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島島內遊學🦈
庖丁解魚鮮料理
這一次冬季澎湖島內遊學 重點課程之一,就是要帶著孩子們,從如何在漁港跟阿公阿嬤搶現鮮魚開始學,然後從每一種魚去認識特性外觀以及結構, 要如何料理與及品嘗, 正可謂是五感學習的極致體驗。
達人seven哥
達人阿七師人稱seven哥,是澎湖鎖港7號旅店的主人,博學多聞 十八般武藝的seven,精通解說與料理旅遊等,這次小花特別邀請他帶隊,帶著孩子們到鎖港海邊去,從了解拖網漁船以及定置網的漁業方式,再從現場捕到的魚貨去挑選魚類,並認識這些可愛有趣的海洋生物。
🏃♀️島內遊學🏃♂️
島內遊學不是一種體制,是一種生活方式 ,它是一種享受了解在地風俗文化的學習方式,我一直以來都相信,這樣的學習不僅限於課本,生活中處處是學問,而離開你熟悉的環境去學習了解,才能夠打開五官去接觸更多元的世界。
學校學不到的🐟庖丁解魚🐠
Seven哥(阿七師)身為海鮮料理達人,鑽研各種異國料理,更從每一種魚類的特性結構去進行 魚類的處理, 從如何放血去除魚鱗取肉,到怎麼樣去除 骨頭片肉等, 看似普通卻非常專業的🐠庖丁解魚過程,其實孩子們已經潛移默化的了解每種不同魚的身體構造 ,像是薄葉單棘魨身上特有的胸骨,頭骨還有臉頰兩端的骨骼等等,又像是扁鶴針魚,嘴巴像鱷魚一樣的細尖利牙,加上特有的藍色骨骼, 又如臭肚魚的肚子因為食用大量藻類,加上空氣氧化之後產生的惡臭,紅甘魚與紹氏寒鯛等不同於類身上魚鱗的分佈以及差異性, 光是一整個魚的處理過程,其實就可以算得上是大學裡面一整學期的解剖課程, 孩子們親自嘗試片肉、去鱗等每一個步驟,充分接觸瞭解魚的構造。
鮮魚料理
我們從漁港搶了6種不同的海鮮, 從昂貴的斑節蝦到常見臭肚魚,以及形狀獨特的薄葉單棘魨,一米長的扁鶴針到高級的邵氏寒鯛以及紅甘, 不同的魚種有不同的料理方式。達人seven哥, 在旁指導,孩子們自己感興趣想要買回來試試看的魚類,搭配上法式日式中式等手法料理, 只能說這群孩子真的太幸福了。
五感學習大概就是這堂課的精髓
孩子們在舒服的冬陽下,奔跑在港中,追逐著進港漁船 搶魚,用皮膚去觸摸感受各種不同魚的外表、魚鱗, 並且透過達人阿七師的解說,了解深度的魚類知識, 然後透過魚的處理過程了解每種魚類的構造, 再用鼻子去辨識不同於活魚身上的味道, 最後重點當然是經過美味的烹調之後 ,好好享受著每一個得來不易的海鮮料理 ,這樣的學習快樂有趣,又能夠深植在孩子們的心中。
浩瀚無際問他們整個過程最喜歡的部分是哪一個環節,異口同聲地說料理實在太好吃了, 其實爸爸也是這麼覺得,哈哈哈。
#島內遊學從不讓人失望
#只能說錯過的人可惜了
#阿七師的鮮魚料理
#7號旅店只服務民宿客人
大 棘 鑽 嘴 魚 在 樂漁本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細鱗加志
加志我們分為粗鱗(花尾)、細鱗(密點少棘)這兩種加志魚,粗鱗的比較常見細鱗的比較少,現在夏季可以找到今天有油脂的比較不多😊
🌟碗米仔
鑽嘴魚😂 嘴巴尖尖的碗米仔
今天漁船有捕獲些處理幾尾
這種我喜歡選中體型的比較有份量
而且適合清蒸 煎的料理方式
🌟活凍軟絲
今天有幾隻活凍軟絲
都是從漁船的活倉撈起綁墨囊馬上真空
在真空的時候都還是半透明狀態
🌟海午仔
跟紅魚丁一樣我都叫大人的味🤣
這種魚也算是古早味之一
我處理的都會挑選大尾的
因為捕撈起來體型小的比較多
挑選這種大尾的數量比較不多
大 棘 鑽 嘴 魚 在 大頭家-活體空運、急凍生鮮商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鸚哥魚
鸚哥魚科計有33種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而略側扁,唯體型及體色有隨體長增大而改變之現 象。吻呈圓鈍形。口小,端位,不外突也不可伸縮;唇厚。頜齒癒合成上下各二片之鳥嘴狀齒板,咽喉部具強硬之咽頭齒。體被大型鱗;側線後部中斷或少數連續。背鰭單一,具 IX 硬棘及 10 軟條;臀鰭具 III 硬棘及 9軟條;尾鰭隨體長之增大而由圓形或新月形變為雙凹形,上下葉或延長如絲。全世界約有10屬88種(Nelson, 2006),臺灣紀錄7屬33種左右(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5)。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岸邊珊瑚礁區或岩礁區。日行性,晝間於礁區間穿梭覓食,夜間則躲於礁體或岩塊下睡覺,有的會分泌黏液繭將自己包裹起來或封在洞口 ,藉著黏液特殊的味道來防止掠食者如鯙類等的攻擊,有的甚至會鑽入砂中避敵。鸚哥魚游水的方式不是利用尾鰭來當推進器,而是利用胸鰭的擺動來前進,前進的路線也不是直線,而是上下起伏的波浪狀,宛如鳥類的滑翔方式,半划水半滑翔的前進。雜食性,以珊瑚之共生藻及藏在枝芽間之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而其磨碎珊瑚後之排泄物含砂量高,即是珊瑚礁區細砂沈積的重要來源。幼魚是目前生物界已知極少數因為社會行為而變色的例子,就像小學生穿制服上學般,只要群游在一起,不論同種否,一律少數服從多數,體色一致呈現灰褐色或是具縱紋,萬一落單了,即刻換裝成美麗鮮豔的便服,以融入周遭環境,而這些所有的變色都是瞬間完成,這種的行為模式稱之為「群居掩蔽」(grouping crypsis)。大多數鸚哥魚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雌變雄的性別轉變,而體色也伴隨著變化:稚魚期時,成群活動的種類,體色大多為灰褐色,單獨活動的種類,則體色豔麗;成長後的魚在性別轉變之前(大多為雌魚,少數為未經性轉變的成熟雄魚),稱之「初期型魚相(IP, Initial phase)」,體色大多為灰褐色、紅色等;到一定體型而產生性轉變以後(雌性變雄性),稱之「終期型魚相或次級雄魚(TP, Terminal phase)」,此時的次級雄魚色彩鮮麗,以青色和綠色為主,因體色偏綠色調,通常被俗稱為青衣或綠仔。
清蒸、紅燒、煮湯、烤、糖醋!
轉自:維基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