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區塊鏈遊戲My Neighbor Alice看到遊戲新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我相信大部分的朋友在聊到區塊鏈遊戲時,第一個想法大概就是"為了炒作而製作的工具",甚至都還不能被稱作為遊戲。
但最近看了《My Neighbor Alice》,意外覺得這遊戲的設計概念,很有可能演進成遊戲收費模式的第五種新型態。(前四種分別為買斷、月費、免費商城、廣告變現)。
--
首先介紹《My Neighbor Alice》,這款遊戲的概念很類似動物森友會,玩家在一個叫做Lummelunda的群島中,登陸後可以獲得一片土地,透過日常休閒活動獲得獎勵,並且自由設計裝飾這塊土地,與所有玩家交流和互動。
遊戲畫面有強烈的北歐風格,寵物都設計得非常可愛,但最重要的是其原生平台幣「Alice」的設定。
Alice幣總量設定一億枚,玩家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取得:
●遊戲中完成任務的獎勵
●透過社群行銷活動也有機會獲得
●透過區塊鍊的功能進行投資獲得
●販賣遊戲中的NFT資產
簡單來說,如果不懂區塊鏈,你還是可以享受遊戲,透過遊戲機制獲得加密貨幣,研發團隊也說了他們希望能以一般玩家為主要對象。如果是區塊鏈的愛好者,這款遊戲中的所有道具,都能轉成加密貨幣在真實世界市場交流。
其中最特別的是其"去中心化管理"的設計,擁有Alice貨幣的用戶可以提案或投票決定遊戲發展方向,而遊戲也會設計Alice幣作為獎勵,給參與公共政策的用戶。
--
整個概念最有趣的,就是「當遊戲變好變熱門,裡面所有參與者都會受惠」。
初始團隊手中有一定的Alice幣作為啟動資金,對區塊鏈不熟的用戶可以藉由不斷進行遊戲而獲得Alice幣,有創造慾望的用戶可以製作獨特的NFT商品販賣拿幣,更不用說以投機炒作的人會花錢買幣。
而當Alice幣的幣值越高,遊戲中的設計團隊、一般玩家、投資者都可以同時獲利。而要怎麼讓幣值飆高呢,答案是遊戲越好越熱門,玩家越多,就會催生更多對Alice幣的需求。
因此,遊戲的所有關係人,都有誘因與動機去打造一個更好的遊戲環境。這就跟在台積電將股票分紅給員工,員工都有動力打造護國神山一樣。遊戲廠商也不再只從現有遊戲玩家獲得利潤,也能從後續玩家與投資客中獲得遊戲幣漲價的收益。
這概念和現有遊戲主流的商業模式已經完全不同了。
--
可能你會想,現在的遊戲道具就可以去8591交易了,這和遊戲加密貨幣的炒作沒什麼不同啊?
一般遊戲的貨幣通常都會隨著時間與版本貶值,因此東西只會越賣越便宜,但Alice幣的總數是恆定的。除此之外遊戲道具只會對玩家有價值,不像加密貨幣交易所機制完整能面向大眾;譬如一般用戶不理解天堂紅變的意義,也無法轉變成可交易的貨幣進行流通,但《My Neighbor Alice》可以透過加密貨幣變成大眾理解的價值。
這機制在行銷上也有很好的效果。遊戲還沒上市時發幣,如果大眾對於遊戲有信心,就會提早買幣提供給研發團隊資金。《My Neighbor Alice》的完整版年底才上市,但其Alice幣在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上市後,一開市升幅就高達 60,000%。研發團隊與投資人馬上獲得資金與回報。
而遊戲才剛在Steam進行測試而已,不用說大部分還是因為炒作。
--
當然,所謂的區塊鏈遊戲,基礎還是要先成為一個好遊戲。如果《My Neighbor Alice》以後是個乏人問津的爛遊戲,那不管是什麼幣最終都會成為數位壁紙。
除此之外,在遊戲中要做到好的經濟控制不是容易的事情,當幣價上漲,怎麼控制通膨? 遊戲中的必需品有沒有可能被炒高,就跟現實房價一樣最終影響玩家民生? 以上這些都是未知難題,要克服的問題還很多。
但說實話,一個好遊戲加上區塊鏈的技術,目前看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甚至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似乎可以看到,下個世代遊戲都把加密貨幣變成必要功能的未來了。
#感覺每天要花點時間研究那些難懂的區塊鏈惹
--
電子報訂閱連結:https://reurl.cc/pm6an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默森夫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默森新家打造計畫→https://bit.ly/2X5VaWx ▶影片介紹◀ 自從BUBU出生到現在~ 他一直都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房間!! 如今搬到了新家後~為了今天的大驚喜... 安森這個美術白癡花了至少5天的時間!! 親手DIY了BUBU的專屬房間!! 這一路以來... 從貼上雲朵的壁貼、...
