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今年初發佈的一份研究顯示,封鎖措施造成的壓力,使父母的壓力、沮喪、焦慮暴增,許多人感到難以放鬆、焦躁易怒、絕望、對事物失去興趣、恐懼與擔憂、沒耐性[1]。
家長在面臨生活工作兩頭燒與疫情焦慮,同時還承受長時間和孩子關在家的教養壓力,心力交瘁的情況下,於社群媒體上貼出體罰照片既是取暖也是抒發怨氣,似乎也不用特別嚴肅的看待,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6月25日媒體報導屏東縣社會處統計,今年與去年5月15日至6月20日升級3級警戒期間,兒少保護通報量從275件下降至142件,減少近5成,這是代表兒虐事件減少嗎?
社會處表示,由於過去通報來源學校約占43%、警察占23%、醫療院所占7%,而親友鄰居只占不到1%,當孩子沒有到校,學校無法察覺即無法通報,社區居民間又因為互動與接觸減少,社會處憂慮是否有不少兒少虐待案件黑數藏在家裡沒有被發掘。
【家長防疫火氣大,兒童家暴陳情案件變多】
— 防疫期間親子親子共處的4個技巧
■體罰與兒虐的距離:用管教合理化暴力
在社會處提出憂心警告,呼籲鄰里間多關心鄰家小朋友,一起擔任社會安全網守護者的時候,對比之前的網路「¬罰站照片」蓋貼文大樓,我們不禁要嚴肅提出一項關聯:根據2019年出版的《異常的正常家庭》書中內容(作者為韓國作家金熹暻,曾參與國際兒童救護組織,現為韓國女性家族部副部長):「當大家和整個社會皆認為,父母或養育者體罰孩子在所難免時,對於虐待的敏感度也會降低…在有大約一半社會成員接受可以對特定年齡層、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暴力的社會裡,被視為無關痛癢的體罰會如同毒菇般,茁壯為更趨嚴重的暴力,沒有任何遏止的方法。」作者語重心長表示,體罰跟兒虐的距離並不遠。
日前台中一名遭重摔27次的7歲柔道男童於6月30日傳出不治,各界悲痛,這些都是以管教或訓練為名,由輕而重變得不可挽回,那條碰觸孩子身體的線必須畫下,這是對權勢下的弱勢者必要的保護,他們身體弱勢,表達弱勢,心理上更是恐懼威權。
➤「世界上大部分的虐童事件均是一般人偶發性的體罰失控造成的結果,而非極度不正常的人蓄意行使的暴力。」[2]
■家長防疫火氣大,兒童家暴陳情案件變多
全國疫情三級警戒各級學校停課,學生通通在家遠距教學,沒想到親子多了時間相處,關係卻變得緊張,讓平常實施愛的教育的家長,都開始體罰了。
縣議員張雪如表示,疫情警戒間一般陳情減少,不過家暴陳情案件卻變多,而且還是兒童家暴,近一個月就有4起,陳情對象為國小3年級到5年級男女生都有,一位小五男童表示,玩電動太久被爸爸用衣架打了3下,覺得被家暴,所以打來服務處陳情,一位小四女童說,因為遲了10分鐘開電腦上課,就被媽媽打耳光,她覺得媽媽平時都不體罰,怎麼突然打巴掌,覺得被家暴了。
張雪如說,原來男童父母因疫情失業在家,父母多次因為他玩遊戲太久不寫功課斥責,最後爸爸受不了,拿起衣架對他體罰,他訝異平常都不會這樣,想到曾經上過反家暴演講,出現拿衣架打人畫面,所以看到爸爸拿衣架打人,就認為是家暴。
而小女童家父母工作正常,但常三催四請要女兒起床上課,最後疑似情緒失控才打耳光,而女童想到家暴畫面最常出現的就是打巴掌,覺得委屈才跟她陳情,不過也說,媽媽最後有跟她道歉。
張雪如表示,不過了解後,這4起案件體罰程度尚輕,也非常態施暴等,學童們也覺得是自己沒做好才被懲罰,都能體諒父母,也承諾會好好在家上課。她指出,疫情警戒期間,本應是親子相處最多最好的時機,可是教育、經濟等問題,易讓家長情緒起伏不定。
➤建議家長可跟子女一起做家事、烤蛋糕或是玩桌遊等互動遊戲,來增進親子關係。[3]
■新冠肺炎下親子共處的4個技巧
一場突如其來的傳染病不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步調,更悄悄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樣貌。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升溫,愈來愈多公司採取遠端上班制度、社交聚會、公開活動陸續取消,出國工作、讀書的年輕人紛紛回台。一家人齊聚的時間變長,摩擦和衝突卻也增加了。
