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這般的心情
本文入選《九歌108年散文選》
.
.
〈如此這般的心情〉@彭樹君
.
.
1. 每當聽見那樣的消息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見某個朋友離開這個世界的消息。
就那樣忽然走了,先前毫無預兆,像是一盞瞬間被「啪」地一聲關上的燈,有一個人無聲地轉身,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看不見他離去的身影,那人從此消亡在冥河對岸,天人永隔。
或許不是多麼相熟的朋友,但總是認識的人,曾經在某個場合打過招呼,說過話,也微笑道過再見的人。在彼此人生中的某一段時空裡,我們曾經交會過,曾經有過一些光亮,閃過一些火花。
但對方忽然走了,走到另一個我還不明白的世界。
畢竟只是偶然的交會,所以對於對方的狀況其實並沒有太深的了解,因此每當在聽聞噩耗的當下,也就更加難以置信。
世事如此難料,生命如此倉促。在彼此揮手道別的那一刻,誰會想到這竟是此生的最後一面?
離開的朋友往往都還在盛年,所擁有的往往也都令人歆羨,但一場急病說來就來,一樁意外說發生就發生,上天從未應允任何人可以永遠無憂無災,誰也不知道明天的一切將是如何。在無常的面前,我們無法不俯首承認自身的有限。
*
前些日子,聽聞某個朋友去世,一時之間我驚愕莫名,同時也想起,上回見面時,我曾經對她說:過些時日,我們找時間來喝杯茶吧。
她也笑著回答:好啊好啊。
而上回見面,數算起來,竟已是兩年之前。
兩年來我們並無聯絡,那杯茶也始終沒喝。但那個允諾我放在心裡,一直記得。
常常想著要來相約,但每每也總是猜想對方是否正在忙著?猶豫再三之後也就一直未約。
然後就聽說了她的離開。
知道消息的那個下午,我陷入很深很深的感傷。
我們對於未來一無所知,總以為後面還有很長的日子,但其實沒有。意外的訊息如此猝不及防,一切就成了永遠來不及見的一場約,永遠來不及喝的一杯茶。
時間從來不會等待我們,於是在不知不覺之間,我們就再也沒有時間。
多麼遺憾啊!我想,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會輕易地對任何人說出「有空時一起喝杯茶」這樣的話了。
如果隨口說出的話可能會成為永遠無法履行的承諾,那麼就不要說。
*
前年春天,我到一個初次謀面的朋友家去拜訪。朋友是個藝術家,獨居在陽明山上,過著遠離塵囂的生活。他一手建造的房子充滿藝術氣息,寧靜清幽,品味優雅,而且十分舒服。還記得那天,他一邊煮茶,一邊和我聊著文學與藝術。屋內有笑語和茶香,屋外有竹林與斜陽。那是個美好的下午,雖然初次見面,我們卻一見如故。
也記得那天傍晚,他坐我的車下山去看電影,下車時還跟我說,希望我以後能常常上山與他喝茶。隨時歡迎妳來,他說。
而我說:一定,一定,我會再去。
但從那天之後,我們就未曾再有聯絡,而我怎麼也想不到,一個短暫的夏天過去,到了秋天,竟然就接到他因為心肌梗塞而忽然離世的噩耗。
這位朋友的生活猶如閒雲野鶴,他說一天當中最主要的事可能就是下山看部電影,其他時間則散步、煮茶、讀書、畫畫,但即使是這樣緩慢悠閒地過著日子,還是在瞬間倉促離開了。
而我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我會再去」,也成了另一個永遠無法履行的承諾。當我說「一定」的時候,對於未知其實一無所知。
後來我抱著一束百合去參加了他的告別式,坐在最後一排,安靜地送這位只有一面之緣卻交淺言深的朋友,心裡有著難以言喻的感慨。
雖說人生總是一期一會,但誰能想到,初識竟成永別。
*
是從什麼時候起,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見某個朋友離開這個世界的消息呢?大概就是從我開始感覺到時光匆匆的時候吧。
時間如逝水啊,我幾乎可以聽見它從我身旁滔滔流過的聲音。
於是每當聽見那樣的消息,我總是一面為離開的朋友祝禱,但願他從此離苦得樂,一面也再次提醒自己: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要好好珍惜每一個當下,善待每一段相遇。
能意識死亡的存在,才能好好地活著,因為看見了無常,才會知道此生的有限。
離開的朋友們只是先走一步了。那另一個我還不明白的世界,總有一天我也會去的。
「生命來如花開,去如花萎,無常迅速,逝若光影。」
時時刻刻,我都把這句話放在心上,這樣的感懷不只是對於他人,同時也是對於自己。
人生如此有限,世事如此難料,對於許多事情,許多關係,都要付出真心卻保持淡定;對於許多是非,許多得失,也要盡其在我卻一笑置之。
因為誰也不知道,無常下一個會點名誰?既然隨時都可能離開,那麼就要學會隨時都可以放下,而這就是我在有限的人生裡,可以得到的無限自由。
.
.