宜得利壁紙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湯姆大大說出了我內心的想法。
前幾天去逛了一下和平青鳥,其實我覺得這樣的建案展示間並沒有不好,原本很想說:這是個100分的行銷,只是以「書店」二字來說,我不覺得它是個及格的書店;但我今天覺得,這句話其實可以反過來說,它或許是個不及格的書店,卻是個100分的行銷。
這兩句話,就看想先說哪一句話而已,哪句話擺後面就影響了整篇文章的處理結構。但其實我想談的比重是差不多的,這兩件事情沒有好或壞,它就是一體的兩面。
前陣子(上個月)因為經歷幾場活動的關係,特別有機會跟書店從業者接觸,也啟發我對「書店」這個空間有不一樣的想法。當書店變成一種商業授權的機制,可以成為建案宣傳行銷的一部份、同時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Why Not?書店展現了它身為一種空間的價值,這是超乎以往的模式啊各位,這是早期傳統的書店所做不到的事情,但現在它可以是一種價值的呈現了,即便它只能存活短短6個月,就算是讓一般民眾為了打卡、探奇的心態而來,有何不可?有些人以前可能甚至不太逛書店的,你建立了一個讓他們願意走進來的機會,它確實就是創造了一個可能性。
只是,當天我逛完整棟書店後,產生另一面的想法是:
1. 一般書店內的陳列,都會有基本數量、平台展售,和平青鳥現場的書,以單一品項來說皆僅有一本,某種程度上比較像是圖書館,反而不像是書店。很顯然這裡的書是為了展示而存在,並非為了銷售。(我想這部份大家都知道)
2. 這導致的狀況會是——由於讀者大部份只翻讀、不購買,此種快閃店的型式,是否會造成大量退書?這對出版社的影響較小(因為單一品項只進一本,所以就算毀損,影響也不大,當做行銷展售成本是非常便宜),反而是中間涉及經銷的單位是否會有影響?倘若是依照一般寄售型式,今天只有一家快閃店可能還好,以後不小心有更多快閃店出來,大量購書後又大量退書(而且一定有部份書毀損),經銷商可能都會擔心以後到底還要不要合作了;如果接受買斷/部份型式,應該是比較有利於後續合作下去的機會(吧)。
3. 再者是選書。上次去參加複雜生活節,有幸聽到新手書店鄭大哥談書店怎麼選書。他說到不管是獨立書店、還是連鎖書店,最基本的事情其實還是在於選書,也就是你有沒有辦法為平常會來這家書店的人,提供他們會需要、也會喜歡的類型。我以前雖然隱約知道這個道理,不過當天被點醒以後才又再次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有些書店主打商業書、有些書店就是人文社科、有些書店專攻文學甚至詩集類型......簡單來說,每間書店在這個年代也都是要經營自己的「社群」。那麼,快閃書店能經營/帶動怎麼樣的社群?這些社群即便在快閃書店A結束後,能帶動到快閃書店B嗎?而這些快閃書店與在地的社區、居民的關連性深嗎?這些都還不涉及閱讀風氣啊購買啊,單純勾起連結性就好,快閃店能串起這樣的社群嗎?
