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卿家族夥伴們~讓我們一起航向愛之旅吧!❤
今天要跟各位分享一件充滿喜樂的事😍,由於近期有粉絲回饋一個訊息,說是因疫情造成許多的社福機構的物資短缺🙁,既然身為玉卿家族的夥伴們當然要發起熱血的行動,我們邀請了一些充滿愛心的企業人士共襄盛舉,現在已募得可觀的物資,在此要謝謝的有 陳章安建築師: 捐贈肉鬆 10斤、洗碗精(2000ml) 22罐、潤髮乳( 1000ml )30罐、洗面乳 30罐°幸福時光居家長照機構: 捐贈臉盆30個。關聖羽球隊與黃鐵釧女士: 捐贈與羽毛球拍與球桶20組°😇
完成了這個小小的募資活動,願這些物資能讓桃園兒少之家的小朋友能感受到,我們的社會還是充滿著愛❤。再次感謝熱心贊助的企業大大~~
#愛心無極限
#感謝愛心企業人士
#助人很開心
#社會充滿溫暖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
安建築3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南韓原子能安全委員會決議將慶州市月城核電廠一號機組永久停機,為繼古里1號機組後,第2座永久關閉的核電廠。(12/24/2019 能源知識庫)
重點摘要:
南韓原子能安全委員會(原安會)於2019年12月24日所召開之第112次會議中決議,贊成南韓慶尚北道慶州市的月城核電廠1號機組作業變更許可,確定將其永久停機,7位委員中有5位同意[1]。月城1號機組成為繼古里1號機組後,南韓第2座永久關閉的核電廠[2]。
月城核電廠反應爐是世界少數的加拿大型重水反應爐(CANada Deuterium Uranium, CANDU),也是南韓第一座加壓重水反應爐。一號機組裝置量為678.683 MW,於1982年底開始運轉,1983年4月商轉[1,3];2至4號機組則分別於1997、1998、1999年開始運轉,裝置容量皆為700MW[3,4]。
月城1號機組原訂30年役期,原安會在2015年決議將月城1號機組延役至2022年,然而韓國水電與核電公司(Korea Hydro & Nuclear Power, KHNP)基於該機組缺乏經濟可行性之理由,在2018年6月決定提前關閉,並於2019年2月申請許可;但因委員間意見分歧,歷經第108、109、111次委員會議後,直至第112次會議才做出決議,確認符合「核能安全法」第21條許可標準,批准月城1號機組作業變更許可、永久停機[5]。
目前引起討論的爭議點之一,在於國民議會質疑KHNP操弄數據,使月城1號機組經濟可行性被低估。因此,為回應2019年9月國民議會提出之要求,監查院(Board of Audit, BAI)需派員審計此案,進行包括現場檢查、意見收集、審計核報告準備、審計核報告審閱、審議和審計核報告執行、披露等流程[6]。審計員已於2019年11月25日至12月20日期間,針對KHNP等3個機構進行現場檢查[7]。依「國民議會法」要求,審計員收到國民議會之請求後需於三個月內向國民議會報告,而此案審計員則要求再延長審計期間2個月,以進行進一步調查,並預計於2020年2月底公布,故也有部份輿論認為原安委員會之決議應待結果公布。原安會則說明,其決議是基於「穩定性(安全性)」而非「經濟性」的考量[1,8]。
另一爭議點在於全國各地2,166位公民對1號機組2015年延役決議提出行政訴訟[9],且在2017年2月,首爾行政法院裁定撤銷延役[10],然而原安會在一週後即提起上訴[11],判決結果預計於2020年2月公布。
評析:
加拿大開發的CANDU加壓重水反應爐之特性為可使用天然非濃縮鈾燃料、不必採用較昂貴之濃縮鈾,使用之鈾燃料亦較輕水反應爐減少30%至40%[14];然而CANDU必需使用重水作為中子減速劑以減少水吸收中子 [14,15, 16],而重水對中子減速效率不及輕水,因此需要更高的減速劑燃料比、更大的核安建築設施,以致發電成本有大部份取決於建築[14]。此外,亦具有核安之風險例如動力脫羈造成圍阻體失效而向環境釋出放射性物質[16]。另由於天然鈾之能量含量較低,故加壓重水反應爐需要更頻繁更換燃料、及產生較多之用過核燃料[17],唯此類用過核燃料中所含核分裂產物密度低於濃縮鈾燃料所產生的量,故產生之熱能較少而得以較緊密儲存。
月城核電廠1號機組是加拿大在南韓缺乏技術的情況下建造的舊型CANDU [18],與新型(裝置量1400 MW、設計壽命60年)相較下,裝置量僅678.683 MW [3]、設計壽命為30年。此外,由於月城1號機組是於1986年車諾比爾核災前建造,因此KNHP為安全性也曾替換與改善舊設備,包括如380壓力管道等主要大型設備[18]。
