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妞評電影 《美好拾光公司》(La Belle Epoque)── 別忘了當初一同展開旅程的人
(網頁好讀版:https://bit.ly/3d9u9XN)
「如果時間倒流,你想回到哪一天?」電影海報以這樣的字句宣傳著,不禁讓人想到時間迴圈題材的始祖電影《今天暫時停止》,那永遠的2月2日──土撥鼠日;試圖改變過去,都無法獲得完美結局的《蝴蝶效應》;或是讓人學會珍惜當下的《真愛每一天》。電影用了不同的故事告訴人們:「我們只活一次。」聽了不上數十次的話,像是聽膩心靈雞湯般的人生大道理,而人卻還是愛看這類型的電影,因為人都有遺憾,於是試圖在虛幻裡找回遺失的時光。《美好拾光公司》再次以倒轉時空為題材,可這次倒轉時空的手法卻是真實的,搭建起回憶中的場景,連當時的人物都找了真人演出打造只屬於那獨特時光的佈景。
故事起於一對結縭幾十年的老夫妻,說話不斷諷刺丈夫的妻子,總是在抱怨生活的丈夫;喜歡追求新潮流的妻子,沉溺在舊時光的丈夫,想不透個性如此迥異的兩人為何會走在一起。面對生活失意的丈夫決定接受「美好拾光公司」提供的客製化神祕體驗,回到人生最愛的1974年。當工作人員問為什麼是這個如此確切的時間地點,而維多眼裡閃著光回答:「因為1974年5月16日在里昂的這間酒吧,我遇到了人生摯愛。是她帶我走入人群,是她點亮了我的生活。」當記憶中留著一頭紅髮的女孩走到他隔壁桌坐下,嗆罵著開口閉口都唱著同首難聽情歌的男子,男子離開後,維多和獨自坐在隔壁桌的她開始搭話,不如命中注定般的相遇,卻是兩人最難忘的回憶。耳邊突然傳來Por una Cabeza這首歌曲,高亢沙啞的嗓音將兩人帶回到最初的悸動。
老派的人們總是有著獨特的浪漫,他們可能會因外在環境而有所改變,卻依然念舊,維多或許就是這樣的人,他寧可聽著老唱片,睡前拿一本書入睡,上戲院看電影,不願讓新科技取代那些生活體驗。而反觀妻子瑪麗安娜,她追求新科技,跟上時代的潮流,試圖從這些新穎的體驗中,得到更多生活上的樂趣,獲得所謂的快樂。在這段關係裡,兩人其實都在逃避現況的不愉快,維多沉浸在過往,瑪麗安娜則急於逃出當下。當年他們瘋狂地愛著彼此,而時間卻不留痕跡地帶走那些溫存,如果要探究他們之間究竟錯過了什麼,或是做錯了什麼,怪罪在誰身上似乎都太過於隨便,只能說時間過太快,快到他們無法掌握,曾幾何時還在牙牙學語的兒子也已經成家,不知不覺她跟他已經不如從前相遇時來得年輕動人,維多沉溺過往,不斷地想抓住最美好的時光,而瑪麗安娜則是不願面對年老,追求新鮮感,試圖保留著青春。
「與其追隨你記憶中的她,不如發掘她的哀愁,未知的一切,就從此時此刻開始。我們永遠無法將人們改寫成我們喜歡的樣子,我們無法掌控一切,我們必須接受失望、批評、一成不變、風光不再,否則永遠走不下去。」飾演年輕妻子的女演員對維多這麼說。維多回不去最美的回憶,是時間流逝過的證明,他們無可救藥地愛著彼此、恨之入骨地憎恨過彼此,正是經歷過這些的幾十年,才會知道一直在的人才是最愛,而眼前這個人是再多回憶、再多新鮮感都換不來的。
最後兩人在酒吧重溫那段時光,眼裡的彼此已年老,卻還是兩人記憶裡最魔幻的那個人,開放式結尾是維多繼續沉溺在回憶,還是下定決心繼續走的買單,無人知曉真正答案,就像電影裡安排的另一對年輕情侶,他們從這對老夫妻中究竟看到了什麼,也無人知曉,而愛就是如此吧,無法掌握,永遠說不準,但永遠不變的那個人,就足以代表永恆。
CATCHPLAY
#美好拾光公司 #LaBelleEpoque
#丹尼爾奧圖 #吉翁卡列 #芬妮亞當 #朵莉亞緹莉兒
安娜卡列尼娜好讀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末抽獎贈書活動】【雙薪家庭進化論】
💌說在前頭,我愛死《雙薪家庭進化論》這本書了。作者訪談上百對伴侶充滿人性溫暖與掙扎的故事,挑戰並顛覆一般人對雙薪家庭「#愛情工作難兩全」的舊觀念,透過廣泛多元的分析與歸納,說明雙薪伴侶該如何面對這些轉變、解決共同的課題、成就彼此的人生。
💑歡迎分享給身邊需要這封情書的伴侶朋友們
📝閱讀筆記:https://readingoutpost.com/couples-that-work/
【這本書在說什麼?】
在傳統的社會觀念中,總認為夫妻之間的工作成就與家庭生活,是一場零和遊戲:「不是你贏、就是我輸」。然而,這本書否定了這種過時的看法,而且試著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建構我們的人生,讓兩個人都事業成功、愛情圓滿?」
