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揚州堪比「紐約」,為什麼現在會衰落為三線城市
歷史春秋網
作者:計白當黑
紐約位於美國東海岸,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2018年11月,紐約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與紐約相似,自唐朝始,「揚州雄富冠天下」。《資治通鑑》曾評價:「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如今揚州淪落為三線城市,究其原因,令人唏噓。
關公戰秦瓊
紐約和揚州頗有相似之處。紐約的繁榮,與哈德遜河密不可分。哈德遜河全長507公里,流域面積近3.5萬平方公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哈德遜河突顯了其重要的戰略價值。19世紀,三條運河的開鑿,使得哈德遜河與中西部聯成一體,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航道之一。紐約在坐擁航運便利的同時,迅速發展成為貿易重鎮。
揚州的地理位置同樣得天獨厚。它位於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是南上北下、西進東出的航運重鎮。大運河是唐朝唯一南北水道,當時的驛路往往與水道並線而行,揚州的地理位置,儼然成為了唐朝的水陸物流集散中心。
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坦言:「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鹽鐵,歷來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揚州作為鹽鐵的中轉港口,積累了豐富的航運紅利,把它稱作唐朝版紐約,並非言過其實。
受益於發達的航運,揚州與紐約的發展軌跡十分類似。揚州瀕江近海的優勢,在對外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唐朝,揚州與大食、波斯、東南亞等國家,進行外交通使和海外貿易。
公元9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柯達貝在其著作《道程及郡國志》中,將揚州和龍編(今越南河內東)、廣州、泉州並稱「東方四大港」。沈括在《夢溪補筆談》中,認為「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十三步。」揚州成為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
經歷了五代十國,宋朝的揚州在航運和造船的帶動下,不僅迅速恢復了生機,還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以商業稅為例,在全國35個城市中,揚州以年均八萬貫排名第三。北宋文學家司馬光用「萬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風酒並壚」來形容揚州的繁榮。
八仙過海 各顯神勇
儘管揚州和紐約交集很多,不過兩者的差別還是很明顯的。紐約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控制著全球40%的財政資金。紐約證券交易所市值超15萬億美元。當地的服裝、印刷、化妝品等行業,位列全美首位,機器製造、軍火生產、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等行業,也在全美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可以說,紐約的經濟結構是多位一體全方位的。
反觀揚州,經歷了唐宋時期的高速發展,揚州進入了經濟轉型期。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明神宗朱翊鈞在兩淮推行食鹽綱法。朝廷以「根窩」的名義,向鹽商出售食鹽專賣權,為國家賺取了大筆的鹽稅。而販鹽致富的商人,聚焦在揚州下關,成為揚州的特殊群體。
至清中葉,朝廷每引食鹽的批發價為12兩銀子,鹽商在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販運食鹽,轉手之間就能賺取至少25%的利潤。此時,正值人口大爆炸,食鹽出現了供需兩旺的態勢。鹽業的崛起,使其與航運並駕齊驅,成為揚州最重要的兩大經濟支柱。
五十年內,鹽商在朝廷指定的市場中,售出了700萬引食鹽。鹽商手握根窩,剝削勞力,鹽利超過了五成。有官員感嘆:「淮商資本充實者以千萬計,次者以數百萬計。」鹽商的實力可見一斑。從經濟結構上看,揚州和紐約不盡相同,航鹽並舉是揚州的主要發展模式。
落其實者思其樹