若將屆役期之核電廠需延役,需證明老舊核電廠之安全性與新核電廠同等安全,才能進行延役[18],包括:KHNP向監管單位申請延役、原安會審核7類文件(如KHNP繳交之週期性安全評估報告),並需依「核安全法執行令(원자력안전법 시행령)」第38條第2款[19]採反映最新操作經驗、研究結果的技術標準來評估系統、結構、設備,以及最新的技術標準評估輻射對環境之影響。然而,在延役審核過程中,對於1號機組並未如對於第2-4號機組採最新之技術標準[9, 18],也因此產生爭議。
月城1號機組提前永久停機除反應出延役審核技術標準之採用、經濟性評估等面向之爭議性,也顯示核電機組涉及的面向、冗長的評估期間、與長期性的影響。此外,用於貯放用過核燃料之乾式貯存場也將在2021年達到飽和,而面臨是否將乾貯場擴建之決策問題[20]。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km.twenergy.org.tw/Data/db_more?id=3715
♡
安建築3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南韓原子能安全委員會決議將慶州市月城核電廠一號機組永久停機,為繼古里1號機組後,第2座永久關閉的核電廠。(12/24/2019 能源知識庫)
重點摘要:
南韓原子能安全委員會(原安會)於2019年12月24日所召開之第112次會議中決議,贊成南韓慶尚北道慶州市的月城核電廠1號機組作業變更許可,確定將其永久停機,7位委員中有5位同意[1]。月城1號機組成為繼古里1號機組後,南韓第2座永久關閉的核電廠[2]。
月城核電廠反應爐是世界少數的加拿大型重水反應爐(CANada Deuterium Uranium, CANDU),也是南韓第一座加壓重水反應爐。一號機組裝置量為678.683 MW,於1982年底開始運轉,1983年4月商轉[1,3];2至4號機組則分別於1997、1998、1999年開始運轉,裝置容量皆為700MW[3,4]。
月城1號機組原訂30年役期,原安會在2015年決議將月城1號機組延役至2022年,然而韓國水電與核電公司(Korea Hydro & Nuclear Power, KHNP)基於該機組缺乏經濟可行性之理由,在2018年6月決定提前關閉,並於2019年2月申請許可;但因委員間意見分歧,歷經第108、109、111次委員會議後,直至第112次會議才做出決議,確認符合「核能安全法」第21條許可標準,批准月城1號機組作業變更許可、永久停機[5]。
目前引起討論的爭議點之一,在於國民議會質疑KHNP操弄數據,使月城1號機組經濟可行性被低估。因此,為回應2019年9月國民議會提出之要求,監查院(Board of Audit, BAI)需派員審計此案,進行包括現場檢查、意見收集、審計核報告準備、審計核報告審閱、審議和審計核報告執行、披露等流程[6]。審計員已於2019年11月25日至12月20日期間,針對KHNP等3個機構進行現場檢查[7]。依「國民議會法」要求,審計員收到國民議會之請求後需於三個月內向國民議會報告,而此案審計員則要求再延長審計期間2個月,以進行進一步調查,並預計於2020年2月底公布,故也有部份輿論認為原安委員會之決議應待結果公布。原安會則說明,其決議是基於「穩定性(安全性)」而非「經濟性」的考量[1,8]。
另一爭議點在於全國各地2,166位公民對1號機組2015年延役決議提出行政訴訟[9],且在2017年2月,首爾行政法院裁定撤銷延役[10],然而原安會在一週後即提起上訴[11],判決結果預計於2020年2月公布。
評析:
加拿大開發的CANDU加壓重水反應爐之特性為可使用天然非濃縮鈾燃料、不必採用較昂貴之濃縮鈾,使用之鈾燃料亦較輕水反應爐減少30%至40%[14];然而CANDU必需使用重水作為中子減速劑以減少水吸收中子 [14,15, 16],而重水對中子減速效率不及輕水,因此需要更高的減速劑燃料比、更大的核安建築設施,以致發電成本有大部份取決於建築[14]。此外,亦具有核安之風險例如動力脫羈造成圍阻體失效而向環境釋出放射性物質[16]。另由於天然鈾之能量含量較低,故加壓重水反應爐需要更頻繁更換燃料、及產生較多之用過核燃料[17],唯此類用過核燃料中所含核分裂產物密度低於濃縮鈾燃料所產生的量,故產生之熱能較少而得以較緊密儲存。
月城核電廠1號機組是加拿大在南韓缺乏技術的情況下建造的舊型CANDU [18],與新型(裝置量1400 MW、設計壽命60年)相較下,裝置量僅678.683 MW [3]、設計壽命為30年。此外,由於月城1號機組是於1986年車諾比爾核災前建造,因此KNHP為安全性也曾替換與改善舊設備,包括如380壓力管道等主要大型設備[18]。