《雙薪家庭進化論》的作者是組織行為學教授珍妮佛.彼崔格里利(Jennifer Petriglieri),她主要研究自我認同、領導力、職涯發展,也很享受自己與丈夫吉安皮耶羅共同經營的雙薪家庭生活。他們也曾面臨艱難的挑戰,共同面對並蛻變成現在的模樣。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Couples That Work」,指的是一種「行得通的雙薪伴侶」模式。珍妮佛在書中反覆提及「work」這個字,指的不只是「工作」本身,而是夫妻為了順利度過轉變(包含掙扎期)所做的一切「努力」(無法度過的則分道揚鑣或彼此怨懟)。
珍妮佛訪談身處人生不同階段的伴侶,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說明,如何讓彼此的工作更具意義、感情更加圓滿。至於該做出哪些努力?她說:「關鍵不在於你們做了些什麼,而在於你們如何做這件事。」讀完這本書,你會懂得「如何」。
【這本書的研究、訪談與分析手法】
本書的訪談內容十分豐富且紮實。總共有113對雙薪夫妻受訪,76對處於第一段感情、37對處於第二、三段。受訪年齡介於26~63歲,來自32個國家(35%北美洲、40%歐洲、25%其他地區)。其中102對是異性戀,11對是同性戀。60%私人企業、40%則任學術、公職或其他機構。
珍妮佛引用俄國哲學作家列夫.托爾泰斯(Lev Tolstoy)的名言:「一個人若懂得如何工作、如何去愛,他就可以活得很精彩。所以,不但要為自己所愛的人工作,也要熱愛自己的工作。」說明人生真正精彩的樣貌,是工作與愛情兩者並重。
對於婚姻的解讀,列夫.托爾泰斯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寫道:「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幸。」珍妮佛則透過無數的訪談與分析,歸納出雙薪伴侶在一生中會歷經的「三次轉變」,讓我們得以窺見幸福伴侶的相似之處,也會讀到不幸伴侶的各種境遇。
【雙薪夫妻必經的三次轉變】
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在《挺身而進》這本書說道:「你做出最重大的職涯選擇,就是決定自己的結婚對象。」這個說法或許已經贏得許多掌聲與認同,但珍妮佛將進一步探討,做出這個抉擇之後將面臨的各種狀況。
珍妮佛的研究發現,雙薪夫妻從開始交往到退休,總共會歷經三次轉變,每次轉變都會歷經新的問題與挑戰,帶來不同的憂慮,以及嶄新的相處模式。以下是三種轉變的起因:
第一次轉變通常發生在蜜月期過後:來自於工作或個人生活中的大事,例如搬到其他地方居住、被升職或解僱、孩子剛出生、必須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或是家人的健康問題等。讓原本獨立的兩個人,必須彼此互相依賴。
第二次轉變通常發生在中年的危機:來自於我們的內心世界,它們以「存在問題」的形式呈現,使我們懷疑,自己過的究竟是誰的人生。夫妻不再迎合他人的要求與期待,必須思考他們想從工作、親密關係中獲得什麼。
第三次轉變通常發生在老年空巢期:來自於孩子終於離巢去求學、工作後,夫妻在家庭的角色發生轉換,這樣的角色轉換導致自我認同喪失,進而產生空虛感;這時候我們會思考,該如何運用剩下的時間和精力。
這些可預期的轉變,夫妻必須共同面對,透過坦率的溝通、相互的支持,去回答這些轉變產生的三個人生課題:「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課題1.蜜月期過後: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
首先,珍妮佛提出最重要的溝通方法「共同協商」,她發現:「能成就彼此的夫妻會慎重地做出決定——他們彼此坦誠、相互溝通,而不是其中一方含蓄地給予暗示。」真正的夫妻生活都是從分享彼此的價值觀、底限與恐懼時才開始。
其次,是夫妻雙方怎麼分擔傳統「妻子」的角色。研究顯示,男性與女性都高估自己負擔家務的比例。女性認為她們包辦了大部分的家務,男性則認為,家務是由兩人平均分攤。實際上,一般男性每週做16小時的家事,女性則是26小時。
兩人的關係之所以變得緊張,幾乎都是因為分工不明確,而不是不均。對於如何分擔家務的討論,有五個具體步驟:(1) 列出所有的家務工作、(2) 我們可以不用做哪些事?(3) 我想負責什麼工作?(4) 我們可以外包哪些事?(5) 我們要如何分攤其餘的工作?
