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談-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見的領子名稱 |
在中式服裝裡,「領子」,一直是服飾中很重要的一環。旗袍、藍衫、大祹衫,甚至是現在的一些復古風服飾,總是有各種不同的領子,那麼你知道這些領子的演變和名稱嗎?
由於台灣氣候溼熱,許多服飾保存不易,大部分台灣服飾文物的研究,大多都是清末時期開始。而像是荷西、明鄭時期,服飾紀錄多為版畫或是鄭家畫像;而清領前期圖像的部分,則多為描繪平埔族。漢人的服飾則是多在縣志紀載,因此必須與中國同年代服飾比對推測。
在查資料時,領子總是我們的關注焦點,今天就趁著這次雜談,和大家聊聊那些常見到的領子啦!
#圓領
「圓領」,是台灣清領到日本時代的服裝裡,最常見的領子之一。
圓領領口部分是呈現圓弧狀,有時會帶有緄邊裝飾(如圖一),由於只有一到兩公分高,也因此在炎熱的台灣非常普遍。
另外,「圓領」這個名稱,許多人會把它與漢服裡的「圓領」(唐稱「曲領」,明稱「盤領」或「團領」)混淆。在清朝時,由於開襟方式和後人命名方式不同,這裡的圓領,可以想像成比較低的立領,和常聽到的圓領袍的領子是不一樣的。
#立領
「立領」,是晚明後開始流行起的一種領子形式。無法得知在明鄭時期的台灣是否也流行立領,但就文物看來,台灣開始流行立領大約是在日本時代中期。
受當時的流行影響,女性服裝開始有高領子出現,起初三到四公分(如圖二),後來甚至高於臉頰。日本時代晚期,不再流行過高的領子,但喜歡在領子上以多顆扣子固定(如圖三),可以說是非常有特色呢!
#交領
交領是右衽交疊,最終而呈現的一個Y字的領口,在荷西時期的版畫、明鄭時期的畫像皆有出現過。然而在在清代之後,交領的衣服就較為少見,大多數都是出現在童子衣的「和尚衫」身上(如圖四),現今傳下來的文物也是如此。
#瓜子領
這是這次介紹的領子裡,唯一一個沒有圖片支援的領子。「夏衣之領多上圓而下尖,半露其胸,曰瓜子領,不論頸之肥瘦也。」(淡水廳志)。
這是清領前期的紀錄,官員形容民眾穿著浮誇、衣衫不整的文章。可以想像一下,瓜子領大概是有點像是V領,但是不同的是,這個V領會露出胸膛……哎呀想想就害羞啊!(>艸<)
#網友廖柏豪先生補充:
所謂「圓領」、「曲領」應領式相似,皆呈圓弧口,只是開襟方式略有不同,唐宋時期的圓領稱「曲領」、至明代會典中則稱為「盤領」或「團領」(襟部一釦盤於肩上,但在朝服配件「方心曲領」上仍有沿襲唐宋「曲領」的稱法),清代袍褂開襟雖採對襟或ㄏ型襟,但於會典中皆稱「圓領」。是故,圓領為臺灣入清改換著滿州服飾以後就存在的領式(可參考美國國會圖書館藏的〈康熙台灣輿圖〉中的人物),並非清末才有。
反倒是文中對於「曲領」的說明,應指的是漢式「交領」,明代士庶道袍、深衣皆為此式,故常見於明鄭時期。
──
我們這次的雜談就介紹到這裡啦!參考了一些書目如:傳統藝術中心的《台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另外,圖中的圖片皆來自於數位典藏中心:
https://www.mygoods.com.tw/search。
如果喜歡,不妨幫我們按個追蹤與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喔!
