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運談根部中心】
2020東京奧運終於在剛過去的星期天落幕。在環球疫情肆虐下舉行的這次奧運會,本身已經極具歷史意義,透過自身就已經盡顯不屈不饒、堅持不懈的奧林匹克精神。而更值得高興的,當然是香港與台灣皆獲得了前身未有的好成績,相信能夠在這動盪不安的大時代,帶給大家一點安慰與振奮。
能夠踏上奧運這終極舞台,並最終贏得獎牌的選手們,必定每位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士,擁有常人無法媲美的強大心臟(拳擊術語,代表無法阻擋的求勝意志,如何被擊倒都有力量再次站起來)。然而,看著選手們的精彩比賽,不禁讓我疑惑到,他們的Human Design 人類圖設計究竟長甚麼模樣?根據Human Design人類圖的區分系統,有說到開放根部中心的人(空根)比較不擅於抗壓,那奧運奬牌得主是否會比較偏重有定義根部中心的人呢?
在好奇心和市場調研職業病的驅使下,我決定做一個客觀的研究分析,挑選了6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歷屆奧運奬牌得主,跑他們的圖來看看他們的設計差異。
這60位選手皆曾經在奧運比賽中贏取過奬牌,也橫跨了不同的年代、國籍與比賽項目,以求盡量減低sampling bias(取樣偏誤)。此外,除了少數能夠找出準確出生時間的選手(依據 Astrodatabank),其餘大部份選手我都會替他們每隔6小時跑一張圖,確保得出的結果具可靠性。
在這60個樣本當中,有31位選手根部中心有定義,其中包括「台灣聖筊」麟洋配二人、為香港拿下第一金的張家朗、1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牙買加飛人Usain Bolt(保特/博爾特)、以及曾拿下三面奧運銀牌的「大馬羽球一哥」李宗偉等。
開放根部中心的則有16個,其中包括為香港拿下兩面銀牌的飛魚何詩蓓、被譽為羽球壇GOAT(Greatest of All Time)的林丹、曾於2016里奧奧運拿下四金一銅但這次因為精神健康而選擇臨場退賽的美國競技體操選手Simone Biles(比列絲/拜爾斯)等。
另外的13位,由於無法呈現出一致結果(同一天的部份時間為有定義,部份時間為開放),所以無法解讀。
➡️➡️ 如果有興趣知道詳細分析結果,歡迎前往網頁版並滑到最底下查看明細:https://bit.ly/3yK0xLS
驟眼看來,31比16(66% vs 34%),奬牌得主看來彷彿真的比較傾向擁有有定義根部中心。然而,當考慮到人口中根部有定義的本來就偏多(60-68%),剛好與以上選手有定義比例相符合(fair share的概念)。換句話說,根部中心有定義與否,似乎並不影響這選手在奧運做出好表現並贏得奬牌的機會。
若是如此,那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有定義與開放根部之間的差別呢?
