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疫時代:除了「戴口罩」成為一個新常態,你更需要「運動」▣
歷史洪流中始終帶不走疫情陰霾,當提到 SARS 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和平醫院封院,如果二十年後講起「新冠肺炎」你會想起什麼呢?
奧運不可能延期、不可能不讓別的國家的人進出國門、不可能只在家辦公、不可能封城,如今太多的不可能都發生了,而且是在全世界發生。中研院賴明詔院士形容:「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過往很難想像街上的人全都戴起口罩,也很難想不管到哪都要量體溫,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說:「新冠給我們的一個事情,就是人要改變思維!」如同有可能口罩就成為「日常」,甚至成為一種裝飾品,這些都是一種新的常態,但長怎樣我們正在創造當中,也還不知道[1]。
疫情的擴散著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留在家裡的時間增加了,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旅遊、聚餐、逛街,連運動習慣也被迫改變。因為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健身房的關閉,讓原本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突然無法運動。對於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更長時間的宅在家會導致更多因為缺乏運動所產生的後遺症。
■後疫時代:你更需要的是運動:沒運動習慣,若染疫死亡率多2.49倍
免疫系統在預防個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要增加自身的免疫功能,就要從改善整體健康開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改善整體健康包括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營養、心理健康、行為和個人的健康應對策略。
2021年4月最新一期《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有一篇針對不運動和新冠病毒病情嚴重度的研究,研究者針對4萬8,440位美國南加州的新冠病毒染病者做回溯性調查,結果發現:不運動的人如果罹患新冠病毒,其住院機率比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增加了2.26倍,進入加護病房比率增加了1.73倍,死亡比率增加了2.49倍。研究還指出,除了高齡和器官移植史外,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比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影響度都還高!
運動對於身體的好處已經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共識,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是做到的比說到的少太多!這個研究結果對這個時間的我們有更大的啟示,你不運動,如果你不幸染疫,你住院的機會、進加護病房的機會、死亡的機會就會比有固定運動的人多好幾倍[3]!
■運動讓你防疫更有力
2021 年 7 月南韓團隊發表涵蓋了 20 萬人的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較低,即使染疫,疾病嚴重度及死亡率也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低。原因可能是運動使免疫系統調控更好,減少過度的發炎反應、並且增加 T 細胞及抗體的活性,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減少肺部發炎及病原體在呼吸道增生。
針對運動的方式,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週做到累積 150 ~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中等強度簡單的判斷法是跑步還能夠簡短對話交談的狀態;此外還要有至少 2 個時段肌力訓練[4]。
■隨著美國進入後疫情時代,想與口罩「和平分手」、重新拉近與他人的距離,似乎沒想像中容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是過去15個月生活在全球最大疫區美國的保命口訣。
Delta變種病毒入侵美國,最新統計每5例新確診就有一例是感染Delta病毒。儘管已經解封,洛杉磯郡衛生局仍公告,建議居民只要進入室內就要戴口罩[5]。
■接種疫苗後不能鬆懈,持續戴口罩2個主要原因、5大重要理由
接種了疫苗,不是應該受到疫苗的保護嗎?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
➤打完疫苗仍需要配戴口罩的2個主要原因
台大感染科權威李秉穎醫師指出,主要不是變異病毒的問題,施打疫苗仍要配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有兩項:
1、接種疫苗仍然會感染,只是感染率較低。
2、疫苗接種後,對於無症狀感染的保護效果較低,會有短時間的帶病毒狀態,仍可傳播病毒。即使再打第三劑還是一樣[6]。
➤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克里斯汀·英格蘭(Englund)博士說,在擁有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力前,疫苗是針對新冠疫情的另一層保護,但是接種疫苗並不意味能立即以前的生活,強調需要再戴一段時間的口罩。
Englund博士解釋為何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1. 疫苗生效需要時間
第一劑後確實會獲得部分免疫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針頭進入手臂後就立即受到保護,而且接種完疫苗需要兩週以後才會產生保護力。
2. 疫苗不能提供100%保護
儘管疫苗有效果,但是只能提供某限度的保護力,就算接種疫苗後仍有感染新冠的風險。
3. 接種過疫苗的人可能是無症狀傳播者
接種疫苗意味著發病和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減少,因為接種疫苗的人可能在無症狀的情況下被感染,並將其傳播給尚未接種疫苗者,如果接種疫苗的人認為不需繼續戴口罩,他們可能會導致病毒繼續傳播。
4. 保護免疫系統受損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如果你完全接種疫苗,建議避開心臟病、癌症沒有接種疫苗的高風險人群。
5. 疫苗的劑量仍然有限
達到群體免疫需要50%到80%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達成,因此我們必須在他人等待接種疫苗時繼續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7]。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台三級警戒(已於110年7月27日起降為二級)。我們都知道運動能帶來健康,也可以增進免疫力,甚至沒運動習慣的人有更高機率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然而,這時候想要運動卻面臨了一個很大的抉擇:要在家裡甚至狹小的房間中居家鍛鍊,還是要戴起口罩到空曠戶外揮灑汗水?