2. 關於生命中的那些失去
我的生活裡有個神秘的黑洞,會把許多東西捲進去,從此不知所蹤,例如筆、髮夾、雨傘........
最近被捲入那個神秘黑洞的是我很心愛的一副墨鏡,它有大大的深紫色鏡片,幾乎可以蓋掉我的半張臉,當我戴著它走在街上時,總有一種整個人隱藏在墨鏡之後的錯覺,那讓我有說不出的安心。那是一副很美的墨鏡,邊緣鑲著小巧的水晶蝴蝶,出自名設計師之手,可是它不見了。而就像所有遺失的物品一樣,當我發現找不到它的時候,已經完全想不起來可能是掉在哪裡了。
畢竟是很喜歡的東西,而且它曾陪著我走過許多城市與國家,見證了我生命中許多旅途中的時光,但我竟然因為某個根本不記得的疏忽就這樣失去了它。我為我的墨鏡心痛了一個早上,然而到了下午卻已豁然開朗。
就是緣盡了吧。
任何有形之物,不是遺失就是毀壞,總之都會失去,縱使保存良好也是有使用期限,我們只是在生命中的一段時光裡借用了它們。
何止有形之物,人生也有期限。每回在博物館裡看見玻璃櫃裡陳列的那些過去的王公貴族使用的衣飾器皿,總是特別有感,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誰的啊,就算是英國女王頭上的那頂皇冠,總有一天也要拿下來。
物質有時不只是物質,它可能涵括著精神性的意義,例如皇冠象徵的權力,或是那副墨鏡連結的旅行回憶。但所有的意義都是人所賦予的,我們對一件東西感到難捨,往往在於自己所造設的那份意義。歸根結柢,失去什麼其實都是其次,主要的還是我們對那樣東西的認知,而轉換心境可以平撫失去的悲傷。
所以雖然失去了喜愛的墨鏡,但我會想,或許我和它的緣份已盡,因此也就只能放下了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還好遺失的是墨鏡而不是手機或證件,畢竟遺失墨鏡只是可惜,遺失手機或證件卻是讓個人資料暴露於危險境地,這麼一想,就會覺得好慶幸,還好掉的是墨鏡。
我經歷過許許多多的失去。失去過筆、髮夾、雨傘……這些微小的失去,也失去過情感、關係、信仰……這些重大的失去,其實人活著就是不斷地在體驗失去:少年失去童真,中年失去青春,隨著年紀漸長必然失去美貌與健康,而總有一天一定會失去生命。但人活著不也就是在不斷的失去中經驗心靈的成長嗎?
接受失去,知道那就是人生必然的經歷。接受失去,其實也就是接受當下的自己。
在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的電影「Blue」裡,茱麗亞畢諾許所飾演的茱莉在一次車禍中同時失去丈夫與女兒,因為太過悲痛,她拒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壓抑自己的情感與情緒,也就停滯在某種冰凍的狀態裡,無法往前流動,無法與別人產生新的連結與新的感情;直到她發現丈夫生前另有所愛,而且那個女人還懷了丈夫的孩子,茱莉這才真正面對並接受了自己的失去。結局是茱莉將丈夫留下的金錢與房子全部都給了那個女人和即將出世的孩子,自己一人隻身離開,看似從此她將一無所有,但也代表了新生的開始與全然的自由。
當一個人能接受失去,其實會帶來某種豁然開朗。一切都是會失去的,或者說,從來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你的。我們唯一不能失去的,只有自己。
我也曾經經歷過那種一無所有的感覺,而在那種時刻,我發現自己並不是擔憂、失落、沮喪、恐懼,而是平靜。那像是來到世界的邊緣,先前還以為自己會失足跌落無盡深淵,但其實沒有,反而看見了前所未有的風景,體會了無盡廣大的天空。
因此我從此明白,失去其實並不可怕,人總是要從失去中學習新的可能,知道自己的韌性,自己的柔軟與堅強,然後成就一個和昨天不一樣的更好的自己。
.
#九歌108年散文選
https://reurl.cc/Y1W2ya
.
