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學的新課綱,將以往的「中國史」改成了「東亞史」。換言之,除了中國歷史,國中會學到一部份的日本、韓國、越南,以及北亞地區的歷史,高中則會將上述內容進行加深加廣。
對此變化,我實話說:「乍看之下理念很好,但最終誕生出的具體結果實在太糟糕了。」這其中的糟糕要是細究起來,那我發半個月以上的文章都未必說的完(何況我也不是太想這種批評為主的文章,畢竟有趣有料且值得探討的東西那麼多,我真不想把時間耗在糟糕的事情上),這裡我提一個自己覺得很失望的點:對於北亞(也就是草原民族)方面的歷史,課綱還是太站在中國角度去描述了。
舉一個現在艇多人會揶揄的事情,就是中華民國的版圖究竟包括哪裡?有些人會認為:那當然是包含蒙古在內的大秋海棠。然後以前課本還會提到蒙古的消失,都要怪邪惡的蘇聯夥同外國勢力訂下的《雅爾達密約》。
但事實上,早在民國政府成立沒多久,蒙古就一直在鬧獨立。甚至在北洋政府時代,當蒙古獨立時,當時段祺瑞的得力部將─徐樹錚,特別組織部隊閃電襲擊蒙古鎮壓當地獨立運動,這件事情甚至讓當時與北洋政府爭鋒相對的孫文都特別寫上賀詞,肯定徐樹錚無疑是「現代班超」(為了怕有人不知道,班超是東漢時代,協助東漢政府拓展西域管轄權的軍事人物,代表名言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從以上歷史事件就可看出:蒙古地區很早就想與漢人政權分道揚鑣。事實上,歷史如果倒帶到明朝,蒙古跟明朝可是長期互掐的死對頭,蒙古之所以會與漢人結合在一起,這還是因為滿清政權的緣故,是滿洲人先將蒙古人納為自身勢力的一部分,又隨著滿洲人征服了漢人政權,原本不搭嘎的雙方才被湊在一起。
所以,與其說蒙古從中華民國被剝離,不如要問:那為何蒙古不會想要跟漢人文化聯合?
事實上,我覺得我們的課本至今還是大多還是強調漢朝與匈奴、北宋與契丹之間的衝突,或是以唐朝為中心的角度來談所謂的胡漢兼容並蓄。可為何不是從草原民族,或是說從蒙古本身眼光來認識這個與漢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文明?以及從草原民族的眼光是如何看待漢文
化?
(不過,我也稍微為課本說一些話,新課綱課本的某些部份其實是有提到一點點北亞為主的觀念,但比例很少,而且越往後的章節,這樣的概念就越淡薄,甚至好像根本消失一樣。)
千言萬語,其實可以用一句問題來做為總結:我們有明白為何蒙古會是個獨立國家呢?
所以今天我就要介紹《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這部作品,而我要先講清楚一件事:我沒有說這本書是絕對正確的真理,但我覺得看事情應該試著去接觸不同的觀點,那怕最終並不同意。
我個人對於以蒙古自身的角度,尤其他們夾雜在超愛擴張的俄國毛熊,以及動不動就喜歡當人祖宗的中國戰狼之間,為何想獨立(抱大腿不好嗎?)、又該如何自處(想想我們光面對一個大國就已經渾身不適,而蒙古是在地理位置更加封閉的形勢下面對兩個大國呀)?
然後......對,我知道其實很多人只是要注意接下來的話,那就是:要抽獎啦。
請完成以下動作: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篇文章
2.
請在底下留言「我想知道蒙古國的百年獨立史」,另外說一個你對蒙古的印象是什麼。
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2位中獎人,可以獲得本書,有興趣的朋友,記得把握機會喔!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234?sloc=main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時報出版
#我說到蒙古會想到成吉思汗
#說到成吉思汗我會想到_呼哈呼哈呼哈呼哈
#或是會想到跟蒙古其實沒關係的蒙古烤肉_味道是比較少印象但那大長筷倒是從沒忘記過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契丹匈奴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 Taïwan】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快樂!
不知道今年端午大家有沒有乖乖 #宅在家 包粽子、吃粽子?
每年端午,總是要戰南北⋯⋯但說真的,南粽北粽各有風味,都是好粽!我個人非常偏愛客家的「粄粽/粿粽」,但這在中南部和高雄比較少見~
另外,除了台灣的鹼粽可以當甜點來吃,新住民姐妹們也常跟我分享包著香蕉香香甜甜的美味家鄉粽噢!
