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補習?效果多強?】
【不要妖魔化補習班,但絕非有補有保庇】
每到考季,就有媽媽私訊我詢問補習之事,就拿出舊作跟大家分享吧!
……………………………………….
附近一家麵店老闆把大筆財力投注在女兒的補習,從七年級開始,國、英、數、社、生物,到八年級理化,每一科都不放過,最後的關鍵大考竟然不盡理想,麵店老闆最後只得再花一筆大錢把孩子送進私立高中。
麵店老闆跟我苦笑:「現在我才覺悟,補習是補心安的!」
補習真的沒有效用嗎?但根據國內多個研究都顯示補習是具有效果的,結論如下:
1.「有補習者」的成績表現普遍比「沒有補習者」來得好,但是至多兩三科,最佳狀態是兩科。「每多補一科, 則會以遞減的速率提升成績」,補習科目過多,整體成績不升反降。
2. 孩子自發性的選擇補習,其效果也優於被動補習者。
比如江芳盛在「國中課業補習之效果探討」就有結論如下:
「研究國中一年級的補習成效,發現補習的時數對於學習表現呈曲線關係,,亦即補習對於學習表現有邊際報酬遞減的趨勢,
若每週補習超過12小時以上, 學習成效出現下滑現象。」
.
黃毅志與陳俊瑋在「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也發現:
「高中的補習科目數,對大學學測成績及進入公立大學機率的影響,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 原因是補習項數過多, 會降低複習的時間。」
.
從小學高年級開始,課業就開始變難,家長也慢慢幫不上手,到了國中,家長更無法像小學一樣擔任孩子的萬事通,特別是數理科目,父母只能在一旁督促與鼓勵,但無法幫上實質的忙,
如果放任孩子閉門造車而不介入幫忙想辦法,孩子很可能從國中開始,學習愈來愈落後。
一條路走不通,該不該思考其他的方法?堅持絕不補習是對的嗎?
.
((補習不是萬靈丹,自行消化複習永遠不可少))
咱家小子有一位同學在七年級以前課業還不錯,而這孩子的媽一向極度排斥孩子補習,始終堅持孩子得靠自己的力量來學習,而且不希望冗長的補習打亂了孩子的作息。
但沒想到,到了八年級,這孩子碰到了理化卻束手無策,即使上課很認真的聽講,不懂的地方也千方百計地問同學、問老師,但成績卻每況愈下,這位同學愈讀愈沒信心,心慌意亂,幾乎想放棄這個科目。
最後,這孩子鼓起勇氣和媽媽說想試著補習,並自己打聽到一個風評不錯的補習班,沒想到才試聽一堂便覺得大有幫助,持續補習後,不僅理化成績提升,而且也重拾了信心。
.
這印證了前述研究的結論:
適當的補習,確實能提振學習成果,不僅能提升成績,甚至也可能提升學習動機與信心。
而這個孩子是出於自主的想要尋求協助,自己去找補習班,自己要求要補習,效果更好。
而第一個麵店的孩子為什麼補習效果差?對照研究結果,原因很可能出在「過度的補習」,呼應了前述研究的結論。
.
補習通常一坐就是三小時,回到家也近晚上10點,吃個點心、洗個澡,也都11點,幾乎不太有時間複習學校的進度,
然而體制內的國中幾乎天天都有測驗,所以若是將每個晚上的時間都消耗在補習班裡,勢必沒有充分時間可兼顧學校的進度。
即使補習,學生也必須在課程之後花費時間,自己再思考、再理解與反覆練習,才能將內容徹底融會貫通,
不論補習班老師有多神,如果上課恍神、回家也不再複習,那麼即使是世界名師恐怕也愛莫能助。
.
過度補習的最嚴重問題就是,學生完全沒有時間再自行思考整理,而天天為了趕著上課,可能根本沒一天能好好吃一頓飯,長期拖著疲累的身體,吃不好、睡得少,當然效果打折扣。
如果補習又是父母所命,而非孩子自己切身認知到的需要,那麼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複習的動力將更為薄弱。
.
((能自己讀,就大膽讓孩子磨練自我學習的能力))
我自家有兩個小子們剛上國中時並沒有補習,但是聽了多位過來人的建議,深深理解到國中的課程變得艱難,進度也非常快速,所以都建議我一定要讓孩子從升國中的暑假就開始補習,
如果不補習,也一定要想辦法先行預習,特別是數學、生物,否則很可能開學後跟不上。
但是我一直憧憬著孩子能度過一個儘量不補習的國中生涯,所以一開始並不打算讓孩子補習,而是不斷提醒孩子們在學校上課一定要專心,回家則要按照進度複習,
如果有時間就預習,時間不足最起碼要趕上學校的進度,我則擔任一個盡責的鞭策者,然後我一路慢慢觀察孩子的需要。
.