若將屆役期之核電廠需延役,需證明老舊核電廠之安全性與新核電廠同等安全,才能進行延役[18],包括:KHNP向監管單位申請延役、原安會審核7類文件(如KHNP繳交之週期性安全評估報告),並需依「核安全法執行令(원자력안전법 시행령)」第38條第2款[19]採反映最新操作經驗、研究結果的技術標準來評估系統、結構、設備,以及最新的技術標準評估輻射對環境之影響。然而,在延役審核過程中,對於1號機組並未如對於第2-4號機組採最新之技術標準[9, 18],也因此產生爭議。
月城1號機組提前永久停機除反應出延役審核技術標準之採用、經濟性評估等面向之爭議性,也顯示核電機組涉及的面向、冗長的評估期間、與長期性的影響。此外,用於貯放用過核燃料之乾式貯存場也將在2021年達到飽和,而面臨是否將乾貯場擴建之決策問題[20]。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km.twenergy.org.tw/Data/db_more?id=3715
♡
安建築3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聖德肋撒堂區今時服務範圍包括何文田和太子道西等地區。為方便教友參與宗教活動,除了聖德肋撒堂外,堂區更包括以下的教堂和中心:1.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英語:Diocesan Pastoral Centre For the Disabled),位於九龍何文田公主道81號。中心於2003年建立。2..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窩打老道516號(九龍華仁書院)。於1959年建立,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3.聖若瑟小堂(英語:St. Joseph’s Chapel),位於九龍九龍塘義本道8至10號涵碧別墅二座。於1992年屬聖德肋撒堂區。在聖德肋撒堂建成之前,九龍塘區的信徒要參與彌撒就需要前往尖沙咀的玫瑰堂或者牛池灣聖若瑟安老院內的聖堂。而兩處的彌撒禮儀都是由玫瑰堂的神父主持。在1923年時,由於九龍的人口增長,天主教會開始尋找地點去興建一座新的聖堂。在1924年2月11日,一群有影響力的天主教徒寫信予當時的宗座代牧師多敏主教,表示願為新聖堂籌募經費,並促請成立籌備委員會。但不巧的是,師主教卻在數天後,即同年2月20日去世。在師主教於2月24日的追悼會上,布力架先生(Mr. J.P. Braga)重新提出建新堂的計劃。當時的天主教會在柯士甸道已購了一塊土地,但實在太近已有的玫瑰堂了。而同時計劃在深水埗興建的寶血女修會總會院又會附設小堂方便教友,所以,教會的考慮便放了在正發展龐大的屋宇計劃的九龍塘,其時有不少的葡籍家庭被其吸引。1928年11月13日,位於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而積76,500平方呎的第二號土地以底價港幣38,250元出售,為期75年,年租則為港幣526元。結果,師多敏主教的繼任人恩理覺主教的代理人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以底價投得該地。在確定投得該片土地後,恩主教找來自荷蘭的本篤會士格寧神父(Adalbert Gresnigt O.S.B.)籌劃建築事宜。格寧神父的作品除了在美國和巴西等地外,北京的輔仁大學的中國式校舍以及香港黃竹坑的華南總修院的四合院建築也是出自他的設計。恩主教去信當時身在北京的格寧神父,希望他能建一座紀念聖女小德蘭(聖德肋撒)的中國式聖堂。但另一方面,恩主教也在信中表示中國式的設計在香港未必會為人所接受。在1928年11月22日舉行的傳教區議會會議上,決定了聖堂會在1929年1月發動了公開贊助時才動工,並正式選定聖女小德蘭為聖堂主保。在1929年1月25日,格寧神父在不知土地確實面積的情況下寄來了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的初步圖樣。