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連鴻海財報都沒讀過的人在嘴鴻海,而更多書生淺薄之見如同我幾天前的短文所言,這些人除了把郭台銘說成「不過是個商人」之外,其實連理解郭台銘成就的能力都不具備。
光是鴻海早年在塑膠模具方面的開發與管理對整個世界大量生產的貢獻,就打趴一堆嘴砲政客。
經濟學來看,唯有工業化大量生產,才能快速降低邊際生產成本,使得世界上更多人能以更低代價滿足生活需求,從而:1. 釋放多餘資金轉往滿足其他需求與投資;與2. 釋放多餘時間轉往滿足其他需求與投資。
此投資包含自我人力資源提昇、生產要素投資乃至於金融投資,毋庸贅言解釋。
換言之,整個工業大量生產創造的邊際成本快速且大幅降低本身是提昇了整體人類的財富與未來。
與此同時,我一再強調,人類財富增長才是真真正正改善人權與個人自由的重要因素,從言論自由到遷徙自由,從工作權到財產權。甚至同志婚姻或關係能公開存在,也是因為整體社會富裕程度夠,方可容忍這種「不再產出人力資源」的社會契約安排(socially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而上次我曾提供資訊:
"根據107年財報鴻海精密公司在台灣一年繳交的營利事業所得稅達$165億新台幣。郭董個人所得稅金額早在2002年見報就達$8億新台幣;2016年報導更是年繳$60億元。
捐款部分,被媒體大肆報導郭董光是台大就捐款$150億元!"
先甭提現在嘴郭台銘財大氣粗、只是商人的書生魯蛇哪個人繳了比他更多的稅、捐了比他更多的錢。
我們就單看鴻海2009年以來發放的現金股利(單位新台幣):
81.6億、172億、96.6億、160億、178億、236億、562億、626億、780億、347億。(共3,229億)
不看股價市值,單看鴻海對台灣股東發放的現金股利,試問貶低郭台銘者哪個人10年來為台灣股民創造3千多億財富的?
(也別跟我嘴股東有外資;鴻海股票並不貴,近8年來每張多在12萬新台幣以下,台灣多數人願意都能購買享受郭台銘團隊替你創造財富)
再強調一次:經濟學認為市場交易是租值耗損最低的一種資源分配方式;而透過市場交易創造財富也是對整體人類實質貢獻最大的一種方式。
因此以經濟學角度觀之,郭台銘對台灣、中國乃至於世界的實質貢獻遠遠超過檯面上所有政客總和。
另一方面,許多人智識與能力並不足以"理解(appreciate)"如此成就。這些人其實很可悲,卻也是我等專業投資戶的獲利來源。
補充:
忘了一個重點。
事業經營者都知道,無論事業規模放大亦或是服務產出項目擴大,對主事者而言都是「快速學習能力的考驗」,
鴻海從最早的塑膠射出代工廠到具備大規模開發與管理模具能力,到金屬加工、精密加工、電子加工、液晶螢幕、自動化機器人....等等各項領域的涉入,以及高達百萬員工的產銷人發財管理,在在都是考驗主事者。
這種學習能力,豈是只會在書本上打轉、靠著一兩個花拳繡腿理論訛誆學生一生的「學者」所能比擬?科科。
之前蠅蠅們說「假新聞要關三天」,我覺得可以關進去了,三天內不准用網路發文!(我不需要為郭護航,只是秀下限到我無語了,在此推一下)
開始攻擊郭的點都是郭從2007年一路到2015年沒做到的事─投資設廠,引用資料是CNN我想各位可以從英文版的WIKI大眾編輯版上找到相關資料,根據唐納德所說,CNN就是一個全球最大的假新聞製造商,這句話可以給覺青知道,不能要川普美國支持蔡台灣,又拿柯林頓媒體打郭,真的很瞎,如果要這樣,要不要質問一下蔡的前瞻計畫進度完成多少了?這也太巴爾幹主義了!
鴻海的合作夥伴都是大陸公司!
