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友貼文中看見,今年統測的作文題目是:「不好意思」與群己關係、社會氛圍、處事態度的觀察。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我們什麼時候會「不好意思」?
本篇文章無意分享如何寫作文,而是試圖以人類圖的角度,聊聊台灣這個被BBC撰文報導「台灣:一個隨時、不停道歉的島嶼」。
「不好意思」這短短四個字組成的短詞,依照不同場合、不同語調,有著截然不同情緒表情:
在捷運裡對著前面擋路的人帶著不耐用力地說:不好意思!
一樣在捷運裡,背著大包包一路向前擠出車廂,急切又焦慮的人也會說:不好意思!
撞到了人說不好意思、被撞的人可能也會說不好意思;
舉手問問題先說不好意思、舉手呼喚店員也說不好意思;
電話行銷說在這頭說不好意思打擾你幾分鐘、接到電話的你說不好意思我現在沒空。
以上的情境,我們可以說這是台灣是一個非常友善的國家,但無論是真心不好意思,還是因為不好意思說真心話的不好意思,在這層友善的底層裡,這都是一種維持表面上和平的發語詞,在各種場合避免衝突的用詞。我個人認為這是無傷大雅的,因為無論是情緒中心固定運作還是無定義的朋友,都不喜歡情緒上的衝突。
在公共場合中的陌生人、公事上的人際往來,避免衝突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情緒無法被「解決」,只能待其清明。但涉及到個人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許多時候,在私領域的逃避衝突,代表了逃避衝突背後所代表的真相,那些會勾起情緒的真相,這麼一來「問題」反而無法被解決了。
另外一個層面,在心理上其實有著另一種不好意思:如果我說了真話(面對了衝突)而得到反效果時,不是很「不好意思」嗎?
我們就從情緒中心走到了意志力中心的範疇了。
有一種不好意思是「吵架吵輸了很丟臉」的自我評價,也是一種「吵架一定要贏」的自我期許。感到「不好意思」是面子拉不下來的尷尬與丟臉。
「過度自謙」也是一種不好意思:我真的可以覺得自己很棒嗎?我如果誇獎自己別人不認同怎麼辦呢?這樣很「不好意思」⋯我想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夢想,但是如果身旁的人不認同該怎麼辦?我「不好意思」造成大家的困擾⋯⋯
在人類圖當中我們討論所謂的「非自己」,事實上很多制約是無法避免的、機械式的運作,但是我們的心智卻因為不理解這樣的機械式運作,用了否定、防衛式的方式去解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
學習人類圖,就是為了撥開這重重迷霧,真正地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制約,看見自己的可能性。一樣的設計,可以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友善和鄉愿是親戚,有著一樣的基因,但是友善他溫和而堅定,鄉愿則沒有自己。
自謙與自卑是鄰居,住在相鄰轉角而已,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而暈頭轉向而按錯門鈴。
#人類圖 #人類圖計程車 #不好意思 #情緒中心 #意志力中心
------司機手動置底-------
察覺與恐懼:人生智慧的累積
讀書會必備書籍:區分的科學
台北
日期:5/16, 23, 30, 6/6 (日)
時間:14:30 - 16:30
地點:小樹屋,仁愛復興1506
報名連結:https://humandesign.org.cn/play/detail/80130
新竹
日期:5/19,26, 6/2, 9 (三)
時間:19:00 - 21:00
地點:新竹竹北月讀書咖
報名連結:https://humandesign.org.cn/play/detail/80131
如何解決衝突作文 在 施正鋒的冥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報橘專訪】什麼情況下才願意說台語?說母語的「地點」顯示你怎麼看待自己的文化 2020/12/08 粱雁
2018 年 12 月 25 日上午的立法院議場,立委 管碧玲 以中、客、閩三種語言,語帶興奮地表達對《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的喜悅,也讚頌了台灣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力。管碧玲是客家人,卻因白色恐怖的壓力,家裡長輩甚少跟她講客語,人到中年才開始學習母語,也特別珍惜能說母語的機會。她的案例也是許多台灣人的寫照,歷經殖民、國民黨高壓統治,人民不敢說母語導致自己的文化漸漸消失,各界期待歷經 12 年推動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能成為國家推動及復振母語的正式法源。