籌款委員會則在同年6月24日發起了募捐,同時,恩主教起先主張的中國式建築如他所料地不太受歡迎,格寧神父於是揉合了其他兩位建築師(A.H. Basto 和 M. Van Wylick)的心思,將聖德肋撒建成一座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其實在1930年代,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經濟經營艱苦,但由於有德若翰神父(Rev. Spada, Giovanni M. PIME)的積極經營,教會方面終於在1931年9月21日與美安建築公司簽約,並隨即開始工程。1932年4月23日,恩主教到臨聖德肋撒堂主持奠基典儀式,並在聖堂中已完成的主要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台彌撒。而於在同年12月18日,恩主教到臨主持了祝聖典禮。在聖誕前夕,艾國安神父(Fr. U. Galbiati)主持了子夜彌撒後,聖德肋撒堂再度封閉以作最後階段的裝修。其後,聖堂正式開幕,第一任主任司鐸為顏思回神父(Rev. GRANELLI, Andrew PIME),為九龍塘區的天主教徒提供彌撒的地點。其後,聖德肋撒堂在1934年升格為準堂區,並於1949年正式升格為堂區。多年來,聖德肋撒堂在崇拜、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都扮演了相當的角色,以致在和靈導神父(Rev. ORLANDO, Carmelo PIME)以及黃德祥神父(Rev. WONG, Tak-Cheung Francis)服務該堂期間,在神職人員間常笑指聖德肋撒堂的主任司鐸為「九龍區主教」。聖德肋撒堂於2007年 慶祝建堂75週年,維修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聖體祭台的全面改建、約12隻玻璃窗重新彩色設計以及主祭台雲石的維修。此外,聖德肋撒堂購入了新製的洗禮池,並於2007年的復活彌撒首次使用。由於聖堂要預留地方以便內部的維修,故於2007年1月至8月暫停開放給舉行婚禮之用。由格寧神父設計的聖德肋撒堂是一座帶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狀成一拉丁十字架,並採用了羅馬式圓勻意念的設計,側廊採用了圓拱為主題。堂內的石柱則是採用科林斯式。頂樑的材料為三合土和鋼筋,但仍採用了中國宮廷建築的方式建成。聖德肋撒堂的鐘樓可說是聖德肋撒堂的標記,但當中的銅鐘在大戰期間被賣掉。不過根據教友的憶述,教堂的鐘聲在1960年代時仍有依時鳴響。聖德肋撒堂共有三塊具有歷史價值的石碑,第一塊位於聖堂右方鐘樓底部,是立於1932年的奠基紀念碑;另一塊石碑則是在祭衣房洗滌聖物去水盆的上方,立於1950年,為了紀念祭衣房的重建,以及紀念聖母升天於同年被宣布為信理。最後的一塊石碑在教堂大門入口的右側,列有捐款建堂的施主,但奇怪的是在石碑的最後一行刻了墨索里尼的名字——這名字與碑上其他施主的名字的字體和嵌鑿方式都不一樣,似是後期加上。對香港教區歷史素有研究的夏其龍神父亦未能找出此名字出現在碑上的因由。聖德肋撒堂除了在祭壇右方供有聖女小德肋撒的聖像外,在祭壇左方亦供有花地瑪聖母的聖像。這聖像是在花地瑪聖母於1917年相傳在花地瑪顯現後第一批從葡萄牙運來的。在聖堂的祭壇之後,聖體櫃之上另有一組雲石製聖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修會聖堂中的聖像的複製品,由聖瑪利書院的學生捐贈。聖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態,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嬰兒耶穌的聖母。在背後的十字架亦有三位小天使向小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聖堂中亦有耶穌聖心、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安多尼、聖猶達、聖大若瑟等的聖像。在聖堂正門的左角圍牆邊亦供有交通的主保聖人——聖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聖像而對著太子道。以前在每年的7月25日舉行汽車祝聖儀式。有些信徒甚至帶了自己的單車來參與。在聖德肋撒堂的外部建有一小屋,是九龍第13旅的童軍所使用的童軍室。在教堂的後方建有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的三層高校舍。此外,在聖德肋撒堂的西面建有九龍明愛中心,於1967年建成。
