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緬甸大選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於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單則精選>
緬甸11月8日舉行大選,選出全國國家、邦及地區議會共1,171個議席。國務資政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一如外界預期,在選舉中勝出,保持現有權力。這是緬甸第二場民主選舉,共有超過90個政黨參與競逐,但在疫情之下,小黨的競選活動處處受限,而全民盟卻藉執政優勢大量曝光,也招致選舉不公的批評。值得注意的是,緬甸有逾3,700萬人符合投票資格。但據國際組織人權監察(Human Rights Watch)所指,有逾150萬人居住在少數族裔地區的人被剝奪投票權。選舉委員會將問題歸咎於武裝叛亂,但遭批評指是遵從全國民主聯盟的吩咐。被視為是孟加拉移民而不被授予公民權的羅興雅穆斯林,更一如既往沒有投票機會。自2017年緬甸軍方鎮壓羅興亞人以來,有超過74萬人逃到鄰國孟加拉國,但仍有數十萬人生活在若開邦。
據緬甸媒體《伊洛瓦底》(The Irrawaddy)報道,有少數民族政黨指責,選舉委員會取消部分少數民族政黨佔優勢、但實際沒有衝突地區的投票是為了利於民盟選舉。緬甸選舉委員會發言人否認了這項指控。緬甸歷經數十年獨裁和軍政府統治,在2015年進行民主轉型後的首次全國選舉,曾因爭取民主和人權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權鬥士」翁山蘇姬,卻在過去幾年內,因應對羅興雅危機而令國際社會大失所望。2017年,數十萬羅興雅穆斯林在緬甸軍方鎮壓下逃亡,聯合國稱之為種族清洗,但緬甸軍隊說,他們的目標只是武裝叛亂分子。去年底翁山蘇姬親自到國際法庭辯護稱,「我們面對的是國家內部的武裝衝突,是由羅興雅武裝挑起的。」那場令西方失望的出庭辯解,反而凝聚了緬甸人對翁山蘇姬的支持,因為全民盟執政五年來,政績乏善可陳,因此也有人認為翁山蘇姬選擇替軍方辯護,也是為了確保這次大選能繼續執政的策略之一。
{內文}
(緬甸民眾)
翁山蘇姬勝選 民盟勝選
正當美國人大肆慶祝民主黨拜登勝選的同一天,東南亞新興民主國家緬甸。也舉辦了脫離軍事統治以來的第二次大選,這次選舉一共有90個政黨 5千多名候選人,角逐1117個國會與地方議會席次。在平均每日新增1千多例新冠確診病例的威脅下,翁山蘇姬仍堅持「選舉比新冠疫情更重要」,除了從9月中宣布仰光與曼德勒封城,以及遏制疫情傳播的限聚令,投票當天所有人都必須測溫,配戴口罩 面罩才能進入投票所投票。外界分析她之所以堅持舉辦大選,就是為了鞏固民盟的絕對多數優勢。
(街頭小販)
我們這次不知道有哪些政黨,疫情限制了競選活動
根據緬甸憲法,國會1/4席次必須保留給軍方,因此扣除軍方席次後,在緬甸下議院425席中,各黨爭取餘下的315席,至於上議院的217席,各黨競爭161個,全民盟在上屆2015年大選取得壓倒性勝利,上下兩院共贏得390席,這次挾執政優勢,藉防疫宣導曝光候選人,再次取得籌組下屆政府所需的322席以上。
(選民)
我以我們的"夫人"為傲,我是為支持國家而投,藉此支持翁山蘇姬
(YE HTUT/前新聞部長)
最重要的是緬甸人依然愛戴著翁山蘇姬,他們想再給她第二次機會
不過熟悉緬甸政局的專家說,這樣的選舉結果是必然,也是不得不然。
(緬甸專家/LALITA HANWONG)
我認為人們內心深處都知道,全國民主聯盟這個黨和領導人本身,是緬甸民主化的障礙,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也認為全民盟是他們現在最好的選擇,因為你要嘛有全民盟 要嘛有軍隊
相較於翁山蘇姬在國內人氣不墜,國際間對於這位民主鬥士的評價,近年來卻是負評大於讚譽,2019年12月,翁山蘇姬親上火線出現在海牙國際法庭,就2017年軍方是否血腥屠殺羅興雅人公開辯護。
(BBC新聞片段)
曾經全世界都視這位女性,是和平與人權的象徵。今天 這位被視為人權燈塔的人,為了犯下種族屠殺罪的人辯護