持續興盛一千多年之後,揚州的危機開始顯現。最直觀的表現來自於長江。唐朝時,長江在江蘇靖江和江陰一線奔騰入海,比如今的入海口西移了近三百公里,而且江面也比現在寬闊很多。中唐詩人李紳有文為證:「潮水舊通揚州郭內」。足以證明當時海船是可以開到揚州城下的。隨著入海口的不斷延伸,揚州喪失了在長江上原有的區位優勢。
接著補刀的是大運河。作為溝通南北交通大動脈,大運河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五大水系。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決口,衝決運河堤岸,南北河運受阻,朝廷只得改走海運,以此形成定製。河運的癱瘓,造成揚州交通重鎮的地位一落千丈。
航運崩盤在即,鹽業頹勢已現。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轟動一時的「兩淮鹽引案」告破,原鹽政高恆、普福、鹽運使盧見曾絞監候,就連翰林學士紀曉嵐也涉案發配了。經此打擊,兩淮鹽業一蹶不振。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兩淮鹽場由二十家減至十二家。
道光年間,官鹽矛盾更為突出。鹽商拖欠鹽稅、以次充好、夾帶走私,導致府庫空虛、腐敗嚴重。道光皇帝任命陶澍為兩淮鹽政,力圖改革鹽政弊端。陶澍實施「官督商運」和「加斤減價」的方法,革除鹽商夾帶逃稅的陋習,同時在淮北推出「票鹽制」,鹽業由鹽商專賣轉變為自行販賣。兩淮鹽政改革八年後,陶澍不僅追回了當年大筆欠稅和公款,還使鹽價下跌,稅收緩增。
票鹽制直接打擊了鹽商的現實利益,陶澍稱:「查淮商向有數百家,近因消乏,僅存數十家,且多借資營運,不皆自己資本。」作為官鹽貿易的中心,揚州同樣受到了牽連。航運和鹽業的相繼撲街,揚州衰落已成必然趨勢。
另外,長期不通鐵路,制約了揚州的發展。1905年,滬寧鐵路開通,沿線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順勢崛起。1912年,津浦鐵路的開通,帶動了徐州、濟南、蚌埠等地的發展,尤其是蚌埠,津浦鐵路和淮河在此交匯,籍此一躍成為皖北重鎮。交通的瓶頸,導致揚州在近代經濟大變局中,錯失了發展良機。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有這樣一句經典台詞:「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說明一個城市機遇和危機是並存的。揚州也不例外,因航運而發跡,也因航運而衰弱。清末的鹽政改革,加速了地位的下滑。
2018年,揚州的GDP達5466.17億元,比上年增長6.7%,位列全省第8。目前,揚州通過轉型升級,實現穩中求進,力求從三線城市中脫穎而出,躋身二線城市行列。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夢溪筆談 #揚州 #鹽商 #航運 #發展良機 #大運河
夢回唐朝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長知史 武則天顛覆古代政治 一
歷史春秋網
傳奇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是她那個時代的產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她一輩子當中嫁了兩個皇帝,那是一對父子,唐太宗和唐高宗;她生了兩個皇帝,那是一對兄弟,唐中宗和唐睿宗;她本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顛覆了整個中國古代的政治傳統和制度設計。
後世對武則天的評價非常複雜。有人說她篡權、殺人如麻、殘忍成性。但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當中,由李唐改為武周,可能是死的人最少的一次革命。有人說她把社會秩序都搞亂了,實際上,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穩定的時期,武則天的前面是一個「貞觀之治」,武則天剛退位沒幾年,就迎來了一個「開元盛世」。固然,武則天時代有其非常黑暗的一面,比如「任威刑以禁異議」、「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酷吏當道等,但她同時也重用一批正直有才華的人治理天下。
武則天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她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最高統治位置的?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後濱應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文化中國》欄目邀請,講述了武則天的傳奇一生。這裡選取的是其中的四個片斷。