#服飾 #傳統服飾 #台灣 #台灣文化 #taiwan #costume #古風 #traditional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女性服裝 演變 在 人助旅行與助人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23-跨文化聚會 Cross-culture meetup with locals】
上禮拜超級無敵豐盛的印度之夜,大家跟著在印度工作兩年的芝薇、在印度華語中心工作的朋友、在台灣念書的印度男孩Vinay、Henna彩繪師... ... 一起神遊到了印度。
下次的跨文化聚會,鼓手阿洲 (Brian) 要來當我們的Glue,他會邀請一位剛走完800多公里西班牙朝聖之路的朋友來跟我們分享這趟心靈之旅。
還有其他朋友,想要分享生活中任何有趣的故事嗎?歡迎你們禮拜二來跟我們一起創造一個美好的夜晚。
在禮拜二午夜結束之前,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喔!
---
時間:每周二晚上七點到十一點
地點:墨工廠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
---
我們每周二在善導寺捷運站附近 (徒步七分鐘) 的墨工廠會舉辦定期的跨文化聚會。我們都是沙發衝浪的重度使用者,喜歡認識不同文化的朋友,從不同的文化中學習。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友善的跨文化空間,歡迎每個台灣人與外國人 (沙發衝浪客、觀光客、背包客、學生、在台工作者、新住民) 的聚會。我們也會不定期舉辦各種文化活動 (ex: 書法之夜,算命之夜),甚至有主題討論 (ex: 七月半來聊各國鬼故事)、或是只是打打牌、玩玩桌遊,都不一定,你也可以在這裡發起屬於你的跨文化活動,但主要就是讓大家來這裡和不同文化的朋友聚一聚。歡迎邀請你的台灣朋友、外國朋友一起來玩!
聚會低消為台幣 150,附咖啡/茶 (可續杯) 及 手工餅乾。
可以攜帶外食和酒水,歡迎大家把晚餐帶來吃。
■ 第23次跨文化聚會活動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48938645227697/
■ 跨文化聚會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96802377136588/
------------------------------------------------
§ 分享上週的心得 §
★ From 艾琳:
11/10 ~朋友絡繹不絕。印度分享(實為破解大會)之夜~
Hi 我是艾琳。今天活動小紀錄。
感謝在印度待過兩年,現在甜蜜中分享愛戀的印度,揭開許多神秘面紗給大家的BiBi 芝薇。 (揭開了還是很多神秘,印度真是一層一層,各層面領域探究無底洞的奇妙國度)
非常適合印度服的Claudie 為雲,在每次分享中都能點出一些不同的視角思維,轉動我們的頭腦。
印度朋友 Vinay 都能在眾人困惑之際,點亮大家的腦袋瓜,其實解密大師就是你。
特地帶印度傳統女性服裝紗麗,雖然紗麗很難穿但仍成為現場星光焦點的可愛少女高珣(更新上名字^^ 今天朋友好多呀..是說應該走台步一下的哈哈)
還有最後剛從印度回來的Henry,熱騰騰分享在印度的所見所聞和旅遊趣事。
★ From Bibi:
謝謝昨晚參與聚會的每一個人,很開心第一次的印度分享就獻給了跨文化聚會>///<
昨晚好像有太多意猶未盡的話題,所以不小心占用大家太多時間,真是抱歉。但想要謝謝 張為雲、 楊濟瑋 、 Henry Wu、 Vin Sis等人以及其他我沒有加好友的各位,更謝謝苡絃邀請我和為雲來當大家的Glue,是一場很美好的經驗!
聚會結束後聽到很多朋友回饋說,覺得有很多刻板印象被破解了;或者是原本來尋求一些獨到見解的,卻發現我不斷將話題做平衡討論,謝謝大家都聽到我想分享的事了。印度之大,連印度當地人都不敢妄下定論;或遊歷過印度十多個城市的旅者如我,也不敢說我理解印度一絲一毫。
這就是印度的混亂與美好,同時需要接收那些惡臭與芳香、粗劣和善良,如果你們能夠感受到這樣的衝突與矛盾,恭喜你已經通過"印度小學堂"的第一關了!
印度和中國同樣是有悠長歷史的古國,被多元種族和宗教文化給支配住,因此演變成現在多采多姿的樣子。如果你們認為印度很難懂,想像西方人要理解漢文化有多困難,或許就能釋懷一點。
希望未來還有機會看到更多人願意去印度走走,也希望能和更多朋友切磋討論印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