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繪本:豬豬去旅行&獨角獸系列】
知道小風是Aaron Blabey艾倫布雷比的忠實小粉絲,出版社寄來幾本中文版新作。
幽默有趣的繪本是吸引孩子迷上閱讀的絕佳法寶,Aaron Blabey的作品總是能戳中我家小孩笑點,惹得小孩哈哈大笑,一再翻閱。
霸道豬豬再次爆笑歸來,這回他又會惹出什麼麻煩、得到什麼教訓、如何逗笑小孩?
~請看《豬豬去旅行》(連結放在回應裡。)
另一新系列主角是獨角獸Thelma,中文版把Thelma妙譯成喜兒馬,非常傳神。平凡的小馬如何變成巨星?如何面對成名的不便?又是如何重新安頓好自己?藉由故事能和孩子進行諸多深度的討論,比如說:
-我們都會自然受到美的吸引,但怎樣是美呢?
-變裝後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是否會發生衝突?
-每個班上都有風雲人物,每位風雲人物都是喜兒馬,孩子自己或身邊朋友是否也是喜兒馬?
-孩子再大一點還可以聊,在社交媒體世界,成名快速,殞落也很快,如何調適自己?找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獨角獸喜兒馬的故事雖是繪本篇幅,但背後的深意不簡單。連結同樣附在回應裡。
用三本繪本分享跟各位說聲晚安。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鄭匡宇激勵達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商資金真的回來投資台灣了嗎? 就算回來了, 能帶給我們什麼機會呢? 看專業雜誌, 了解世界局勢、社會脈動, 找出屬於自己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之道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師聯誼線上讀書會 暑期週五《安心禪》
疫情下的世界紛擾不安,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讓我們一起從聖嚴法師的《安心禪》中找答案吧。法鼓山教聯會邀請全國教師共同來面對疫後新常態。透過讀書會共讀討論《安心禪─上班族40則安心指引》,讓每一顆安定祝福的心,都成為平安的力量,陪伴彼此順利安度疫情。
法鼓山教聯會表示,暑假期間每週五晚間8點,以及開學後9至2月期間,每月都會定期舉辦,由法師帶領線上共讀討論,在佛法的智慧中,彼此相連、彼此凝聚、彼此支持,用共同學習的力量,祝願人人都能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在防疫期間,線上讀書會還將同步練習放鬆、清楚、簡單的「心呼吸」禪法( https://youtu.be/SfeFnjex7ps ),學習將心安住在每個當下的念頭,做心的主人,並且祈願平息疫病、人心安定。
法鼓山教聯會歡迎海內外教師、各級學校教師、職員、退休教師報名參加。防疫期間未開放現場,可安住在家中,開啟手機、電腦或平板即可參與。報名網址( https://ft.ddm.org.tw/ )。
#安心禪
#教聯會
#線上讀書會
#上班族40則安心指引
安身立命之道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的作者是Matthias Doepke,德國人,現為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與Fabrizio Zilibotti,義大利人,現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經濟學家談教養?
沒錯。作者的論點在於,父母的經濟能力與所處社會的財富分布狀況,會影響父母採用那一種教養方式。
經濟學的核心論述是,人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做出最有利的選擇。教養,也不例外。
作者在書中展現了,可以用經濟學觀點,解釋不同國家之間,不同世代之間,與同一個社會內不同財富階層的父母,會比較偏向採用那一種教養方式。
儘管書中有些章節列出不同教養模式,對孩子日後取得高等學歷或是社會階層向上爬升的影響。但作者並沒有試圖評論那一種教養方式比較好。他們認為,父母都是愛子女的,希望他們生活快樂,有成就。但會因為經濟狀況,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
作者將教養模式分為四種。畫分這四種教養模式的是兩個親子互動指標。第一個是父母如何回應小孩。第二則是,父母是否干預小孩的決定。
不回應也不干預的,是忽略型父母。
會回應但不干預的,是放任型父母。
不回應但會干預小孩選擇的,是專斷型父母。
會回應也會干預小孩選擇的,是威信型父母。
這個分類可畫成示意圖:
忽略型父母基本上不太關注自己的小孩。作者主要討論的是放任、專斷跟威信三種教養方式。
專斷跟威信,都是密集教養的方式。差別在於,專斷的父母比較”專制”,認為小孩就是聽我講的就對了。不需要跟你講道理。也比較可能採用體罰等高壓的方法。
威信的父母也會干預小孩的決定,但會採用講理的方式。說服小孩,為什麼這樣比較好。
有趣的是,作者指出,威信教養是這四種類別侵入性最高的。因為父母會試著塑造小孩的價值觀。相較之下,專斷只有試著改變小孩的行為。
父母會如何決定採用那種教養方式呢?