唐高宗李治即位一年以後,來到了長安城中的感業寺,將一個非常美豔的已經蓄長了頭髮的尼姑接回到長安的宮中。高宗的王皇后非但沒有吃醋,反而是異常地高興。可是,王皇后萬萬沒有想到,沒幾年,她的身家性命就葬送在了這個女子手裡。可以說,從這個女人踏進宮門的那一刻起,宮廷裡就硝煙四起,暗藏殺機,大唐江山從此不得安寧,但她也同樣用激情和夢想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氣象,在中國的歷史上放射著無比輝煌的光芒。
重返皇宮
武則天碰到太子李治,是她政治生涯的真正開始。可是這一碰,它不是一般的男女接觸。這一亮相本身在歷史上就是一記轟雷。
那個時候,武則天的身份是皇帝唐太宗的才人,就是說她是唐太宗的女人,對於李治來說,她是庶母。當時唐太宗正病得厲害,就讓太子李治到床前來陪他,就在這個時候,李治與武才人一見傾心。這個出場,在歷史上是很震動的一個場面。
有一種觀點認為,武則天是有心機的人,因為她一直在尋找機會,這個今後的皇帝太子李治是一個機會,所以她會主動暗送秋波,以一種長姐似的關懷,把年輕的太子給俘虜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治因為從小就死了媽,太宗這些年來治理國家也很忙,這個年輕的庶母居然那麼地溫柔,使李治又有一種主動的行動。還有一點咱們也不能忽略,武則天長得還是很漂亮,是那個時代標準的美人。歷史記載,她的相貌是叫「寬額廣頤」。額頭比較寬,下巴也稍微比較長,人比較豐滿。對於性格懦弱的李治來說,吸引力還是很強的。從郭沫若到胡戟這一些人都認為,洛陽龍門石窟的盧捨那佛像就是武則天的一個寫真,就是按照她的那個模樣做出來的。
武則天做過唐太宗的才人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後來在唐高宗立武則天做皇后的詔書中,就直面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承認這個武皇后是先帝的才人,但是,是先帝賜給我的,並不是有什麼「穢亂春宮」的問題。不管怎麼說吧,這兩個人在唐太宗晚年的時候,就埋下了感情的種子。
唐太宗去世之後,按照唐朝的規定,武則天被派到了感業寺做尼姑。對於一般的宮廷女性來說,如果到了尼姑庵裡面做尼姑,有可能就是青燈梵鐘,一輩子了此餘生。武則天能這麼甘心嗎?她肯定不。那一年在佛寺當中的生活武則天是怎麼度過的,我想那個煎熬是雙重的:一方面自己那種政治野心,希望得到重用、希望出頭露面的這個野心受挫了,同時在情感上也是被澆滅了。她知道,高宗在太宗去世滿週年的時候,一定會來行香。這給了她很大的信心,才能夠堅持下來。她在尼姑庵裡寫詩,其中有一首收錄在《全唐詩》當中,名字叫做《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就是說,這一年,我天天在哭,我在想高宗,你不相信我怎麼想你嗎?我整個裙子是濕了又濕,濕了又濕,我都捨不得洗掉;為你流的眼淚,至今還鎖在我的箱子裡啊。
永徽元年5月26號這一天,是唐太宗的週年忌日,按照唐朝的禮儀制度的規定,當老皇帝去世一週年的時候,新皇帝要帶領群臣和後宮的嬪妃,一起去皇家的寺廟裡面,給皇帝來行香祭祀。
有人認為,性格決定命運,一點不假,要換其他的皇帝,一年多了,估計早就把這事兒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可是李治這個人就是那麼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多情之人,所以才導致了這次見面。
在貞觀末年,武則天對李治的這種吸引,不是一般的吸引,否則身為帝王,後宮佳麗三千,他怎麼可能想起一個關係不大的人,一年以後還想起她來呢?我想是武則天已經對他吸引得太深了。
所以才會有《唐會要》上面的一段記載,說「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兩個人是面對面潸然淚下,那叫一個情意綿綿。對於武則天來說,這是唯一的一次機會了。武則天採取的措施是哭,一見面不說別的,我上來先把你的心給你哭碎了。
武則天太瞭解李治了,李治是歷史上著名的會哭的皇帝。所以這一哭,就會勾起他這一年多來,壓在心裡的很多的情感,所以他再也逃不脫武則天布下的這種感情之網。武則天已經是二十五六的年齡,已經很成熟了,她對李治的把握是非常有信心的。經過這麼一番激情的表演之後,李治沒有把武則天從感業寺裡給帶走。
在李治的心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名不正則言不順。武則天也有擔心。可是這一天很快就到來了,因為很快就有人從宮中給她送來一個消息,說皇后王氏讓你偷偷地把頭髮先蓄起來。這就奇怪了,為什麼不是李治下聖旨讓武則天開始蓄髮,而是王皇后找人送信讓她蓄髮呢?高宗從感業寺回來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面,表現得悶悶不樂,整天若有所思,失魂落魄的樣子,高宗在皇后的追問下就說,還記得我們去感業寺,我們在那裡碰到了武才人,我心裡現在惦記著她,可是很難想辦法,要她回來,應該怎麼辦呢?可是他沒有想到皇后那麼痛快,皇后說這個事兒你不要擔心了,我來給你辦理,我肯定把她給你接回來。
王皇后腦子是不是進水了,把皇帝身邊這樣一個來路不明的所謂情人,接到自己身邊來,成為將來和自己爭寵的一個人?
