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閱讀
女性主義思想家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生於1908年,1986年逝世。
西蒙波娃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之一。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知識分子、社會運動行動主義分子及社會理論家。她著有一本暢銷全世界、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她投身法國女權運動;更被世人關注的,是她與當時最著名的存在主義思想家沙特的開放式戀情,他們堅定忠誠,又各享自由,有人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沙特為存在主義下的定義是「存在先於本質」。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樣,有人說品性是「天生」的,人的本質天注定。「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人的本質不是天生的。「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然後界定自己」。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規條。道德和規條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出生,我們存在。我們用行動來界定自我,每個人的本質,是由存在之後的言行所創造所決定的。
西蒙波娃於1949年寫下的經典著作《第二性》,為當時的女性地位,提出存在主義思辨的名言:「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也就是說,女人憑性徵生為女人,只是存在,而女性的本質、地位,則是後天被「定義」的。「不是因為有什麼神秘的本能在直接註定她的本質是被動的、愛撒嬌的、富於母性的,而是他人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要素。於是她從小就受到灌輸,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有一本最新出版的書,《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 A Life),以「成為」(Becoming)做書名,是對波娃的思想同人生的最佳概括。
《成為西蒙波娃》
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
西蒙波娃撰寫了許多哲學、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小說、隨筆、傳記、專著,其中她生前的自傳也有四部。她晚年,在沙特逝世後寫的作品《告別儀式》也帶自傳成分。她編輯出版過沙特給她的書信。加上幾十年許多寫作者對她的分析與評論,關注女性主義及存在主義的讀者,西蒙波娃她已經甚有認識了。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以及會涉及他人,所以她豐富人生中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思未公開透露。
最近幾年,她的日記和私人信件陸續曝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講師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鑽研哲學、女性主義和宗教,寫有幾本關於沙特、存在主義的著作,2020年8月出版了《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中譯本上月在台灣出版。作者全盤檢視了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近幾年曝光的資料,補足了未曾被看見的細節,看到了波娃立體、真實而細微的面貌,澄清了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
「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自古希臘哲學以來,西方哲學家都討論「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是人類知識的兩大分類。蘇格拉底認為,人必須認識自己才稱得上睿智。尼采說,人生在世的任務就是成為自己(Become who you are)。但波娃在哲學上卻這樣反問:如果女性真實的自我根本就被禁止存在呢?如果你在成為自己的同時,人們卻因你沒有能夠成為你理應該成為的人——好女人、好情人、好母親——而視你為失敗者呢?如果成為自己令你蒙受揶揄、蔑視或羞辱呢?
