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世代有不同的成長環境,自然也發展出不同的語言、行為習慣與消費文化。這些差異有時讓人感嘆歲月不饒人,有時讓人讚嘆時代的進步。
這篇來自BBC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西方社會中Z世代與千禧世代的差異,這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台灣是否也有相似的差異發生?不同世代之中的文化差異又是什麼模樣?
-------------------------------------
最近在西方年輕人中又出現了一個新詞--「cheug」或者「cheugy」,特別是在社交媒體抖音(TikTok)、推特和Instagram上,這個詞非常火爆。
有人把它翻譯成中文的「休克」(「cheug」)。
如果有人說你有點cheugy,意思是你並沒有自以為的那樣「酷」。
Cheug可以指人,Cheugy用來指事。Cheugy的英文發音為「chew-gee」。
這個詞主要流行於西方的Z世代(Gen Z,指在1995-2009年出生的年輕人)中。
人們也把Z世代稱為網絡世代,他們把那些稍微偏離潮流、過時或是努力想趕時髦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也稱Y世代,一般指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人)叫做「cheug」。
英國《衛報》也介紹說,這一詞可以追溯到2013年,當時是由比佛利山一個叫蓋比·拉斯森(Gaby Rasson)的高中生首次使用的。
由於社交媒體的傳播和影響,目前這個詞已經走進其它語言,正像當初「crush」(這裏指愛慕、暗戀)、 「boomer」(指嬰兒潮時代出生的人) 以及「cringe」(感到難堪或難為情)等詞一樣流行開來。
但最好不要把「休克」與跟風和隨大流(英文basic)混淆起來。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7175173
嬰兒潮世代英文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是業配文*****
我前兩天才問蘿蔔頭,最想念紐約什麼?
他很認真的想了想說:脫衣酒吧。
我馬上敲他的頭。堅持他再想一個,他又想了想,然後說:貝果。
嘖!台灣也有很好吃的貝果啊!
但我問我自己最想念紐約的什麼,還真的不大好回答。除了朋友之外,好像真的沒有特別想念什麼。
這個答案其實我自己都有些驚訝,十年前要從住了二十多年的紐約搬離的時候,我有一年的準備時間.最後這一年,我是卯起來做我在紐約最愛做的事.其中一個,就是紐約的舞台表演。那時我每個星期三晚上都去看,百老匯劇,外百老匯劇,外外百老匯劇,芭蕾,現代舞都去看。我又喜歡坐好位子,所以看一場花個一兩百美金,是常有的事。以前我捨不得這樣花錢,一年看個幾部,就很不錯了,但那時想,以後沒機會看了,所以咬咬牙,花錢吧!
後來搬到Santa Fe,是真的沒得看。連洛杉磯的劇場,我都不是很滿意。從洛杉磯搬台灣之前,我就想一定差更多,所以又來了幾個月瘋狂看戲。
但真的搬到台灣之後,讓我很驚喜的是,在台灣其實有蠻多劇場可以看的。台灣本土劇場就不用說了,質量都不錯,但蘿蔔頭中文不行,就看得少了一些,但現代舞蘿蔔頭看得比我還多。但最讓我驚訝的是在台灣能看到的外國的作品其實還不少。我在台灣反而比在美國時,看到更多美國以外的作品,我看過來自法國的啦,德國的,還有荷蘭的,都很精采。在美國,很少有機會看到歐洲作品,歐洲劇場(英國不算)規模通常比較小,美國人對外語作品的接受度其實也不高,所以要上美國的市場,還要能被看到,很不容易。
在台灣看還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都有字幕。不要說法文,德文作品啦,就是英文作品有字幕還是差很多。我回來台灣才開始認真看莎翁舞台劇,你知道莎劇英文有多難嗎?我以前在美國都是假裝聽懂。
所以這次台中歌劇院希望我們幫忙介紹加拿大的劇場演員瑞克.米勒的〈爆發年代〉我就叫經紀人Sloan快快接下來,看起來有趣極了。
這個作品在講的是1945年戰爭史上最慘重的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冷戰、太空競賽、越戰、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反文化運動、女權主義運動接連發生,在父權主義下長大的梅迪、被列強佔領的奧地利青年魯迪,與遭受種族歧視的黑人勞倫斯,三位主角經歷 1945年到1969年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時代的巨輪將他們往前推進,這劇裡面的歌全是1945-1969年間的西洋經典流行歌,不但有派瑞.寇摩、納京高、胖子多明諾、貓王、巴迪.霍利、彼得、保羅和瑪麗、披頭四、滾石樂團、珍妮絲.賈普林、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到大衛.鮑伊,米勒也在裡面模仿100位經典人物,包括卡通兔寶寶、邱吉爾、杜魯門、甘迺迪、金恩博士。。。。。。。。這劇裡面也加了台灣的元素進去,228事件、白色恐怖、台視開播、〈綠島小夜曲〉發表、台中金龍少棒隊獲得世界少棒錦標賽冠軍,都將在《爆發年代》中出現,米勒甚至在戲中高唱一曲〈望春風〉!簡直太精彩了!