王皇后有她現實的目的,當時在宮中有一個蕭淑妃,明顯地比皇后更得高宗的寵,更根本的一個原因,王皇后這些年以來沒有為李治生下個一男半女,而蕭淑妃為高宗生下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李素節。這就不一樣了。素節生下來不久,高宗就立他為雍王。按照慣例雍王這個封號,一般是不封給嬪妃所生的兒子的,除了太子之外,雍王是諸王當中地位最高的。所以那個時候皇后感到自己的地位有些威脅了,正好又碰上高宗這一段時間悶悶不樂,所以皇后就想到了一招她自認為的妙棋,就是想辦法讓高宗把武則天接進宮來,這樣就能夠讓高宗的心思轉移到這個成天日思夜想的女人身上來,把蕭淑妃忘到一邊去。對李治來說當然是喜出望外,正中下懷。在王皇后的安排下,大概在永徽元年的年底,或者永徽二年年初的時候,武則天就秘密回到了宮中,而且就在前後,武則天已經為李治懷上了身孕。這一年武則天剛好28歲,她的人生被分成兩個十四年,第一個十四年她終於是進到了唐太宗的後宮,後又用了十四年的時間,等待著再次回到皇宮啊。王皇后和武則天真的叫各懷心事,結果是陰差陽錯,一拍即合。這樣說來,王皇后也算得上武則天的恩人。
武則天剛進宮的這段時間,看史書上記載,經常說她「卑辭屈體」,見到皇后一定會打招呼,一定是特別地客氣,非常地恭敬。所以正是因為這樣,她很快就贏得了皇后,也贏得了皇帝對她的歡心,很快武則天就有了自己的合法的身份了,被唐高宗封為昭儀。而且武則天為高宗懷了身孕,這個事情對武則天的命運來說,是更加地關鍵。
對於高宗李治來說,那一段在太宗病榻前面的私情非常深,跟太宗給他賜的婚,娶的蕭淑妃是不太一樣的,更重要的,武則天的經歷那是歷盡滄桑,而且在尼姑庵裡面呆了一年多,那也不是白呆,修煉氣質,那種豐富的情感閱歷會很快地戰勝蕭淑妃,捕捉住高宗的。這也再次證明高宗有戀母情結,武則天看來是後宮當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嬪妃,可是恰恰因為武則天成熟,蕭淑妃青澀,所以蕭淑妃敗下陣來。蕭淑妃還敗在一個問題上,皇后是支持武則天的。這個時候的武則天,基本上已經傲視群芳了,在後宮當中,她是王皇后之下,所有人之上。但是對於武則天來說,我想她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做高宗一般的嬪妃。而王皇后僅僅是把武則天當成她和蕭淑妃之間爭寵的一個棋子,可見王皇后不僅是社會閱歷不夠,連宮廷鬥爭的經驗也嚴重不足。
王皇后這個人恐怕不太聰明。但是也不能說王皇后一點沒有考慮,她應該說分析過武則天的背景和可能帶來的危險。但是她認為武則天不太可能。在當時那個政治環境下,能夠取代皇后的這些人,都是出自貴族家庭,武則天的門第不夠。再說,武則天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你曾經是先皇的才人,你有一個歷史的包袱在那裡,高宗能夠把這個改變嗎?所以王皇后不太擔心武則天會繼續往前走,威脅到自己。
