點,每一基地至少二處,惟對於地質條件變異性較大之地區,應增加
調查點數。對於大面積之基地,基地面積超過六千平方公尺或建築物基礎所涵蓋面積超
過三千平方公尺之部份,得視基地之地形、地層複雜性及建築物結構設計之需求調整調
查密度。
基本上,每個基地至少須有三個以上之調查點,方能勾勒出地層在空間的概略變化,但
考慮部份面積很小之基地,基於經濟考量乃規定最少須二點,惟對於土層變異性較大之
地區,仍應適當增加調查點數,以確實掌握地盤條件。依經驗每六百平方公尺(20公尺
×30公尺)至少佈設一個調查點的密度是恰當的,若基地面積較大,超過六千平方公尺
時,可依實際情況調整調查密度。若基地地層比較單調,例如都是卵礫石層或是岩盤相
當均勻的情況,則可降低調查密度,以免過於浪費;又如大規模之山坡地開發,若地層
變化複雜,應提高調查密度,以確保工程安全。
在有些特殊情況,如公園中之設施或學校中教室之擴建,由於基地面積很大而建築面積
很小,此時調查點之計算可採建築物基礎所涵蓋面積計算,此時應以建築物之最大投影
面積或地下室所涵蓋面積,兩者取較大者計算,在此面積內每三百平方公尺應設一處調
查點,建築物基礎所涵蓋面積超過三千平方公尺之部份,亦得視建築物地基之地形、地
層複雜性及建築物結構設計之需求調整調查密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9.98.1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