■戶外運動戴口罩,汗水沾濕記得換
隨著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可以透過氣溶膠漂浮在空氣當中進行傳播。在戶外不戴口罩,其實還是相當危險的。對於健康的成人,戴口罩與否並不會影響運動的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
對於防患新冠疫情,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對於戴口罩的建議是,戶外運動仍必須戴著口罩。如果在高強度運動下,覺得呼吸困難真的戴不住,也要保持至少6英呎(約1.8公尺)的安全距離,並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運動,否則可選擇低強度的運動,例如慢走或瑜伽。
如果選擇在戶外跑步、騎腳踏車、快走,都務必戴著口罩。尤其是當運動的汗水沾濕了口罩時,請你換一個新的,因為口罩中的過濾層潮濕後,口罩過濾病菌的效果就會變差,降低口罩的保護力。
另一篇刊登在《美國胸科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無論是衣服遮掩口鼻、戴著手術口罩或是隔絕效果更好的N95,所有生理指標如心跳、血壓、呼吸所需做功與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而,戴口罩對於一般健康人的運動表現來講,事實上是沒有影響的。
對於有心肺疾病的患者由於戴口罩運動可能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因此建議在三級警戒的時刻,還是留在家中,避免外出運動。在室內單獨一人不必戴口罩,可選擇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進行如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保持水分充足,這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8]。
■#HealthyAtHome 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的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HealthyAtHome 的概念,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有幾個好處:
►控制體重,並且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中風等慢性病的危險性,以上疾病都會增加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及嚴重度。
►增加肌肉骨骼的力量及強度、提升平衡度,並且減少老人的跌倒風險。
►維持認知心理功能,降低憂鬱症及失智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成年人的運動建議
►一週至少做到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快走、來回上下樓梯、跳繩),或是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做到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會更好。
►大肌群的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伏地挺身)一週至少做兩次。
►工作時注意姿勢,每 30 分鐘要起身活動一下。
►年長或活動力不佳的人,要加上一週至少三次的平衡訓練(例如腳跟對腳尖走直線一字步)[4]。
運動已愈來愈被醫學界認可,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EIM)說明了運動對這些慢性患者的重要性,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能輕忽。研究也發現,各國許多慢性病患者,封城居家隔離之後,心肺相關症狀加劇,不見得是感染,許多反而是來自長期缺乏運動後的肌肉無力萎縮。
新冠肺炎大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家中居家鍛鍊時,也要注意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空氣流通。在外選擇可以保持距離的戶外運動,外出時,務必戴上口罩,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持續的運動能帶給我們更健康的身體與快樂心情,也為疫情籠罩的黑暗帶來一絲曙光!而當疫情解封的一天,仍可保有一個健康如新的自己[8]。
