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要留給下一代,怎麼樣的土地與環境?🌍
我在宜蘭壯圍長大,小時候走出家門就是稻田、溪流與遠方的山景,大自然的聲音、氣味都再熟悉不過,照片就是學校附近,小時候我常去玩的堤防望出去的景色。來到台北念書後,更加體認這些記憶有多珍貴,也知道,許多都市長大的孩子,對於這片美麗的土地,可能沒有那麼熟悉。
今天是6月5日聯合國「世界環境日」,也稱為「人類的節日」,環境永續是這幾十年來全世界政府與民間夥伴努力的目標,而教育更是重要的起點與支點。
今年是教育部推展 #學校環境教育第三十年,為了讓孩子從小理解環境永續重要,在新課綱中,我們將環境、 海洋、能源列入十九項重點議題中,也推動向山、向海致敬的課程與戶外教育;在校園裡,我們結合學校空地、綠能產業,設置太陽能光電球場讓校園自發綠電。為了接軌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項重大議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與永續治理,教育部與大學也推出永續發展目標手冊。
透過教育,希望能陪伴孩子更親近我們生活的土地與環境,進而了解、關注、行動,讓環境永續能在校園與教育中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透過假日淨山淨灘、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一同響應,邀請大家一起為更美麗的台灣與永續的世界而努力。
#世界環境日
#WorldEnvironmentDay
#SDGsForSchool
#了解關注行動
#宜蘭勁美
#歡迎大家跟我分享家鄉或台灣美照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墨#水墨畫家#藝術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想要跟分享關於我的一些創作的故事,跟一些想法的分享。 我是一個南部的小孩,從小也不算是品學兼優,直到國中才有機會接觸美術,然後從此一路到現在,那我學畫的過程,其實開始我也沒有立志要當畫家,或是一個藝術家,而是在偶然的機緣碰觸這樣的一個技能或行業,然後才...
學校環境教育第三十年 在 潘文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我們想要留給下一代,怎麼樣的土地與環境?🌍
我在宜蘭壯圍長大,小時候走出家門就是稻田、溪流與遠方的山景,大自然的聲音、氣味都再熟悉不過,照片就是學校附近,小時候我常去玩的堤防望出去的景色。來到台北念書後,更加體認這些記憶有多珍貴,也知道,許多都市長大的孩子,對於這片美麗的土地,可能沒有那麼熟悉。
今天是6月5日聯合國「世界環境日」,也稱為「人類的節日」,環境永續是這幾十年來全世界政府與民間夥伴努力的目標,而教育更是重要的起點與支點。
今年是教育部推展 #學校環境教育第三十年,為了讓孩子從小理解環境永續重要,在新課綱中,我們將環境、 海洋、能源列入十九項重點議題中,也推動向山、向海致敬的課程與戶外教育;在校園裡,我們結合學校空地、綠能產業,設置太陽能光電球場讓校園自發綠電。為了接軌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項重大議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與永續治理,教育部與大學也推出永續發展目標手冊。
透過教育,希望能陪伴孩子更親近我們生活的土地與環境,進而了解、關注、行動,讓環境永續能在校園與教育中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透過假日淨山淨灘、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一同響應,邀請大家一起為更美麗的台灣與永續的世界而努力。
#世界環境日
#WorldEnvironmentDay
#SDGsForSchool
#了解關注行動
#宜蘭勁美
#歡迎大家跟我分享家鄉或台灣美照
學校環境教育第三十年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水墨#水墨畫家#藝術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想要跟分享關於我的一些創作的故事,跟一些想法的分享。
我是一個南部的小孩,從小也不算是品學兼優,直到國中才有機會接觸美術,然後從此一路到現在,那我學畫的過程,其實開始我也沒有立志要當畫家,或是一個藝術家,而是在偶然的機緣碰觸這樣的一個技能或行業,然後才一路走過來。
最重要的選擇在大學的時候,其實當時是考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那時稱為國立藝術學院,它是一個五年制的學校,也真正接觸所謂專業的一個術科的訓練,或是相關美術的一個薰陶,也有機會去接觸類似像戲劇音樂舞蹈這樣科系的同學。
北藝大那段時間,算是我比較受正統的一個美術教育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個五年的時間,其實大一上學期也是玩瘋了,然後跑夜店或是交女朋友,到了大一下學期才覺得說要奮發向上,也選擇了以水墨為主修的課目,一路這樣子努力的專研。
然後大四的時候,讀一些關於美術史的課程,包括佛教包括器物玉器青銅器等等,充實自己相關一些知識,後來這個畢業之後就到復興商工任教,後來又報考研究所,也順利考取,念研究所的時候從事墨與黑的研究,所以先從自製的黑色顏料或是墨開始著手。
大概唸了三年的時間終於順利畢業,畢業之後也有機會成為一個專職的藝術家,但是當時的環境並不是那麼的友善,對於年輕的藝術家來說,還是以教職為主,然後這段時間也大概停頓了四年沒有所謂的創作,因為那時候其實內心在思考我真的適合當畫家嗎?畫家這個工作所要面對或是所要挑戰的我有辦法勝任嗎?所以在那四年中,雖然有教畫,個人創作是停頓的,也在這之中去研究了台灣龍柱,去認識台灣文化。
四年之後,整個環境在改變,然後藝術的市場也開始蓬勃發展,尤其是水墨,所以又回到了水墨的創作,想說應該還有一點東西可以畫,自己可以去發展吧!