首先,開放根部中心,並不代表一定無法在壓力下發揮,只是代表他們比較沒有穩定的方法去面對壓力,因此在面臨壓力的情況下,反而會呈現出兩極化的表現,要不超水準,要不失場。
在近代NBA中,出現了三位歷史級超巨,分別是Michael Jordan(佐敦/喬丹)、Kobe Bryant(高比/柯比)以及 Lebron James(大帝占士/詹姆士大帝)。他們經常被球迷拿來作比較,而且就算不太懂籃球的人大概也聽過他們的大名,所以用來作例子正好。
Michael Jordan 與 Lebron James 兩者的根部中心皆有定義。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場均得分大約是27-30,歷史最高單場得分分別為69和61,而得分少於20的場次只佔總場次的14-18%。
相比之下,開放根部中心的Kobe則有著很不一樣的表現。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場均得分為25,略少於前者,但差異並不算太明顯。但有趣的是,他的得分更顯兩極化,他曾經單場砍下81分(1963年後的最高記錄),但得分少於20分的場次卻佔總場次的30%,比例明顯比前者高。
當然以上只是很片面的數據分析,既沒有理會數據的完整分佈(data distribution pattern),也無可避免忽略了很多難以量化的影響因素(傷患、職業生涯的長短、關鍵時間的得分)。
但無論空根也好,兩極化的得分也好,我以上所說的,並沒有意圖否定Kobe的偉大。剛好相反,我反而覺得Kobe的偉大,正正在於他能夠從自己的不穩定中,領悟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打球智慧。
面對壓力的不穩定性,只是開放根部中心的一個特質,並不代表比較不厲害,也絕非甚麼需要改善的缺點。現實是,只要能夠讓自己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開放根部中心的人其實也能夠減低壓力對他們的負面影響,在轉化壓力成為推動力的同時,不會被壓力壓垮。
擁有20-34通道的Kobe正正是這樣的一位偉大球員。他曾說過,當他專注在比賽中,他會忽然進入一個心流的境界(being in the zone)。時間會放慢,你再也聽不見週邊的聲音,只專注在當下眼前這事情上,彷彿一種入定的狀態。就是這樣的一套打球心法,讓開放根部中心的Kobe最終成為了籃球世界中的傳奇。
換句話說,根部中心有定義與否,影響的並非最終的表現或成就,而是你展現才能的模式。
回到這次的奧運賽事觀察體驗中,上星期看著小戴與陳雨菲的羽球冠軍戰,也同樣讓我得到很深刻的感受與領悟。
看著小戴不斷猛烈進攻,和陳雨菲的穩守突擊,讓我不禁好奇他們有著怎樣的Human Design人類圖設計。我本來最想看的就是小戴的圖,但偏偏因為出生時間不明,只知道她必定是顯示者,卻無法確定她根部中心是否有定義。但她的對手陳雨菲則一整天都是開放根部中心。這確實讓我感到挺訝異的。
雖然我也很想小戴可以擊敗陳雨菲,拿到金牌,但無可否認的是,陳雨菲的防守真的很厲害。尤其無論落後或領先,她總是一直能夠穩定地、不慌不忙地執行相同的策略,就是一直防守等待對手出錯。
這不禁讓我疑惑到,開放根部中心的人,面對壓力時真的能夠如此穩定嗎?壓力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然後我發現到,壓力其實是一件很個人的事,全看個人的心態。
同樣的一位奧運選手,如果他覺得自己能夠走到這裡已經很滿足,真心相信輸贏與否已經不再重要,因此只想盡情享受高手過招,那壓力應該會比較少;但如果他覺得自己非拿到奬牌不可,就會形成很大的壓力,再加上如果他更自覺能力比不上對方,那壓力就自然更大。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壓力絕非一個可以由旁人客觀量化的指標,也因此可以透過心態的改變作出調整。
一個空根的人,或許可以透過作出充足的準備,讓自己壓力減少。當他已經把對方的招數研習清楚,當他認定雙方實力程度有明顯的差距,那壓力自然會降低。
同樣地,一個空根的人,也可以透過接受抗壓鍛鍊,讓自己對壓力變得麻木,去提升自己的抗壓力。(當然這只是一種可以提升抗壓力的可能性,或許的確能夠讓選手在大賽中獲得好表現,但對空根的人來說,絕非好的做法,因為長期下來身體或許會付出代價)
當然,我們都不知道陳雨菲在背後經歷了甚麼,經過了甚麼鍛鍊,才能夠在壓力下保持穩定,但從她、Kobe和其它空根奧運選手的例子中應該能夠看出,空根絕非弱點,擁有這設計的人更不一定無法承受壓力,做出驚人的表現。
只要學懂跟自己的身體相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用適合各自的方法,把壓力轉化為推動力。
#東京奧運 #Tokyo2020 #小戴 #戴資穎 #陳雨菲 #Jordan #喬丹 #佐敦 #Kobe #柯比 #高比 #Lebron #大帝 #根部中心 #空根 #定義與開放
---
✨✨ 若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 職場引導服務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ervice
.
🔍🔍 若對走進Human Design人類圖的世界,對學習基礎知識很感興趣,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
💪💪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acral-gym
.
