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人妻一起遊🇵🇹里斯本 - 貝倫區
談起葡萄牙絕對讓人想起的是歷史課本上教的「如果葡萄牙說自己是第一航海王,誰敢否認?」(疑~歷史課本有這麼說🤣)不得不說葡萄牙在航海史上開創多項「第一」,包括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開闢通往印度的新航線,麥哲倫的首次環航地球⋯等!
記得台灣有個別稱叫福爾摩沙(Formosa嗎?就是傳說16世紀葡萄牙人航海時發現臺灣,便說出:「Ilha formosa!」(美麗之島!)因而得名。(但我查了資料,我們不是唯一的福爾摩沙啦!被他們喊出福爾摩沙的地方遍布五大洲好嗎?!🤪)葡萄牙人當時因爲真的是住海邊、管很大的佼佼者所以於全盛時代,在非、亞、美都擁有大量殖民地!
今天我們再次回到里斯本,帶大家看看貝倫區這個在「地理大發現」時期時,眾多航海家的啓程地,他們正是從這裡的港口前往世界各地的,其中不乏著名的探險家,如瓦斯科·達伽馬。
貝倫區(Santa Maria de Belém)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一個古老教區,距離里斯本市中心不遠,該地名在葡萄牙語中的意思是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
在貝倫區內有著三座非常知名的歷史建築及ㄧ間著名的蛋撻店:
1. 貝倫塔( Torre de Belém)- 16世紀的一座五層樓的防禦工事,它建於曼努埃爾一世時期,是用來紀念達伽馬成功航海世界一以及防禦位於貝倫區的港口,已被列入世界遺產之一,也是里斯本的標誌性建築。
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葡萄牙里斯本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海港。當時有必要建造一些防禦工事來防衛里斯本及其港口。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被任命為防禦工事總建築師,在建築風格上很容易看出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的風格,他大量使用了摩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藝術元素,比如說崗亭頂端胡椒粉盒形狀的炮台。
為了顯示出國王的聲威,塔上裝飾了許多曼努埃爾式的象徵物,例如:厚的石繩環繞塔身、渾天儀或是耶穌十字。其中一座石雕犀牛相當引人注目,它在崗亭的底座上,顯示了葡萄牙航海家探索海外的功績。
隨著時間流逝,貝倫塔失去了建造時的主要用途,在後來的幾個世紀中,它被用作海關,電報站、燈塔。貯藏室被改造成的地牢,它也曾被用作為監獄。
今天,它就像聳立在美國紐約入港處的自由女神像一樣,聳立在里斯本港口的它成為了葡萄牙的象徵。
2.哲羅姆派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是座非常華麗宏偉的修道院,可說是在里斯本最為大型的古蹟,在曼努埃爾式建築中最為成功的一例。1983年時與附近的貝倫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相傳在1497年,知名探險家達伽馬和其他船員在啟程至印度前的那一夜曾在此祈禱。後來由曼努埃爾一世計劃興建新院,以紀念達伽馬從印度有功而歸。
該修道院於1502年開始興建,建築材料為當地出產的金色石灰岩,工程為期50年。該修道院的建造由(曼努埃爾式)建築風格的創史人- 迪奧戈·德·波伊塔卡負責,繼他之後接管的是西班牙人João de Castilho,他漸漸地把該修道院(曼努埃爾式)的建築風格構思改為(文藝復興)建築風格。該修道院的工程於1580年正式結束。在1755年,哲羅姆派修道院在經歷里斯本大地震的洗禮後,仍然屹立不倒,且並沒有什麼損毀。
3.發現者紀念碑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是葡萄牙紀念15至16世紀航海時代的一個紀念碑,也是里斯本其中一個著名地標。座落於哲羅姆派修道院正前方,這個位置是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出海的地方。
發現者紀念碑是由葡萄牙藝術建築師特姆及雕刻家裡奧普度所建造[1]。高52米被雕刻成一個以船為主體的船首形狀,東、西兩邊分別都雕有兩個葡萄牙方型盾徽;紀念碑北面則刻有一把大劍。由於紀念碑起初採用了易腐爛的材料建造,因此在1960年以混凝土重建,以紀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週年。
整個發現者紀念碑以恩里克王子「站」在紀念碑的船首位置,在其東、西兩邊雕有32名航海時代的航海家、導航員、傳教士、詩人、作家及在各領域都有貢獻的葡萄牙人(人物有標註在東、西兩面的照片上,有興趣的可以點開像片解說)
而發現者紀念碑的前方是南非贈送的以(鑲嵌畫)方式及採用不同種類的大理石鋪設而成的廣場由施利華(Cristino da Silva)所設計;廣場上鋪設了一個直徑50米的一個航海羅盤外,在中央鋪設了一幅標示了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首次到達之地的路線及年份的世界地圖,像是馬達加斯加、澳門、帛琉等,充滿歷史紀念。非常另人佩服
😋葡式蛋塔創始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來到貝倫區就ㄧ定要來吃正宗的葡式蛋塔。雖然在里斯本基本上到處都能吃到蛋塔,而且隨便一間都超好吃,但來試試創始版是ㄧ定不能錯過的!而且你知道嗎?這個遠近馳名的葡式蛋塔,是哲羅姆派修道院的修女發明的喔!主要是因為當時蛋白被廣泛運用製衣漿紗、過濾酒,色以剩下很多蛋黃,因此修道院的修女就發明這個流傳百年的蛋塔啦!
