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戶外教學心得】拉薩的甜茶館 (下)
第二間甜茶館名字叫「雪域」,整個衛藏阿里地區恐怕有幾百間以雪域為名的店,從茶館到家具行都叫雪域。
雪域茶館在點評網站與地圖裡沒有,在丹杰林巷和欽古巷那兒,旁邊是個酒吧。唔,有些找食記的人看到這,可能會嘀咕又是一個炫耀巷仔內食物的,細節不清不楚,但八寶賓館的經理姊姊就是這樣跟我們形容:「丹杰林路那邊左轉巷子裡,應該叫雪什麼的那家,不有名的⋯⋯」
google map上也拉不到那邊的街景,沒辦法,直接就找過去,連找到的是不是目標都不知道。四人在門口猶豫一陣仍進了店裡,因為餓。
然後這就喝到好喝的甜茶了,五磅的奶茶,四個人可以喝一小陣子,不會太飽。在甜茶館,除了單杯的買,茶館裡也賣壺裝的奶茶,以磅計,二磅三磅五磅八磅,裝保溫壺裡,白鐵皮圈、塑膠殼上有貼花、鍍銀玻璃內膽和木塞那種,感覺家裡以前也有。
甜茶館小小的,比光明小得多,十坪上下,五六張長板桌配著長椅,不過也舒適許多,是厚實的雕花木椅搭著厚毛氈墊,兩旁擺著毛線抱枕。白天,室內的燈沒開,倚賴著射進來的日光,從外頭看有點昏暗。八廓街與布宮周邊的馬路上不會有這樣的店,主幹道非得燈火通明吸引遊客才對得起店租。但走進巷子裡都是,通常還有布簾遮得門面更陰沈,外地人踏進去的腳步總踟躕,其實就是我家巷口系列。
拉薩的茶館沒有成千也有上百,出名的不到十間,更多是這樣小小暗暗的店,店主看著外地人進門會有點驚奇,用口音極重的普通話幫我們點餐。甜茶館裡除了茶,基本款是藏麵涼粉寬粉包子麼麼(藏式餃子)炸土豆酸蘿蔔,還有炒麵、炒飯、蓋澆飯之類。
雪域的店主和老客人很親切,驚奇過後就笑看我們喝茶聊天。甜茶好喝,奶味重、偏甜,比光明好許多,跟「倉姑寺茶館」相較則各有千秋。
到倉姑寺茶館就是個意外,只是突然發現原來在老城區那麼多天,卻漏掉這條巷子,就鑽過去,如此找著了「林廓南巷」,雖小,卻是要道。
拉薩有三條「廓」,就是轉經道,以大昭寺為中心,最內是「囊廓」,即大昭寺裡,繞著建築本體那一圈,再來是「八廓」,為轉經中路,也是主商業區。「林廓」則是最外圍,環繞著拉薩老城區,整個林廓很大一圈,幾乎都是大路,就林廓南巷很小,小的像個防火巷,但熱鬧的很,一路走,會經過多個寺廟與店面,倉姑寺的入口就在其上。
倉姑寺是拉薩現在唯一的女尼寺廟,也小小的,會讓人忽略其千年歷史。寺於藏王松贊干布修行過的洞穴上建立,在央珍《無性別的神》裡,女主被再嫁的母親送進此寺修行,雖名修佛,卻也是為了省卻嫁女需要的大量嫁妝,與歐洲貴族商人送女兒去修道院的原因一樣,戰亂時節,也會藉此避禍。由於地處繁華紅塵,從前被送進來的小姐們有些不太能忍受清苦,也會找情人或出門玩耍,所以當時俗諺說:「唯有倉姑寺的尼姑,既有佛法的修行,又過世俗的生活。」
現在的倉姑寺也有些世俗生活,寺下有診所、茶館、和紀念品販售等產業,最有名的是茶館,原本在寺裡,最近移到了隔壁的老樓房。樓房兩層,成回字型,中庭天井有非常大的灶台、火爐與水缸,覺姆在此清洗碗盤與食材,在一樓點餐付款取各色牌子後,沿著迴廊轉一圈,到各間房用牌子領餐,取包子一處、藏麵和甜茶一處、各種和炒麵水餃一處。
踩上嘎茲作響的樓梯到二樓,就是用餐座位,有好幾間,窗欞扶手都是木製的,日光從大格子木窗與加裝的鐵花窗裡射入,像教室。我們選了回字一角的房間坐定,沒有人,但斜對角的房間裡,傳來歡快的聊天聲,純粹的女聲,或許茶館總讓人想起教室的原因也包含這種興高采烈的聲響,如午休時刻,有個班級起了什麼小亂子,大家忍不住鬧騰起來,在安靜的校園迴盪。
倉姑寺甜茶的茶味較濃,甜度較低,食物比光明好吃的多,包子寬粉酸辣粉都是,味道清淡,不會太鹹,多拌了一點花生屑跟香油。這次沒點藏麵,改成包子,皮薄,餡也不太多,但沾著醋還行。大概跟環境器具也有關,食物都用鋼杯鋼碗,顯得乾淨。
淡季真的少人,人們都在光明那了。在散漫的早餐放空時光裡,前後只出現三人,先是對情侶,提醒我們這也算個打卡勝地,他們拿了一盤子的食物,似乎吃不下也坐不住,不過十來分鐘就男生就罵咧咧地拉著女生走了,也沒幫女生拍張好照片。後來來了位藏民老太太,拿著茶,揀了另一個窗邊的位置坐下,大半的時間都望著窗外,直到我們離去。
#照片為倉姑寺茶館
#其他照片在ig裡