老大直到八年級發現學習理化有瓶頸,但又不太適合大班制的學習,於是延請了一對一的理化家教來幫他解答疑惑,其他的科目則維持自己研讀,雖不是唸到頂尖,但大致能維持一定的程度。
我曾問過大兒子會不會後悔沒有補習,他的回答竟然是感謝我沒有威逼他一定要補習,而讓他有機會趁早摸索自己讀書的方法,
特別是幾乎人人都得補的「數學」這一科,因為沒有人可以幫忙,所以上課特別專注,回家則硬著頭皮逼自己思考與解題,這是一個完整的體會自我學習的過程,最後會考雖沒有A++,但憑著自己真實的實力也抱了一個A+。
.
他告訴我:「或許補習可以把我逼出一個A++,但是這個A+是反映我真實實力的分數,讓我知道我真實的落點,我反而讀得更心安理得。」
而老二七年級時也依循著哥哥的步調,先不急著補習。記得老大上國中時,針對要記憶的科目如史地、生物,我還會定期撥出時間做驗收的動作,
而到了老二,除非他自己遇到問題來問我,否則我就交給他全權自我負責。
有一天,我問二兒子:「生物是一門新的科目,對剛上國中的孩子來說內容既龐雜,考題又很靈活,但為什麼你從來沒問過我問題?」
二兒子竟然回答:「因為我覺得媽媽你應該老早就忘光了,恐怕你還沒我懂得多吧,所以我從來都不會想到要來問你呀!」
.
我聽了噗哧一笑,原來孩子上了國中之後就覺得過去媽媽這個萬事通早已江郎才盡,而再也不會因為背後有個靠山而有恃無恐。
正因為沒得靠,兒子反而特別認真複習,不敢怠惰,迫使他對於生物、社會等內容龐雜、需要記憶的科目,在七年級時快速練統整歸納的能力。
不過到了九年級開始進入密集準備國中會考的階段,平時段考成績還不錯的二兒子一旦面對大範圍的模擬考就顯得力不從心,
一直願意努力用功的他看來相當沮喪,愈考模擬考就愈沒有信心,這時身為家長的我當然不能置身度外,一定要伸出援手。
善於反省的二兒子看到了自己的弱點,就是當範圍變大,靈活度較低的他就會在廣大題海裡迷失,即使所有的原理都循序漸進的弄清楚了,但看到變化多端的題目卻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下手,無法判斷在考什麼定理。
「媽,我需要見識更多的題目來增進自己判題的能力。」
.
於是,在九年級下學期,二兒子自己要求要參加考前統整班,藉由補習班團隊靈活多變的題目來增加判題的靈敏度。
畢竟每個孩子都逃不開會考,而會考就是只有一次,孩子對自我有一定的期許值得肯定,孩子自己能找到問題所在,並願意嘗試去克服與提升,更值得嘉許,
當媽媽的我當然不會阻擋孩子自我的選擇,而當孩子感到困擾的問題能獲得解決,也才能讓他重回良性循環的學習之路。此時,我不會反對兒子補習。
補習班設立的目的就是要有效且大幅提升學生的成績,因此,一定把學習內容整個打包成條理分明的「懶人包」;
.
為了增進學生作答速度,也將題型分門別類,依照題型,傳授快速解題法;為了讓學生有系統的複習課業,補習班幫孩子規畫進度,孩子毋須自己思考,只須按表操課,就能安心地完成所有進度;
而補習班的統一管理,還能杜絕孩子玩手機、防止分心;補習班老師活潑風趣、穿插笑話,讓課堂絕無冷場,而能引人入勝。
綜合以上,補習班包辦了所有孩子們最不擅長的能力:規劃進度、統整資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時間管理、自我控制;但這些也是孩子們最需要被磨練的能力。
當補習班補足學生的不足之時,也正剝奪了他們自我規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
因此,如果觀察孩子在某些領域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維持一定的成績,不妨就把這些科目當成他們對自我學習能力墾荒的最佳園地吧!
.