修道院關閉後,在1837年時修道院附近的糕餅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開始販售這款蛋塔,因此也叫做「貝倫塔 pastéis de Belém」但不是所有蛋撻都能有這個名號喔!一定要是在這裡出爐的蛋塔才能這麽稱呼~
我們一到門口就有人在排隊了,如果不是因爲疫情關係重創觀光業,這個隊伍肯定是要排個天荒地老的~
一顆是€1.2(約台幣$41),ㄧ盒6顆,我們買了2盒帶回義大利再買1顆現吃~接過手時整個熱呼呼的,立馬吃了起來!
我只能說:「這才是葡式蛋撻! 」好吃到不行~
外皮超級酥脆,內餡超極濃蜜順口,而且重點是不是重甜的那種,超級剛好的甜度, 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但真的是很實在的好吃!他們會附上肉桂及糖粉可以自己灑上,灑上肉桂粉的蛋撻真的蹦出新滋味啊!真的是來里斯本沒有遺憾了! 人生中對於蛋撻這塊已圓滿~
有來里斯本的人一定要來嚐嚐!他們也有內用區,逛累了也可以到這裡來喝過咖啡配百年蛋撻休息一下喔~
Ps.外帶的六入紙盒設計超棒的!就是用兩顆疊好,放入剛剛好大小的紙盒,不會因搖晃而碰撞碎裂,超棒的!
地址:R. Belém 84-92, 1300-085 Lisboa
營業時間:08:00–23:00
貝倫區包含數個綠色空間,其中設有博物館,公園和花園,以及迷人的河畔環境,咖啡館和公共長廊。有來里斯本的話真的很推薦ㄧ定要留個半天來這裡走走
好望角意思 在 小北斗的夜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情天空下深情的說話】
怎也想不到,一篇「心情的天空」,竟換來逾145個表情和讚好!
衷心感謝大家對我不離不棄,默默關注著我!
為了報答大家,我希望再分享多一點內心的感覺和漂亮的照片!
自從肥媽離開我之後,我瞬間跌進了無底的深淵!
以前我常提醒她「去那裡一定要帶著我」;如今她走了,卻剩下我,我該怎算好?
我不敢再任性地想隨她一起離開,因這只會令肥媽很傷心,且我一定升不到天堂!
心底無時無刻渴望時間快點過,我能盡快完成人生的使命,升往天堂就職!
我,比前更瞓身和投入工作;希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上班時,盡力展現自己的優點;放工後,回家餵過小咪,再回堡壘和肥媽談天!
放假如是!自肥媽於2005年9月8日(四)中風,我再不喜歡應酬,這只會增添我的不安和內疚!
肥媽於2020年1月30日(四)升往天堂,離開前住進「善寧之家」,那是我一生中最肝腸寸斷、撕心裂肺的日子!
肥媽的離開,無疑是個解脫!
但我真的很難過、很不捨得!
重返教會是妹妹的意思,雖然她不時比我更早入夢鄉!
出外玩樂是她的主意,但她每次提議,我也很大壓力!
我根本不想吃喝玩樂,只想靜靜躲起來!
掙扎良久,最終說出了「坪洲」兩個字!(原以為離島只有長洲和南丫島!)
妹妹和Joey妹坐冷氣艙,我獨自迎著海風和巨浪!
我用手機自拍,想起以前和肥媽一起乘船的片段!
耀眼的陽光令坪洲變得十分溫暖!
