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不討論台灣的核能議題,魔人退散!請看書!
最近的疫情管制,大概是我脫離學生時期後少數有好好看書的時間了吧...
The recent epidemic control is the reason give me more time for read.
【讀後心得---車諾比的聲音】
[Experience after reading---Voice from Chernobyl]
“車諾比”這個地名對我來說,在看此書之前是陌生的?!
你很驚訝嗎?我自己也很驚訝...
這個1986年發生,不能算太久遠的世紀大災害,可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核災了吧,然而我只知道日本核事故和年代更久遠的原子彈爆炸。當然我本身不是個讀萬卷書的人,但我驚訝的是在我生活中,也從無人提起過這個地名。
這本書所有內容幾乎都是紀錄被“車諾比事件”影響的人們自述。作者想講述的並非只是這個災難,而是往往當災難過去,人們遺忘之後....那些受災的人們呢?
白俄羅斯現有五分之一的國民仍住在輻射區,核災發生後的白俄羅斯人民罹癌人數成長74倍,畸形兒、白血病嬰兒大增。而當時前往現場的共八十萬人,平均壽命為33歲,現白俄羅斯人民平均死亡年齡只有60歲。默默外銷的農產品...被認為是現今週邊國家兒童大量罹患甲狀腺癌的原因。
(以上是書的內容,我補充目前有研究指出“畸形兒和“白血病”沒有顯著增加,與輻射之間沒有確切可證明的關係。參考資料:
來源: Studies of mortality of atomic bomb survivors. Report 13: Solid cancer and noncancer disease mortality: 1950-1997. )
這本書訪問了不同觀點角度的人,有第一現場消防人員的遺孀,也有幫著政府欺瞞人民的科學家、全新信賴政府的村民、不願離鄉背景的老人家們...不避諱寫出不同角度的眼光和面對事情看法。
車諾比核災可說是推動蘇聯解體的其中一項因素,有人喜愛自由,也有人仍然執著忠誠於共產,但更多的...其實人民要的是生活與生命。
遭遇輻射污染與遭遇戰爭的人們...我很驚訝許多人選擇的是躲到無人煙的輻射區域去落腳,因為「人比看不見的輻射更可怕」。
第一時間衝入火場的消防隊員,吸收高達1600侖琴輻射污染,死前妻子描述他:肉從骨頭上分離,咳嗽時內臟碎塊會卡到氣管,血管無端爆裂,身體浮腫...
但我覺得最可怕的不是生命就這樣去了,而是生命就無法再延續了...
許多去現場清理的人,當時鄰近核電廠的人,無法生育,即使生育了也多是畸形、疾病、死胎...這彷彿預言了人類滅絕的方式。
對災民來說,車諾比這名字,從此離不開他們。存活下來的人,也無法再有正常的人生...當別人知道你從車諾比來,就會躲著你,親人不敢讓你回家、孩子在學校被排擠嘲笑,未婚男女難以找到伴侶。
然而迴避災民的人錯了嗎?
如果你看到因為不躲避受輻射污染的丈夫,因而害死出生嬰兒的婦人...保護自己和家人錯了嗎?
(這裡我更正,醫生說明染輻射的頭髮衣物去除後,人就不會有輻射感染力,但對當時的民眾而言,或許是事發當時在核場旁邊的妻子早就被輻射影響,或是嬰兒出生就器官有問題是巧合?總之照成了大家都相信傳染,並且當時的醫護也是這樣預防的。)
因此在這樣的知識宣導下,在摧毀一切相關書籍不讓人民知道真相的那個年代,人的躲避與畏懼也是災民的災難。
我印像很深的是書中訪問了創建基金會去幫助這些受災兒童的人,救助會讓許多人,尤其是孩童開始認為“這是應該的”,但他們也的確需要幫助阿。而政府在幾年後無法負荷對龐大數量災民的補助,乾脆修整補助標準,讓甚至一整區的人民都“健康”不符合補助標準...
「這場災難是文化與人性的考驗」他說。
這個災害沒有結束也無法結束,畢竟原子衰變還得等個幾千萬年啊...傷痛只是被外界遺忘了。
#車諾比 #車諾比核災
#讀書心得
PS.最厲害的是旅行社和遊客,車諾比現在變成觀光景點了,但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實在無法相信旅行社說去那邊一遊的輻射比照X光還少(書尾說號稱去一個禮拜也不超過)...