不過,作為移民社會的台灣,自古存在族群衝突,而母語跟族群有深厚的連結,導致復振工作的確會因各方立場不同造成意見不一。此法之前,已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及《客家基本法》,分別維護原住民及客家族群的權益,有了《國家語言法》為依據,「公視台語台」在立法 7 個月後向大眾亮相,台灣閩南語使用者終於擁有全台語的媒體可視聽。看起來一切都很順利,但難就難在這套法律定義出的「國家語言」——台灣 固有族群 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範圍看起來既廣又模糊,為推動母語復振這項任務,增添新的挑戰。
台灣人為了生存放棄說母語,專家:《國語法》須考慮族群需求
「你是把語言當作文化資產呢?還是我們少數族群擁有者,他們講母語的權利?這些東西都沒有講清楚!」作為總統蔡英文 2016 年競選時期的族群政策召集人,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研究族群議題多年,他認為《國家語言法》需要回頭思考 各族群真正的需求 是什麼。
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是法定政府行政機關使用的語言,國家語言(national language)則與國家或族群認同有更大的關係。 台灣沒有官方語言 ,正式文件或考試皆以約定成俗的中文為主;而目前《國家語言法》所稱之固有族群,依據歷史演進及人數推論,大致可以確定為閩南、客家及原住民族群,共 44 種語言,若要讓所有族群都能享有使用母語而不受限制的權利,光是製造母語環境就困難重重。
「得先搞清學母語的用意是什麼?比如說很多原住民小朋友去學母語,是為了考試能加分,這樣就本末倒置了。那像是苗栗是客家族群最純的地區,現在為了發展觀光,做生意都講閩南話跟國語,對他們來說,說母語有什麼意義嗎?」施正鋒表示,現在政府的做法是把多元文化當作一種資產,但對在地民眾來說,如何能在公共場合用母語競爭、與其他族群平起平坐,才是最實際的誘因。
30 多年前,已故前立委 戴振耀 首度將台語問政帶入立法院,最後被要求「講國語」,幾十年後的今天,陳柏惟以全台語質詢仍遭到批評「不夠尊重國會」,而原民立委廖國棟擔憂阿美族族人聽不懂,要求官員別用台語說明,最後被講成「禁止對方用台語」。本該讓全體國民都能充分表達意見的國會殿堂,是最該提供母語友善環境的公開場合,卻總是陷入應不應該講母語的爭論之中,根本原因就是 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進行翻譯工作。
「這件事情沒那麼難複雜好嗎!歐盟這麼多國家也同步翻譯啊!或許中央現在比較難,那至少在地方,比如說原住民、客家的鄉鎮,還是可以示範,讓人家覺得這是可行的。」施正鋒舉出的方法,目前只有苗栗縣議會率先試辦,而立委依據《國家語言法》提出設置通譯的 提案 ,現在卻不了了之,媒體的炒作則讓國會說母語的事件升級為 族群衝突 、政黨鬥爭,無法有效解決困境,最終竟只有客委會在列席時「自備」口譯機才躲得過攻擊。
族群紛爭難解?年輕人更盼身體力行保留母語
母語要怎麼復振,這個任務繁複且非一蹴可幾,對於什麼是「台灣話」、「台語」,年長者有自己的堅持,年輕人則對這些名詞爭論感到困惑,族群衝突更在其中沒有停過。
「這裡牽涉到使用者他自己認為,自己的族語叫什麼、別人的族語叫什麼。現在有一個很尷尬的局面,閩南人說自己講『台語』(Tâi gí),客家人不會說自己講的話(客語)是『台灣話』(toiˇ vanˇ fa),但卻不準閩南人稱(自己的語言)『台語』。」
《編按》:客家人稱閩南語為「河洛話」(hok ló fa),稱客家語為「客家話」(hagˋ gaˊ fa)或「客話」(hagˋ fa)。
施正鋒解釋,把閩南語稱作「台語」,某些情況下的確有可能讓人誤解為,客語或原住民語等其他本土語言,就不是「台灣島上使用的語言」。不過他也表示:「名稱有時候是約定俗成。像我有遇到客家司機,我聽口音就問他說是客家人還是閩南人,他就(用台語)回答說『我毋是台灣人』,他的『台灣人』是講『閩南人』的意思。」
致力於保存客家語言的民間團體,過去亦曾公開反對「台語等於台灣閩南語」的立場,他們擔憂單一語言霸權會間接影響客語傳承。不過這些團體的成員,大部分都是老一輩的客家人。
今年 30 歲 T 先生是桃園客家人,他家是落實講客語的母語家庭,對於「台語」這個名詞應該代表的意思,他卻沒有長輩們這麼在乎。曾在南部工作 3 年的他,以全客語受訪分享親身經歷:「我們客家人稱台語為河洛話,更多的原因是來自原鄉的歷史,但 以現在各種 母語的普及率和功能性來看,我可以認同用『台語』來稱呼河洛話 。」