羅列一下!美國公司:亞馬遜、蘋果、思科、谷歌、戴爾、惠普、英特爾、微軟、摩托羅拉移動,加拿大:黑莓,日本:任天堂、索尼移動、東芝,芬蘭:諾基亞HMD,台灣:宏碁,大陸:小米、華為。都是大陸嘛?就兩家!就是全部了,不然當美國公司都是塑膠的?
設廠都在大陸會被中共掌控!
我從其他地方講起,沒有錯!鴻海投資最重的地區都是大陸,從美洲巴西開始。
巴西:聖麗塔-杜薩普卡伊、索羅卡巴、容迪亞伊是螢幕生產基地,馬瑙斯、因達亞圖巴是手機工廠,鴻海本部也聲明將加大在巴西生產線,除了馬瑙斯是亞馬遜邦的首府擁有兩百萬人的城市外,其餘都是在廿萬上下人口的城鎮,現招募六千人。
墨西哥:奇瓦瓦州有摩托羅拉移動的手機基地、思科的網路機上盒工廠、索尼液晶螢幕基地,已經全部收購,並且重組改編為在華瑞茲城、聖赫羅尼莫有手機和電視生產基地,華瑞茲城與最靠近德州埃爾帕索形成擁有兩百萬的大都會區,而且還是大農莊,聖赫羅尼莫是靠近新墨西哥州雷斯,為USMCA重點出口城市,成為一日生活、工作圈。
美國:威斯康辛州和賓州皆有投資,可惜,兩州皆由民主黨執政後,就以環保理由擋下,可鴻海在威州是一英里生產地協助建立兩英里濕地或生態保護地為代價,威州起初以1.3萬人招募,而後再擴大,投資威州一百億美金,至於賓州最初想法就是只與賓州卡內基美隆大學簽產學研究協議,大學研究結果是鴻海與該校資產,鴻海每年都要投資研究預算,可雙方都不能將技術轉出任何國家、企業,投資招募哈里斯堡的五百名員工是先暫停了,投資賓州四千萬美金,美國的維吉尼亞州、紐澤西州都有向鴻海示意。
印度:鴻海2006年開始在清奈、泰米爾納德邦生產部門的工廠在2014年出售,2.5萬人的失業,可是在2015年分別與蘋果和印度阿達尼集團合作共同擴大在印版圖,後續阿達尼沒有後續,可蘋果在印度的部分,鴻海是招募了各部門人員達一百萬工作機會,工廠達12座,皆已完工,重點城市仍放在清奈,目前因全球手機需求量下降原因,只招募一萬人的需求。
馬來西亞:在柔佛州有七座工廠,目前完工四座,並開發一座鴻海園區。
印尼:目前並沒有下一步動作,原因在於政府不給土地許可。
澳洲:目前在西部設有工廠和倉庫。
歐洲: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芬蘭、土耳其均設有工廠,在捷克帕爾杜比采設有歐洲營運總部暨製造中心,土耳其伊斯坦堡設有第二大歐洲基地,原因在於關稅同盟與歐洲經濟區的環顧效應,以及德、英、法的工業公司均有設東歐總部或營運中心,近期歐洲需要大數據超市,螢幕等消費性電子大量需求,可從鴻海出貨。
大陸:從北京到廣州,從上海到鄭州,從南陽到貴州,均有鴻海旗幟,總共9座城市12座工廠,員工超過五十萬人,不過從2016年開始,鴻海已經解雇了六萬人,另外要撤資有關低廉生產基地轉投馬來西亞、印度和加強墨西哥,目前鴻海在大陸有生產群、設計群和伺服器,將逐年將勞力密集最高和人工費用最高的生產群全部撤出,美歐相關經濟研究指出每六萬人一同失業等於折損1%GDP,而鴻海在大陸佔有最大比例是生產,現在設計群又有美國和歐洲的新投資標的,又可再移出,如此就只剩貴州的伺服器基地。
自經區會讓大陸製造變台灣製造!