喜歡戲劇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對二戰後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更一定要去看。
演出資訊
2021 NTT-TIFA 瑞克.米勒《爆發年代》
2021/4/24(六)14:30、19:30
2021/4/25(日)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600/900/1200/1600
售票連結:https://wenk.in/ntt07TMSh
更多介紹影片
爆發回歸!宣傳影片:https://youtu.be/uNw2UdTp0L4
戲劇顧問耿一偉 線上導聆:https://youtu.be/ErrJPawDrko
你好!來自米勒 #隔離中 問候:https://youtu.be/Bx544fzjj2I
嬰兒潮世代英文 在 Acave Sto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不想和其他人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我成為Mod的原因”
如果你也看過Colin MacInnes1958年在倫敦出版的小說『Absolute Beginners』你將能發現其中出現了首次對於Mod摩德族的描述,描繪了對早期Mods世界的獨特見解。摩德文化,英文原文全名為Modernism或是Modism,大多簡稱Mod,指得是英國戰後富裕的嬰兒潮一代。
其脈絡最早可追溯至50年代,當時英國時尚文化受到多重文化影響,最大影響來自美國,50年代美國搖滾樂盛行,時下年輕人被稱之為「泰迪男孩」(Teddy Boys又簡稱Ted Boys),Teddy style 為穿著綁袋靴、長外套和黑色 creepers、聽搖滾樂(Rock&Roll)、熱愛騎乘摩托車。
然而此風之後傳入英國60年代,遂自行演變成Mod的次文化,其年輕人稱之為Mods(或摩斯族),他們選擇將錢花在最頂級的意大利修身西服以及爵士俱樂部,Mods的著裝方式不僅僅是看起來很精緻、聰穎,他們甚至想與早一輩父母的生活方式做出明顯區隔,對於西裝的講究可說是相當注重細節,到近乎痴狂的地步,褲子的長度還有外套側孔等小細節都必須分毫不差。
但是騎車時產生了問題,就是該如何保護他們的西裝?解決之道是在騎車時,外頭再套上一件美軍Fish-tail M-51與parka M-65這兩種型號外套,當初二次大戰時英美是盟軍,英國對於美軍的物品取得也方便, M-51及M-65原先是Mod為了騎車或修車時,不讓污漬沾染裡面昂貴的西裝,而套上的外罩大衣,之後便儼然成為了最代表摩德族的明顯行頭。
而我則是在看到oasis主唱Liam Gallagher 某次在表演時穿著長長魚尾的外套,當時他的率性歌聲以及形象,讓我一眼就愛上了那款心中命定的美軍外套,期許自己一定要擁有那款。
或許你也熱愛著時尚、音樂、以及擁有一番獨特品味,而活在資訊容易取得的世代裡,能找到週末常聚在一起討論音樂、小酌一番的朋友,又或者,這樣的生活一直在你內心裡渴望著。
那麼,送你以下這段話(將此紀錄在您的現代工具裡)
“I don't wanna be the same as everybody else. That's why I became a Mod, see?
I mean you gotta be somebody, ain't ya?”
“我不想和其他人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我成為Mod的原因,明白嗎? 我的意思是你要成為一個人,不是嗎?
_Jimmy Cooper
AcaveStore 2021蒐藏品限量釋出
獻給,熱忱地享受生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