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育嬰(兒)制度要更超前
至民國109年底女性非勞動力(未參與勞動)的主要原因,為:料理家務,佔50.41。第二位為高齡、身心障礙,佔24.74%。
可見,排除身心因素,女性在人生高峰期,多要在家庭與工作間做選擇。這樣的現狀,無利於提升生育率,並有意識的逼迫女性在工作與育嬰間做出抉擇。
因此,育嬰(兒)制度與津貼有必要做更大幅度的檢討。
盤點現行育嬰留職停薪的制度搭配就業保險津貼有三大限制,以致整個制度不利於在女性同時間兼顧工作與育嬰。
第一、時間:申請時間以一個月以上為原則,也就是說,育嬰假要嘛一次請一個月以上,要嘛不要請,否則等同放棄津貼。好的制度應該是以小時為單位,允許女性每天請幾個小時,上午得以把孩子送到保母、托嬰中心或其他照顧者處。下午提早下班把孩子接回來,如此若該家庭無論是由女性、或男性擔任照顧者,都得以兼顧工作與育嬰。
第二、時期:現行規定育嬰留職停薪的權利限於孩子滿三歲之前,也就是說在孩子自保母、托嬰中心轉換至幼兒園前,這也是不足的。要將之往前後延伸至滿八歲,亦即孩子國小二年級之前,才能夠滿足育嬰、兼具育兒的需求。換言之,在國小二年級之前,讓父母有足夠的、正當的理由隨時脫離職場幾個小時,或一、兩天,處理孩子在外所發生的突發狀況,接下來隨著孩子年紀增長,狀況穩定而逐漸脫離這樣的需求。
第三、資格:津貼以一個孩子為單位,限制父、或母只能有一個人去請領,不能同時請領。禁止父母共享津貼,亦即逼迫父母擇一人未孩子放棄工作,另一人負擔全部的生計壓力。
因此,民間團體與本院委員同事們共同倡議針對該三的部分作法律修正。
今天要審議的法律案僅就第三點「資格」的問題做改革,而尚未涉及到第一、二點時間、時期的問題。
在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下,讓整個制度更自由改革,迫不容緩。
女性 家務 勞動 時間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期間性別平等大退步?一窺女性肩負的「情緒勞動」】
行政院1月公布的《性別圖像》統計顯示,有配偶的女性平均每日無酬家務及照顧時間為4.41小時,疫情後的付出時間高出男性伴侶3個小時,COVID-19確實讓性別平等大退步。
疫情之下,居家工作的職業母親需要同時料理各種生活中的大小事,甚至要顧及家人的情緒,最後只能擠出零碎時間完成自己的工作。而相較之下,居家工作的父親可以心安理得地整日待在書房......
❙深入多元觀點,你值得更好的無廣告體驗:https://bit.ly/3fKivGr
#性別平等 #疫情 #家務 #情緒勞動
女性 家務 勞動 時間 在 Prana Yoga - 林培欣 諮商心理師的療癒瑜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工作與母職」
前陣子,很投入的準備Podcast的訪談內容
在準備資料的過程中,我回想起之前上乙白老師的課,老師在講義上提到這麼一段話
「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投入家務雖變少,但在育兒上越接近「密集母職」,有可能會付出極高的情緒勞動」
所謂情緒勞動,包括了生活許多瑣碎的人事物,看似小事,但仍需要花費許多時間、精力去處理
例如:家庭其他成員的情緒關懷與照顧,自己或另一半的家族聚會(要吃什麼?公婆、岳父母喜歡吃什麼?買回來吃還是去餐廳吃?那一天的時間是大家都可以?)、選擇與列出需要採買的生活物品(燈泡要選擇哪一款、洗髮精哪一個牌子比較好用、孩子的沐浴用品都標榜有機無香料,要選哪一罐好?)以及什麼時候要去採買(誰去採買?去哪裡採買?)等等,也就是生活上許許多多未完成的「代辦事項」
而情緒勞動,也來自於勞務分配不均
當時,我對這句話還沒那麼有感覺
但防疫期間,我的許多團體課、演講、瑜珈課等等,都調整為線上進行,於是我開始密集的在家工作
剛開始我蠻樂在其中的,一方面解決了我的生存焦慮,一方面也認為可以在育兒上有個喘息的時間
看似很美好的安排,但漸漸的,我在工作和母職上的轉換,開始有點喘不過氣來
過去,我外出工作,交通往返的時間,就是我調整自己回到母職的時候
但防疫期間,我一下班,就瞬間到家(都不用任意門)立馬銜接了母職這個角色
還來不及沉澱與消化工作中的思緒與疲累感,孩子就在耳邊大聲呼喊著「媽媽!@¥£€*#%^•⋯⋯⋯」
無縫接軌的角色轉換,讓我的身心相當緊繃,也開始和先生有許多不諒解的衝突
🌹自我覺察是關係改變的關鍵
接觸身體的感受以及內在的情緒,其實就是自我覺察的開始
當我們覺察身心,就能走向自我照顧與自我接納
自身的身心能夠受到療癒與安頓,才有空間長出理解的眼光,重新看待關係的樣貌
於是,透過自己「喘不過氣」的發現,我覺察到自己在工作與母職之間的緊繃,也開始練習「慢慢來」的步調
在家下班後,稍微留個10-15分鐘給自己,慢慢的整理東西,慢慢的做10個深呼吸,讓自己有個轉換的空間
當身心受到照顧,情緒也能漸漸的被消化了
幫我自己內在慢慢安定,我便看見先生在家當全職爸爸的辛苦,理解到原來每天的他,背負了許多繁瑣的「代辦事項」,面對一直沒完成的瑣碎事物的壓力,身心也承受了許多的情緒勞動
與先生的衝突與緊張,就在理解中慢慢地修復
後記:
這次準備Podcast 讓我有許多整理自己的機會,也很期待和大家分享
因為Podcast的時間有限,而我想分享的東西又太多😂,所以沒來得及在訪談中分享到這段,就用文字補充上來了
關係的互動是我們看見自己的機會,夫妻如何在關係中,不斷的從不平衡再次找到平衡,覺察與理解是關鍵
Namaste🙏
#新手父母
#伴侶諮商
#自我整理
#自我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