端午節不戰南北,不過我還是要強調——「屈原是楚國人,那個時候又沒中國」,以及「多讀書共勉之」😂
身為北高混血之子,
吃粽子一定要加愛之味甜辣醬啊!
祝福台灣加速度過疫情陰霾,
大家闔家平安健康,端午節快樂!!!
————————————————————————
〔去年在吵什麼?認真魔人請看以下〕
有關「楚獨」和「粽子」、「端午節」、「中國人」的話題;歡迎閱讀東華大學許又方教授文章以及本人去年的兩篇文章。我認為提出不同文化觀點和史觀、刺激思考對台灣而言,是件好事。
《屈原是哪國人?》◎ 東華大學/許又方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628/DFMCWZ4KZRCT3MFY77KXIG23MQ/
《粽子要加辣,端午是中國的專利嗎?》
◎ 高閔琳(https://reurl.cc/9EN1gx)
《回應滯台中國人祭止兀》
◎高閔琳(https://v.gd/4dzsM1)
————————————
高閔琳:勿用大中國史觀和中華文化來綁架不同國家
高閔琳回應表示,「文化」、「歷史」、「民族」和「國家」是互相關聯但又彼此獨立的概念;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寫的歷史,就跟「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寫的歷史有很大的出入了。奉勸韓粉和中國網軍要多讀書,不要企圖用狹隘的「大中國史觀」和國民黨黨國意識的國立編譯館的歷史版本來綁架台灣、忽略台灣的主體性。
高閔琳指出,歷史是由贏家所撰寫、詮釋甚至竄改,而歷史的真相往往被掩蓋而不見天日而必須不斷辯證;特別是在本土化、全球化的視野和學術的視角之下,歷史的觀點,更不會只有漢人為主體的「大中國史觀」一種。
高閔琳表示,「楚國人當然不是中國人,楚國人就是楚國人自己」,楚國所在的戰國時期,所謂的「中國」根本不存在,中國是後來才形成的概念和國家。高閔琳指出,依照政治學對於「國家」的定義,就是人民、土地、政府、主權;當今的「中國」,中共建政才70年,真的不要再鬼扯說屈原是中國人。
高閔琳認為,嚴格且正確來說,當年的楚國成就了當今中國歷史的一部份,也雖然當年楚國的領土範圍確實在當今中國土地範圍內,但「國家」出現的時間點不同、領土版圖等也截然不同,並不能用後來才出現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來統括;把楚國人說成是中國人這種講法,並不正確。同理,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不該說是中國人;柏拉圖是雅典城邦人也不該說是希臘人;更不會說匈奴、突厥、契丹,蒙古人等,都是中國人吧。
高閔琳更舉台灣和歷史為例,指出,台灣本島也曾經出現過「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和「臺灣民主國」,難道會說大肚王國人、大龜文王國人和臺灣民主國人是「中華民國人」?
高閔琳也以歐洲歷史為例,反問韓粉和中共小粉紅「查理曼帝國」人到底要說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舉「德意志王國」為核心的全盛時期版圖擴及當今中西歐多個國家的「神聖羅馬帝國」,反問到底要說神聖羅馬帝國人是德國人,還是該說是奧地利人、捷克人、瑞士人、波蘭人?而同樣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弗里西亞王國」人,其王國土地範圍在當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勃艮第王國」在當今的法國東部、「義大利王國」在當今的北義大利;你會把這些「神聖羅馬帝國」人都說成是「德國人」嗎?