最後,討論並選定一種工作順位模式:(1) 主要、次要模式,(2) 輪流模式,(3) 雙重主要模式。三種模式都能造就圓滿的伴侶關係,前提是彼此坦率、明確地溝通,並根據真正的感受、需求、渴望與恐懼,一起做出決定。
【課題2.中年的危機: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為了解決中年危機碰到的「存在問題」,夫妻必須建立兩個重要的心態。第一個是「成長心態」,意即:(1) 捨棄「對的人」這樣的觀念、(2) 對另一伴的努力表示感謝、(3) 不要把挑戰都當成壞事、(4) 重視過程勝過結果、(5) 一起慶祝你們的成長。
第二個是「安全堡壘心態」,鼓勵對方勇於探索與冒險,同時在挑戰的過程中,提供對方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彼此才能發展成完整的個體。具體做法是:(1) 鼓勵對方進行探索、(2) 避免過度干涉、(3) 給予情感支持。
珍妮佛發現,那些順利度過第二次轉變的夫妻,從一開始就讓彼此參與思考的過程。這不代表他們都一起思考,也不代表沒有其他人參與,或者他們沒有留時間給自己。
這意味著他們會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直接展開新的生涯。他們也許會捨棄舊有的生活方式,但他們會一起找出新的模式。
【課題3.老年空巢期: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此時的夫妻,進入職涯高原期、身體狀況不若以往、孩子(如果有的話)也離開了這個家。早上醒來,發現最初愛上的那個人已經變得截然不同。這種境況,會刺激彼此開始思考:「現在我是誰?」、「我想在有生之年變成什麼樣的人?」
珍妮佛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夫妻倆再次成為「探索者」。就像孩子一樣,他們對自己、對周遭的人,以及對這個世界都充滿好奇。他們很少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總是會問「為什麼?」無論身處任何年紀都能成為探索者,但隨著年紀漸長、責任日漸加重,多數人反而會壓抑自己的好奇心。
當夫妻倆一起成為探索者時,效果更好。當彼此不僅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感到好奇,對另一伴的工作與生活感到好奇時,將開啟強大的能力,一起重獲新生。珍妮佛遇過許多,在此時規劃出新道路的夫妻,這通常都和一起工作或追尋共同興趣有關。
【我最喜歡的婚姻故事:希爾克和謝爾蓋】
希爾克(女)是一位戰地記者,自年輕走遍各地戰區,只有過短暫的戀情,卻一直無法與任何人長久。謝爾蓋(男)是個汙水工程師,有家庭但喜歡前往世界各地解決問題,最後與求安穩固定的前妻分道揚鑣,對工作的熱情也開始消退。
兩人偶然在盧安達相遇後決定廝守終身,定居在雅典郊區的海邊。希爾克說這段感情讓她「開啟心靈的覺知」,開始以更人性的角度撰寫戰區報導。謝爾蓋則重拾工作的活力,說另一半讓他「工作表現變得更好」,他更投入、也更抽離,興趣變得更加廣泛。
珍妮佛分析道:「正因為有了這段感情,他們才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他們並非獨自打拼,而是和另一半一起努力,才能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他們之所以變得更成功,不是因為犧牲了兩人之間的感情,而正是因為這段感情使然。」
一般人都認為,雙薪夫妻能期待的頂多是經由協商與妥協,把對彼此工作的傷害降到最低,並維繫兩人之間的關係。今日雙薪夫妻之所以面臨困境,就是因為我們既想擁有成功的事業,也想擁有圓滿的愛情。然而,我們往往太重視工作,卻忽略對愛情付出的重要性。
【後記】
讀《雙薪家庭進化論》的過程中,這句話尤其觸動我心頭:「多數夫妻之所以在第一次轉變期間辛苦掙扎、極度焦慮,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成為伴侶,他們還是獨立看待自己的工作、人生,以及應負的責任。然而,真正的人生伴侶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依賴。」
回想自己前年擅自決定轉職,在去年分享子彈筆記一文的時候提到:「我跟另一半累積已久的職涯和感情的抉擇問題、疏於溝通與迴避的態度,迎來了感情的最低谷,兩人吵到幾乎要分手。」所幸後來以「我們」的方式重新思考與溝通,才得以順利度過那次的轉變。
珍妮佛在書尾的致謝辭寫下這一段:「我的老公吉安皮耶羅使我深受啟發,開始著手撰寫這本書。他一直支持我、給我建議,也是我的靈感來源。他在我沮喪的時候鼓勵我,在我開心時和我一起慶祝;他晚上經常讀書中的內容讀到很晚,並提供我寶貴的意見。」
最後,她用羨煞眾人的語氣感性地說道:「這本書可能是我寫過最長的一封情書,但它將不會是最後一封。」我認為這本書中的智慧與洞見,值得所有在工作、感情投注大量心力的伴侶好好讀一讀,這是一封寫給所有夫妻文情並茂的真摯情書。
【抽獎辦法】感謝 遠流粉絲團
1、抽出「3本」《雙薪家庭進化論》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對雙薪家庭的看法,例如:「我喜歡一主外、一主內的模式」或「兩人同時打拼事業也能有精彩人生」…等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3/1(日)晚上十二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三名,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3/3(二)晚上十二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雙薪家庭進化論
安娜卡列尼娜好讀 在 好书解读:《安娜·卡列尼娜》 | 作者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好书解读:《 安娜 · 卡列尼娜 》 |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书海拾慧】 ... 265 views 2 years ago #书海拾慧 #每天读本书 #好书解读. Show les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