我們走進一間叫「好望角」的小店,被那精緻寫意的佈置和情調吸引!
我,看中了一幅漂亮的油畫!
希臘小屋,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我多麼希望能帶肥媽一同前往!
原來畫家正是店主!兩幅畫我統統要了!
妹妹見我喜歡,主動替我付錢!
我們去了一間「蝦多士」頗出名的餐廳坐下,我點了「茄蛋治」和「紅豆冰」!
吃罷逛到東灣,我立即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
我自拍幾張後,獨自走到沙灘拾貝殼;妹妹和Joey妹站在遠處的堤壩上偷拍我!
我覺得自己很像「拾海星故事」的主角,但更加像「拾罐子變賣」的阿婆!
傍晚七時,踏上歸途;我望著離岸漸遠的小島,再度投奔一望無際的大海!
我凝望著通往天國的雲彩,思念的眼淚悄悄流下來!
「肥媽,今天是我第一次入坪洲,再一次自拍很多照片;如果妳能和我一起就好了!」
好望角意思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意思。
China、秦、『支那』和『中國』之簡略梳理
最初的「中國」僅限夏、殷、周過去首都所在的陝西省、河南省、山東省,但之後逐漸擴張,成為代表現在「中國」的名詞,#而這背後其實受到十七世紀滿洲人和現代日本人的影響。(岡田英弘語)
首先來看滿洲人。一六四四年,中國失去了統治者,順治帝進入北京坐上中國皇位。就這樣,滿洲語稱經過整合的滿洲和中國為「dulimba i gurun」。「dulimba」代表「正中央」,「i」是「的」,「gurun」則是「國」,漢字寫作「中國」。相對於此,滿洲人將蒙古、西藏,以及說著突厥語的伊斯蘭教徒地區,總稱「tulergi」,代表「外面」的意思,漢字寫作「外藩」(外面的藩籬)。這是「中國」意思的擴展。而現代中國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出現的。
接下來說明現在「中國」這個稱呼的起源。現在中國國土的中央部分,秦始皇於西元前二二一年將其統一而成為了最初的皇帝。外國人於是將這個地方稱作「秦」,當地的人民稱作「秦人」。秦雖然滅亡,但這個稱呼永久保存了下來。漢武帝於西元前八九年下詔停止外征,詔書中有一句寫道:「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丐若馬』。」(出自東漢班固《漢書》〈西域傳〉)。可以看出,漢朝時匈奴等外國人依舊將中國稱作「秦」,將中國人稱作「秦人」。
這個「秦」進入波斯語系成了「Chin」,進入阿拉伯語系成了「Sin」。進入印度各語系,成了「Cina」、「秦國」為「Cinasthana」,等到東漢開始漢譯佛教經典的時候,「Cina」和「Cinasthana」分別被音譯為「支那」和「震旦」。
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在繞過非洲好望角的航路而抵達印度。在印度時,他們聽說在更東邊的地方,有一個名為「Cina」的國家。並在一五一一年占領馬來半島的麻六甲後,才實際遇到「Cina」的商船。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獲得「Cina」(也就是明國的嘉靖帝)的許可,得以定居澳門並通商。就這樣,「Cina」之名透過葡萄牙語傳到其他歐洲語系。現在的中國,英語稱作「China」、法語稱作「Chine」、德語稱作「China」、義大利語稱作「Cina」,皆是源自葡萄牙語。
一七○八年,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傳教士希多啟(Giovanni Battista Sidotti)來日本宣教,但立刻遭到江戶德川家族的逮捕。他接受新井白石四次問訊,新井白石根據希多啟所說,以歐洲人的知識為基礎,發現歐洲人將日本人稱作「漢土」或「唐土」的地方稱作「Cina」,於是從古代漢譯佛典當中找出「支那」的音譯詞彙,加以使用。之後,「支那」就成為了「China」等的固定翻譯。
日清戰爭戰敗的清國以日本為範本,開始實施西洋化。第一批留學生在日本發現,原來日本人將自己的故鄉稱作「支那」。因此跟著日本人的習慣,稱自己的國土為「支那」,自己為「支那人」。然而,「支那」沒有特別的意思,對於屬於表意文字的漢字來說很不方便。以表意來說,「支」代表「庶子」、「那」代表「那個」的意思。於是,便逐漸擴張「中國」的意思,取代「支那」的稱呼;這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發展,「中國」一直到這個時候,才成為代表全國的稱呼。
摘自岡田英弘《中國文明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