但上述這些以目前情況來說,或許都是多慮了,目前可能可以確定書店搭配建商的展售中心是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只是得利者目前暫時未必有辦法擴及產業整體),而未來能產生什麼樣的變革,或許就再期待看看了。
#對很多事情我常常也沒什麼答案
#謹此為記
一間書店的可能性
今日李志銘兄在鳴人堂發了篇書店觀察〈書店,作為「炒作房地產」的新寵?〉,我很喜歡這篇文章,無論是其批判的力度或論述的主軸,僅對於牽涉具體人物的部分 與大辣程度的標題有所保留。閱讀之後,我在臉書上也給出三個問題,這是轉貼這篇文章之前,我自己的功課:
一、從書業角度看,美學型書店/地產式書店是否有益於整體。快閃型書店(於經銷與金流模式會是更大挑戰)是否可能做到有益於整體。二、一家書店的外部價值如何被彰顯。若只能透過地產機制被彰顯、乃至變現,那無可避免會成為景觀統治的一環。更進一步談,我們是否可能奪回這定價(定義一間書店的價值)的權力。三、更老的問題是,參與上述地產機制的知識菁英,是否就失去能動性。這問題的對象不只是志銘兄所針砭的,還包括最菁英、參與這機制最久的台灣建築師們。
從拙作《文學理論倒讀》乃至於日後關於書業的一系列文字,不難找到我與城鄉所出身的志銘兄共鳴所在。以我自己的文字來敘說,建築業者主導的營建模式改造臺灣住宅形式半世紀。資本最大限度榨取勞動生產剩餘,而我們即便苦熬一生,也買不了其中一處粗糙滲漏但有著金碧輝煌名號的居所。那每一個現代性的當下,我們先是遺忘了自己的空間,而後炒房資本與政治權力合作下的都市規畫,則毀滅了每一處地方。今日,在與書業有關的地景思考中,泡沫般堆疊的地租成本,直接扼殺了街角書店(或說一樓書店)的可能;而無論是社會整體再投資的停滯(資金集中於所謂的資產股上)或是人民的困窮與幾無閒暇,都使文化相關產業成為得勒緊褲帶、燃燒理想的現實。
我不會走進作為建案樣品屋的和平青鳥,就跟我不會買房、無法定居、這輩子跟有室內設計的生活空間絕緣一樣簡單。青鳥的建築師選書人們,應該也不會選到我的書。但以下的我,還是要給出幾點不同的思考,甚至說是為青鳥的存在辯護了。
一、書業本位的思考:
志銘兄所指的美學型書店/地產式書店是否有益於書業整體?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書被展陳、只要書被銷售,它都有益於書業,而它也會直接反映在總出貨數字上,成為友善書業合作社足以運營、不可缺的百分之一。再怎麼不濟,它都不會是那種把書當裝飾壁紙的無內容貧乏場所,而所有跟書有關的事,也正一場一場在裡頭發生,甚至爆滿。
之前我擔心的,較是書店的時效問題,如果已知六個月即撤店,那麼期初進貨的百萬圖書,很可能就會有相當大的比例期末被退回,而屆時我們這對獨立書店友善的圖書供給方式、使任何一家城鄉書店可以成立的友善供給方式,倒過來可能會變成合作社整體物流作業上的龐大赤字。我不知道友善書業或與和平青鳥直往的出版社,在供應上有沒有採取怎麼樣的特別措施(比如部分買斷或由短期書店負擔因此增加的管銷成本),但從目前的銷售狀況來看,無論有沒有採取其他風險分攤措施(我信任合作社伙伴會思考得比我周詳),我的擔心都是多餘的。這間短暫的書店正以相當大的能量推動新書流動,簡言之,賣掉很多的書。
二、關於書店的外部價值:
對書業有利,仍不足以構成對這家短期書店的堅實辯護。
一路走來我們相信的,書店之於台灣的存在,有著無法估量的外部價值;相對於那些不斷將成本外部化的大資本大企業而言,這是我們想守護書店存在的最重要理由。我的第二個思考點是,志銘文中提到的建商們,其實是看見這書店的外部價值的。只是在企業經營的路徑上,它們所見所為仍會是為這地產的泡沫堆疊服務,最終仍會複製那豪宅的高牆與牢不可破的房地產階級社會。
一個類似圖書定價制之於出版端的思考,針對這資本的路徑,書店能否提出解方,讓自己成為自身的定價權力者,走出不同的發展道路。