但是王皇后也不想想,武則天是在李治做太子的時候,就已經在勾引李治了,這麼樣一個人,她怎麼就不警惕一點呢,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幹得出來的,你如果是按照常理來替武則天安排她今後的道路,那一定是大錯特錯了。
王皇后沒有警惕,其他人也同樣沒有警惕嗎?不,當時的輔佐班子,包括長孫無忌、褚遂良,包括皇后的舅舅柳氏,還有宰相韓瑗、來際這一批人都是站在皇后這一邊的,是維護皇后所代表的關隴貴族集團利益的這麼一個政權班底,這個班底當得知武則天懷有身孕的時候,這些人開始警惕起來了。永徽三年的七月份,也就是武則天肚子裡的孩子還有不到半年時間就要出生的時候,他們就把高宗的長子陳王李忠匆匆忙忙地立為太子,防止將來武則天或者蕭淑妃爭奪皇后的位置。
因為外朝大臣的攔截,不可能深入到皇帝的內宮去,所以武則天在這一段時間裡面,在感情上,把高宗拉得越來越近。那段時間連連地為高宗在生孩子,永徽三年的十月,武則天為高宗生下了長子李弘。實際上自從武則天入宮以後,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她為唐高宗生下四男二女,佔唐高宗所有十二個子女當中的一半,而且自從武則天入宮以後,唐高宗沒有再和任何嬪妃有過生育的記錄,可見武則天在後宮的專寵到了壟斷的地步。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武则天 #唐高宗
夢回唐朝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唐代詩人孟郊:高天厚地一詩囚
歷史春秋網
作者:王開林
眷眷者,慈母之意。拳拳者,遊子之情。《遊子吟》總共三十字,竟無一字不是催淚彈。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十歲前,孟郊喪父,他與兩個弟弟孟酆、孟郢由母親裴氏辛苦養大。在這個單親家庭裡,父恩天高,已摸不著邊際;母愛地厚,才立得住單薄的身體。
孟郊,這位大唐詩人,以詩風矯激而著稱。一千二百年來,無數遊子的淚水都源自他的筆下!我猜想,他寫完那首《遊子吟》後,一定泣不成聲,頃刻間淚濕襟袖。
年輕的孟郊抱負不凡,他揮灑筆墨,徬彿運斤成風,全是顧盼自雄的豪言壯語:「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還未見識世路上的風波險惡,還未遭遇命運之神一記小指頭的輕敲,此刻,他胸中跳蕩的是一顆將以有為的少年心。
我願分眾泉,清濁各異渠。
我願分眾巢,梟鸞相遠居。
此志諒難保,此情竟何如?