「享開心身心診所黃惠琪醫師」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壓力,是全面性、不分世代的。一來,疫情天天都有變化,大家要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也得時時留意健康狀況,任何身體不適都可能造成自己或家人的恐慌。另一方面,疫情衝擊下,也讓許多人擔心工作受影響,收入可能減少、求職更加困難等。
每個人壓力都不小,卻又不得不關在家裡長時間共處。即使是一點小事,都可能變成衝突的導火線。針對特殊時期的家人相處模式,她提出幾點建議:
1. 劃分空間用途,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時間」
隨著孩子長大成人,年輕世代本就更重視隱私。加上在疫情期間,很多上班族開始在家辦公,需要不被打擾的獨立空間。醫師建議,如果家中的空間有限、無法做到「每人一間房」,不如制訂時間表,分配空間在不同時段的用途。例如,客廳早上是長輩看電視專用、下午孩子可在此安靜工作,晚上才是全家人共餐的時間。
美國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也建議,如果家中不只一個人需要遠端工作,大家每天早上可先確認彼此的行程,確保你們不會相互干擾。
2. 約法三章,家事不只是父母的責任
疫情期間,不少父母會為了兒女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例如幫忙顧孫子、為全家人採買、煮飯、洗好幾人份的衣服、多倒幾次垃圾等,「孩子本來已經獨立了,現在又回來跟爸媽討救兵,確實讓他們比較辛苦。」
黃惠琪醫師也指出,過往的家務分工往往是家庭成員權力角力下「不成文的默契」。像是爸爸要聽媽媽的、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就由吵輸的人去做。趁著所有人都在家,這段時間正好能讓大家約法三章,討論合理的家務分工方式。
3. 健康是個好話題,創造自然的親子互動
有趣的是,在這波疫情當中,很多50後世代的爸媽累歸累,卻也因為能被孩子依賴而感到欣慰。不少人到了50、60歲,工作屆臨退休、子女都獨立搬出家中。卸下職場和家庭的重擔,反而讓人感覺無所適從,好像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樣的擔憂也促使他們頻頻詢問孩子:「我還可以為你做什麼?」
她認為,藉著這次機會,父母可以學會肯定自己,放下「不被需要」的恐懼。孩子雖然大了,但父母的協助和生活智慧仍幫得上忙。平常怕被嫌嘮叨、不知該怎麼和孩子聊天,這波疫情也剛好創造許多話題,討論買口罩的方法、關心彼此的身體狀況、一起檢查家中的酒精存量,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比起詢問孩子心情如何,現在關心他們的身體更容易創造對話。」黃惠琪指出,人有時候很難向他人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心情。但以健康為引子,家人之間可以自然地關心彼此。像是防疫期間該採買哪些物資、怎麼吃才能增強免疫力、彼此喜歡吃什麼等,對話輕鬆又不尷尬。
4. 做全家人都喜歡的事,紓壓又能增進感情
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正好適合家人一起發展共同興趣。喜歡靜態活動的人,可以嘗試學習烹飪、在陽台種香草、多肉植物、用精油幫彼此按摩等。不只紓壓療癒,還可以造福家人[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天下雜誌)「在家防疫你吼過小孩了嗎 爸媽如何不崩潰?」: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948
[2](蘋果新聞網「從罰站照到柔道男童離世 疫情下顯露的兒虐隱憂」: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701/JVL4OZPSRZCCLDBZCEGRBYECFA/
