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黃大仙祠聯同本地著名微型藝術家團隊 TOMA Miniatures 合作,於中秋花燈廟會期間 (9 月 18 日至 10 月 3 日) 舉辦微縮模型展覽,並首度展出香港唯一的「黃大仙祠頭炷香盛況」微縮模型展品。是次展覽共展出 20 件微縮模型作品,參觀者可從中認識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例如粵劇戲棚、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等,更可以從其他呈現老香港生活的作品,如大型遊樂場、舊色當舖及戲院、 舊式公屋單位等,窺看昔日香港面貌,感受不同年代的珍貴回憶。
#微縮模型 #頭炷香
#睇吓你搵唔揾到夏蕙BB
#中秋節 #黃大仙 #百年紀慶 #花燈 #廟會 #猜燈謎 嗇色園黃大仙祠 Sik Sik Yuen Wong Tai Sin Temple TOMA Miniature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9的網紅容海恩 Eunice Y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地方在籌辦神誕、太平清醮或盂蘭勝會時,往往都會蓋搭臨時戲棚上演神功戲或作宗教活動用途。這時候,就要靠師傅高超的戲棚搭建技藝,因地制宜搭建一些隨建隨拆的戲棚。可惜,現時香港只剩下約二、三十位懂這方面技術的師傅,由於需求不大,有師傅就慨歎後繼無人,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搭建戲棚的技藝。我在2月27日舉行...
太平清醮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 Like Magazine H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Like玩樂】今日佛誕,亦係長洲太平清醮舉行嘅日字。今年受疫情影響,節慶活動規模大減,飄色巡遊及搶包山繼續停辦,可預見長洲熱鬧氣氛大減。無論你有無打算入長洲輕鬆休閒一下,太平清醮呢個咁有本地特色、於2011年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嘅活動,身為香港人都應該知多一啲!
📲全文:https://bit.ly/3f1dFot
#likemagazinehk #太平清醮 #本土特色 #節慶活動 #長洲 #假期 #搶包山 #飄色 #平安包 #玩樂好去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
*** *** *** *** *** *** *** *** *** ***
| #讓生活多一點Like | FB / IG: Like Magazine HK |
🔔想搶先睇Like資訊?
喺網頁版嘅cover photo下方,按「Following」按鈕,
然後選擇「See First」
—————————————————————
👇快啲Like我哋,追蹤至新生活資訊啦!
網站: https://bit.ly/3aORwYi
Instagram: instagram.com/likemagazinehk
Facebook: fb.com/likemagazinehk
太平清醮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 Rti 中央廣播電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樣看香港 港事大排檔】全球十大古怪節日其實不古怪—長洲太平清醮
(精彩節目內容 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programId/1630/id/124237
「建醮、做醮」對台灣民眾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民間傳統祭典,無論是慶成、祈福、消災或超度,每逢大型醮典期間總是全鄉總動員,熱鬧非凡!而在香港的離島長洲,每年農曆4月也都會舉行「太平清醮」,不僅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被美國《時代週刊》選為「 #全球十大古怪節日 」,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到訪。
其實,已有一、兩百年歷史的長洲 #太平清醮 一點兒也不古怪,它的起源與「驅除瘟疫」有關。而隨著時代推進,太平清醮後來又增添了新的元素—「飄色巡遊」及「包山嘉年華」,近年反倒成為節慶亮點。
今年的長洲太平清醮即將在下週登場,為了防疫、避免群聚,今年和去年一樣取消了飄色與搶包山活動,不過為了承襲驅除瘟疫的傳統,仍維持各項祭祀科儀、神功戲演出以及派發「平安包」等習俗,而原本高15.5米的3座大包山也縮水成4.6米。
無論如何,太平清醮承載著長洲居民的共同記憶,它不僅凝聚了鄉里社區的向心力,隨著各種宗教儀式與相關活動的舉行,許多精湛的傳統技藝也隨之保存下來,成為文化保育的助力;而在疫情仍然嚴峻的當下,太平清醮更發揮了「驅瘟逐疫,保境安民」、安定人心的力量!
想更了解長洲太平清醮的由來、太平清醮儀式如何進行、什麼是「飄色巡遊」?本集節目專訪香港文化組織「程尋香港」聯席創辦人之一、歷史研究者 #溫佐治 老師一起來分享!
#黃美寧 #每周五下午三點首播 #港事大排檔 #溫佐治 #太平清醮
「這樣看香港」節目電子信箱:nin@rti.org.tw 或 hk@rti.org.tw
更多精彩節目可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節目名稱「這樣看香港」收聽。
太平清醮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地方在籌辦神誕、太平清醮或盂蘭勝會時,往往都會蓋搭臨時戲棚上演神功戲或作宗教活動用途。這時候,就要靠師傅高超的戲棚搭建技藝,因地制宜搭建一些隨建隨拆的戲棚。可惜,現時香港只剩下約二、三十位懂這方面技術的師傅,由於需求不大,有師傅就慨歎後繼無人,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搭建戲棚的技藝。我在2月27日舉行的民政事務委員會上,要求政府研究如何推廣這門講求力學和美學相融合的技藝。
同樣,另一種傳統工藝紮作也隨著時代轉變,轉趨式微。本地紮作從業員現少於20人,不少紮作師傅都恐怕自己的一番手藝會失傳。政府應研究提供更多支援給這類型的技藝師傅,扶助傳統工藝行業。由於以上兩項傳統工藝都計劃加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單中,政府是否會提供額外資助發展名錄中的項目。
我希望政府能善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加強宣傳,並加入更多對我們彌足珍貴的文化寶藏。我建議政府可以考慮讓有興趣的大學或專上學院學生學習傳統工藝,讓他們對香港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政府官員表示,會盡量邀請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參與節日活動,並透過政府和民間舉辦的活動,推廣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