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娃逝世35週年紀念日》
35年前的今天,法國女性主義第二次浪潮重要推手西蒙·德·波娃去世。
* 《第二性》出版那年,波娃才41歲。
波娃見證過她父母之間完全不平等的關係。身為一個女孩,她反對被當作「女孩」來對待。自從被露陰癖書店職員騷擾之後,波娃在不認識的男性面前常常感到侷促不安。波娃也見證過自己的朋友在非法墮胎手術之後感染住院,波娃也和那些對自己身體的功能和樂趣一無所知的女人交談。
國外旅行的經歷讓波娃意識到,公序良俗之所以看起來是必要的,也許只是因為大眾都在遵守而已。
波娃讀過朋友維奧萊特·勒迪克的小說《蹂躪》(Ravages)開篇對女性性行為的坦率論述,感到震驚:書中以「從未有過的女性視角、真實和詩意的語言,講述了女性的性行為」。
*18歲時,波娃在日記中寫道:「愛情中有許多讓人討厭的東西。」
她在20世紀40年代的小說打破了哲學和文學之間的界限。
但在《第二性》中,波娃認為以「愛」之名發生的事根本就不是愛。
這次,波娃模糊了個人、哲學和政治之間的界限,這本書當時引起喧然大波:幾十年後,被公認為女性主義經典之作。
在《第二性》第一行,波娃毫不掩飾她對「女人」這個話題的猶豫和惱怒。
波娃寫道:「在寫一本關於女性的書之前,我猶豫了很久。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有許多傳統的長篇大論出版,它們哀悼女性氣質的喪失,告訴女性必須「當一個女人,保持女人的狀態,成為一個女人」——因此她再也不願意被動接受、袖手旁觀了。
*波娃對「女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
波娃在提出「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這個觀點的時候,借用了黑格爾的「他者」的理論。
人類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傾向,即把自己與他者對立起來,因此男人把自己視為自由的「主體」,而把女人定義為客體。
但波娃想弄清楚這種情況為什麼會如此普遍持久。她想知道,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女性站出來反對男性貶低她們呢?
波娃非常熟悉人們反對女性主義的常見理由:女性主義會毀了家庭價值觀!女性主義會降低工資!女人應該待在家裡!男性和女性早就是「獨立而平等的」!波娃本以為這些都是人們「自欺」的藉口。
蕭伯納曾批評,美國白人讓黑人給他們擦鞋,然後得出結論:黑人所能做的就是把鞋擦亮。
波娃認為,人們對女性的能力也做出了同樣無效的推論——人們認為女性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較低,但波娃指出這是因為女性總是處於劣勢的境況中,這並不意味著她們天生就低人一等。波娃寫道:「我們必須理解動詞‘是’(tobe)的範疇,‘是’什麼樣的人實際上就是‘成為’(have become)什麼樣的人。」
*《第二性》於1949年6月和11月以圖書的形式分兩冊出版。
從宣傳的角度來看,波娃在前幾期《摩登時代》雜誌上連載發表了《第二性》的部分內容,顯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她也因此受到了公眾的譴責。
1963年,波娃在《時勢的力量》一書中公開回顧自己的作品,她寫道,《第二性》使自己成了「諷刺的靶子」,而且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攻擊。
此外,諷刺還不是最糟糕的,針對波娃的人身攻擊也接踵而至。
*1949年11月,《第二性》第二卷出版了。其中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成為的。」波娃認為每個女人的經歷都是一種成為(becoming)的過程,而不是一本緊緊合上的書。
所以波娃想要在書中展示女性對她們生活經歷的描述,展示她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被「他者」化的過程。
作為一個開放的人,波娃也仍然處在成為自己、試圖理解自己經歷的過程中。波娃意識到,她面臨的一些阻礙對其他女性的成長也構成了宏觀的威脅。
儘管時間流逝,波娃仍然受到阿爾弗雷德·富耶的影響。富耶認為「人不是生來自由的,而是變得自由的」。波娃認為,使得男女性生活迥異、女性屈從於男性的,並不是生物學、心理學和經濟學;在這個過程中,「文明」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波娃對女性性行為的坦誠態度使她遭受了各種緋聞和攻擊,但她受到的最持久的抨擊則源自她對母職的分析。