[3](自由時報)「家長防疫火氣大,兒童陳情家暴變多」: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591814
[4](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在家時間變長,易互看不順眼?新冠肺炎下親子共處的4個技巧」: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17840
➤➤照片
[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社會及家庭署 #兒虐 #體罰 #虐童 #家暴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衛生福利部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天下雜誌
蘋果新聞網
自由時報
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80的網紅別鬧了台灣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別鬧了台灣人 #吳若權 #丹妮婊姐 #范巴特 網路上很多人會分享憂鬱症的個人經驗,但卻很少專業的資訊 憂鬱症該怎麼分辨、該怎麼處理、甚至該怎麼安慰或溝通 這次我們就來聊聊憂鬱症這件事,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特別感謝初色心理治療所 蘇映竹院長 http://www.truecolors.com...
安 友 身心診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要來跟大家聊聊這個神奇的東西了,它叫CES,用於憂鬱症、焦慮症、失眠的輔助治療。先別太快轉走,這不是業配,我單純只是想要分享一下我使用兩個月的心得。
關於這個儀器的科學基礎和證明,可以到我的medium*上面找到相關的介紹,研究證實,實驗組比對照組在憂鬱、焦慮、失眠的狀況都有顯著的減緩;早年的研究也發現可以有效緩解耳鳴,我就是因為看到這個研究才買這個機器的,腦波有夠弱(重點是對照組不是放著什麼事都不做喔,是給他使用假的機器,之後再對調,俗稱的double blind+ waiting list實驗方法)。
再來要講我的使用經驗了。這個機器的具體用法,有點像是拿兩個夾子夾在耳朵上(別緊張,夾子上面有棉花,所以你不會覺得耳朵痛),路人看起來你很像在聽耳機,然後開很微小的電流通過你的大腦,在醫學基礎上是很安全的一個治療方式,一般來說你會有一點點頭暈暈的感覺(有人說像是喝完酒的感覺,有沒有很吸引人XD)!我自己的感覺是如果沒有把電流開到很強的話,的確會有微醺的feel。開得太強,耳朵會覺得刺刺的,但也不會有什麼奇怪的副作用。我們之前參加研習的時候主講人表示,如果你感覺到不會頭暈的話,大概就沒什麼用了。
再來說一說我關於治療效果的感覺的部分,只是分享我的看法,不代表每個人都會有類似的狀況:
1.如果我現在感覺焦慮很焦慮,吃抗焦慮藥的效果比較明顯。
2.如果我焦慮程度,大概自己評估是中等,那麼用完之後,會有放鬆、想睡的感覺
3.我聽賣機器的專員(還有一些研究數據)顯示,用完之後做事的效率會增加,專注力也會提升,不過我沒有太多因為使用儀器而增益的感受。儘管如此,我覺得用完之後有平靜的感覺,或許這個瓶頸也會讓原本煩躁的你,比較能夠專心做事。
4.耳鳴減緩的狀況: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老實說我覺得每一天耳鳴的狀況並沒有太多的改變,但以前我在談個案的時候,大概談到第二個、第三個,就會覺得耳朵開始嗡嗡叫;我使用了這個兩個月之後,發現就算一天接四個個案,耳朵的狀況也還好。當然,睡覺前因為萬籟俱寂,還是會嗡嗡叫。如果以前耳鳴的程度是10分的話,我自己感覺大概現在是9.2分。
5.關於憂鬱的舒緩狀況:因為我自己沒有憂鬱的情況,所以沒辦法提供大家使用的經驗,有些個案報告顯示使用之後自殺意念會減輕,我自己的感覺是這個機器很吃人品,有用沒用真的要你自己嘗試過後才知道。