「情」也好,「志」也罷,日後皆與世事圓枘方鑿,難以吻合。善惡相羼,美醜莫辨,最是人間常景,誰能了了分明?誰又能獨秉公正?濁水遍地橫流,梟鳥盡佔高枝,清泉因此遠避,鸞鳳為之低徊。孟郊是赤子,也是痴子,他對外面的世界抱有極高的期望值,認定「物皆備於我也」,徬彿舉目可見,唾手可得,殊不知,海面雖遼闊,可取飲者無一勺。
現實有時比盛氣凌人的繼母更冷漠,也更苛刻。年逾不惑,孟郊遵從母命,遠赴京師。大唐禮闈的門檻比踵其後塵的任何朝代都要高得多,滿打滿算,單科進士名額不足三十人。李白不肯嘗試,是明智的。杜甫偏不信邪,結果在京師困居十載,飽嘗悲辛,苦無所獲。
孟郊的運氣如何?他一入長安,空手而返;再游西京,鎩羽而歸。似乎命中注定,他面前不會出現一條平坦的仕途。只能放歌詠詩,「劌目鉥心,鉤章棘句」,「神施鬼設,間見層出」,一腔怨氣化作滿紙哀聲:「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忽忽多年,懷才不遇,孟郊對於冷酷的現實有了切膚之痛,「惡詩皆得官,好詩空抱山」。他索性結廬嵩岳,過起了白雲為田、絳雪為飯的隱居生活。衣褐懷寶者,既然得不到當途者的賞識,那就將一腔孤憤訴與群山去聽:「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
在大唐帝國,貧寒書生的出路有限。倘若孟郊的政治前途受阻,就多半會淪為涸轍之鮒,那頂「詩人」的桂冠固然光鮮好看,但它兌現不了現世的安穩。一方面,命運薄待孟郊;另一方面,則給他補償。儘管時乖運蹇,孟郊有志難伸,但他與韓愈結下的深厚友誼不失為高山流水的華彩樂章。
孟郊比韓愈年長十七歲,按理說,這條代溝又寬又深,然而他們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結為了比忘年之交更好的忘形之交。在唐人傳奇《龍城錄》中有一則《韓退之夢吞丹篆》,可謂奇談:「退之常說,少時夢人與丹篆一卷,令強吞之,傍一人撫掌而笑,覺後亦似胸中如物噎,經數日方無恙,尚可記其一兩字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傍笑者,信乎相契如此。」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人生如傳奇?命運歸定數,情誼續前緣?信也由你,不信也由你。
韓愈二十五歲登進士第,此後數年,參加過三次吏部考試,均未能通過銓選,他的官運如何?尚在未定之天。孟郊羈旅長安,一介布衣,詩才固然不薄,但要在仕途上軟著陸,找尋到一個可靠的落腳點,殊非易易。韓愈在京師大名鼎鼎,毅然以古文運動的旗手自任。他為孟郊延譽,難度很小。他為孟郊解憂,難度很大。
韓愈的神作《與孟東野書》述及了兩人的知己之情:「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若非至交,無此深言。精神吸引,靈魂映照,世俗的計慮盡拋,方有此一番告白。
韓愈賦詩《醉留東野》,其真摯熱烈的情誼於字裡行間呼之慾出:「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復躡二子蹤?……我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杜甫一生寫過《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傳世的詩篇,韓愈對其風義景慕不已,但他也扼腕嘆息:李、杜二位前賢未能常相過從,遂成千古憾事。
憂戚傷人,勝過鉛刀割肉。孟郊之憂是謀生,孟郊之戚是落第。莫非長安真就不是他安身立命的福地?沒有上策,只有中策,韓愈送孟郊去謁見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貧寒書生做幕僚可算一條入仕的捷徑,倘若能得到封疆大吏的力薦,袞袞諸公或許會對他另眼相看,頂不濟,生活總歸有個著落。臨別時,韓愈再三慰藉好友,賦詩鼓勵道:「卞和試三獻,期子在秋砧。」卞和獻玉,稀世之寶無人識得,被誣為欺君而慘遭刖足之禍,可說是天下有名的苦人兒,但他最終獲得了楚王的接納,所獻之玉也被視為天下重寶。韓愈用這個典故激勵孟郊,是提醒他:衣褐懷玉者終必有遇。
命運肆虐,禍不單行。孟郊三次得子,一一夭殤。落第之悲尚可轉念,失子之慟如何釋懷?至此,孟郊被逼入了「積怨成疾瘳,積恨成狂痴」的絕境。