波伏瓦認為社會沈浸在一種表裡不一的集體自欺當中:整個社會蔑視女性,卻同時尊重母親。「整個社會不讓女性參與所有的公共活動,不讓她們從事男性的職業,聲稱女性在所有領域都沒有能力,但是社會卻把最複雜最重要的任務——養育人類——托付給女性,這簡直是一種充滿罪惡的悖論。」
*波娃認為,男人在愛情中仍然是「至高無上的主體」——他們追求心愛的女人,同時也追求其他的事物,愛情是他們一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僅僅是一部分。
相比之下,對女性而言,愛情被視為生命本身,愛情理想則鼓勵女性為了所愛的人自我犧牲甚至是完全忘卻自我。
男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教導要積極主動地去愛,但同時也要有雄心壯志,並在其他領域有所作為。
女人則被教導她們的價值是有條件的——她們必須被男人愛,她們才有價值。
通往真愛的障礙之一是,女性被物化得如此嚴重,以至於她們物化自己,試圖從她所愛的男人眼中認同自己,不斷地追求他眼中的魅力。
戀愛中的女人試著透過她所愛的人的眼睛去看自己,圍繞著他,塑造她的世界和她自己這樣一個原本早已完整的人。
包括讀他喜歡的書,對他的藝術趣味、音樂、思想、朋友、政治觀念等感興趣。
波娃也反對性方面的不平等,她指出許多女人被當作男性享樂的「工具」,女性的慾望和快感,從來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
*在波娃看來,愛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從來不是相互的。
男人希望女人用不求回報的方式給予自己愛。因此,愛情對女人來說是危險的,而但對男人來說則不是。
*波娃沒有把這件事完全歸咎於男人。女人在這裡面也有一定的責任,她們參與其中,因而使不平等的愛的壓迫性結構永久化。
但波娃寫道,要女人不參與其中是很難的,因為這個世界誘使女性,不得不應允了這種壓迫。
*梵蒂岡教會曾把波伏瓦的《第二性》列為禁書。在《第二性》,波娃就女性受壓迫的問題進行過一場哲學探討,她從女性(包括她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得出結論: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就必須改變許多女性的處境。波娃認為女人的慾望應該影響她們的性;女性的事業應該影響她們的家庭生活;女性的主觀能動性應該影響這個世界。
但是波娃受到的攻擊大部分都是完全針對她個人的。這對於所有的成功女性,一點也不意外。
在世界及法國許多地方,波娃遭到諷刺、嘲笑、咒罵、和奚落。
但這不是全部——的故事。
下一代人歡迎和擁抱波娃和她的這部作品。
下一代讀者發現這部書前無古人,開誠布公地談論女性經驗這個曾經的禁忌話題:有些讀者迫切地想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甚至把《第二性》當作性手冊來讀。
《巴黎競賽畫報》(Paris Match)在8月刊發了《第二性》的部分節選,反對把波娃介紹為沙特的副手和存在主義專家,她無疑是出現在男性歷史上的首位女性哲學家。
波娃有責任從人類的偉大冒險中提煉出一種女性哲學。
托莉·莫伊在《西蒙.德·波瓦:一個知識女性的形成》(Simonede Beauvoir:The Making of an Intellectual Woman)一書中寫道,1949年底,「西蒙.德·波娃已經真正成為西蒙.德·波娃。就個人和事業而言,她都是‘被造就的’」。
托莉·莫伊認為波娃在1949年之後的作品大多是「回顧性的」,在那之後波娃「幾乎都在寫自傳」。
但是,從作者角度來說,那時的波娃還沒有寫出她日後的獲獎小說《名士風流》(The Mandarins)、另外兩卷小說和她的生命寫作,還有關於晚年的書。
當《第二性》會成為第二波女權運動的鐘鼎之作;那時的波娃作為女權主義的生涯,甚至還沒有開始。
—-摘錄自《成為西蒙波娃》
她的成功日記 名言 在 出國手記 一個人的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蟻步生活 |
週日一大清早拉起簾子,窗外都結冰了,明明已是早上七點,天空卻還遲遲不亮起來,瞬間查了農曆日期,今日是節慶「小雪」,“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自漢典黃曆)
入秋、夏夜涼風、初冬、日出、日落,都是我最喜歡的時期,這個時期內,不同的氣溫與光線的改變,特別能感覺到自然的變遷,涼涼的冷風與寧靜的周遭,特別適合思考,我也會因此將之投射到我的生活之中,什麼事情改變了?我站在哪個節骨眼上?