6.關於睡眠的效果:剛開始用的一個月,睡眠狀況真的有明顯改善,就算沒吃任何相關的藥物, 一樣睡得很順利,但最近可能因為論文壓力,感覺效果有點QQ,相較起來,還是助眠的藥物或者是抗焦慮劑,效果比較明顯一點。不過,這只是我的感覺,或許每個人也會不一樣。
使用這個機器唯一確定的好處是,倘若你原本就有在服藥,但是服藥副作用蠻大的,或者是你厭惡「病人」這個標籤、厭惡吃藥,那麼就可以作為一種輔助療法(當然因為每個人狀況不一樣,不一定能夠替代吃藥)。
這個器材雖然大家都可以買回來用,但是實在是超級貴的,一台要$40,000上下(我為了這個放棄了10架本來想要想要買的模型),如果想要嘗試看看的,可以到各個身心診所、醫院,上網搜尋一下,應該有一些地方有提供租借的服務,幾百塊到幾千塊,可以拿回去用一個禮拜之類的,感覺一下有沒有用。
常常有朋友問我說,你用這個到底有沒有用?我都會回答:「我買機器的時候,講座宣導的醫生說80%的人有用,這是結合他的臨床經驗跟研究結果。」講雖然是這樣講,你也知道,有身心情緒症狀的人,想法總是比較悲觀,他們總是會說:「那我會不會是那20%?」
這時我不得不說,這樣的想法很有道理。你可能會那剩下的20%,也可能是「有感」的80%,所以我會建議倘若想要試看看的話,可以到診所醫院去預約(搜尋CES 微電流、Alpha Stim),真的不行的話,也可以來我們天母愛舒眠心理治療所詢問,找林詩維臨床心理師做進一步的評估。
之所以說不是業配,是因為倘若是廠商看見這個貼文的話(拜託不要看到),一定不會喜歡我寫這樣的體驗內容,畢竟好的壞的都講了;但我只想要把我用了兩個月的體驗,分享給大家感覺看看,也不附上任何連結,大家自己上網搜尋囉!
希望我們都可以慢慢練習,和憂鬱、焦慮、失眠、耳鳴共處。
#ces #微電流 #焦慮症 #憂鬱症 #失眠
天母愛舒眠心理治療所
安 友 身心診所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讓我感動的是簡報設計的單元裡面,蔡校長真的看完了全部人的投影片,從中選出一些投影片,在課堂中提出修改建議,無怪乎新思惟沒辦法常常開課,每場開課講師都要課前課後看三十多份簡報,課中再幫忙修改,的確是累人。』(MSD oncology 林穎楨 業務專員 課後心得)
『一整天的課在我讚嘆連連的狀況下結束,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到生活中,仍需要不斷的練習,如同蔡校長最後的分享,每個亮麗的簡報展現,都是背後花了不少時間練習而來的,在每次的練習,也會看見自己的進步,因而花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少。』(身心診所 長照機構 李汶軒 心理師 課後心得)
【為什麼簡報要去新思惟學?】
新思惟工作坊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藉由「快速專業」和「美觀進階」這兩堂課,協助各位快速建立視覺設計的基礎,我們也會將使用簡報的軟體侷限在 PowerPoint,來降低軟體使用上的複雜度,讓您快速上手。
更重要的是課間的「實作時間」,歡迎不停提問,一直問到飽、問到懂為止,也是一個快速入門的方式。
【可以學到哪些技巧?】
在課堂中,我們會介紹如何操作四大要素:「字型」、「範本」、「平衡」、「版型」,來快速完成具備專業感的簡報。
當這四大要素運作熟悉,甚至成為習慣之後,完成一份「起碼 80 分水準」的簡報,將不再花去您太多寶貴的時間。
而除了貫穿投影片的上述四大細節外,我們還可以把投影片「架構」分成三大部分:標題頁、內容、及結尾頁,討論如何建立具備自己風格的簡報。
這個工作坊就是你的好選擇,面向初學者,用最白話、最系統性,最適合用在專業上的各種基本功夫,而且,不需要學新軟體、不需要裝新字型,就用你電腦內的 PowerPoint,重灌電腦不用重新設定,出國演講不用擔心檔案不相容。
從易學性、可行性、相容性、延伸性都替你做好思考。
🚩 2020 / 7 / 4(六)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
✓ 困難主題示範
✓ 只要會幾招就能脫胎換骨
✓ 專業簡報的決勝重點
✓ 互動實作時間:改造你的簡報
✓ 一次設計就能多次使用
✓ 務實思考上台規劃
把握先機,簡報初學者也絕對適合!