嬰兒頭髮長不平均 在 三胞胎四寶媽【麗莎的育兒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此文紀念一下晴晴二姐昨天母親節掉第一顆牙齒。
前兩天就聽她提到牙齒好像會痛,再隔兩天就聽她說:媽媽~牙齒要掉了。
我一看是真的耶😆😆😆,本來聽她說要自己拔下,想說要拍個影片,轉眼間還來不及拿手機。她就已經摘下了。
圖二在哭是因為我接手她的下排門牙後,打算幫她收起來,她說要拿去樓下跟姊姊妹妹阿公阿嬤看一下,我說,好,要拿好哦😯,本來上一秒還很高興,結果隨後隔不到十秒,她馬上又開門進來,哭著說:媽媽~牙齒不見了😫😫😫
好險最後在樓梯的地板找到了,驚險的小插曲。
睡覺前,由於小時候佩佩🐷看多了,問我會不會有牙仙子來找她,等她們入睡後,我放了50元在枕頭套裡,隔天醒來,請她找找,她看到金幣很開心的存起來了。
剛拿起塵封已久的胎毛筆印章盒,袋子打開有股木頭香飄出來,把乳牙放進乳牙盒收藏好,順便看看她們小時候的小腳丫,超可愛,因為是早產兒所以比一般的嬰兒更小,沒錯,你沒看錯,晞晞出生時才1105公克,小到連我第一次看到她們都嚇到,怎麼這麼小,每個都平均1000公克出頭,還好都健康在長大。
胎毛筆其實可以選擇粗細,我們的都很細一隻,因為她們四個小朋友頭髮都很少😂,不是屬於那種茂密髮量的嬰兒,筆身都有跟外盒一樣的彩繪,很精緻,彩繪可以自己挑,外盒的木盒也有兩種材質可以選擇,肚臍章當然也是自選,乳牙盒沒有附。
阿桌面看起來好像很多盒😂
#乳牙
嬰兒頭髮長不平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什麼是吸引力 #可愛小嬰兒是最佳廣告代言
#外貿協會是常態嗎 #小嬰兒也是外貿協會嗎
.
人能在兩百毫秒內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吸引力。
.
例如當愛麗絲和蘿拉走進一間酒吧,第一眼看到湯姆和傑森,立刻就能知道這兩男兩女當中,哪一位男性和女性比較有吸引力。愛麗絲和蘿拉可能都看上傑森,而湯姆和傑森或許都被愛麗絲吸引。每個人的反應都很迅速,而且認為具吸引力的人往往是同一位。有些人喜歡黑髮勝過金髮,有些喜歡紅髮勝過黑髮,或者喜歡苗條勝過大塊頭,畢竟一樣米養百樣人,但在比對過多種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發現,無論男女老少、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環境,人對於誰有吸引力、誰不具吸引力,存在著概括性的共識。
.
不僅青少年和成年人對此有共識,根據德州大學院長兼教授,也是該領域頂尖專家茱迪絲・藍格洛斯(Judith Langlois)的發現,年僅兩、三個月大的嬰兒,天生就知道長相有吸引力與沒吸引力的差別。在研究中,小嬰兒坐在螢幕前,螢幕上顯示了兩兩成對的女性照片。每張臉都是中性表情,頭髮也被修圖為偏深色,唯有一個重大的不同。每一組女性照片中,一位是之前被成年人評價為有吸引力的,另一位則沒有。當研究人員用嬰兒凝視時間來評估其反應時,發現即使是兩個月大的小嬰兒,也會花較久時間凝視「有吸引力的」臉蛋。
.
藍格洛斯在另一項研究,記錄她所謂「正向情感語調」,也就是觀察嬰兒的微笑及朝對方移動的傾向,來衡量嬰兒對某人反應的正向程度。她發現,即使年僅一歲的孩子,對有吸引力的陌生人(和洋娃娃)會表現出比沒有吸引力的陌生人(和洋娃娃)更強烈的正向情感,以及較低度的退縮和不舒服。
.
成人對小嬰兒也是如此。成人看到可愛和較不可愛的嬰兒照片時,通常會多關注可愛的新生兒,對著照片輕聲細語,表現高度的愛意,更有趣的是,親生父母似乎也是。一項研究觀察父母餵食新生兒,以及與新生兒的遊戲互動,發現當自己的孩子較不具吸引力時,母親對孩子的愛意會較少,且花較多時間與在場其他「成年人」互動。相較生出漂亮寶寶的母親們,這些母親多半只是按表操課照顧自己的孩子,較少有表達愛意的行為。
.
漂亮寶寶是極有效能的傳訊者,以往廣告業者抓住這個事實,各種商品的廣告都採用寶寶的照片,哪怕是甜的氣泡飲料。二○一八年一則推特文在社交媒體颳起風暴,那是出現在五○年代某期《生活》(Life)雜誌中的廣告,圖中有個可愛的寶寶正在喝海尼根。眼尖的留言者立刻指出這是張偽造的圖片,因為原始廣告中的寶寶根本不是在喝啤酒,而是七喜汽水!看來無論產品是否合適,可愛寶寶的吸睛效果,是其他東西都比不上的。
.
多虧有眾多資料可取得,包括來自交友應用程式的資訊,乃至精密人臉蛻變技術的研究計畫,我們才能相對了解誰可能會被認為有吸引力。大家都知道, #青春氣息 及 #臉部的對稱性 是兩個重要的加分項,第三個就沒那麼快想得出來。除了看起來清新且比例勻稱之外,有吸引力的臉,是「 #長相一般的臉蛋 」。聽起來或許有點自相矛盾,如果有吸引力的臉蛋優於一般人,人又怎麼會偏好普通或是「典型」的臉蛋呢?
.