塑鋼土 白鐵 在 食物課 Foodie Studie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食物戶外教學心得】拉薩的甜茶館 (下)
第二間甜茶館名字叫「雪域」,整個衛藏阿里地區恐怕有幾百間以雪域為名的店,從茶館到家具行都叫雪域。
雪域茶館在點評網站與地圖裡沒有,在丹杰林巷和欽古巷那兒,旁邊是個酒吧。唔,有些找食記的人看到這,可能會嘀咕又是一個炫耀巷仔內食物的,細節不清不楚,但八寶賓館的經理姊姊就是這樣跟我們形容:「丹杰林路那邊左轉巷子裡,應該叫雪什麼的那家,不有名的⋯⋯」
google map上也拉不到那邊的街景,沒辦法,直接就找過去,連找到的是不是目標都不知道。四人在門口猶豫一陣仍進了店裡,因為餓。
然後這就喝到好喝的甜茶了,五磅的奶茶,四個人可以喝一小陣子,不會太飽。在甜茶館,除了單杯的買,茶館裡也賣壺裝的奶茶,以磅計,二磅三磅五磅八磅,裝保溫壺裡,白鐵皮圈、塑膠殼上有貼花、鍍銀玻璃內膽和木塞那種,感覺家裡以前也有。
甜茶館小小的,比光明小得多,十坪上下,五六張長板桌配著長椅,不過也舒適許多,是厚實的雕花木椅搭著厚毛氈墊,兩旁擺著毛線抱枕。白天,室內的燈沒開,倚賴著射進來的日光,從外頭看有點昏暗。八廓街與布宮周邊的馬路上不會有這樣的店,主幹道非得燈火通明吸引遊客才對得起店租。但走進巷子裡都是,通常還有布簾遮得門面更陰沈,外地人踏進去的腳步總踟躕,其實就是我家巷口系列。
拉薩的茶館沒有成千也有上百,出名的不到十間,更多是這樣小小暗暗的店,店主看著外地人進門會有點驚奇,用口音極重的普通話幫我們點餐。甜茶館裡除了茶,基本款是藏麵涼粉寬粉包子麼麼(藏式餃子)炸土豆酸蘿蔔,還有炒麵、炒飯、蓋澆飯之類。
雪域的店主和老客人很親切,驚奇過後就笑看我們喝茶聊天。甜茶好喝,奶味重、偏甜,比光明好許多,跟「倉姑寺茶館」相較則各有千秋。
到倉姑寺茶館就是個意外,只是突然發現原來在老城區那麼多天,卻漏掉這條巷子,就鑽過去,如此找著了「林廓南巷」,雖小,卻是要道。
拉薩有三條「廓」,就是轉經道,以大昭寺為中心,最內是「囊廓」,即大昭寺裡,繞著建築本體那一圈,再來是「八廓」,為轉經中路,也是主商業區。「林廓」則是最外圍,環繞著拉薩老城區,整個林廓很大一圈,幾乎都是大路,就林廓南巷很小,小的像個防火巷,但熱鬧的很,一路走,會經過多個寺廟與店面,倉姑寺的入口就在其上。
倉姑寺是拉薩現在唯一的女尼寺廟,也小小的,會讓人忽略其千年歷史。寺於藏王松贊干布修行過的洞穴上建立,在央珍《無性別的神》裡,女主被再嫁的母親送進此寺修行,雖名修佛,卻也是為了省卻嫁女需要的大量嫁妝,與歐洲貴族商人送女兒去修道院的原因一樣,戰亂時節,也會藉此避禍。由於地處繁華紅塵,從前被送進來的小姐們有些不太能忍受清苦,也會找情人或出門玩耍,所以當時俗諺說:「唯有倉姑寺的尼姑,既有佛法的修行,又過世俗的生活。」
現在的倉姑寺也有些世俗生活,寺下有診所、茶館、和紀念品販售等產業,最有名的是茶館,原本在寺裡,最近移到了隔壁的老樓房。樓房兩層,成回字型,中庭天井有非常大的灶台、火爐與水缸,覺姆在此清洗碗盤與食材,在一樓點餐付款取各色牌子後,沿著迴廊轉一圈,到各間房用牌子領餐,取包子一處、藏麵和甜茶一處、各種和炒麵水餃一處。
踩上嘎茲作響的樓梯到二樓,就是用餐座位,有好幾間,窗欞扶手都是木製的,日光從大格子木窗與加裝的鐵花窗裡射入,像教室。我們選了回字一角的房間坐定,沒有人,但斜對角的房間裡,傳來歡快的聊天聲,純粹的女聲,或許茶館總讓人想起教室的原因也包含這種興高采烈的聲響,如午休時刻,有個班級起了什麼小亂子,大家忍不住鬧騰起來,在安靜的校園迴盪。
倉姑寺甜茶的茶味較濃,甜度較低,食物比光明好吃的多,包子寬粉酸辣粉都是,味道清淡,不會太鹹,多拌了一點花生屑跟香油。這次沒點藏麵,改成包子,皮薄,餡也不太多,但沾著醋還行。大概跟環境器具也有關,食物都用鋼杯鋼碗,顯得乾淨。
淡季真的少人,人們都在光明那了。在散漫的早餐放空時光裡,前後只出現三人,先是對情侶,提醒我們這也算個打卡勝地,他們拿了一盤子的食物,似乎吃不下也坐不住,不過十來分鐘就男生就罵咧咧地拉著女生走了,也沒幫女生拍張好照片。後來來了位藏民老太太,拿著茶,揀了另一個窗邊的位置坐下,大半的時間都望著窗外,直到我們離去。
#照片為倉姑寺茶館
#其他照片在ig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