比起字面上的族群爭論,自小就講流利客語的 T , 更在乎能不能好好將母語傳承下去。「假如客語推動很成功,我們也不用擔心河洛語話 到底是叫『台語』還是『河洛話』, 因為你會知道說自己的文化可以成功留存; 假如你自己都不是很有意識地去多講(客語), 在乎名詞是沒有意義的。」
這幾年台灣的母語保存來到愈來愈來艱辛的情況,因為不僅原住民族語言一個接著一個滅絕,老一輩的消逝讓持續進行復振的客語同樣寸步難行,被認為最多人使用的閩南語也開始嚐到了前兩者經歷過的苦澀。
過去,「族群」是各政黨選舉時喜愛拿來操作的議題,歷史上的利益糾葛更讓對立群體老死不相往來,但新世代的台灣人並不認同上一代人的紛爭。對他們來說,包容族群之間的差異,親身去講、去執行,才是改善現今母語困境最實際的解方。
https://buzzorange.com/2020/12/08/who-speak-taiwanese/
如何解決衝突作文 在 神老師&神媽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兒子在參加國中會考時,已經確定用體育專長錄取前學校了,在國中第二名畢業的他,會考卻考個很讓人傻眼的分數,當時甚至說他要缺考,反正已經有學校念了。
還好當時我很堅持,要他去把該考的考試完成,就算去了,他的作文竟然空白,除了覺得寫了也沒用,在國中體育班三年,也從來沒寫過作文,不過已經有學校念了,成績也確定了,就只能接受了。
高一進去後遇到超讚的教練,不斷的鼓勵他,我們跟教練也溝通良好,就是遇到個每天進教室就辱罵學生的導師,進教室就是檢查垃圾桶,只要有垃圾就要求換垃圾袋,一天不知道要換幾個,要沒有交作業的孩子去申請低收補助,替孩子取綽號羞辱、每天進教室就是炫富,開幾百萬的名車、拿幾萬的手機...去跟校長反應,校長說:「這老師就是任性....」在這樣的導師帶的班級底下,學生當然衝突不斷,霸凌是日常。
面對上課睡覺,醒來就是玩手機的體育班,老師們上課似乎也有氣無力,考試前發題庫,高一的國文月考是發100個注釋題庫,抽50個來考....體保生想的都是用體育專長保送上大學,學科不必在意。這樣的環境底下願意自己學習的孩子,真的很了不起,但是兒子不是,第一個學期結束,沒有一科及格,國文只有20分,又遇到跟同學的衝突不斷,看著他放棄學業,情緒暴衝,我卻無能為力,高一還沒結束,他決定休學。
面對孩子讀不下去,我緊張又擔心,該如何是好?高中不像國中國小可以遷戶口轉學,得參加轉學考,但是他整整一年沒有讀書,怎麼可能通過考試?我立刻聯絡現在的私立高職,他們願意讓我們用一年前會考的成績入學重讀高一,這才解決了他就學的問題。
去辦休學那一天,承辦人告訴我,「你就辦取消學籍就好了呀!!當作沒有來讀過....」沒錯,兒子一整年努力和青春,在別人的眼裡,只是一個表格,是可以一鍵刪去的,如果連我們都不在乎,誰在乎?
練球十幾年,有很多一般孩子日常的生活,球員是都放棄了,從來沒有接觸過,要從每天練球6-7小時,變成整天坐在教室裡上課、考試,這樣的轉變孩子有沒有辦法適應?
沒有回頭路也沒有其他選擇,一定要盡快讓離開學校的孩子立刻回到學校去,離開久了,拒學、懼學的狀況就會出現。
幸好到新學校後,遇到超讚的導師,讓孩子漸漸穩定下來,下課竟然會到辦公室跟老師借書來看,成績也維持在中上。學校嚴格的管理,每天早上入學交手機,晚上九點放學發手機,讓孩子每天至少有大部分的時間是可以專心學習的。我很慶幸當時沒有讓孩子繼續撐下去,陪著他毅然決然地離開前學校,孩子現在才能有穩定的情緒和學習。
媽媽這個角色我扮演得不夠好,但是我很驕傲當時陪著孩子離開不對的人、不對的環境。不到最後誰知道是撐下去的人贏了?還是轉彎的人勝了?
一輩子很長,我的人生到現在四十幾年,不就是嘗試、犯錯、修正、努力、改過....選錯一次沒關係,硬要在不對的地方撐下去,孩子才是真的痛苦,陪著他們度過人生低谷,在徬徨的路上做出艱難的選擇。
還好當時有逼著他去完成會考,還好當時有尊重他的決定換一個環境,還好在他最低落的時候我沒有放棄,還好.....
呼~
如何解決衝突作文 在 學測與會考作文的18種心法聯考已無絕對的抒情文或論說文 的推薦與評價
真正的高手知道,文章的內容是在講一個「遺憾故事」,是故事中人性的衝突,是衝突 ... 例如如果主題是支持「青銀共居」,則必須提出至少二個支撐論點(例如解決青年購屋 ... ... <看更多>
如何解決衝突作文 在 面對衝突,我們一起這樣做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想要真正 解決衝突 ,除了如實表達出內在的感受外,建議可以透過引導的方式,讓孩子道出心聲,並在嘗試理解與接納他們的想法後,做出適切的回應。00:00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