👁️👁️ 若對靈魂、意念和催眠感到興趣,歡迎追蹤 靈魂事務所專頁,獲得最新的課程和服務資訊。
奧林匹克精神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那些奧林匹克教會我的事~~~~❤️」
當我們在電視轉播看到頂尖運動員在場上眼神所散發的自信
在為他們回擊一顆快速殺球迅速的腳步移動,歡呼的同時,
有沒有思考過是什麼支持這些運動員走到今天?
這故事的起源就要從運動員最高殿堂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歷史開始說起。
奧林匹克的起源在西元前8世紀,目的是『紀念宙斯擊敗了提坦神克羅諾斯』之後所設立的節慶活動。
在古希臘時期每四年舉辦一次,會期共五天,前兩天為祭神日,第三天及第四天為運動會比賽,最後一天為頒獎日及慶祝活動。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對於運動員參賽的條件規定非常嚴格,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才可以參加比賽:
1.參賽選手必須為純正的希臘人,且父母必須是希臘血統。
2.在道德上或政治上必須無缺點,沒有不良紀錄。
3.必須經醫師檢驗,證明其體格健全。
古希臘時期崇尚人體的自然美,運動員通常全裸參賽,這和現代運動員的衣著外型有明顯的不同,
這不單是為了配合運動項目,更是展現體態成就的表現。
競賽勝利者除了獲得橄欖枝之外,也象徵無上光榮的象徵。雕刻家會為他們做雕像,詩人會為他們譜頌歌。
從出土的考古文物中可得知當時競技項目包含:田徑、戰車駕駛、格鬥、標槍投擲、鐵餅投擲。
古代奧林匹克盛會持續了1200年直到4世紀羅馬帝國時期停止舉辦,
直至1870年,德國考古學家庫齊烏斯花了多年時間挖掘古希臘的奧林匹亞村,
古代奧運會的文物持續出土,
引起法國人『教育家·歷史學家』 皮耶·德·古柏坦的興趣和關注,
他認為:「宏揚古代奧林匹克精神可以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
皮耶·德·古柏坦:「參賽選手不只來自法國、得獎者不侷限歐洲人、而是要全世界共同參與」
1894年,顧拜旦致函各國體育組織,邀請他們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體育大會。在同年6月16日舉行12國的代表在巴黎舉行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大會」。會議決議每四年舉行一次全球範圍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在他的努力下首屆奧林匹克運動會,1896年4月6日在希臘王國首都雅典舉行
此次參賽運動選手雖然不及現在我們熟悉的奧運,規模只有300名運動選手,
但在當時有如此規模的國際性體育賽事卻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
奧運在古希臘時期選手是代表城邦參賽,現在參賽運動員代表的是民族和國家,
穿上國家代表隊衣服站上奧運頒獎台無疑是當今運動員最高的榮譽代表。
奧運的信條:『更快、更高、更強』『Faster, Higher, Stronger』
這是運動信念的展現。
當我們在電視轉播看到頂尖運動員在場上眼神所散發的自信、在為他們回擊一顆快速殺球迅速的腳步移動,歡呼的同時,
有沒有思考過是什麼支持這些運動員走到今天?
舉個例子:
慢跑是很多人想到運動的第一個選擇,不需要過多的場地和訓練器材,只需要一雙鞋子就可以進行的運動,
現在選擇參與全馬的人也愈來愈多,但能站在得獎台的的人有幾個?
站上頒獎台的人除了天份外,也需要成績,
我們很少聽到有人無需經過練習就能在路跑賽事中站上頒獎台。
一個頂尖運動員所經歷的成長過程也是一樣的。
同學下課開心在外面玩耍,他一天需要花6小時在運動場上練習,一年365天,晴天、下雪、下雨、他一樣早上6點就要到體育館準備練習,
『因為他知道』
運動場很現實、只有前三名沒有第四名,
小時候他就必須懂這道理、所以他的心理狀態必需更成熟堅定,
在賽場上受傷,他可以選擇怨天尤人,但他選擇堅持不放棄,除了每周固定復健外,
在訓練之餘他花更多的時間在健身房,
持續強化體能,
為的是迎接重回賽場的機會,
就這樣日覆一日、日覆一日、日覆一日的訓練、比賽,
從國小到他成年,
直到在國家隊選拔中證明他的成績足以入選國家隊,
在四年一次的奧林匹克賽會中,和世界上的頂尖運動員爭取前三名的名次,
當競賽運動員體能條件都相近,比賽成績只差幾毫秒的同時!