(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2019.12)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試圖種族滅絕不能是唯一假設
這一役讓國際對這位民主女神極度失望,卻成功重振了翁山蘇姬在國內的聲望,因為從2016年實質執政以來,全民盟的政績其實乏善可陳,為了挽回流失的民心,翁山蘇姬在羅興雅問題上,選擇站位緬甸的"主流民意",2020年的緬甸大選,共有超過3700萬的合格選民,其中包括了500萬名首投族,而就在選前一個月,緬甸當局取消了受種族衝突影響的省邦投票,也包括以羅興雅人居多的若開邦大部分地區。
(CNA新聞片段)
他今年18歲,在緬甸今年的選舉中是合格選民,是緬甸的合格選民,但Sawyeddollah卻不能投票,只因為他是羅興雅人,awyeddollah2017年從故鄉若開邦逃離到孟加拉,就在緬甸軍方殘酷鎮壓羅興雅人之後
(Sawyeddollah/羅興雅人)
18歲意味著我已經合法,可以首次行使投票權,但我非常沮喪,因為政府禁止羅興雅人投票,包括我在內就因我是羅興雅人,如果有任何候選人要統治我們,統治我們的國家,選舉是我們的權力 我們的義務,依照我們的利益去選出管治我們的人,很不幸的我們沒有這個權力。大約有100萬名羅興雅人住在孟加拉的難民營,緬甸政府不認為他們是公民,不承認他們的種族,而是把他們視為孟加拉人,部分羅興雅人致函給緬甸政府,也公開呼籲相關單位,希望能重新考慮他們的決定,允許他們投票,然而政府的決定毫無所動,甚至羅興雅人想參選 也被拒絕
(Muhammed Nowkhim/羅興雅人)
我出生在緬甸,我是緬甸的公民,我也是緬甸的一份子,假使他們不給我們機會,他們要怎麼解決羅興亞危機,他們根本就沒有要解決的意思,我們不想住在這裡,生活很難,但沒有人傾聽,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國際社會而不是翁山蘇姬
此一決定造成超過150萬人被剝奪選舉權,更令少數民族政黨憤怒,人權觀察組織今年10月譴責這次選舉存在「根本性缺陷」,在一份報告中該組織譴責了緬甸當局,將羅興雅等少數族裔排除在投票之外,在投票前對政府批評人士提起刑事訴訟,以及對於媒體報道內容的限制等方面,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選前也呼籲緬甸進行「和平有序和可信」的大選,它希望這可能讓難民得以「安全和有尊嚴地」返回家園,不過觀察人士認為,遣返羅興亞人並不是緬甸的當務之急。
(Bertil Lintner/緬甸政治觀察家)
多數對羅興雅人的攻擊根本毫無同情,印度的老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緬甸的政治遊戲和政治聯盟,這在幾年前可能沒有人想到,直到大屠殺發生前,翁山蘇姬都還是西方媒體眼中的甜心,被貼上民主標籤,大家都愛她,但羅興雅危機改變了一切
(CNA新聞片段)
去年只有不到3000名難民返回家園,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自願並冒著生命危險,為難民返回緬甸創造了有利和安全的環境,協助組織說,政府必須先制定一項處理難民的政策
(Sally Thompson/邊境聯合執行主任)
緬甸沒有難民政策,也沒有關於難民返回的中央政策,因此儘管我們看到人們回鄉,但大多數人都回到農村務農,鄰近地區能謀生的機會卻很少
翁山蘇姬2012年結束軟禁生涯後,離開緬甸出訪首站就是泰緬邊境的美拉難民營,當時她說,她瞭解難民的處境,希望能讓國家變得和平繁榮,讓他們早日回家,但令外界失望的是,真的戴上了權力的桂冠之後,翁山蘇姬卻不再以過去的標準,看待國內少數民族衝突的問題
(YE HTUT/前新聞部長)
我們將翁山蘇姬視為魅力非凡的領袖,但我們不應該認為她能解決緬甸所有問題
從經濟 到修憲再到解決少數民族衝突,擺在翁山蘇姬眼前的挑戰依然艱鉅,而這一任的成敗,也將左右世人日後對這位民主鬥士的評價,緬甸的和平繁榮 真能在她任內實現嗎?