在波娃在世的那些年,即1908-1986年,女性所擁有的可能性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學開始以招收男性相同的條件招收女性;女性取得投票權,也能合法離婚與墮胎。波娃經歷了三十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亞狂潮、六十年代的性革命。女人於公共領域中思考、進而坦率談論自身的方式已有所改變了。但即便如此,人們談論「女性主義」一詞時,所講的內容仍然令波娃覺得粗劣、愚蠢和難以忍受。波娃因此寫了《第二性》。當她寫下「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這句名言時,她並不知道《第二性》這本書竟會對自己往後的人生及後世的人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已有諸多文獻深入探討這句名言的意義、探討人究竟如何「成為」女人。《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則旨在探究波娃是如何成為她自己。人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的人生,因為人生是永無休止地成為自己的過程——這是波娃在十八歲時就作出的結論。
因此,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人生的波娃,她的生命與思想的書寫就由凱特‧寇克派翠完成了。
波娃一生的哲學追求,就是女性要努力「成為」那個想成為的自己。但諷刺的是,她最受世人關注的,卻依附於沙特,是與沙特的「知識分子情侶檔」關係。
在《第二性》中,波娃說,「女人所能擁有的最多也僅是極不牢靠的力量:無論她是奴隸或是偶像,決定她命運的人從來都不是她自己。」她的哲學也讓她瞭解,她能做的只有持續成為自己。
女性感情生活被無限放大
1927年某天,19歲的西蒙波娃和她父親對於什麼是「愛」起了爭執。那個年代裡,社會期待所有女性都能把結婚生子當作人生夢想。波娃的父親表示,愛就是對他人的服侍、愛慕與感激,而波娃就強烈反對,說愛不只是感激,不只是因為他人對我們付出而欠下的債。波娃在日記中寫:「有這麼多人不曾明白什麼是愛!」
在波娃的經典著作《第二性》中,她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使男人重新獲取權力,她認為歷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她無畏時代限制與社會成見的枷鎖,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解放女性,鼓舞每個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
但即使這樣,她和沙特組成非婚姻的終生情侶檔,仍然使波娃在社會輿論中被認為是沙特的附屬。大眾普遍認為「知識分子」指的是沙特,而波娃只是構成「情侶」的另一人。波娃在1986年於巴黎過世時,《世界報》(Le Monde)的訃聞標題說她的著作「偏向通俗讀物而非原創作品」。1994年,一位知名的女性主義批評家表示:「若有人認為西蒙波娃的重要之處主要在於她與沙特和其他情人間的非典型戀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是在社會未脫離男性主導的情況下,由於對女性感情生活的無限放大,而導致對她的哲學成就的低估。事實上,很可能波娃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人。
被看見好還是不被看見好
法國的哲學家長期爭論著人活著到底是被人看見好,還是不被人看見好。笛卡兒表示人得「不被看見,才能過得幸福」,沙特認為,他人物化的凝視如何將我們囚禁於次等地位中。但波娃並不同意這些說法,她認為人要過得好,就得被他人看見——只是必須以正確的方式被看見。
波娃生前陸續出版了四本回憶錄,其他著作有些也具有自傳性質,比如她的美國和中國紀行。她也將沙特寫給她的信件整理出版。 她讓自己被看見。
不過,波娃逝世後的數十年間,新的日記及信件陸續出版。許多人震驚得知波娃不但擁有過同性戀情,對象更是她過去的學生。她寫給沙特的信也透露出她在哲學上對於沙特的影響。
終其一生,波娃受困於人們對於她的能力與原創性的質疑之中,有些人甚至說她的著作其實是沙特寫的。有人說她像是「引用宗教經典一般地」引用沙特。
當年女性作者經常面臨這樣的指控,而她們往往也會將這樣的看法內化。波娃某些原創的論點,很可能正是令沙特聞名後世的論點。有一年,因為沙特太忙了,波娃便用沙特的名字替他發表文章。沙特說過,《嘔吐》(Nausea)原本只是一篇抽象的哲學論文,是波娃建議將其擴寫為一部小說。沙特也說過,在他漫長的哲學生涯中,波娃以她嚴謹的批評與深刻的洞見,幫助他在發表前將文章修改得更為出色。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成為西蒙波娃》
作者:凱特‧寇克派翠
由 衛城出版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
天注定 社會問題 在 老麥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隱秘的角落」是上半年疫情期間,大陸口碑最高的網路劇集,這個12集的迷霧劇場 (懸疑推理犯罪),前4集真是讓人目不轉睛極其震撼,後段偶有沈緩,但整體而言確實是陸劇高水準佳作,符合現今劇集可以贏過電影的趨勢潮流。
這也是一個「與惡距離」的故事,兩起死亡事件 (蓄意謀殺/看似意外),讓一隻老狐狸 (少年宮數學老師)與三隻小雞 (一個資優生與兩個逃離福利院的小朋友),交疊出層層勒索威脅與戕害,夫妻感情造成的家庭與親子關係遽變,老失所依、幼失所真,家庭與社會問題延伸出人倫與人性變奏曲。
根據紫金陳 (80後、被稱為大陸東野圭吾)推理小說「壞小孩」改編的「隱秘的角落」,揭露了人性在被踐踏或是扭曲後產生的極度之惡,這樣的暗黑題材不可能出現在大陸衛視 (上星頻道),但做為視頻網站高度發展的網路節目,大陸現今網劇的關注與討論度,某種層面早已超越傳統的電視陸劇。
原著對三位小朋友暗黑的心理與行逕刻畫的更為驚悚,但即便是網路劇還是有所規範,劇本已經大幅改寫,這也是後段結尾並不如前段開場那般震撼的原因。