高閔琳表示,隨著歷史變遷更迭,自然會造就不同國家的形成、不同的主權與涉及地理上不同領土範圍及治權。文化、歷史和民族、國家均是不同概念;中共企圖以文化歷史來達到統戰目的,用以大中國的史觀,用以大中華的文化歷史來綁架台灣,無非是欲將台灣箝制於「兩岸同屬一中」、「同文同種」的「一個中國原則」的陷阱之中。
高閔琳嘲諷道,如果依照中共和中國國民黨黨國意識國立編譯館版本的「大中國史觀」、黃智賢和韓粉這種「過端午吃粽子就是中國人」亂七八糟的邏輯和論述;則美國人澳洲人應該都要改叫做英國人,有在使用阿拉伯數字的人都應該變成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了。
高閔琳說,台灣有自己的主體性,也有自己的歷史,台灣自史前時代已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更以長濱文化做為代表,更被視為南島民族的發源地;是以本土化、國際化、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台灣不只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更非大中國史觀裡頭一個附屬的小小島嶼。
高閔琳強調,台灣作為一個民主、獨立且現代化的海洋國家,承接也包容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族群、外來和本土的文化和歷史;「中華文化」僅是台灣文化當中的其中一種。呼籲台灣人民反思批判「大中國史觀」,並應建立以台灣出發、強調台灣主體性、正確的「台灣史觀」。
契丹匈奴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胡」一字有狹義及廣義的定義,狹義是專指匈奴及東胡(即鮮卑與鳥桓族);漢、魏晉南北朝指印度、波斯、大秦;隋唐時或專指來自中亞的粟特人。至於廣義是泛指古代活動於中國北方邊地及西域一帶的各民族,包括先秦的戎、狄;戰國至南北朝的匈奴、鮮卑、烏桓、月氐、氐、羌、羯;隋唐時代的丁零、高車、蠕蠕、突厥、柔然、回紇、吐蕃、粟特;五代及兩宋以降的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他們的原居地大多在草原上,屬遊牧民族。長年的逐水草而居,形成了適應草原的自然環境、氣候及生產方式的生活習尚,與關內屬於農耕文化的漢人有明顯區別。因著貿易、戰爭、內徙等原因,他們與定居在中國北方的漢人有所接觸,甚或通婚。漢人與胡人長時期的雜居,耳濡目染,吸納了胡人的某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是為「胡化」。實則上,它與胡人的「漢化」同是民族間文化交流融合的自然現象。
習慣上,我們往往以漢族的視角看歷史,在大漢族主義的本位上往往強調中國歷史上胡人的漢化,而忽略了在胡人漢化的同時,漢人也通過與來自北方及西域的胡人的雜居和交往,吸納了不少胡人的文化和生活習尚。從早至戰國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晚至清代男性穿著的長衫馬褂及女性的旗袍,莫不如此,可見漢人胡化二千多年來從未間斷。事實上,正是通過長時期胡人的「漢化」和漢人的「胡化」,相互融合,最終才構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直至近代,周邊民族衰落,西風東漸,中國文化受到來自歐美的西方文化的衝擊,於是出現了「洋化」。
早期的華夏民族和文化是在華夏氏族和戎、狄、蠻、夷的爭鬥和融合中產生和壯大的,春秋以後,華夏各國日趨強大,許多蠻、夷、戎、狄被他們征服和兼併,,其中秦吞併了西戎,燕兼併了北戎,晉兼併了大部分狄人,齊吞併了萊夷,楚、魯吞滅了大部分淮夷等,稍後的漢文化正是在秦、燕趙、齊魯、荊楚、吴越諸文化的基礎上糅合發展而成,可知早在漢文化形成的階段已吸納了其時西北邊疆民族的文化。
本文論述的胡人文化可分為兩個類別,其一是自西域或中西亞傳入的文化;其二是來自中國歷代北方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
mychistory.com/index.php/c001/c0015/c0001
契丹匈奴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契丹匈奴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歷史上的今天 1979-MAY-04 鐵娘子上台
擔任英國首相長達13年的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5月4日上任。她在政治上的鐵腕作風,讓她有「鐵娘子」的稱號。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9sh9iitcpky0873usonilba
柴契爾夫人(瑪格麗特柴契爾),出生於英格蘭的林肯郡格蘭瑟姆;她在1944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牛津大學薩莫維爾學院,主修化學。在1951年嫁給了商人丹尼斯柴契爾,並在先生的資助之下,進入倫敦大學城是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攻讀法律課程,並取得律師資格。
柴契爾夫人一錄過關斬將,在英國政壇漸漸展露頭角;1976年她因為公開發表了對蘇聯的批評,因此被蘇聯官媒形容成「鐵娘子」,從此「鐵娘子」的稱號遍及全球政壇。其實,柴契爾夫人除了「鐵娘子」之外,還有許多像是取笑她家世背景的「雜貨店老闆」、取笑她如同匈奴王阿提拉般粗魯的「阿提拉母雞」、「蒂納」Tina,取笑她的姓氏縮寫為「There is no Alternative 沒有選擇餘地」的意思。