【完整版】2020.11.14《文茜世界周報-亞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rR3270SA4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90後女生由狂買變Low Buy 全身所用護膚化妝品達8成環保:睇古書DIY到開店售賣 90後Kammie平時多在YouTube 頻道「the lesser evil」分享環保生活的訊息。她透露自己以前並不環保,讀書時因為網購方便,每隔一兩天就買一次衣服,每次買三四件,當時她可以連續八星期,甚至一個...
孟加拉移民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東南亞 #緬甸 #宗教信仰 #自由人權 🇲🇲
緬甸全國穆斯林人口大約佔4%,但受到嚴重的歧視。
緬甸新當選的國會議員西圖芒(Sithu Maung):
「我會為所有宗教族群的人工作,特別是那些被歧視、被壓迫或被剝奪人權的人。」
然而,並不是所有緬甸人都能通過此次大選表達意見。
在上個月,緬甸選舉委員會取消了若開邦大部分地區的投票。位於緬甸西部的若開邦長期以來擁有令緬甸政府頭痛的 #羅興亞人 問題,如今還有希望爭取本地人更大自治權而與政府軍作戰的若開軍(Arakan Army),雙方的衝突已導致數十人死亡,數萬人流離失所。
如今,若開人的投票被大量取消,而被視為是 #孟加拉移民 而不被授予公民權的羅興亞穆斯林,更一如既往沒有投票機會。自2017年緬甸軍方鎮壓羅興亞人以來,有超過74萬人逃到鄰國孟加拉國,但仍有數十萬人生活在若開邦。
孟加拉移民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刷存在感 #種族歧視
自從疫情爆發以後就消失了一段時間,因為疫情的關係,工作變得很忙碌,幾乎也沒什麼時間來寫東寫西。
最近工作告一段落,終於可以關心一下外面的世界,尤其這幾天好像發生了很多世界大事。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大家就一直關切種族歧視的事情,問說亞洲人會不會被歧視,我自己的感覺是還好,最近美國爆發黑人歧視的問題。一直以來黑人在歐美被歧視其實滿嚴重的,雖然我自己並沒有親眼目睹到,可是一直以來有聽聞一下歧視的事情。
身為工程師,也可以很常發現,黑人的比例很少,可是工程師並不是一個一定需要學歷才可以做的工作。所以說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黑人工程師的比例跟女性工程師一樣稀少?
有一次跟公司一個黑人工程師一起進行Culture Fit的面試,我們談到自己背景文化的問題,他認為其實除了歧視以外,本身他們的文化也是一個問題。
當然文化這個部分牽扯到很多層面,例如是因為歷史淵源所導致今日在英國的黑人教育是那樣,還是因為生活環境窘迫。當然也有很些人可能是有錢的黑人移民到英國,這個就是另一個議題了。
另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在劍橋,你幾乎也不太會看到黑人在路上,是連走在路上都可以強烈感受到,只有白人跟亞洲人。
另外,刻板印象造成的歧視也是屢見不鮮。例如以前印度裔的英國同事提到小時候被學校老師歧視,被誣陷偷錢,可是他家明明很有錢,老師還是一直覺得他很窮。而且他唸的是劍橋的公立學校,理論上是很好的學校,為什麼還會出現這種問題?