目前經濟部無論本資或外資在台投資設廠開公司都必須向經濟部商業司和工業局開辦營業登記、工業登記,還要向財政部國稅局登記公司營利所得稅及從業項目,還有向一般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分別遞出相關的技術、商標等智慧財產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文件向經濟部智財局申請,會計會處理公司帳本送往商業銀行、投募平台和財政部國稅局,勞動部會要求員工數量、工作時數、提高基本薪資、投入資本額是否成正比,如果沒有,就必須增加員工、輪班機制、休假時數、投入械具資本,如若不照將開罰,以上,對知名大企業商譽會有受損幾乎不敢,對中小企業來說,沒有那個屁股是不會吃那種瀉藥,兩者大部分都取向增加輪班機制和投入械具資本來補償公司營利成本。
經濟部也對大陸資本來台投資,是不能註冊營造、生產等相關事業或影響台灣出口外銷品質的從業別,也併禁止從第三地來台註冊之大陸資本,外資來台投資生產、營造必須符合台灣品質標準、聘僱人員與投入資本要符合台灣法規,查證外資來源會與當地國聯絡查詢該公司營運狀況和財務狀況以及申請過專利權、智財權等知識保護產權文見過,大陸假外資也會從第三地得知。
大陸來台投資都是電商、網路、運輸商和快遞,例如:順豐快遞。這也是大陸較擅長並能向海外擴張,再比如在台灣比較大的新加坡商的蝦皮即是。
所謂的自經區就是免關稅、免消費稅,大部分國家開辦此類的港口,外資和本資都只會做生產轉進出口的從業,並不會有太多經濟成長,只是解除勞動密集之失業率,並沒有帶來資本密集產業,而大部分包括台灣在內的審核部門都會納入上述申請手續和障礙,防止本土技術或製造遭到污染或貶低,自經區是屬非國土境內,大部分國家開辦此類的自由港也會搭配避稅港的功能,所以,要以台灣製造必須在自經區之外設廠開公司才能算台灣製造!
#歡迎各位轉貼分享!
#還有假新聞是不是要先關三天禁止使用手機三天呢?
#這叫作腦不行人也不行!
#非商學院的人不要置喙企業管理等相關知識避免又再誤導
#商學院不出聲社會學院的人真把商學院當塑膠的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5115669253/posts/2197680663587679/
堡達股票股利發放日 在 財報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文分享
轉至:http://www.facebook.com/Internalvalue
【巴菲特為什麼會買IBM?】
科技、高價、重倉。巴菲特在IBM股價歷史創下新高之際大買IBM,截至2012年底,已經斥資近120億美元,收購了IBM共計約5.5%的股份,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巴菲特聲稱:「我可能看過50年來IBM所有的年報,在今年,我決定用不同的角度來閱讀IBM的年報。在與諸多科技產業高級主管進行陸續的談話後,我決心買進IBM的股票」。買入IBM股票這個消息很快成為業界炸彈,一向熱愛傳產股的老巴轉性了嗎?其背後投資IBM的邏輯是什麼?
...Continue Reading
【巴菲特為什麼會買IBM?】
科技、高價、重倉。巴菲特在IBM股價歷史創下新高之際大買IBM,截至2012年底,已經斥資近120億美元,收購了IBM共計約5.5%的股份,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巴菲特聲稱:“我可能看過50年來IBM所有的年報,在今年,我決定用不同的角度來閱讀IBM的年報。在與諸多科技產業高級主管進行陸續的談話後,我決心買進IBM的股票”。買入IBM股票這個消息很快成為業界炸彈,一向熱愛傳產股的老巴轉性了嗎?其背後投資IBM的邏輯是什麼?
一、藍色巨人IBM還是不是我們認知中的高科技股?