可是這段時間其實是最挫折的,太久沒有創作,整個觀念或手感都已經有點生疏,前一年真的很辛苦,基本上假日都沒有在出去的,除了教學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裡畫畫,很辛苦了大概磨了很久才終於慢慢開竅,手感也才慢慢回來,到了第三年還是第四年才有點開花結果,也順利跟畫廊簽約,成為所謂的專職藝術家,所以真正成為專職藝術家應該是45歲左右,之前的一些過程,說起來也很漫長。
在台灣當藝術家其實不太容易,因為台灣的市場畢竟很小,要能成為一個以畫畫為生的一個行業,其實不太容易,那個競爭也非常的激烈,挑戰也非常的巨大。以前曾經去過黃山,看到造型奇特的山型,雲霧飄渺,非常的漂亮,心裡也想黃山非常適合入畫,可是回來也沒有太多的相關作品,後來想想畢竟自己身為台灣人,可能還是要以家鄉的風貌風土為主,如果畫黃山,我大概也贏不了黃山長年生活在那裡的畫家,我就一直以台灣的山水或是風景作為主要的創作主軸,一開始是畫陽明山或是九份一帶的芒草感覺,那種所謂的荒蕪感跟我從一個南部小孩到台北那種感覺,有點貼近,在一個陌生環境謀求生存,自己就像小草一樣,在那邊為了佔有一席之地,或是為了可以生存下去,而不斷的奮進不斷的努力。
後來開始創作所謂的抽象山水,也畫過一陣子,然後也畫過海景,因為當時覺得身在台灣,如果對海洋藍色世界不是那麼熟悉,感覺上好像對於台灣文化的特質,了解好像是一知半解,所以那時候就開始到處坐船,然後去澎湖,去目斗嶼,去七美,去沖繩,到處了解所謂的海洋文化到底是什麼,一個海島它會形成什麼樣的文化特質,那我想一個海島文化大概就是求新求變,畢竟市場很小所以彼此的競爭非常激烈,也願意接受很多新的文化,所以求新求變在這個島國裡面,可以想見是一個很常態的事情,所以當一個畫風出來之後,大概三五年就被消耗掉,以前一個畫家可以二三十年,畫一套東西而屹立不搖,在台灣這個環境其實非常的困難,它不太能讓你有這樣的空間,因為變化太快,然後新的知識,新的潮流,新的流行,不斷的輸入,你很難去抵抗,你也很難去改變。
另外島國文化也有一個特質,它容易受到其他大國文化的影響,譬如說台灣不可否認曾經受到中國日本美國文化的影響,在這麼多元的一個文化的影響之下,你的作品如果太單一偏向某種文化的特質,可能也很難引起共鳴,畢竟它是一個多元性的狀態,所以你的作品也可能必須要用更不同的面貌來處理。
水墨對我來說,可能就不是單一選擇的材料,因為水墨它可以發展的空間,已經被名家大家所開發殆盡,必須要重新透過新的材質,來找到一種可能是屬於自己的方向,或是使用的方法,這樣你才有辦法脫穎而出。
那另外呢?有一點叛逆是在台灣藝術圈要生存蠻重要的關鍵之一,其實很多藝術家用叛逆或是偏離所謂的正統,營造話題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有點叛逆才是一個畫家成長的最大關鍵,藝術家百依百順,順著古人的想法,順著老師的想法來創作,基本上你也很難跳脫前人或是老師的影子,所以有點叛逆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沒有人的存在,因為可能在傳統水墨有山有水有人有樹,是一個慣性的表現方式,可是這樣的慣性表現方式,是否適合自己?或者是說這樣的畫面是否可以讓作品是完整的?我想這個可能可以商榷。我畫的是一個空無人煙,讓整個自然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因為人為的破壞或是建設,到底是對自然是好是壞?有時候我去中橫我看到了中橫公路,這樣穿越所謂的太魯閣峽谷,如過這些道路都不存在於這裡的時候,當然也有可能我們看不到中橫太魯閣的奇山美景,但是這樣的建設到底是好是壞,有時真的很難去想像。後來我畫了太魯閣,就把它畫在雲霧飄渺之間,讓它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也許這樣才是最貼近於我所想的一個世界。
藝術很好玩,有很多可能性或是可以調整的地方,也隨著畫家的心境或是想法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我不能說自己是非常的成功,但是我盡力的把它畫好每一件作品,也希望每一件作品都是嘔心瀝血,花費相當多的時間的醞釀,跟與它培養感情,然後讓自己的作品可以完成。
創作其實是孤獨的,很多時候都只能專心面對自己的作品,旁人或是都很難給你協助或是幫忙,只有當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作品時候,你的作品也會告訴別人你在想什麼,或是你的作品才會具有生命力,太風花雪月或是太浮動的一個狀態,其實都很難把作品畫好,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裡工作。
當然偶爾還是要去補充一點或是吸收一些靈感,或是一些養分,出去拍照是我比較習慣的動作,當場寫生對我來說,壓力太大,我也沒有辦法真正靜下好好的畫一件作品,所以我是不會帶畫筆畫紙出去外面寫生,通常還是在家裡處理我的作品。
很高興可以分享一些我的生活,或是我的一些藝術的想法,還有我學習藝術的過程,今天就聊到這裡囉,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跟各位談談其他的部分。