疫病下人類顯得渺小、卑微,我們無法拒它於千里之外,只能更加謹慎、戰戰兢兢迎接疫情下的新生活面貌[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ho健康)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
https://heho.com.tw/archives/93094
[2]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3](康健雜誌)「疫情當前,更需要的是運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296
[4](Heho健康)抵抗新冠肺炎就靠「規律運動」WHO建議疫情期間維持運動好處多!:https://heho.com.tw/archives/184608
[5](中央社新聞粉絲團)「洛杉磯抗Delta變種病毒 重新建議室內戴口罩」: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6300028.aspx
[6](媽媽經)「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台大醫師告訴你2個主要原因」:
https://bit.ly/3AkS2aI
[7](健康醫療網)「接種疫苗後仍要戴口罩 5 個理由 你知道為什麼嗎?」: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496
[8](康健)「新冠肺炎來襲!戴著口罩運動安全嗎?」: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76
➤➤照片
(udn.com 聯合新聞網)「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879/551930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疾病管制署 #後疫時代 #戴口罩 #運動 #HealthyAtHome #運動即良藥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
「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阿尼尛 Anim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雲林縣若瑟醫院失智共照中心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衛教】失智共照中心快速確診服務 - YouTube 的評價
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作者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阿尼尛 Anim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電梯鬼故事 困在電梯裡的失明靈魂 想回家卻回不了家
----------------------------
Artist: 後仰工作室
----------------------------
(改編自伊莉網友xyz911922的故事。) *記得開聲音*
阿和在一間醫院擔任醫護人員。這間醫院一共有七層樓,但只有一台電梯。
每次一個人搭電梯時,阿和總感覺哪裡不太對勁,但資歷尚淺的他不敢多問,只能暗自說服自己不要放在心上。某次和前輩們聊天時,不知怎麼的,話題一轉,就帶到了這台電梯上。
「學姊,妳有覺得電梯怪怪的嗎?」阿和問。
在安養中心工作的學姊愣了一下,她看了一眼阿和,開口道:「其實在很久之前,安養中心有位護理師叫桐姐。桐姐每天都需要巡查三到五樓的病房,但她堅持上下班只走樓梯,說什麼也不願搭乘電梯。不管我們怎麼問,桐姐都沒透露原因。」
「禁不起我們一再追問,桐姐後來終於解釋了為什麼她從來不搭電梯。」
以前,醫院的安養中心有很多狀況非常不好的患者,糖尿病、失智、長期臥床等等。桐姐當時就負責照顧那些患者。
其中一位病人由於長期罹患糖尿病,眼部血管病變後就失明了。由於健康狀況欠佳,這位病人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昏迷。這種情況下的病患,即使在昏迷中,眼睛仍會睜得很大、直直盯著遠方。為了不讓值大夜班的人員看到後感到害怕,醫護人員平時會用長長的紗布矇住他們的眼睛。
這天,那位患者的狀況突然惡化,血壓一直掉、一直掉,最終離開了人世。還沒來得及移除紗布,病患家屬就到醫院接人了。他們將遺體推入電梯,準備運往一樓。