一般而言,科技股有三個特徵:
1、 大量資金的需求:科技公司的快速增長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此外,很多科技公司早年都是一直靠投資人的資金維持運轉,在草創初期根本連營收都沒有,遑論盈餘,即使盈利之後也要將資金再投入新業務的發展,或是投入研發,很少回報股息予投資人或是回購股票,投資人僅能從公開市場上賣出持股回收資金。科技股的這兩點特徵都是不利於長期投資者持有的。巴菲特特之前所稱不投資科技股更多也應該是基於這兩個原因。
2、 營收變化大,且難以預測:科技公司的特色就是營收變化快且無法預測,就像Facebook、Netflix、等少則50%,多則100%的營收增速,小點的奇虎360增長甚至可以超過200%;但科技業產品生命週期短,行業變化太快,十年前的雅虎已經沒落、DELL與惠普已搖搖欲墜,google之後的短短幾年又有Facebook的崛起;這個行業裡的公司更多的是各領風騷三五年就殞落的流星,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無法預測超過2年的趨勢,所以很難去預估未來收益率。
3、 產業競爭激烈:高科技產業的變化速度非常快速,不似傳統產業可以慢慢看見競爭者出現,高科技產業中,新技術的突破會快速摧毀使用既存舊技術的競爭者。例如觸控螢幕手機的流行,在很短時間內就取代了按鍵式手機的市場。臉書的流行,快速的取代了MSN與Myspace。當初沒有人想到Mark Zuckerburg —- 一個哈佛大學把不到妹的宅男,可以在8年內改變世界。高度的產業競爭迫使業者不斷投入高資本支出於研發與增設廠房,把盈餘重新投入投資。
高科技公司就像是超速行駛的法拉利,一方面有著強大的爆發力,另一方面有嚴重的不確定性。而巴菲特看重的是產業的穩定、高可預測性與安全邊際,高科技公司的上述三點特徵,使巴菲特望而卻步。
然而,就像曾經的蒸汽機、鐵路、汽車也是他們剛出現的那個時代的高增長、高風險的“科技股”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資訊技術的某些領域也已變得成熟,增長相對穩定。
二.藍色巨人IBM是否符合上述高科技公司的特徵?
1.資金需求:IBM不斷回饋股東股利與回購股票
創立超過百年的IBM也早已走過了科技公司高資金投入的階段,進入穩定成熟的時期,其非但不需要向股東提出增資的需求,還能大量的發放股利。2012年,IBM的股息殖利率在1.5%~2%間,且近5年平均股息複利增長率為25.5%。從1995年以來,IBM已經連續17年不斷提高每季的股息;此外,IBM還累計拿出了超過1000億美元進行股票回購,在2012年,該公司高層決定把股票回購計畫的規模提高75%,至117億美元。這些不斷分配股息與回購股票的行動是建立在IBM穩定的商業營運模式下,有唯有如此穩定增長的現金流和不斷提高的EPS,才能不斷回饋股東豐厚的股息。
2.營收變化:IBM的5年複利營收成長率為1.2%、3年平均營收增長率為3.36%,營收成長穩定
IBM理解到硬體業務未來競爭將越來越激烈,殺價競爭是必然的趨勢,2002年,IBM做出一項重大的營運轉型,決定跨入管理顧問業,以35億美金收購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 Coopers)公司下屬的管理諮詢公司,美國普華永道是全球及中國最大的專業服務機構之一,它係由前兩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Price Waterhouse(普華)及Coopers&Lybrand(永道)於1998年7月1日全球合併而成,其為世界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及專業服務機構之一; 2005年,IBM將PC業務出售給聯想,把營運重點放在穩定且高毛利的企業顧問諮詢、服務及軟體上,擺脫高度競爭、低毛利的硬體產業。
附圖一是2000年至2011年的營收變化圖,IBM的5年複利營收成長率為1.2%、3年平均營收增長率為3.36%,由圖中可以看出IBM的營收增長緩慢而穩定,這是成熟產業的特徵。IBM的營收雖然成長幅度較緩,但是可預測性高、毛利也高,因此盈餘成長幅度就很驚人。而這些高利潤的業務也帶來充沛的現金流入,加上不需要負擔過多的硬體支出,大量的自由現金流量可以使IBM專注於併購關鍵公司以及研發上頭。企業永續發展與良好的股東權益報酬,以及轉型為資訊服務業為重的3 大要素,使得重視價值型投資的巴菲特願意大舉買進IBM股票,成為其長期股東。
3.產業競爭:IBM整體業務於2012年享有高達47.84%的毛利率!