我看這出劇完全顛覆對童星的定義,做為全劇主角的三位小演員:尤其是飾演朱朝陽的小男一號榮梓杉、和飾演普普的小女孩王聖迪,他們對角色的認知度、對表演的成熟度、以及做為演員的心理素質,完全能與成年演員相提並論,只是他們年齡小,卻是非常「強大」的小演員,無法再用傳統與過時的「童星」名詞定義 (「慶餘年」演範閒童年的韓昊霖亦是如此)。
「電影感」是當今劇集強過電影的因素之一,「隱秘的角落」確實有著高密度的電影質感,千禧年後那個看「還珠格格」的年代,廣東湛江市拍攝的主要場景,夏日黏稠氣候的城鎮巷弄與濱海船泊,演員從咬字呼吸到表演節奏流露出與環境緊密結合的生活氣息,一鳴驚人的新導演辛爽 (導過高水準陸綜「幻樂之城」),從畫面構圖、鏡頭擺位、場景調度,光影呈現,緊緊抓住觀眾從電影轉而追劇的官能享受。
「隱秘的角落」另一電影感是方言使用,符合角色生活背景,劇中交雜許多廣東話、潮汕話對白,「普通話+方言」的Bilingual雙語模式,靈活且自由使用於大陸影視作品諸如: 四川話「火鍋英雄」、湖北話「萬箭穿心」、西南官話「無名之輩」、上海話「趙先生」、山西話「天注定」不一而足。
這出劇沒有流量小生,沒有偶像花旦,除了三位小演員,其他全是有著表演與生活歷練的成熟演員。首集就把岳父母推下山崖的數學老師秦昊 (2005年以「青紅」競賽坎城)、皮肉分離的微笑與善意令人不寒而慄,拿掉假髮的禿頂讓角色更添吊詭性; 兩個家庭的父親張頌文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和兩個母親: 劉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夢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都演的好,前後任妻子爆發正面衝突戲是一大看點,還有演老警察的柏林影帝王景春 (地久天長)。
天注定 社會問題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獨立評論在天下:新評論!】何榮幸:《天注定》看見真實的中國
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透過拍攝《天注定》,揭露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產生的社會問題有多嚴重。而無法來台參加金馬獎的賈樟柯,被訪問時問及「觸及中國敏感議題,覺得很勇敢?」
賈樟柯回應:「我不覺得勇敢,僅僅是不想怯懦而已。我如果現在不拍這部片,很多年之後,會覺得自己很羞恥。」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3/article/788
天注定 社會問題 在 [電影] 天注定觀後感- 看板China-Dram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內文有劇情雷)
仍是在金馬影展觀賞了賈樟柯導演的新作《天注定》,
本片由四段獨立故事組合而成,先簡單介紹各單元劇情:
1.大海一直認為村長與村裡某工廠老闆,聯合起來利用村裡的資源,
牟取暴利及抽取佣金,取之村民卻未用之於村民。
當然這些人不可能承認大海的懷疑為真,還對他動粗及嘲諷。
飽受欺辱之後的大海終於抄起傢伙,把"壞份子"通通斃了。
2.三兒是個殺手,別人卻只以為他只是在外地打工。
母親壽誕日三兒趕回家拜壽。壽宴後兄長與三兒核算壽宴所得紅包,
一分一毫算得清楚,最後每人各自分得數百元,
卻不知三兒才剛交給妻子十三萬安家費。
在目睹村裡男人一場近似鬧劇的鬥毆之後,小三用手槍為兒子放了個煙花。
知道三兒殺手身份的妻子要他留下來,他不但不肯,
臨走時又幹了一件殺人搶劫案。
3.身為小三的小玉與情夫分手後,回到三溫暖櫃台繼續上班。
情夫元配找上門來,帶人把她狠狠揍了一頓。
小玉還是繼續上班。
小玉的母親在山上為工人煮飯。
兩個客人看上她,要她陪睡,手持厚厚一疊紙鈔不斷打她羞辱她,
小玉拔出情夫留下的刀殺死客人,惶惶然跑了一陣,決定自首。
4.工人小輝害成衣廠的同事被機器割傷手,廠方要求小輝賠償,
小輝不告而別,投奔朋友,朋友介紹他去東莞的酒店當少爺。
他認識了店裡的小姐蓮蓉,愛上她,想帶她走,
這才知道年紀輕輕的蓮蓉原來已經有一個女兒,而她必需寄錢回家養孩子。
小輝離開酒店回頭找朋友,在朋友上班的台商工廠找了個缺上班。
老家的媽媽責怪寄回家的錢太少。
成衣廠受傷的同事帶著人找上門來跟他算帳。
最後小輝從工廠宿舍的陽台一躍而下。
許多宣傳稿及外國影評將此片與「武俠片」拉攏,
個人卻認為此片與「俠」完全無關。
所謂的「俠」,是要急人之事,幫助他人打抱不平。
然而本片的「武」,全是為了自己的意氣而發生,
或發洩不滿,或殺人劫財,或被逼反抗,毫無俠味。
劇中穿插了林沖夜奔一段戲,林沖何嘗不是因為私人恩怨被逼到極點而殺人?
這部片完全就是一部社會寫實片,導演說了四個主角壓力很大的故事,
以影像描述了他們的困境,在得不到外界協助、社會機制也無法制裁施壓者,
導致受壓者有氣無處洩,憤而以自己個人微小的力量反擊,
最後一段的主角甚至連反擊都放棄了。
身兼編劇的導演,講了故事的起、承、轉,但是沒有結。
他把問題丟出來,叫你自己看自己想,
他不告訴你答案,不從旁暗示對錯,也不給任何溫情與希望。
被殺之人罪不至死,殺人兇手也未必就是替天行道。
當一個人的憤怒達到了極點,決定做出反擊時,
將會是極端、直覺、無理性可言的暴力,
本片直接呈現多場槍傷、刀傷血腥畫面,視覺衝擊強烈。
本片有兩段隱喻很有意思:
第一段被大海解放的馬:原本被主人不斷鞭打的可憐拉車馬,
在大海殺了馬主人之後,馬快樂地拉著空車空簍奔跑離去,
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地,鏡頭也沒有給牠一個海闊天空的遠景。
馬自由了,但前途未必光明。
第三段主角在半路上遇到的蛇:小玉走在探望母親的山路上,
半道忽然冒出一條長蛇,快速移動橫越馬路,消失在草叢中。
為什麼蛇寧願冒著被車輛壓扁的危險,也要橫過馬路?