電梯對靈魂來說,是一個很特殊的空間。進入電梯後,患者的眼睛上還蒙著那條紗布,祂的靈魂自然也看不到路,進入電梯後一直找不到電梯出口的祂,就這樣被卡在裡面,再也走不出來了。
某次桐姐下班等電梯時,隨著電梯門「叮」一聲開啟,她在電梯裡看到了那位患者:祂的兩隻手高高舉著,在電梯裡四處亂抓、晃來晃去,像是在尋找出口。桐姐嚇得拔腿朝樓梯間的方向狂奔。
「那天之後,桐姐再也沒搭過那台電梯。」
幾週後,阿和的病患出院了。阿和在一樓大廳和家屬寒暄了幾句,互相道別。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阿和忽有所感,朝電梯的方向望去。
電梯門緊閉,裡頭靜悄悄的,好像有些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有。
#阿尼尛podcast #沒有很恐怖的睡前故事 #應該啦 #尛編
#鬼門關 #獵奇 #圖文 #鬼故事 #阿尼尛 #電梯
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僅剩四位名額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還記得,自己剛開始出來開班授課的時候;在每一次的課程前啊,應該精確的說,叫做「前好幾天」,我就會開始進入一種有一點緊張、焦慮,很認真的準備課程的過程。
那這個本來就是應該的,因為我要為我的專業、為我的學生負責任。然而呢,隨著開課的經驗越來越豐富,這樣的模式,也會產生的一些變化。
慢慢的呢,我在主觀上,感受到的緊張感會越來越少;但是呢,也不會完全消失。
因為呢,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其實適度的緊張,會讓你有一定的專注力,反而會讓你的表現,呈現在一個最佳的狀態。
只是呢,那個原本把力氣放在緊張的部分,它就等於我多出了一些能量,可以關注其他更多的事。
所以呢,有一段時間我的課前準備,在比例上,會從過去可能都集中在「內容」的準備,慢慢的變成是一種「心理狀態」的準備。
甚至於呢,在心中做一個想像的練習。什麼樣的想象練習呢?就是想像我眼前的這群學生,他們可能有的狀態、他們的背景、他們可能有的反應,去做很多這種模擬的部分。
我們也知道喔,實際在上課的過程當中,你模擬的,不一定學生就會按照劇本演出,而且通常都不會。
但是呢,我覺得這樣的模擬,帶給我很大的幫助,就是我會在課程的現場,更完全專注在眼前的學生身上。然而,在這樣的模擬練習的過程當中,其實也有一些方式的不同。
在過去呢,我的方式,可能就是讓自己坐在辦公室裡,或者是一個能夠安靜下來的地方,然後開始去做,這樣的思想訓練、頭腦體操。
可是慢慢的,最近這一兩年啊,我會開始往外走。尤其是,熟悉啟點文化教室位置的朋友,你可能會知道,我們的教室是在台北市的博愛路上。
如果你順著博愛路往下走,其實你會走到一個,在台北市中心當中,一個很難得的綠地,就是台北的植物園。
所以呢,最近這一兩年,我每一次課前的準備,如果時間允許,我都會讓自己走一大圈;從教室走到植物園,然後回程再繞回西門町,然後走這麼一圈,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一點的時間。
雖然呢,我的課前準備,已經不再是花這麼多的時間,在內容的部分;反而是透過這樣的過程在做準備,可是我可以感覺到,我的教學品質,和學生的反應越來越好了。
然而這中間的一個變化,其實,我也沒有特別去聽任何人的建議;甚至於,我也沒有先去讀相關的研究報告,說唉~這樣子的模式,到底有沒有用處?
一直到喔,我最近讀到的一個研究,還蠻呼應我的經驗的。這個研究呢,是美國的匹茲堡大學的寇克博士,他進行了一個長達10多年的研究。
他在看喔,體能的活動和大腦灰質,跟認知功能的損傷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他的研究請了299個,平均年齡是78歲的老年人,每週去記錄他們走了多少路。
9年之後呢,研究者對這些參與者,進行腦部的掃描,去測量他們大腦的大小。再經過4年,去檢驗他們是否有認知的損傷,或者是失智的狀況。
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在9年之間喔,每個禮拜大概都走9~15公里的人,比其他人會擁有比較大的大腦灰質的體積;但是走超過這個距離的人,並沒有更大的灰質體積。
再經過4年的研究告訴我們,大約40%的人,有了認知損傷或失智的狀況。然而,那些每週走了最多路的參與者,發生記憶問題的機率減少了一半。
其實透過這個研究,我們會發現喔,身體的活動跟大腦的健康,是有很大的關聯;有了適當活動的老年人,他的大腦會比較健康、認知表現也會比較好。
雖然還不能夠確定,這兩者的明確因果關係是什麼;但是呢,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相關性。
那當然了,你可能聽到這邊,你會想啊這個研究,是針對78歲的老年人,到底跟我有什麼呼應,難道我有這麼老嗎?