立即報名 ☛ https://savd2013.innovarad.tw/event
✨ 用最基本的軟體,快速做出高質感簡報。
我們該讓人記得的,不是華麗的畫面與設計,而是「這個專業人士的能力與思考」,立體的概念、立體的人!讓專業透過好簡報,做最大程度的發揮。
身為專業人士的我們,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要把時間用在正確的地方。這些地方,可能是專業上精進、可能是陪伴家人,但絕不會是用盡所有力氣與時間,只為了做出一份簡報。
👨🏫 資深講者陣容
【#陳偉挺醫師】簡報設計風格,走極簡路線,元素不多,但不管在擺放、平衡、深度、意涵上,都非常精準,整體感極佳,非常適合忙碌的專業人士應用學習。
【#蔡依橙醫師】學熱忱與技巧屢獲肯定,網路人稱「蔡校長」。於台中榮總服務期間,由全院實習與住院醫師票選為「教學績優主治醫師」,教學能力深獲國內外專業人士肯定。
👤 課後學員回饋
同樣的簡報主題,竟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高雄醫學大學 外科部 郭家瑜 醫師)
第一堂課開始,便覺得很值得!(台大醫院 麻醉部 林文瑛 醫師)
改良後的簡報,像是重新活過來一樣!(牙醫診所 陳怡璇 醫師)
太太說,你為什麼不早點去上課!(北市聯醫 仁愛院區 中醫科 謝旭東 醫師)
投資自己,價值無限,對投影片製作不再感到煩惱。(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郭祖安 同學)
三萬塊錢真的很划算,值回票價!(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 蕭坤元 中醫師)
一個字都不能少的法條,也能做出簡潔的簡報。(忠正法律事務所 黃偉琳 律師)
端出讓客戶、主管,眼睛為之一亮的簡報。(朋程科技 功率元件研發部 顏子殷 技術經理)
畫龍點睛般的修改和教學,實在讓人過癮!(國軍桃園總醫院 感染科 邱至謙 醫師)
開課至今已獲得廣大迴響,口碑滿點,協助眾多校友用最精簡的時間,製作出高穿透力的簡報,讓自己的專業被看見!
🚩 2020 / 7 / 4(六)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
立即報名 ☛ https://savd2013.innovarad.tw/event
安 友 身心診所 在 別鬧了台灣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別鬧了台灣人 #吳若權 #丹妮婊姐 #范巴特
網路上很多人會分享憂鬱症的個人經驗,但卻很少專業的資訊
憂鬱症該怎麼分辨、該怎麼處理、甚至該怎麼安慰或溝通
這次我們就來聊聊憂鬱症這件事,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特別感謝初色心理治療所 蘇映竹院長
http://www.truecolors.com.tw/cht/
=============
別鬧了主持群
=============
范巴特 https://goo.gl/RYGLVX
吳若權 https://goo.gl/uzya1D
丹妮婊姐 https://goo.gl/Ao3ExT
===============
別鬧了給點建議
===============
info@villainstudi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