這段也許是說,人在沒路走的時候,也只能拼著死衝他一段了,
就像小玉後來怒弒男客一樣,先衝了再說!
但俺也必需承認,第二段三兒殺手,俺看不懂究竟有啥含意 =..=a
賈樟柯導演用大量風沙、灰濛濛天空、黃土牆黃沙地、城市人疊人的灰藍冷冰、
來營造乾枯無生趣的氣氛;就連到了南方廣東,取景也都是廠房、
酒店等冷硬人工建物,就算到河邊放生魚,河水也是一片渾濁。
再加上乾淨凌厲的影像剪裁,大半採取中近景強調人物關係當中的壓迫感、
與突顯演員飽滿情緒的聚焦特寫取鏡,讓整片氣氛緊張肅殺。
賈導說他想拍武俠片,個人頗期待,
他拍出來的武俠片殺意一定很強,而且乾淨俐落,
不會太著重兒女情愛、道德說教、玄奇功夫等既不武又不俠的東西。
聽說本片在大陸可能被禁演,看了此片俺不禁要重複那句老話:難怪~~
其實本片四段故事,在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會發生,官商勾結、搶劫殺人、
外遇小三、色情行業、性騷擾、未婚生子、血汗工廠....
問題就在本片從頭到尾、主角配角、所見所聞,全是負面元素;
吃個飯順便看看新聞,偏就正好看到溫州動車事故,
打麻將聊天,一夥人老婆全都到外地從事色情行業還得了愛滋,
山路開車,被流氓攔路強收過路費,連公家機關的車也不買帳,
企業家回鄉,村長動員村民去狗腿式接機,好處是每人一袋白麵,
解放軍制服及平劇國粹,竟被拿來當酒店小姐的制服.....
這部電影裡的人民生活環境裡沒一件好事,實在太恐怖了。
走筆至此不禁回憶起,數十年前的台灣電影也同樣有禁片問題,
就算解嚴之後,「兒子的大玩偶」裡"蘋果的滋味"一段差點拍不成,
因為片中主角吃不起蘋果,當時的新聞局認為這代表人民窮困,
有損國家形象,因此禁拍!
然而別國觀眾會因為看到電影裡的台灣人吃不起蘋果,就認為台灣人很窮嗎?
看到香港拍了一堆古惑仔片,就認為香港滿街黑社會嗎?
好萊塢拍了好幾部揭露政治黑暗面的陰謀片,表示老美法律公正可信度甚低?
其實每個國家都難免有自己的問題,
而越敢讓影視作品呈現社會問題的國家,其國家自信心則越高。
執政者應該從影視作品裡去省視社會問題,面對它並改進它,
讓問題越來越少,總有一天讓影視工作者再也無社會問題可拍,
這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而非一味禁止,掩耳盜鈴只會顯現虛心與無能。
以下談談有印象的演員:
姜武:飾演大海,由於目前"隋唐演義"正在重播,
而大海又是個盲目的暴力犯,很難不把他與程咬金聯想在一起,
反正形象也差不多就那樣,一個手操重型武器的莽夫
王寶強:飾演小三,不搞笑、不裝憨的王寶強,在導演刻意要求下,
扮演冷漠寡言動作迅捷的殺人犯,還真有幾分戾氣,
跟李元霸差很多 XD
趙濤:飾演小玉,趙濤是賈導老婆兼御用女主角,俺頭一回看她的戲,
覺得演技特別好,具象點形容,她的戲就像一股靜謐的溪水,
默默流過觀眾眼前,等到有感覺時,這股清泉已經
變成一座大湖佔據你心,看她的戲是一次相當特殊的觀影經驗
張嘉譯:飾演小玉的情人及第四段阿輝的成衣廠老闆,
依然繼續維持外遇小三的有錢中年男子形象 XD
--
最後要來炫耀一下~ 今天看到野生的評審冰,在戲院辛苦的看片
打扮很低調,穿黑色運動上衣,肩臂裝飾三條 Adidas式白線
頭髮紮成一包團在頭上,沒戴眼鏡,臉好小,人好瘦,
雖然身高目測估計約166~167cm左右,但整個感覺還是很小一隻 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29.193.2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