最後競爭的關鍵在於『心理韌性』
能夠處於高壓環境也不會表現失常,
一個專門輔導奧運選手的心理學家在每次關鍵時刻他會做的動作就是~首先,請運動員回想自己曾打過的一場戰績最好的比賽,並思考當時能有如此優異的表現,究竟該歸因於本身的球技、體能,還是心理狀態?接下來,他再請運動員回憶自己參加過的一場最糟糕的球賽,並請說出,認為造成那場球賽挫敗的原因。
結果顯示,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隊員覺得,勝敗的關鍵,全在於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這麼做是因為讓他們知道兩件很重要的事情
1.讓曾有過的出色表現歷歷在目,加緊回想自己的強項。
2.比賽進行時-專注於當前的活動,不受任何驕傲自滿或灰心沮喪的想法牽引。
人生和運動員一樣會面於順境或是逆境,雖然我們沒辦法決定事情的發生,
但我們能調整面對事情的心態,
學習皮耶·德·古柏坦度對於復興奧運的堅持,
運動員受傷後再次爬起的的毅力,
和處於高壓環境也不會表現失常的『心理韌性』
運用到我們生活中的人與人溝通、整理家務、工作會議和會重要人生決定中,
有句話叫:球是圓的,在計時器停止前,勝負都有無限的可能,重點是心態不放棄。
相信透過練習你也能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昂首走在人生道路上。❤️
#2020奧運 加油💪
奧林匹克精神例子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微冷 【現代奧運聖火的由來,居然是——】
九月初,2018 亞運剛在雅加達結束。各位讀者如果有在關注大型運動會,應該不難發現各大型運動會的賽會中,都會有聖火的存在。以臺灣在 2017 年 8 月所舉辦的世大運為例子,聖火自第一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主辦地義大利杜林引燃,然後經由義大利拿坡里、泰國曼谷和韓國大邱以後來到臺灣。聖火來到臺灣的第一站是東亞最高峰的玉山,之後再到各個縣市傳遞,最後在開幕式時由永遠的第四棒陳金鋒揮棒點亮。
聖火的起源來自古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古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富有宗教色彩,人們會齊聚在宙斯神廟前,舉行神聖的儀式,並從祭壇點燃火炬,由火炬手奔赴各個城邦,通知各城邦四年一次的運動會即將要開始。因為各城邦曾締結協議,在運動會期停止戰爭,讓運動員和觀眾得以欣賞比賽,因此聖火也衍伸出和平的意義。
1896 年,第一屆現代奧運在雅典展開;不過,早期的奧運並沒有進行聖火傳遞。第一次進行的聖火傳遞是在 1936 年由納粹德國舉辦的柏林奧運。在柏林奧運會組委會秘書長卡爾.迪姆的建議以及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支持下,為了加強現代奧運會和古代雅典奧運會的聯繫,決定在同年的柏林奧運會上舉行現代奧林匹克的炬接力儀式。為了進行火炬接力,一共選派了各國代表達 3000 多人,以每個人負責 1 公里的方式,將來自希臘奧林匹亞體育場的聖火,在 12 天內經過 7 個國家,一路傳遞到大會場中,並在開幕式點燃。
而後,聖火傳遞的儀式不僅被保留下來,還逐漸擴展至各個大型運動賽會之中;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聖火的傳遞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以電波形式、在水下傳遞甚至在太空中傳遞);不過,不變的是這個始於納粹德國的儀式及傳承與和平的精神。
P.S 題外話,原本在野的納粹黨大力反對奧運會,宣稱「奧運會是猶太人和和平主義者玩的花樣,德國運動員和黑人同場競技有損日耳曼民族的尊嚴。」但是,等到納粹政府上臺以後,對待柏林奧運的態度立刻白海豚,宣布全力支持柏林奧運會。
[Mr. Yester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