其實來英國以後,也可以時常看到很多亞洲人對於黑人歧視的問題,像是租屋版常有那種“白人富人區”貼文,所以白人富人區是什麼,難道有黑人窮人區嗎?也有些人會說,黑人就是怎樣怎樣,或是說覺得黑人都很危險之類的,或者會開玩笑說,連黑人都怎樣怎樣了。
我依稀記得有一天我的一個英國朋友說過,在他眼裡看不見種族或者國籍,他認識一個人,那個人就是那個人。我知道這個很難,也很難改變我們被教育出來的思考模式,即使我知道那樣不對,可是剛來英國的時候,真的會下意識地被以前台灣的社會教育洗腦,會有一種害怕黑人的感覺,也會下意識覺得白人是不是就比較親切。
我記得我在杜倫有一個很好的黑人朋友,他平常都不笑,他說反正大家都會害怕他,因為他很可怕。可是他其實很善良,像是他想成為Vegan因為他喜歡動物,然後他平常也會觀察野生動物,昆蟲之類的。他爸媽那一代是從聖露西亞移民來的,但他是在英國出生長大,他說他其實有回去過聖露西亞一陣子,但那邊的人也只把他當成觀光客,雖然他們都很友善,但同時也是想著怎麼賺他的錢,不會把他當成聖露西亞人。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是否也是這樣的矛盾,好像待在英國很久,回台灣就會被說要濫用健保之類的,或者被當成外國人,或者像一些部落客因為小孩國籍問題,被網友們罵翻。或者像一些國外出生長大的人,一回台灣就會被說是外國人,可是如果有出名的人就會被說是台灣之光,所以到底是哪國人?
所以國籍認同跟種族歧視到底有沒有關係,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多半可能有一些關聯。種族歧視說到底就是因為不理解,而會導致一些紛爭。就像在台灣,即使新住民在台灣住了十年二十年,可是台灣人可能還是會覺得他們是外國人,也因為本來的刻板印象,而導致歧視。
同樣的,到底那些移民在英國人眼裡是英國人還是非英國人?倫敦也有一些地區就都是固定居民聚集,例如有些地方都是孟加拉移民,有些地方都是因為華裔移民,還有像China Town這樣的地方,是否因為移民們都聚集在一起,而容易無法被理解而被歧視?
不過說到黑人社區的問題,其實也不是他們就想聚集在一起,應該說,可能跟經濟社會狀況有關係。例如他們如果是早期的黑奴世家好了,黑奴解放以後,很多黑奴突然沒有工作,然後世世代代可能就會很貧窮。我不清楚美國,可是在英國世襲制度又很嚴重,所以基本上,你是窮人階級也是很難翻身,尤其是白人自己也是會歧視白人,像是中產階級貴族,歧視農工階級,歧視他們的不只是外表打扮,更多是口音之類的,好像就是你的人品不行的感覺,就有一種,上流社會不歡迎你這種次等人。
雖然說現在可能是已經改善很多,但根深柢固造成的一些隔閡已經存在,還有窮人沒辦法受到良好教育,爸媽如果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經濟援助,他們也很難在這個現代社會翻身。這個感覺全世界都差不多了。沒錢的話,也要想辦法靠關係,沒有關係又沒有錢,自己也不是超級有天份的話,好像真的很難翻身,除非突然中樂透之類的。
這次的疫情,除了衝擊大人,也很多小孩因為無法去上學而挨餓,因為英國有很多小孩,家裡窮到沒飯吃,都是靠去學校吃免費的飯度日。當然家裡窮到沒飯吃有可能是,爸媽把錢都花掉,像是爸媽吸毒賭博都有可能,或者是年輕小爸媽,不小心有小孩也不想照顧,只想玩樂,這種事情在台灣也是有的。
只是在台灣的話,種族歧視是比較沒有這麼嚴重,因為大多數的人都還是漢人,原住民或者新住民們也還算少數,所以他們能為自己爭取的權益也有限,並且因為數量少,也可能比較會被忽視,也不可能突然爆發像美國這麼大規模的抗議示威,全台灣所有的原住民+新住民的人數可能也沒有倫敦所有的黑人比例多。
總之,我原本是想上來刷一下存在感,順便聊聊工程師的一些心路歷程,沒想到變成探討種族歧視的問題.......