日記天天寫,特別有這種感覺,當每天的紀錄只是為了記錄,便發覺不到改變,會有一種日復一日的感覺,特別提不起勁。
自從德國與歐洲由於疫情,加強國與國之間的活動管制後,許多來自國外生活的人,特別有感觸,除了年假不足以負擔兩次隔離的時間之外,即使老家只在車程兩個小時的邊境上,也無法在週末時來回返家,對於許多有家室的工作者,目前心理上的煎熬,是特別明顯的,尤其聖誕節快到了,就像我們的農曆新年一樣,許多身邊的朋友已經下定決心、孤注一擲,將所有的年假放到這個時期上,無論如何,一定要回家一趟。
前幾週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的父親去世了,由於管制、老家較偏僻,她無法及時奔喪,身為母親的她,將堅強像盔甲一樣掛在肩上,人生的目標讓她一個人來到德國建立事業,在此深耕的她,也無法避免一切的副作用 —— 家鄉、原生家庭。即使心知肚明,也無法避免事情發生時帶來的震撼。
我也當然爾的思考了,處境相似的我,將如何面對這一切問題?
每一種決定都有它的好壞,然而,錢可以再賺,家人不能關機之後重新啟動。
我們身邊的所有的事物,它們的特質造就了我們的喜愛、珍惜,然而,無法重新得到的是生命,是家人、伴侶、朋友與寵物,這些人物無法複製,將在我們一輩子的記憶之中,所以他們有名字。
今年是一個年,對多數人來說,一個前進速度非常緩慢的年,目標無法快速達成,即使有時間、金錢,也有交換不到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可以訓練的是珍惜、耐力、冷靜、以及存取。
若我們無法探親,便須更緊密的與親人聯繫,確保每一次聯繫時,別意氣用事說錯話,以及將愛說出來,讓無形的接觸也能帶來溫暖。
到達成功的路程也許需要更多時間,無法一蹴可幾的目標,可以將之分為許多小節完成。
對於未來的不可知,存取是非常重要的,存取求生的能力(如增加學習、經驗、能力)以及金錢。在今年四、五月lock down的時期,我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大掃除,將不再用的物品放到網路上賣出,除了逐漸增加一些小收入之外,更能在銷售的過程中發現,物品真正的價值,有些甚至不到當初購買的四分之一價格。在這樣的經驗中,真正賺到不是金錢,而是重新審視自己購物的方式。今後的我,不會再用原價購買消耗品,不只是為了省錢,而是這樣的東西並沒有原價的價值。
重新審視自己,也是新的學習,能將資源發揮得更有效用,能將時間留給重要的事情。蟻步,指的是像螞蟻慢慢地前進,雖然步伐不豪邁,然而毅力讓我們不放棄,在不好的時期之下,仍然堅持下去,不要忘記初衷。
最後附上我的最愛名言之一:
「逆風是為了起飛、順風是為了遠航。風大時,要表現逆的風骨;風小時,要表現順的悠然。」
#名言 #蟻步 #生活
她的成功日記 名言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抽贈書活動】【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
✍️你試過用「寫」的方式「讀」一本書嗎?這本就是了!