過去幾年的范特喜微創文化是我一直關注的。他們是一群建築人,廣義來說也是建商,但他們的操作方式遠為不同。范特喜先以資金介入一處老社區,保存街區的完整,然後主動尋找或以較低租金吸引特色商店群的進駐,乃至於扶持一家很珍貴的鐵皮屋書店。傳統的營建資本當然也想介入,周邊的房價都不知道炒過幾輪了,但我總是這麼解讀此刻台中向上市仔(這是我高中蹺課在此鬼混時對它的稱呼)一隅的地景,是范特喜乃至於新手書店的存在,保護一個老社區不被營建資本購入、圈養、推平。
而在我現在每天鬼混的台北赤峰街一帶,也有些有趣的發展,書店以及特色商店群的存在,活絡了一處已沒落的舊日汽修聚落,其中也有建商資本的作用在,只是這些不同的力量有的是持有、維繫這片日治晚期建築的連棟街屋,但也有的是想使其縉紳化、地產化,未來如何此刻猶未可知。如果你也看見此間浮光書店的價值,同時,其他房東們也看到了,只是我們的量尺不同,一邊是租金、一邊只想有個地方閱讀與書寫。另一個我今年驚訝的例子是苑裡掀冊店,書店空間繼承舊日工廠,書店裡的人物本身就是在地社會運動的凝聚核,而更多在地本來就存在的文化群體、環境群體因為這凝聚核而更加茁壯,她們打造了那我本來想像不到的海線小鎮景觀,包括返鄉青年在那街角開的豆花店。(本來還有個很棒的書店惦惦是我一定會舉例的,警察眷舍保存與社區長照跟書店同時發生,但它已經消失了。)
我們守護書店,因為裡面的每一家書店都可能長出完全不同的樣子,即便是一家建商開設的書店,也都有這可能性存在。今日的我們或許或會對吳董事長要將誠品打造成連鎖的獨立書店不以為然,但無人會否認,舊日誠建與吳清友先生對於台灣出版的貢獻。(我尺度很寬的,大福先生也是我認為的有貢獻之人,雖然在定價制的推動上他跟我在不同的立場上,而且我愈發覺得他開著書店是為了說話與撩妹。)
我不知道和平青鳥的建案是什麼名字,日後會變成怎樣的建築,基地被抹平前曾有怎樣的紋理,但只要是一家書店,就有一個烏托邦的可能,那怕是最微弱的可能。它的意義還在發展中,最後可能很符合「炒作房地產的新寵」這一指稱,可是只要有閱讀的發生,只要有任何一位讀者在此遇見比如《反造城市》、《權力地景》或《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這樣的書,它就不會是上述大辣標題所能完全定義的。
三、關於知識菁英的角色:
志銘兄有一段針貶的對象是,「參與響應、共同為這場品牌背書的一眾代言人」。但無論是名人效應、媒體宣傳乃至於展陳設計(文中批判為已成審美疲勞的展陳),這其實一直是出版與書業的重要技術。我這麼想像,當代的書店或出版先是一種氛圍(也是一種泡泡),走進之後才是光,翻開之後才可能抵達家園。代言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參與者是否意識到背後的資本結構與地產機制,他如何反身自處。
志銘兄所指的蔦屋書店、文心藝所、和平青鳥,是與建商不同程度的合作案例,但這程度之別也同樣可以讓我們來衡量,其他文化場域裡的營建資本關連。我指的是,林榮三文學獎的得獎作品們,或者忠泰美術館展陳的藝術,它們是否也適用同樣的標準來批判呢。這麼討論不是要拉更多文化標的或文化人下水,而是提醒,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應是他的作品、他的行為、他的影響,而不是只有他與資本的距離。有年跟移民工運動走得較近,總想著這家房仲公司或那家電子大廠的環境與人權記錄,真的沒問題嗎?好險找資金的事都是張正負責,其他難事有其他伙伴負責,我只要負責亂想與傲嬌就行了。(多傲嬌呢,比如說成事第二日立刻發文退出和碩群組。)而說到底,在「土地價值非因施以勞力資本而增加者,應由國家徵收土地增值稅,歸人民共享之」這條憲法空文被真正實現之前,如果有家建商願意在城鄉地帶投資一家書店,或有一位名人能連結到營建資本投資於書業整體,我都會是支持的。
早期職業之故,我關注的(或者說又愛又恨的~)的知識菁英是另外一群,他們是在這建商營建環境中最頂尖的一批建築人們。愛的是在如此大環境中他們猶有創造性的突破,或者在教學領域上建樹無數,恨的是絕大多數的他們,都無法拒絕這資本結構與地產制度,他們所教育出來的,仍然得一批批成為建商美學的圖章。二零一三年那本書裡有一段是寫給他們的:
❝再說一次,建築已死,是資本決定了地景。當建築人對平價或銀髮住宅等議題已失去了聲音,當農地開發可以被包裝成國際競圖的學界盛事,當大師作品在街道裡再現出階級區隔的高牆,我們這都市裡豪宅的貧乏,我們這郊野間農舍的虛假,我們無動於衷的沉默,就會是臺灣建築的實相所在。這是我認為建築人該揭露的真實,這就是我們該以美學來否定的體制。❞
很長一段時間,建築師是台灣最具有文化資本的群體,許多的著作出版也值得追逐,文心藝所的選書人中,就有許多我熟悉的建築人物。看到他們,我一方面不免會想笑,你們還真是喜歡評圖這位子啊,連書也要像擺模型一樣菁英評選一番;但另一方面,我其實更願意正面期待他們,如同期待每一家書店的可能性。下來玩吧,不要只居於資本圍塑的光鮮廟堂,歡迎你們的參與,到每一個社區每一處在地,你們可以設計的、可以營造的、可以調度資金來實現的,是人與書的空間、是有機的建築、是地方的再創造、是與過去及未來的生命連結。可以的。
不要是建商的書店,也不要只是建築的書店,就來建築書店,就來建築一間書店,實踐所有的可能吧。
#我不是在浮光工作而是在浮光裡工作
#這篇開權限吧,湯姆致書業的伙伴
#感謝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的每一位
宜得利壁紙 在 默森夫妻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默森新家打造計畫→https://bit.ly/2X5VaWx
▶影片介紹◀
自從BUBU出生到現在~
他一直都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房間!!
如今搬到了新家後~為了今天的大驚喜...
安森這個美術白癡花了至少5天的時間!!
親手DIY了BUBU的專屬房間!!
這一路以來...
從貼上雲朵的壁貼、安全牆壁軟包~
超大木屋、甚至細清後為了處理落塵~
還特別買了一台空氣清淨經整整靜置了三天!!
一切的一切~就是為了記錄下~
BUBU看到了新房間的第一個反應!!
究竟爸爸這樣努力的成果....
兒子是否會喜歡?反應又是什麼呢?
趕快跟我們去看看吧!!GO!!
▼此影片中有介紹到的相關產品資訊▼
WINIX AAPU300空氣清淨機→https://reurl.cc/Xe0950
dHConcept小晴天壁紙:https://dhshop.today/2aS4N
淘寶 牆壁軟包→https://bit.ly/33h0sky
#新家 #DIY #兒童房 #裝潢 #設計 #遊戲室
#WINIX #默森夫妻 #空氣清淨機 #驚喜
▼默森新家打造計畫其他推薦影片▼
超漂亮 ,默默 &BUBU 看到乾淨的新家 反應 是...?!
https://youtu.be/7WU_VtFrQaA
新家 有救了,整理師 超推薦宜得利 不採雷10款整理收納 好物!!
https://youtu.be/KB-Xtk4bg6o
頭好痛,搬新家入厝儀式竟然是這樣拜?!
https://youtu.be/GvUOMZmNJpI
▶默森夫妻其他相關社群◀
【Youtube】
默森夫妻(主頻道)→https://bit.ly/2VE1yUt
BUBU生活日常頻道(副頻道)→https://bit.ly/2Kvw10J
【Facebook】
默森夫妻粉絲專業 →https://bit.ly/3eTHrZV
默森夫妻好物團購社→https://bit.ly/3aAOZ0e
【Instagram】 搜尋→anson_tv→https://bit.ly/2KxZwz1
【BiliBili】(大陸媒體平台)→https://bit.ly/3bEdGKM
【YahooTV】→https://bit.ly/2KA0Rp2
有任何商業合作歡迎寫信至工作信箱EMAIL:phoelin022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