孟加拉移民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90後女生由狂買變Low Buy 全身所用護膚化妝品達8成環保:睇古書DIY到開店售賣
90後Kammie平時多在YouTube 頻道「the lesser evil」分享環保生活的訊息。她透露自己以前並不環保,讀書時因為網購方便,每隔一兩天就買一次衣服,每次買三四件,當時她可以連續八星期,甚至一個學期不用洗衣服。
後來Kammie看了一部紀錄片《The True Cost》,讓她知道原來時裝業對環境及勞工權益有很深的影響,「牛仔褲在染色過程中,要用到漂白水和重金屬,加上成本問題,大部份都在落後國家製造,但他們沒有環境保護政策,會將廢物排放到大自然,工人亦沒有勞工權益,容易遭剝削。其中一個案例在孟加拉,很多女工在危樓趕製定單,最後工廠倒塌,很多女工失去性命。於是我便想,是否值得為了一件衣服,犧牲落後國家的環境及人命呢?」自此她開始注重環保議題,反思自己平日的購買習慣。
在環保議題上,Kammie認為最重要是環境公義,「地球上的資源要用得其所,製造一件衣服時,不可以剝削周邊的人和動物的權益,同時也保護勞工,這幾點十分重要。」Kammie現時也會買衣服,但每買一件衣服前都考慮很久,更會找尋環保品牌購買。她笑言:「現在買衣服好像選黃藍店一樣,會了解牌子背後理念,亦會更珍惜每一件衣服。」例如Unspun這個品牌的牛仔褲,會利用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的棉花,製作時用少很多水,可以減少水污染。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環保 #購物狂 #純素 #化妝品 #裸買 #網購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孟加拉移民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身由金色和黑色斑紋構成的豹紋,是孟加拉豹貓最明顯的特徵。但其實這款貓與真正的豹沒有關係。擁有豹紋的背後,是因為牠們的祖先是來自印度孟加拉灣附近的亞洲野生豹紋貓。而在1963年,一位美國遺傳學家將亞洲野生豹紋貓引到美國與家貓配種,最後在美國出現了第一代的孟加拉貓。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逃走他鄉】BNO移民英國$12,000租三層獨立屋 銀行中層變餐廳侍應 居英權二代:要接受由低做起!(https://youtu.be/FLFGdaKUtPo)
【逃走他鄉】居英港人移民自白:BNO平權千年一見,蘇州過後冇艇搭 (果籽) (https://youtu.be/qMufEfTaJWY)
【遊嚐假期】11兄弟姊妹守40年士多煮海膽粉絲 剩5居民冇水冇電:東平洲係被政府遺忘嘅地方 (https://youtu.be/VrdwKsjMpfA)
【$100廚神挑戰賽】$100煮到幾多個餸?大廚輕鬆煮三餸一湯+糖水 街坊試食反應係... (https://youtu.be/AXNaRvYvlX8)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https://youtu.be/-DjDZdrM1o4)
#野豹 #孟加拉豹貓 #貓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孟加拉移民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詳情請看: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69265/
近日來,除了地中海難民船難之外,東南亞也面臨最大一波難民潮的來襲。東南亞的難民,主要是來自緬甸的羅興亞人與孟加拉人,聯合國統計,自2012年起,已有約12萬的難民偷渡,隨著人數越來越多,周邊的國家更加不願意收容難民,許多移民因缺糧等原因,命喪大海。國際難民組織粗估,目前尚有約8000人,因被拒絕登陸,而滯留海上。
孟加拉的難民,大多是因為國內經濟不振,即便孟加拉與馬來西亞,有勞工輸出協定,雖然孟加拉政府承諾,積極要求更多勞工的輸入,但馬來西亞卻出現反彈聲浪。因此,在貧窮的逼迫之下,許多孟加拉勞工,選擇偷渡的方式,進入他國謀求生路,面對這樣的情況,孟加拉政府則是批評這些移民根本就是神經病。
關鍵評論影音粉絲團開團囉!更多優質影音好內容,趕快按讚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tnl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