📚這本書的前身是《成為這樣的我》,是前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暢銷全球的回憶錄,也是我去年讀過印象極為深刻的一本好書。這本筆記書邀請你用文字,帶自己走上一段探索內心聲音的旅程。
🔗圖文開箱:https://readingoutpost.com/becoming-journal/
【這是本怎樣的書?】
《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的作者是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這本書名的前身是《成為這樣的我》,是她在2018年出版的暢銷全球的回憶錄,也是我去年讀過印象極為深刻的一本好書。
這本筆記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讀者主動進行書寫,透過文字探索自己內心的聲音,發現最脆弱、最堅強、最失落、最燦爛的自己。每隔幾頁就會引述回憶錄中的經典名言佳句,起到提醒、激勵、引導的效果。
這種編排方式,對於已經讀過回憶錄的我來說,更是倍感親切,處處充滿當初閱讀回憶錄的深刻記憶。在分享開箱與使用心得之前,先簡單介紹回憶錄的內容給還沒讀過的讀者,讓你心底大概有個譜,這本筆記書蘊含著什麼樣的能量。
成為這樣的我
若要詳細瞭解這本「引導式筆記書」背後的故事,回憶錄《成為這樣的我》可說是必讀之選。在前一本回憶錄中,蜜雪兒講述自己從貧窮黑人社區出身,攻讀普林斯頓與哈佛,擠身菁英律師,與歐巴馬結為連理,入主白宮第一家庭的人生故事。
從她真誠坦率的故事裡,你會發現到,縱使她的人生充滿各種價值觀衝突與困難抉擇,她仍保持堅毅的心智去克服、深思人生的各種課題。在回憶錄中,她依序用三個章節:「成為自己」、「成為我們」、「成為無限可能的自己」,探討她在人生中碰到關於種族、婚姻、政治議題的親身經歷。
在這本「引導式筆記書」中,也依循類似的順序,帶你從自己的故事開始,談到家人、朋友、社群,再拓展到對世界的所有感受和想法。若你對這本回憶錄有興趣,也可以進一步參考我寫過的完整閱讀筆記〈《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的6個溫暖啟發〉。
【開箱介紹】
這本筆記書的架構,由許多回憶錄的經典佳句、以及引導問句構成,幫助讀者動手寫下自己的反思與個人故事。引導問句要你寫下的包含:家族歷史、出生環境、目標與挑戰、夢想與感動,蜜雪兒在引言中說道:「我希望你利用這本筆記書寫下你的經歷、想法與感受,不文過飾非,也不做任何評判。」
【經典佳句】
這些句子都是從原本的回憶錄摘錄出來,每句話都令人勾起一段回憶錄的故事記憶,這些佳句正是蜜雪兒對於人生的深刻體悟。例如在她擔任第一夫人的期間飽受反對黨的媒體批評,起初令人難受,但內心的聲音持續幫她保持前進的軌跡與方向。
她對於這些批評,在回憶錄寫道:「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最成功的幾位都學會了如何跟批評的聲音共存、如何倚靠衷心相信他們的支持者,以及如何讓支持者鞭策他們達成目標。」最後她學會了與媒體共處,也成功經營了自己獨有的衣著哲學和儀表風範。
【引導問句】
每頁都會提出一個簡短的引導問題,去幫助你開啟回憶與思考模式,捕捉自己腦中的想法與思緒。這些問句內容都有一定的範圍,讓你可以在看似有限的問題框架下,盡情地探索自己的回憶與思緒,再把它們一字一句地寫到紙上。
書中有輕鬆的問題「小時候放暑假,你都在做什麼?」;也有對過去的想念「如果能跟已逝的親人說話,你會問他什麼?」;還有許多與自己的對話「寫信給將來的你,簡單說說你對未來幾年的期望。」
如果真要說我這輩子學到的真理,那就是善用自己的聲音,便能帶來無窮的力量。
【使用心得】
入手這本書之後,我開始每天抽出10~20分鐘進行書寫,慢條斯理地回答書中的提問。底下的圖片摘錄一些我回答過的問題,就像剝洋蔥似地一層層把自己的故事與想法剝開,寫下許多以前沒有仔細想過的事情。從這些日子的書寫經驗回想起來,我有這三個收穫:
1. 文字書寫的力量
選擇用手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想法和思緒是一件具有魔力的事情。我從去年開始使用子彈筆記手寫紀錄與規畫生活,發現把想法寫在紙上與在腦袋中空想的最大差別,在於當你把思緒寫下來的時候,能夠正面去面對自己的感受,檢視與回顧自己經歷的事情,對自己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一開始在回答這本書的問句時,我覺得好像整個人赤裸裸地,甚至有點害羞,想起那些過往的回憶,有些令人莞爾、有些令人失落。蜜雪兒說得更精確:「寫日記可以是一件有點嚇人的事,夾雜層層的言外之意,彷彿一旦成了白紙黑字,你的念頭就有了額外的分量和意義。」
2. 講述故事的力量
對於故事這件事,我其實不那麼在行。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理工腦的特性,似乎過於理性,喜歡簡單的道理和邏輯,不喜歡長篇大論。雖然,閱讀到別人的故事、看到精彩的電影時候,總會令我沉浸其中、細細品嘗,但當自己要真的要想出一個故事的時候,卻又感到綁手綁腳、施展不出任何東西。
但是透過這本書的練習,倒是我第一次把那些幾乎快遺忘的記憶,伸手捕捉然後寫到紙上。每個引導問句,當引導我針對特定範圍的事情,去做回想和思考,讓我不至於發散到收不回來,也不會腦袋空空不知道接下來該寫什麼。寫著寫著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能說故事。
3. 忠於自我的力量
透過寫作回答關於自己的故事與回憶,雖然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但好處是你可以不必遮遮掩掩,可以靜靜地、忠實地紀錄最真實的自己。這本筆記是關於自己的故事,是能夠忠於自我表達的地方,無論是尷尬、難堪、歡樂、溫短的回憶,只管忠實地寫下。
書寫的過程中,回頭看自己前幾天寫過的事情,有時還會覺得不太好意思。但是,另一層的感受是自己竟然有這種勇氣,敢把那些漂泊在腦海中的回憶寫下來。透過自己平凡的故事,讓我重新感恩、諒解、接納過去的那些人事物。
我們許多人活了一輩子,自己的故事都隱藏起來,自慚形穢,生怕自己真實的一面不符合既定理想……當有人敢開口訴說不一樣的故事,就會出現轉變的契機。
後記:讀自己的故事
隨著書寫的篇幅不斷增加,湧出的回憶越發新鮮,就像在腦海中重新活過了一遍自己的人生。我很期待的是,當最後完成這本書的時候,再用第三人稱的角度,回來讀這本自己寫的書,會是怎樣的感受?寫這樣一本屬於自己的故事,究竟是人在讀書,還是書在讀人?
我偶爾也不按照順序,用「自由書寫」的方式挑選自己喜歡的問題來回答,如果不為誰而寫,就為自己而寫。書寫就是一種自我療程。最後,對於擔心自己記憶力不夠好的讀者,倒也不用太擔心,蜜雪兒的說法很撫慰人心:「我們不必記得每一件事,但我們記得的每一件事都有價值。」
成為自己,不在於抵達某個終點或成就某項目標,而是不斷前進、逐漸蛻變,持續實踐更好的自己。
【抽獎辦法】感謝 #商業周刊
1、抽出「3本」《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對手寫日記的看法,例如:「對於回顧生活重心很有幫助!」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2/9(日)晚上十二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三名,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2/11(二)晚上十二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成為這樣的我 #引導式筆記書 商周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