#彭樹君
天行九歌結局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出版社: 健行文化
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大霧中人:思覺失調工作錄」介紹
訪問作者: 余欣蓓
內容簡介:
王小棣導演、王增勇 政大社工所教授、吳嘉麗 女書店董事長、林君陽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胡淑雯 作家、郭念洛 《銀髮新視界》主持人、張娟芬 作家、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蔡盧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 真誠推薦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思覺失調症再度引發討論與重視。戲劇會迎來結局,但是身受精神疾病所苦的真實人生仍得繼續與疾病奮戰。
你知道嗎?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於二○一四年推動正名)在台灣,每千人約有三個人罹患,這種疾病會導致思考、認知與知覺功能失調。在精神科並不少見。
如果精神病人是身處大霧、無窮迴路的渾沌謎團,那麼,翁美川就是提燈人,在迷宮的前方提著燈,看夢境中的病友打轉,她堅忍地風雨中守著,用耐心和希望等待病友們走出迷霧。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翁美川長達三十多年來,不畏外界質疑和異樣眼光,默默從事協助精神病患落實職業復健的工作,幫助他們努力找回重回世界的鑰匙。而一踏入精神障礙照護領域,就再也沒有回頭。從「有何不可」咖啡屋、「士林好所在」工作站、「生活者工作坊」,到「智立勞動合作社」,精障病友的工作訓練也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至於為美川開啟精障照護之路的羅春嬌督導持續堅守在線上,所奉獻的醫療工作歲月也是台灣四十年來精神醫療史的小小縮影。在精神病友的世界裡,醫護人員的奉獻如同風雨中的燈塔,保護病友們在淒風苦雨中,尋回上岸的路。
這本書裡的故事訴說愛、寂寞、孤獨與奮鬥,更記錄了精神障礙朋友重回社會的工作復健路。在被遺忘的人間角落,有許多家庭正在進行困獸之鬥,我們能做的,是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可以的話互相拉一把,明白在危難的時候,自己終將不會被世界遺棄,如同我們不會遺棄世界一樣。
作者介紹: 余欣蓓
東吳大學哲學系、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畢業。曾旅法四年,從事詩學研究與華語教學。旅行成為生命的主軸,在國度與國度間探索文化的樣貌,對一切與人相關的事物著迷。喜歡大海、森林、動物,無可救藥愛上貓。著有《台灣伴手禮旅行》。
策劃者簡介:綠主張
綠主張是主婦聯盟基金會三十年前運動文宣響亮口號,變成共同購買運動組織的公司名稱,當初幾位環保媽媽的闢室討論,竟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模式: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後繼者接棒努力,另外成就了今天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為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生根於生活而努力。綠主張是主婦聯盟基金會三十年前運動文宣響亮口號,變成共同購買運動組織的公司名稱,當初幾位環保媽媽的闢室討論,竟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模式: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後繼者接棒努力,另外成就了今天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為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生根於生活而努力。
天行九歌結局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出版社: 健行文化
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大霧中人:思覺失調工作錄」介紹
訪問作者: 余欣蓓
內容簡介:
王小棣導演、王增勇 政大社工所教授、吳嘉麗 女書店董事長、林君陽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胡淑雯 作家、郭念洛 《銀髮新視界》主持人、張娟芬 作家、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蔡盧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 真誠推薦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思覺失調症再度引發討論與重視。戲劇會迎來結局,但是身受精神疾病所苦的真實人生仍得繼續與疾病奮戰。
你知道嗎?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於二○一四年推動正名)在台灣,每千人約有三個人罹患,這種疾病會導致思考、認知與知覺功能失調。在精神科並不少見。
如果精神病人是身處大霧、無窮迴路的渾沌謎團,那麼,翁美川就是提燈人,在迷宮的前方提著燈,看夢境中的病友打轉,她堅忍地風雨中守著,用耐心和希望等待病友們走出迷霧。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翁美川長達三十多年來,不畏外界質疑和異樣眼光,默默從事協助精神病患落實職業復健的工作,幫助他們努力找回重回世界的鑰匙。而一踏入精神障礙照護領域,就再也沒有回頭。從「有何不可」咖啡屋、「士林好所在」工作站、「生活者工作坊」,到「智立勞動合作社」,精障病友的工作訓練也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至於為美川開啟精障照護之路的羅春嬌督導持續堅守在線上,所奉獻的醫療工作歲月也是台灣四十年來精神醫療史的小小縮影。在精神病友的世界裡,醫護人員的奉獻如同風雨中的燈塔,保護病友們在淒風苦雨中,尋回上岸的路。
這本書裡的故事訴說愛、寂寞、孤獨與奮鬥,更記錄了精神障礙朋友重回社會的工作復健路。在被遺忘的人間角落,有許多家庭正在進行困獸之鬥,我們能做的,是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可以的話互相拉一把,明白在危難的時候,自己終將不會被世界遺棄,如同我們不會遺棄世界一樣。
作者介紹: 余欣蓓
東吳大學哲學系、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畢業。曾旅法四年,從事詩學研究與華語教學。旅行成為生命的主軸,在國度與國度間探索文化的樣貌,對一切與人相關的事物著迷。喜歡大海、森林、動物,無可救藥愛上貓。著有《台灣伴手禮旅行》。
策劃者簡介:綠主張
綠主張是主婦聯盟基金會三十年前運動文宣響亮口號,變成共同購買運動組織的公司名稱,當初幾位環保媽媽的闢室討論,竟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模式: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後繼者接棒努力,另外成就了今天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為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生根於生活而努力。綠主張是主婦聯盟基金會三十年前運動文宣響亮口號,變成共同購買運動組織的公司名稱,當初幾位環保媽媽的闢室討論,竟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模式: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後繼者接棒努力,另外成就了今天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為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生根於生活而努力。
天行九歌結局 在 天行九歌第二季大结局,卫庄新造型亮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bgm:长天雪满素材: 天行九歌 本来以为斗罗大陆的打斗已经够流畅的了,没想到还是被 天行九歌 的90集惊艳到了,看来玄机真的是下功夫了,希望第三季能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