柴契爾夫人在保守黨的聲勢越來越大,最後在1979年的工黨倒閣案改選中脫穎而出,以反對派領袖的姿態,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柴契爾夫人上任後的新政府內閣,被人民寄予厚望;她提出了不少經濟上的改革,擺脫了英國自70年代後的經濟衰退困境,同時也在外交上展現強硬態度,以重建昔日大英帝國的榮耀與光輝。最有名的事件,莫過於1982年發生的福克蘭戰爭,是英國對當時入侵福克蘭群島的阿根廷軍政府一計迎頭痛擊。
另外,她也為了防止香港在1997年移交給中共所引發的英國移民潮,除了率先聲明香港市民沒有居英權外,還多次訪問了中共國家主席鄧小平,商討了多項政權移交事宜。
柴契爾夫人最終做了總共三個首相任期,期間所推動的政策有多數被批評為保守、強硬,間接打壓了弱勢人權,造成了國內民怨和暴動發生。而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她在1990年推行的新稅制,造成中產階級、商業界的支持流失,保守黨內部也因為歐盟問題而出現意見分歧,讓她在保守黨的權力地位受到動搖。
她在1992年的英國大選後,正式卸下首相一職,並從下議院退休。退休後,她被冊封為終身貴族,並在上議院保留一個位置。卸任後的她,在政壇上仍保有話語權和影響力,多次針對時事提出看法與評論。但在晚年,她患有輕微失智、失憶,也多次因為中風而進出醫院。最後她在2013年4月8日,在倫敦五星級飯店的套房中過世,終年87歲。
有關柴契爾夫人的電影,相信在2011年上映的《鐵娘子:堅固柔情》,絕對是不容錯過的作品;電影由梅莉史翠普主演,她將柴契爾夫人詮釋地出神入化,也因此讓她獲得了生涯中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片中從柴契爾夫人在晚年整理亡夫遺物開始倒敘,將柴契爾夫人的一生完整呈現,可說是紀錄相當全面的傳記電影。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契丹匈奴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七集,周朝開啟的天下觀(上)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紂王在朝歌,周武王的軍隊到了朝歌附近,牧野,便停下來。為何?一者可能是牧野地形較有利,二來周伐紂,千里興兵,疲憊之師,在此整備,以逸待勞、反客為主。商的主要軍隊已東征,朝歌空虛,調集了一堆平民甚至死囚作戰,奔赴牧野,紂的軍隊反倒成為疲憊之師,為周所敗。
周朝初定,其實天下並不穩定。在價值上,必須說服其他勢力,承認他的成功。於是有了「天下體系」與「天命觀」。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讀讀錢穆大師《民族與文化》、趙汀陽學者《惠此中國》、《天下的當代性》等書。
從〈牧誓〉中可見,周是代天伐紂;商朝認為天命是給商人的,因此只須討好上天即可,帶有超現實的宗教色彩。但周認為,天命是降臨在有德者周王身上的,因此必須行德政,俗世的政治表現。以前商人只對自己好,現在周人對大家都好,咱們好好相處,天下一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透過分封制度、禮樂制度及德治落實的天下體系,政治結構包括三層:家、國、天下。家是指家族;國是指諸侯國;天下是指全世界。「天下體系」將「和諧萬邦」視為理想的世界政治秩序。這是一個可以容納天下所有人的政治格局。
天下體系的核心理念在於「天下無外」。就是說,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天下政治不拒絕任何人的參與、不會把任何人排除在外。只要「有德」,就有機會獲得天命而主政天下,論證了逐鹿天下的合法性。
而中原一直在文化與經濟上有優勢,尤其是擁有漢字,讓所有族群都能無障礙地理解與使用,以漢字為載體的精神世界成為一個開放的、共享的、不斷豐富的精神世界,加上天下體系合理讓各方加入中原,中原對外部族就擁有強大的吸引力。附近的部落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才會紛紛加入以漢字為主體的文化圈,或者加入爭奪中國正統的競爭,隨著捲入競爭的族群規模擴大,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
中國之所以有現在的疆域,主要並不是透過戰爭吞併他國,而是像一個漩渦一樣,一點點地把周邊部落民族給捲進來形成的。是中原的部族與周邊族群不斷融合的過程,包括匈奴、鮮卑、突厥、西羌、契丹、女真、蒙古等,參與者越多,漩渦越大,範圍越廣,文明也更有魅力,他們的原住地隨之併入,從漠北到南海,從東海到西域,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的領土範圍。而「中國」這個詞的意涵也不斷被擴充豐富,具有深遠沉甸的文化意義。
明天的文字內容,我會接著談「天下體系」造成的影響,以及對商業的啟示。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思考討論:
有些人認為元朝和清朝不屬於中國王朝,而是征服中國的外國王朝,這些人說得有道理嗎?為什麼?元朝和清朝的皇帝自己怎麼說?
另外,紂王為何不能守在朝歌,等援兵來救呢?急著打敗對方的原因是什麼?為何敢召集一堆沒受過訓練的奴隸與囚犯呢?迷之自信又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