我當然沒有這麼老啦,因為呢,讀了這個研究之後,後面衍生的研究也發現喔,其實這樣的原理,在中年人身上也有同樣的效應。
那我個人也不可避免的,我就是個中年大叔嘛!
所以談到這裡,就讓我感受到或許人到中年,很多的經驗跟歷練已經定型了;特別是知識類的,或者是技能類的,你可能已經到了一個純熟的地步。
然而在這樣的狀況底下,你還要再去做下一步的突破,可能就不是在於,你的技術再精進的問題,反而是你的思維是否能夠提升?
但是啊,當你要提升自己的思維,很多時候傳統的概念,你可能會坐在一個定點,然後開始去做大腦的體操。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你整個人定在那裡,你可能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個所以然,所以會得到更大的挫折感。
所以呢,在腦部損傷發生之前,你可能會先有情緒損傷啊!那這個時候,不如「走出去吧!」
透過走的過程當中、透過每一個步伐的交錯,跟呼吸起伏的韻律之間,或許很多重要的靈感、創意;甚至於,生命當中更深刻的體會,就會從這裡慢慢的浮現出來。
所以呢,如果你現在面對了一個困境,想不出來;那麼何不暫時的,先出去走走呢?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像今天談到的「走出去!」。它其實不只是一個身體的活動,它更是一個心智狀態的切換跟換檔。
那我們要怎麼樣,透過內在跟外在狀態的換檔,幫助自己的生命更有效率,能夠去完成你想完成的事情?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參與我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這一門課,會回到大腦運作的本質,來幫助你掌握「效率」真正的關鍵。
相關的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幾個月前收到 7-ELEVEN 邀約,於是一件襯衫贊助了這項公益拍攝。今年2月,團隊一群人,扛著器材到了屏東三地門部落,見一位在偏鄉「行醫 40 年的醫生」。
余廣亮院長帶著祥和的笑容歡迎我們,身為「 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他是臺灣國際醫療救援的元老級人物,曾帶著醫療團隊深入非洲最窮困的國家─馬拉威,親手拯救過無數受苦受難的生命。
但親身經歷太多生死一瞬,他曾迷失自己行醫的意義。
回到臺灣後,哪裡需要幫助,他就往哪去。
在屏東,許多失智長者像被流放般,只能獨自在家中,這種孤單更加重長者們的失智情況,也因當地居民不了解失智症,常常被嫌棄。
透過 7-ELEVEN把愛找回來 所募集的零錢,他成立了日照中心與讓不同世代共融的聚樂部,漸漸地,社區居民因瞭解,而凝聚更友善的力量關懷失智長者,獨居長輩們也有了互相分享生活的空間。
從長者身上,他才恍然大悟,
醫生,醫的不是病,是醫人。
不論是老人,還是青年,都只有一次在人生路上航行的機會。即日起至3/31,你在7-ELEVEN的愛心零錢箱所投下的零錢,都會捐給屏東基督教醫院提供協助支持失智長者。
人生的每一天,都沒有再重來的機會,你在等什麼?
-----------------------------------------------------------------------------------------
by 一件襯衫
喜歡我們的影片請別吝嗇您的「按讚」&「訂閱」
-----------------------------------------------------------------------------------------
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
臉書搶先看:https://www.facebook.com/the.shirts.tv/
一週發佈一則,能溫暖你的視頻。
設計、建築、工藝、藝術、人文、生活、理想、熱忱。
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衛教】失智共照中心快速確診服務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更多資訊請點選以下連結http://ok.tzuchi.com.tw/okban/index.html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其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 <看更多>
失智共照中心是什麼 在 雲林縣若瑟醫院失智共照中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什麼是失智據點? 為促進失智者照護服務可近性,減輕照顧負擔,所提供失智者及照顧者多元複合支持服務,可以讓長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