毛利率的高低顯示出產業競爭是否激烈。一般來說,產業競爭越激烈,廠商會傾像殺價競爭,造成毛利率降低。
根據SEC檔所揭露之訊息,IBM目前共有四大業務,它們分別為軟體,硬體、服務和金融。2011年,IBM總營收為1069億美元(相較去年增長7%),其中服務貢獻佔57%營收,為其最大營收來源,軟體和硬體分別貢獻23%和18%,金融為2%。由IBM的營收來源中,我們可以發現過去以硬體銷售為主的IBM已經成功地將業務重點轉型成軟體與服務。IBM為何選擇轉型為以軟體與服務為主的公司?答案是:追逐高毛利產品,拋棄競爭激烈的低毛利產品。
首先,砍掉硬體業務上。2002年,IBM放棄市占率高達20%的全球硬碟市場,將獲利良好的硬碟業務出售給日立;2005年,將全球PC業務出售給中國聯想;2007年,將商用影印機業務出售給日本理光。在此同時,IBM成功的將業務重心移往毛利高且穩定的軟體、諮商服務業務上。
早在1995年,IBM就成立了軟體部門,隨後通過收購打造了以Rational Software、DB2、Lotus、Web Sphere和Tivoli五大軟體品牌為核心的軟體基礎設施平臺。同時,為了整合軟體、硬體與諮商服務,IBM還建立了全球服務部門,提供客戶無縫的使用體驗,避免客戶自行整合各家軟硬體服務所造成的困擾。軟體和諮商服務成為IBM近十年的業務發展重點,營收逐年在穩定且不斷的增加。2000年,IBM軟體和服務營收佔比總合約53%,而到了2011年,這個數字已達到了79%。2008年至2010年IBM硬體業務的毛利率均值在38%左右,而軟體和服務毛利率均值卻分別達到87%和62%。就淨利率而言,硬體淨利率值在8%左右,軟體和服務淨利則分別高達40%和38%,均遠高於硬體業務。
從盈利能力上看, IBM硬體業務的毛利率在38%左右的水準,而軟體和服務毛利率卻可以達到87%和62%;反觀IBM硬體淨利率只有8%左右,而軟體和服務淨利是40%和38%。淨利比率上巨大的懸殊,讓我們不難理解IBM大幅砍掉硬體業務並轉向軟體和服務的原因。反觀過去與IBM業務大幅重疊的惠普因為轉型過慢,面對激烈的硬體削價競爭,在去年出現每股盈餘-6.45的虧損,顯示後PC時代惠普因競爭過度激烈已喪失獲利能力。
三、巴菲特為何買入IBM?
依據美國SEC最新的資料(截至2012年9月30日), IBM目前為巴菲特的前三大持股,僅次於可口可樂與富國銀行。巴菲特這次買入IBM很有意思,完全顛覆了過去市場上對巴菲特的印象。其背後的投資邏輯是什麼?讓我們先從IBM的產業護城河談起:
(一)何謂產業護城河?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是尋找可以長期、穩定賺大錢的企業,用專業一點的術語表達就是,企業必須具備長期穩定的超額盈利能力,而這種超額盈利能力關鍵來自於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也就是產業護城河。
巴菲特曾在2007年版的波克夏致股東信中提到:
『一家真正好的公司一定要有能夠持久保護傑出投資報酬率的「護城河」,資本市場的動能讓競爭者持續攻擊高報酬率的公司這座城堡,所以擁有難以攻破的防護策略,像是經營低成本製造商(GEICO, 好市多),或是擁有夠力的全球品牌公司(可口可樂、吉列、美國運通)對持續的成功是必要的。商業成功的道路上充滿著「羅馬蠟燭」(註: 意思是指放煙火一樣,雖然絢爛、但只是一時的),公司的防禦最後都會變得不堪一擊,大敵是會攻過護城河的。我們對自己擁有「持久性」的要件,讓我們必須排除要求快速且持續轉變的產業及其公司。雖然資本市場的「創造性毀滅」對社會是高度有益的,這個因素對投資報酬確定性來說卻是個阻礙,一個需要持續重建的護城河終究不能成為真正的護城河。』
巴菲特通過長期投資經驗形成的對持續競爭優勢的看法,與哈佛商學院教授Michael Porter十分相似。Porter教授認為:公司競爭優勢源於企業為客戶所創造的超過其成本的價值。價值是客戶願意支付的價錢,而超額價值產生於以低於對手的價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獨特的效益補償高價而有餘。