總會有否極泰來的那一天,天公鐵石心腸,也有歇手消停的時候。貞元十二年(796),孟郊四十六歲,終於榮登進士第,喜赴瓊林宴,置身在一群志驕意滿的青年人當中,其滿頭華發格外引人注目。這一天,他等待得實在太久了,徬彿等待了整整一百年。孟郊賦詩《登科後》,意氣洋洋,但知情人讀了無不為之泫然淚下。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宋人尤袤的《全唐詩話》評論此詩:「一日之間,花即看盡,何其遽也。」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據此而議,更進一層:「識者亦證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莫非真的是「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居然連長安城的鮮花也不可一日看盡。李白朗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同樣晚運不佳,這似乎又額外添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一生中,孟郊難得有如此極情盡興的日子,夙願已酬,懸而未決的功名終於到手,真是莫大的慰藉,在老母親裴氏眼裡,這不僅勝過人間的錦衣玉食,而且勝過仙界的靈丹妙藥。
四年後,孟郊出任溧陽尉。城東,古木蓊鬱,孟郊常去林中,棲息在積水旁,飲酒彈琴,徘徊賦詩,終日不倦。他厭煩曹務和案牘,請人代理,將自己那份微薄的薪水分給對方一半,終於窮到辭職。此後,由韓愈舉薦,孟郊追隨尚書留守鄭餘慶,輾轉數地,依舊沈淪下僚,毫無起色。正如韓愈所言,「物不得其平則鳴」,孟郊歷盡坎壈之後,昔日的樂觀悉數歸零。「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男兒久失意,寶劍亦生塵!」他怨恨命運,悵觸西風,終極的解決之道,唯有幡然覺醒。
「願存堅貞節,勿為霜雪欺!」從迷失的地方回到原點,孟郊依舊貧寒,依舊孤苦,但他參透了生之榮枯,心境遂如一泓秋水,波瀾不興。昔年,孟郊憤然絕叫過「我欲橫天無羽翰」,現在想來,皆因心中迷障太多。天穹猶如一張大幕,受苦的靈魂匍匐在蒼茫的原野上,吮吸清露,踐履嚴霜,就算所有的夢想凋落於眼底,只要能找到內心的寧靜,即可瞬間脫困。既然孟郊以鳳鳥自居,以俗世的功利為羅網,他久在羅網中苦苦掙扎,又豈能自由翱翔?
所有滴落的同情之淚都無法逆流到唐朝去,否則,它們將匯成大河,載起一葉又一葉擱淺之舟。孟郊病逝於元和九年(814),韓愈召詩人張籍會哭,出葬前,張籍說:「先生揭德振華,於古有光。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如曰貞曜先生,則姓名字行有載,不待講說而明。」眾人無異詞,於是朋友們私謚孟郊為「貞曜先生」。孟郊的忘年詩友賈島賦詩《哭孟郊》,頗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意思,其中那句「故人相吊後,斜日下寒天」,讀者品咂再四,苦澀無比。
蘇東坡能夠在豪放派與婉約派之間從容來去,衣不沾塵,鞋不沾土,這門絕技罕有傳人。他瞧得起隱逸派,迷戀陶淵明的詩歌,無以復加,但他不喜歡苦吟派,對於孟郊的詩歌不無微詞,「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食蟚蟹,竟日嚼空螯」。誠然,依照美食家的標準來欣賞孟郊的詩歌,不免大失所望,他的詩歌太苦澀,太生冷,能供人大快朵頤的「魚肉」、「蟹肉」少得可憐。孟郊的詩歌更像是毫不起眼的芥末,待它把你辣得倒吸一口涼氣,淚水奪眶而出,頓時忘記了盤中的魚和蟹,才會覺得它真強,認為它極好,微量品嚐才是王道。
金朝詩人元好問作《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中一首針對孟郊:「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有人說,這是對孟郊的貶低。也有人說,孟郊就是詩囚,評價恰如其分。其實,做詩聖、詩仙、詩魔也好,做詩囚、詩丐、詩癲也罷,匆匆都是一生。千古愁也得放下,萬古悲也得放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孟郊
夢回唐朝評價 在 夢回唐朝線上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夢回唐朝 線上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夢回朝歌線上看小鴨,夢回朝歌中國人線上看,夢回朝歌何時播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夢回唐朝線上 ... ... <看更多>
夢回唐朝評價 在 夢回唐朝線上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夢回唐朝 線上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夢回朝歌線上看小鴨,夢回朝歌中國人線上看,夢回朝歌何時播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夢回唐朝線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