The video I’m sharing today is to introduce my process of learning painting and provide some opin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aiwan’s marine culture and how to be a painter of ink . The background pictures and videos are all recorded by me. Friends are welcome to watch.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水墨 #水墨画 #水墨畫 #水墨画家 #水墨画の世界 #水墨創作 #台灣水墨 #台灣水墨畫家 #東方媒材 #美術 #艺術 #芸術
學校環境教育第三十年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水資源保育』作為主題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除了運轉中的公館淨水場外,更包括日治時期新建全臺供水量最高之自來水設施-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及戰後新建的渾水抽水站等古蹟建築,還有免費開放的水資源教育館、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精心研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水資源教案。
該園區最大的亮點,就是自來水博物館的建築,是很多結婚新人拍婚紗照必取景的地方。
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學校環境教育第三十年 在 殿下在香港-香港在世界 (Hong Kong in the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個專為廣東話為母語人士而設的廣東話課程】
➜更多內容: www.cantonesecollege.com/course
讓廣東話發揚光大!
學了英文二十年也學不好,究竟是為什麼?
-------------
很多人學了差不多二十年英文,雖然會聽說讀寫,但是經常詞不達意錯處多,口音奇怪 詞彙缺乏 ,雖然去旅行用英文,或者認識朋友時絕對足夠,但是以一個學了二十年英文的人來說,成效是不是太過低呢?這是單單個人的問題,還是一直以來我們學習語言的方式,有根本性的缺陷呢?
第一:學語言動機
學習語言說到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使用起來跟別人溝通,但是為什麼我們學習英文,變成單單一個科目?
在我們能真正使用它,用這個字母拼湊成一些,我們想表達的意思,而傳達給別人之前,所有語言都是沒有意義的符號。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學校的語言教育,引導了錯誤的學習動機,不是為了使用地學習語言,注定是失敗的。
第二:學習方式
不知道由什麼時候開始,很多學校把語言教育包裝成一種,非常悶的東西。
學語言一定會經歷非常悶的時期,首先你要記字母記生字,都是非常之悶的,之後隨著你掌握的句子詞彙越多,你可以表達的內容情感就越豐富,可以交流的話題,認識的外地朋友就會越多。透過這個進展,不停獲得成功感同滿足感。但是我們的學校教育是怎樣呢,隨著你掌握的句子詞彙越多,你的功課就越多,你要完成的內容就越艱深,寫的字數就越多。整個中學生涯的英文課,你還記得你學過些什麼嗎,你是得到過滿足感,從而推動你不斷學習。
第三:語言環境
後天的語言環境出現問題。我們在中小學每天45分鐘的英文課,好運的話讀英文學校,每天接觸英文的時間或許不會少於2小時。但是如果處於發音不良 用詞不當,文法錯誤的語言環境之中⋯⋯良好的語言環境只有幾種途徑,跟以英文為母語的外國人談話,收看英文電影劇集,閱讀報章書藉,跟英文訓練有素的本地人學習。
一位教育人士分享說,有些小朋友沒經過特別培養,也能說出不錯的口音,到了小學英文一直考出不錯的成績,原因原來在於他們接受教育前,已經很喜歡英文台的卡通片,在受到盡是發音錯誤 ,語感英文不當的洗禮之前,就把浸淫在最正宗的英文環境中,在考試他見到的詞彙句子,就好像見到自己的朋友一樣,從小認識到大。原來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營造了不錯的語言環境。
-------------
劉殿下の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yuDenka/
-------------
殿下推薦的廣東話Youtuber!!:
點點dimdim
屎萊姆的3次元
Hein Cream 海恩奶油
HuhuuuTV /廣東話教學
Mira's Garden
疯粤CrazyCanton
頴珊頻道 | The Wingshantsui Channel
MtzCherry
Learn Cantonese with CantoneseClass101.comDandan Chen
にんじんレイ
ようき楽園 / 玉其樂園 - マカオと広東語
CarlosDouh
我は何しに香港へ? Why did I come to HK ?
-------------
關鍵詞:
英文學不好,學校英文,教育問題,學習英文,詞不達意,學校教育,學習語言動機,學習方式,語言環境,後天努力,英文科,英文課,語言教育,良好語言環境,英文教育,英文教材,英文練習,使用英文,英語學不好,英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