安建築3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聖約翰座堂St John's Cathedral座落於香港中區花園道4-8號,是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主教座堂。聖約翰座堂於1847年奠基,1849年落成及祝聖,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是本港唯一一片以永久業權形式持有的土地(Freehold)。座堂主要由3幢主樓構成。座堂本身於1847年建成,乃香港較古舊的維多利亞時期哥德式建築物之一。至於副堂則於1924年落成,而辦公樓(即新座)則是1956年加建的。聖約翰座堂的木門是由在香港保衛戰被英軍自行炸沉的添馬艦(HMS Tamar)的艦身木材所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座堂運作陷於癱瘓。1945年,香港重光。何明華會督委任施玉麒先生為會吏及牧師,參與重建座堂,通過舉辦賣物會等方式,有效挽救了座堂已崩潰的財政狀況。座堂是教區中之首堂,因該堂內置有主教座(cathedra)。香港日治時期曾用作日本人俱樂部會所。現時教堂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是受保護的歷史文物,亦是一別具特色的遊客景點。為了避免因冷氣的水氣造成白蟻侵蝕,破壞古物古蹟,座堂沒有冷氣供應。座堂除了有主教專用的座椅、法政牧師及座堂牧師專有的座椅,亦有英國殖民年代遺留下來鑄上英國皇室徽號的會眾座椅,是留給當日港督或英國皇室家族成員途經香港崇拜時預留給他們坐的。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座堂更曾懸掛英國國旗,之後已拆除。目前座堂每天均有崇拜。也有早堂晚堂崇拜,崇拜的語言主要是英語,亦設廣東話、普通話及菲律賓語都有,崇拜者來自世界各地,是一所國際性座堂。座堂會在一些聖日舉行唱頌大聖餐禮,香港島教區、澳門傳道地區的按立聖職聖禮和詩班節亦在聖約翰座堂舉行。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Former French Mission Building,又譯前法國海外傳道會大樓,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位於香港島中環炮台里,於1997年至2015年為香港終審法院的所在地。大樓前身的建築物名為「莊士敦樓」,最初建於1843年,並成為首兩任香港總督砵甸乍和戴維斯居住的地方。自從戴維斯於1846年搬到堅道居住之後,大樓曾多次易手,先後用作匯豐銀行飯堂及俄羅斯領事館。1879年起,大樓由匯豐銀行董事庇理羅士所擁有。大樓於1890年更名為「比更士菲樓」(Beaconsfield House),以紀念當時英國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拱北爵士),而華人一般將其稱為「拱北樓」。但值得留意的是,大樓北面亦有一座柏拱行(Beaconsfield Arcade),為香港首座多層購物商場,1960年4月重建後改稱拱北行(Beaconsfield House)和今日的長江集團中心。1915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當時主要在越南以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兩廣和東北傳教)購入該座建築物重建,作為行政總部之用途,由Leigh & Orange(利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工程於1917年3月完成,外觀一直維持至今。香港日治時期,日軍曾經佔用該座大樓為日本憲兵總部。1945年8月香港重光,當時香港輔政司詹遜曾於該大樓成立臨時政府總部。1953年,香港政府購回大樓,最初為香港教育署總部,1965年改為維多利亞城地方法院,1980年成為香港最高法院所在地。1983年,大樓再改為政府新聞處辦公室,1989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1997年7月1日至2015年9月7日,該大樓用作香港終審法院。重建於1917年的大樓,屬於新古典風格,現時在香港已所剩無幾。整座大樓以花崗石和紅磚蓋成,樓高三層,並附有地窖及角樓。而其北面有一座圓頂的小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