首先是要或不要干預小孩的選擇。
假如小孩的選擇會帶來重大成果差異或嚴重不良後果,父母會傾向介入小孩的選擇。
譬如住在高風險社區。讓小孩下課後自由在外活動,可能沾染惡息,涉足幫派或吸毒。父母會傾向介入。
譬如教育選擇。假如在這個社會,取得高學歷,對於日後工作所得有重大影響,父母一般會介入。
但假如這個國家,白領跟藍領工作者所得差異不大,或者社會財富分配較為均等,放任教養會比較盛行。
接下來,假如要干預小孩選擇,那是要採用專斷還是威信。
這兩種教養方式的主要差別在於專斷教養須要持續監督。因為父母設下規則,要求孩子遵守。所以一定要父母管得到的時候,才有用。
威信教養則是把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只要成功說服,小孩子日後就會根據已經內化的原則行事。不需要持續監督。
接下來的章節,作者就用實際上各國家,各時代的教養狀況,進行驗證。
譬如所得不均的情形。北歐國家像瑞典、挪威較為輕微。美國狀況嚴重。法國、德國介於之間。
所得愈不均,採用放任教養的父母比率降低,專斷與威信教養比率提升。
譬如美國就有”直升機父母”一詞。指的是彷彿一直盤旋在小孩上空,不斷監視小孩各種生活面向的父母。這是高度密集教養。
北歐國家”尊重”小孩的程度,則會讓美國父母吃驚。(台灣讀者看到書中的例子應也會覺得居然可以放任到這種程度)
單一國家也不是一成不變。隨著幾十年來,收入不均狀況的起伏,國內採用放任與密集教養的父母比率也會改變。
譬如美國近年貧富差距拉大,也跟父母愈來愈介入小孩的活動與學業相關。
父母本身條件方面,有兩個重要因子決定教養方式的選擇,那就是父母的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
作者也討論了教養的歷史。
近年來,我們可以體會到威信教養方式興起,專斷與體罰日漸式微。這與整體社會經濟狀況的改變有關。
在一個職業流動性低,子承父業的社會。父母直接把專長教給小孩,就是安身立命之道,順從比較重要。專斷勝出。
在高度職業流動,每一個世代就會出現高度技術改變與進步的社會,小孩有獨立探索世界的能力比較重要。專斷教養式微。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很多國家的調查都發現,認同體罰等高壓方式管教小孩的做法,愈來愈不得到認同。
除了社會因素、父母條件與歷史發展對教養的影響之外,這本書還討論了許多其它主題。包括決定生育幾個小孩,為何經濟發達國家普遍有生育率下降的情形。對男孩與女孩的教養差別。學校體系如何影響教養。
除了作者整理出來的統計數字,還有兩位作者他們旅居多國親身經驗的分享。“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是一本內容豐富、論點有趣的書。可以讓現代父母,看清楚自己教養決定的脈絡。
安身立命之道 在 鄭匡宇激勵達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台商資金真的回來投資台灣了嗎?
就算回來了,
能帶給我們什麼機會呢?
看專業雜誌,
了解世界局勢、社會脈動,
找出屬於自己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之道 在 鄭匡宇激勵達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高齡長照,
是臺灣現在以及未來最大的棘手工程。
你準備好了嗎?
世界級企業如Google,
也有它潛在的危機。
看專業雜誌,
了解世界局勢、社會脈動,
找出屬於自己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之道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
專訪:蔡耀慶 研究員
台灣地區繪畫發展,四十九年後渡海來台的書畫家帶來不同於以往閩、浙的氣象,這群書畫家中,溥心畬先生獨具面目,影響後世甚遠。溥先生逝世至今逾半世紀,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別精選館內典藏及徵集海內外藏品二百六十件,匯集先生所作詩、文、書、畫作品,以「遺民之懷」為題,辦理溥心畬藝術特展,回顧其藝術成果。
溥儒,字心畬。民前16年(1896年)出生於北平,民國52年(1963年)逝世於台北。這位著名的書畫家、詩人、文人,誕生於恭王府,曾祖父為清宣宗道光皇帝,祖父是恭親王奕訢的舊王孫,堂兄為宣統皇帝溥儀。自幼在皇宮中勤讀詩書,奠定其深厚文學修養基礎,筆下所揮灑、體會的世界,足堪玩味。在清王朝風雨飄搖時期,不待王孫夢醒,恭王家族特權便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一去不復返。從其一方常用印,印文曰:「舊王孫」,幽默中雜以辛酸,自豪中帶點自嘲,足以想見其人生經歷的波瀾起伏。
所幸先生不在意家道破落,潛心學習詩文、書法、文學藝術,隱居於北京西山戒檀寺,讀書習畫,寄情於山水之間。期間又以詩文、書法為功底,悠閒平靜地臨摹了不少宮廷和王府珍藏的收藏,詩、文、書、畫等四藝均能有所發展。由於對歷代名家都能學習與尊重;對技法的深研與繼承;對文化核心價值的融會與昇華,先生各種畫科都能兼備發展。山水、花卉、人物、草蟲、仕女、鞍馬、走獸、神怪、菩薩、翎毛,無不精擅,亦足為當世之宗主。這樣的創作,不是以批判傳統、斷裂過往為代價,乃是在熟稔傳統後,匯集個人的理解加上生活的滋養,逐漸演化、蛻變成的個人面貌。來台之後,先生並未擔任官方職務,而是應當時師大美術系系主任黃君璧的聘請,講授國畫課程,開始設帳授徒及售畫維生。他古文學造詣極深,有詩集與四書經義集體,毛詩經等十餘種學術專著行世,其中《寒玉堂書畫論》正是他研究繪畫的感悟,
此次特展以「遺民之懷」四字為題,取自先生在台時期寫給友朋的信箋詩稿,不難想像此四字應該有著特殊的意義。「遺民」二字,起源甚早,周代,武王克殷之後,有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宋朝養士最厚,南宋滅亡後,許多讀書人不仕,以侍奉蒙古人為恥。明代知識份子階層亦是以重氣節為人格標準,許多明代學者亦以侍奉滿清為奇恥大辱。對古之後裔、亡國之民,原鄉與他鄉之間,究竟「何處是故鄉」?既是前朝的皇家子民,又是離開故土的飄盪之身,對先生而言,或許傳授經學書畫,延續此精緻文化,不以世俗之利為求,才是安身立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