然而事實上,人偏好長相一般的臉蛋,正因為很「一般」──缺乏特別顯著的五官,不會顯得與其他人格格不入。顯著或獨特的五官可能暗示潛在的基因問題,長相一般則代表健康。這也足以解釋為何臉蛋對稱較有吸引力,因為自然的對稱象徵基因好。演化生物學家認為,基因的品質無法用肉眼觀察(第一次約會就要求看對方的基因資料報告,保證不會有第二次),因此會尋求間接的提示。外表年輕、五官對稱和長相普通,暗示其有較高的存活能力,能將好基因傳給後代,換言之,比較可能和他們繁衍後代,多子多孫。
.
長相普通的臉蛋較具吸引力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比較有親切感。熟悉的臉蛋較吸引人,因為五官多半跟我們認識的人有共通點而不顯突兀,與他們在一起令我們安全自在。人強烈偏好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因此除非後天習得的負面連結,否則人通常會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研究顯示,將相片中的人變造成與受試者外貌相近時,往往最容易吸引受試者。其他研究也發現,人通常會與吸引力相當、社經地位類似的人同居和結婚,這種模式被稱為選型交配(Assortative mating),雖說互斥的人會吸引彼此,但更常見的是物以類聚。
.
不過,有些情況是同類但極不可能類聚,那就是一模一樣的人。雖然人會被跟自己相似的人吸引,但也需要某種程度的差異性。挪威研究人員讓受試者看伴侶的相片,但這些相片可能以某種程度混入受試者本人的臉,或者混入某個被評為有吸引力的臉,結果發現當伴侶的臉經過修圖,混入二二%自己的臉時,吸引力程度達到最高,然而提高到三三%時,受試者不再覺得臉蛋吸引人。附帶一提,獨立受試者認為有二二%的臉非常不具吸引力。這種現象似乎有充分的生物學理由:相似的五官會有某種程度的吸引力,但過度相似則會引發完全不同的反應,也是對近親繁殖的強烈反感。
.
當然,異性戀的男女不盡然被彼此相同的五官吸引,不僅男性和女性長得不同,他們也不用相同方式看待彼此。根據吸引力的兩性異形(sexual dimorphism)理論,男性會被陰柔女性吸引,女性會被陽剛男性吸引。以上是經過數百萬則線上交友互動資料、分類廣告和閃電約會的結果,證實所言不假。
.
一般來說,女性確實偏好比自己高三、四英寸的運動型男性(如此一來當女生穿高跟鞋,兩人的身高就差不多);男性通常不在乎女性的身高,對年齡則相當在意,傾向追求年輕、苗條且很有女人味的女性。
.
《富比士》的男性富豪被認為伴侶的選擇較多,他們的妻子平均比自己年輕七歲,第二任妻子平均比自己年輕二十二歲。年輕女性在交友網站及交友應用程式上相當吃香,促使許多較年長且較缺乏吸引力的擇偶者在自己的相片動手腳,在年齡和身體外觀上造假。雖然男性和女性都偏好年輕外表,但男性尤其如此,從演化解釋,男性天生對性比較有興趣,擇偶時比女性更著重代表生育能力的身體指標。
.
--
.
本文摘錄自《#憑什麼相信你?掌握8大影響力特質,增強自身可信度,洞悉他人話語背後的真相》,作者史帝芬.馬汀(Stephen Martin)為哥倫比亞大學商學研究所行為科學的客座教授;約瑟夫.馬克斯(Joseph Marks)為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研究員。
.
在這本具開創性的書中,行為學專家馬汀和馬克斯指出八大特質,說明一個人的外表或財務狀況等看似不相干的小事,為何會影響我們對他們說的話的反應,無論話語內容是字字珠璣或者一派胡言。
.
📖 紙本書 https://bit.ly/37FpcpC
💻 電子書 (未上市)
ℹ️ 本書為 時報出版
.
--
.
他總是謊話連篇,為何人人盡信?
他永遠言行一致,為何人人不信?
.
為何我們這麼容易相信有自信的繡花枕頭?
為何腦袋裡有料的專家經常不被當一回事?
為何有些人看似可信,而有些人天生一副不可靠的樣子,即使他們說的是同一回事?
.
決定是否該聽信某人時,我們會仔細衡量他的話語和論點。但事實是,我們總是重視發言者「本身」勝過他的話語或論點。
.
比起對的「說話內容」,對的「外表」和「聲音」往往更具說服力。
.
◎運動選手被分配到紅色隊服時,獲勝機會竟高於藍色?
◎身高較高的人,平均年收入竟然多於身高較矮的同事?
◎陪審團對於五官較有吸引力的重罪犯,判決竟然比較輕?
◎願意跟在穿西裝的人後面闖紅燈的行人,居然是穿牛仔褲時的三倍?
◎籃球員會把球傳給身價最高或最知名的隊員,卻不是給當下表現最優異的隊員?
.
傳訊者的哪些特質對我們的影響最大?在我們決定該聽誰的話、該相信誰的時候,哪些訊息是最重要的?我們能怎麼做,才能更敏銳地察覺這些效應的潛在暗示?在本書裡,都做了詳盡而全面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