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在競爭者所有的仿製能力均嘗試之後,企業仍能夠保持的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是否能夠持續以及持續多長時間,取決於企業的競爭優勢“壁壘”。競爭對手企業想模仿優勢企業的競爭優勢,必須克服或通過創新避開優勢企業的隔離機制,但是這需要額外增加其生產成本或降低其收益率,從而減弱其模仿和進入的驅動力,這種“壁壘”使競爭優勢在長期內持續下去,並長期獲得超額利潤。
以上述巴菲特與Michael Porter段的兩段話,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
1. 競爭優勢必須建立在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或不能模仿。
2. 護城河必須長期且穩定的存在,並且不需要持續地重建
3. 企業如果建立了又深又廣的產業護城河,便可以有效地抵禦產業對手的競爭。反之,則必須持續的與對手肉搏,就算贏了往往也只是一時的,而且時常會陷入慘勝。
(二)IBM的產業護城河是什麼?
1.強大的客戶黏著性使其競爭優勢具有長期可持續性:
巴菲特說,在看過IBM提供給監管機構的備案文件後,他對這家公司在尋找和保留客戶方面的優勢“驚奇不已”,客戶一旦與IBM建立聯系就很難再切斷。“現在IBM更像是一個服務企業,與客戶保持著緊密聯系。”巴菲特表示,自己早該在幾年前就意識到硬件並非IBM業務的核心。
巴菲特在採訪中說到,自己特別欣賞IBM非常突出的客戶黏著力。
『我們都會聘請一家特定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我們也會聘請一家特定的律師事務所。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時不刻對它們做的每件事情都很滿意,但是對公司而言,但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是一件很大的事。你知道我們伯克希爾下屬100多家公司中,有幾十個IT部門。儘管我本人根本不知道這些IT部門是如何運作的,但是我們走訪了這些IT部門,和他們交流,結果發現,他們和供應商非常緊密地合作。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更換供應商,但是這確實意味著供應商有很大的延續性。最近幾個季度,IBM在全球40多個國家的業務收入都保持了兩位數的高增長。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你在世界上的某一個國家,你準備發展你們公司的IT部門,那麼你選擇和IBM合作肯定要比和其他很多公司合作要感覺放心得多。』
2. 強大的品牌優勢與良好聲譽:沒有人因為買了IBM的東西而被解僱
巴菲特早在50年前就經營過一家公司與IBM直接進行業務競爭,這段經驗讓他深切體會到IBM的競爭優勢地位有多麼強大:『50年前我和IBM進行業務競爭。也許你不相信,當時我是一家科技企業的董事會主席。當時的計算機要使用無數的穿孔卡片。1956年IBM簽署了一份和解協議,被迫放棄一半的生產能力。我的兩個朋友,一個是律師,另一個是保險代理人,在報紙看到這個消息,決定進入計算機卡片業務,他們拉我一起合夥。我們的工作非常傑出,建成一個很好的小型工廠。但是,每次我們來到一個地方,推銷我們生產的計算機卡片,價格比IBM更低,交付比IBM更加快捷,可是那些採購人員總是用這句話拒絕我們:沒有人曾經因為買了IBM的東西而被解僱。我想我們可能聽到這句話有一千多次。』
(未完待續……)
堡達股票股利發放日 在 堡達(3537):預估股利看這裡: 8%殖利率超預期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利空不斷別操之過急,免費功能 股利 超預期」俄烏談判膠著以及中國大陸疫情升溫,重重利空消息讓投資人心慌慌。尤其是護國神山台積電更是遭外資持續提款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