有一個研究結果也很有趣:
補習者若不補習、 以及不補習者若補習的預期成績, 結果顯示兩者成績都會退步, 顯示兩者都已自我選擇各自較有利的學習途徑。
所以不需要一昧的高估補習的效果,而是要視孩子自身的學習特質而定。補習,絕不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
【關於補習該有的七個心理準備】
(((補習絕不會把每一個孩子都補成高材生)))
補習雖能提升成績,但孩子的成績分布有一定的落點範圍,父母要坦誠面對並接受。
(((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補習的需要)))
由孩子自己提出需求,孩子才會珍惜補習的資源,而不是視作理所當然。
(((過度的補習絕對有害而無益)))
沒留有充足的時間自行消化與複習,無論對提振成績或掌握學習方法都沒有幫助。
(((技術轉移補習班的統整歸納方法)))
在深度依賴補習班的同時,請引導孩子思考補習班如何幫助他們規劃進度、統整歸納,這更是必須吸收的技巧。
(((請釐清,補習不是補心安)))
如果一段時間之後沒有效果,則需當機立斷,另尋其他的補習班或補救教育。
(((細膩的跟補習班溝通孩子的問題)))
大班制的補習班很難顧全每個孩子的問題,如果是人人推薦的名師,還是要找時間跟老師或助教溝通孩子細部的問題。如果孩子的個別問題很難顧全,或許選擇小班制的補習班會更適合孩子。
(((不妖魔化補習班)))
不少補習班老師很用心也累積多年的教學經驗,確實能把孩子的學習信心帶出來,進而持續的提升學習效果。如果孩子真的有弱科,但心生排斥,不妨找他的同學一起去,這樣絕對能大大提升他們的意願。
【延伸閱讀參考】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誰說分數不重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9220?sloc=main
如何讓國中生願意讀書 在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城南童樂會之「中二運動會」》#報名額滿候補中 #可於留言處報名志工
這是甚麼橫霸街頭的女子團體?
喔!這是我們國中生讀書會創立的社團 What if lab 假設實驗室 即將舉辦的第一場活動「中二運動會」宣傳照!
「中二」一詞源自於日本網路用語「中二病」,原意是形容活在自己世界裡,有點幼稚未成熟的意思,特別青春期容易有這種「毛病」。那麼為什麼會突發奇想,舉辦這個活動呢?
還記得當時我分享國外的青少年報紙刊物,討論除了課本之外,還有甚麼議題、甚麼事情是她們感興趣的。從一開始說不太出來,到後來大家開始發揮「中二病」講些有的沒的,突然靈光一現有個點子吸引眾人注意,於是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興奮,模模糊糊有了大概的方向。
上個學期我們花了6-8個下午,重新檢視這個看似搞笑的點子,該如何詮釋意義、聚焦內容、具執行度、夠好玩,最重要的是分工落成簡報文字,一份由國中生做的企劃書完成了。
這群平常酷斃臭臉的青少女們,那天拍照每一個人都發自內心地笑開懷。我真的很有成就感,不是因為有這個活動,而是因為她們的笑,充滿著活力與自信。
很幸運有朋友願意無私分享媒合資源,讓我們有機會與 #城南有意思 合作,成為系列活動 #城南童樂會 ,這一天我們將承接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的街道遊戲精神,封街舉辦中二運動會!
#謝謝鼎力支持的家長們
#教育理念志同道合的夥伴
名額有限、完全免費,一起來報名!👉https://reurl.cc/WEO569
【城南童樂會之中二運動會】
🎪活動場次|4/2(五)14:00-15:00、15:00-16:00 (兩梯次)
🎪活動地點|文化總會後巷
🎪本活動採網路報名,額滿為止。
如何讓國中生願意讀書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個孩子都不同,引導他做出最好的自己
這幾年寫教養文章也大量的閱讀教養文章發現,父母的心思常常在矛盾的兩極中擺盪。過往的教育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至上,父母只希望孩子努力的把書讀好,將來可以找到好工作,把生活押在「未來」。現在的父母,經由世代的反省與修正,往往放孩子自由,希望孩子可以快樂地過生活,尊重他的獨特性,卻養出一個又一個的小霸王或是媽寶、爸寶。兩端的過與不及,讓很多父母覺得難為,到底什麼樣的教養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
孩子的天性雖然不同,但孩子的習性卻受陪伴他長大的人和環境所影響,所以在尊重孩子的獨特性之外,一定要讓孩子養成生活中的良好習慣,才可以讓孩子在穩固的基礎中吸收與學習而增能。
親子之間要培養出那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溝通的習慣:
沒有人可以準確的猜出別人的心思,有時候我們連自己的想法都搞不清楚,更何況是要猜孩子的心思呢﹖親子之間要多交談才可以真正的了解與拉進心的距離。
二、閱讀與運動的習慣:
閱讀可以開闊眼界與心界,運動可以強體與健身,是適合親子一起進行與分享的生活項目。
三、負責任的習慣:
孩子一開始都是依附與依賴在大人的照顧上生活,但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要把孩子自己的人生責任交回給孩子,父母要過好自己的人生,彼此都學習著把各自的人生過好。
四、付出的習慣:
孩子在接受照顧中也要學習付出,才不會變成眼中只有自己而自私自利的人。有能力付出的人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我能感與快樂。
五、感恩的習慣:
最近很流行一句話,你的歲月靜好是因為別人為你負重前行。在群居的社會中,其實我們受到大家分工合作的幫助,才可以讓生活這麼便利,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感恩與尊重差異,因為沒有人可以靠單打獨鬥就過上便利又舒適的生活,都是大家把各自的角色扮演好,才可以相安無事、相處和樂。
六、愛的習慣:
愛你在心要口常開,更要用溫暖的行動表現出來。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就是在學習如何接受愛與付出愛。張炳惠博士在《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的書中寫著:「個體的孩子們共同組成叫作『一家人』的共同體,此共同體成為保護孩子們的圍牆。有了這鞏固的圍牆後,孩子們得到安全感,因而把他們的自信心全都找回來了。」張博士當初以後母的身分接手三個分居不同地方的小孩的教養責任,透過重塑一家人的概念,讓三個孩子長大都成為社會上的優秀人士,這其中的辛勞與付出絕對不會比教養親生子女輕鬆。適合的愛,是孩子成長中最安全的養料。
這些生活習慣養成的細節,都收錄在我的書《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中,你可以藉由閱讀來陪你養成親子之間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教養變得優雅又有效率。
常常有讀者問我青春期的孩子很難搞要怎麼辦﹖其實青春期的孩子外表看上去冷酷又跋扈,但是他們的內心可能敏感又脆弱。他們想做自己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很沒有安全感與自信。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靈正在急遽的變化,腦部掌管理性的前額葉還在發育,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卻常常失控,所以讓他們想要藉由反抗與挑釁來證明自己有能力,父母需要多一些理解與包容,協助青春期的孩子平順地度過身心跳躍式發育的風波。
國中的孩子是人生的一個分歧點,真的很容易受誘惑而變壞,特別是現在的誘惑隨時、隨處可見,孩子如果燜在心裡什麼都不說,他可能會把自己逼到危險的懸崖邊亂做選擇。
我跟兩個國中兒子偶爾也會有衝突與爭執,但我們都可以藉由交談來了解彼此的想法與差異,過往愛的儲蓄讓我們可以隨時提取與再儲存,他們才可以成為大家眼中各方面都穩定發展的國中生。當一個人的心可以在家安放,他自然可以把能量用在努力學習與進步,發揮出自己潛藏的能量與能耐。
如果你們親子之間過往有養成生活中的好習慣,當孩子跟你爆發爭執與衝突時,不要太擔心,只要先接收當下的情緒後保持冷靜再做溝通,要多聽孩子傾訴,協助孩子了解他自己,勝過你為孩子的人生下指導棋。
如果你們過往因為忙碌而疏忽了為愛的存簿儲蓄,也不要太擔心。青春期的孩子還是可以好好的愛與關懷,把生活的好習慣先建立起來,只要父母可以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孩子就會願意跟父母傾訴。
教養需要耐住很多的煩與難。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些孩子是用高標準對待自己,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看自己做得好的那一面,不要鑽完美的牛角尖。也有孩子天性得過且過以低標準處事,父母可能就要多花心思提升孩子的細膩與專注,這樣才可以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把該學會的知識學懂。每個孩子都不同,父母要引導孩子做出最好的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需要愛的時候,因為在人生的分歧點上,他想知道自己是誰﹖他想界定自己是誰﹖艾瑞克森(E.H. Erikson)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學者,他認為人生有八個階段的任務,每個任務都有兩極的價值衝突,人要在這兩極的價值中求取突破與克服這些衝突,才可以完成成長。在青春期時要發展的任務,就是在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中求取突破,來達到對自我的認知與建構。不要用傷害把他們推開、推遠了!更不要跟孩子比兇、比誰的拳頭、權力大,如果親情的愛讓他受傷,他可能會在愛情中尋求安慰,但往往在親情中受傷的孩子,在愛情中更容易遍體鱗傷。
教養孩子的鬆與緊,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做調整,讓規範從他律變成自律,只有自重自愛的孩子,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誘惑的人生路上站穩腳步。要引導孩子多思考與沉澱心靈,不要讓他一直處於混亂的青春期,就像現在有些大人還沒有從青春期中成熟起來。
德蕾莎修女說:「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就是要協助孩子養成生活中的好習慣,讓他可以從他律中變成自律,讓他看見自己與承擔起他生命的責任。
教養不是短跑,是一場馬拉松,你無法衝刺,而是要學習配速。
#照片是去年暑假的機場
﹡﹡﹡﹡﹡﹡﹡
博客來曬書市集,我的書《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單本五折特價180元,三本特價399元,優惠持續至2020年7月28日,歡迎大家多多支持好書、購買好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M7O2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