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中西文化碰撞,經常發生在香港不同地區,眼可及步履可到,總有一個係左近。
在早期香港,傳教士為了吸引信眾,各出奇謀讓宗教「在地化」;六十年代更發展出不少糅合中國色彩的教堂,後來則被命名為「中華文藝復興」,九龍城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便是其一。座堂屋頂以瓦片鋪設,龍頭與白鴿石雕相映成趣,堂內亦有不少中國建築的裝飾。至於沙田道風山,裡頭建築同樣集佛道、基督教之大成,聖殿仿照北京天壇而設計,基督成了中國古人模樣,而入口的大型彩瓷壁畫「道風山全圖」,則用上山水畫技法繪畫基督教場所。還有西貢內海小島鹽田梓,廢墟上遺下的天主教畫像,讓人想起17世紀客家陳氏開始靠曬鹽為生,至18世紀天主教傳入,全島居民受洗的久遠歷史……
除了宗教場所,身在香港大學之內,以藍色瓦頂、迴廊、拱門等獨特中式建築設計的柏立基教育學院,為山下的現代化城市帶來有趣的對比;位處大坑半山,經修復後重開的虎豹別墅,由胡文虎設計,採用中國式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以至滿天神佛的華富邨神像山,近8,000個神像並列 山頭,各地信仰共冶一爐,無不是民間亦中亦西的趣味景致。
#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 #道風山 #鹽田梓 #柏立基教育學院 #虎豹別墅 #華富邨神像山 #discoverhongkong
客家建築屋頂 在 林碩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古蹟與鐵皮屋頂的交織
#水圳與道路側溝的交織
#竹北城市美學
我們參與文化局六張犁東興圳再造計劃ㄧ、二期,汾陽堂活化整建完工後會勘,報告如下:
一. 竹北泉州厝汾陽堂,是六家地區的重要歷史建築,完工後看到古厝上的鐵皮屋頂,在場議論紛紛,
被列為歷史建築景點,應採用古法設計,營造古蹟人文氛圍,進而創造城市美學價值。
這樣的結果⋯建設後反讓人覺得是破壞,可惜了,請參考週遭大夫第林家古厝、新瓦屋的客家歷史建築。
二. 談到東興圳公園,不得不提到較上游(高低圳與十五朗圳交會處)嘉豐二街二段的水圳惡臭問題,與在地里民多次堪查,
水質不佳主因,道路側溝與水圳交會,側溝較淺,水圳較深,側溝的排水順勢流進水圳,如側溝的家庭商業廢污水納管不全,水圳亦被當成排污水系統。
建請公單位研議,多設置沈沙池的必要性,高頻率清潔沈沙池,維護下游的東興圳公園水池生態景觀品質。
客家建築屋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處長的日常
#來雲林住一晚
#首座歷史建築行旅
#古坑東和陳宅修復完成
#照片滑到最後一張有彩蛋喔
嚮往入住古蹟歷建的感覺嗎?🤔
骨子裡住著老靈魂的鐵處長,
從見到斗南舊分局 、斗六 #圖南咖啡故事館 修繕完的第一反應便是-
好想住在這裡啊⋯⋯🥰
哈,想歸想當然是不可能😅
每一個古蹟歷建修復後都必須依據它的上位計劃進行再利用活化,
多數的案例都是進行委外或出租,
做為文化展示與保存、文創商品、咖啡簡餐⋯等商業模式。
終於盼到了這間 #古坑東和陳宅 歷史建築,
它的修復再利用計劃以 #背包客住宿
的行旅為主,
傳統閩式三合院的住宅,
前庭後院配置著景觀綠化,
仔細端詳它立面的比例端莊簡樸,
且彩繪磁磚也頗具年代之代表性,建築本體構造與裝修均深具保存價值,
堪稱古坑鄉東和村最具規模的宅第,
屬於私人產權,
委由文觀處代管期限15年1個月(107年3月1日-122年3年31日)
未來與鄰近社區及景點結合,
極具文化觀光的發展潛力。
施工期間來看了幾次,
一聽到峻工迫不及待前來朝聖,
當天天氣很好☀️☀️
鐵處長的心情更好,
暗自雀喜後續出租營運後,
我要報名第一個旅客~😚
(請叫我陳員外~🤣🤣)
◾️
「古坑東和陳宅」位於雲林縣古坑鄉東和村文化路,是由詔安客家在日治時期大正7年(1918)於古坑鄉所建造的一座傳統漢式三合院民居,該民居在建築作法與裝飾表現上體現了日治時期建築的時代特色,裝飾更因保有彩繪大師郭新林(筆名鹿溪漁人…等)作品而更顯重要,101年10月24日已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歷史建築。
東和陳宅內之最精彩木構屋架主要表現在正身之明間及步口廊等處。正身為兩坡硬山式屋頂共有六架穿斗式屋架組,尾端兩側則由山牆收尾,其與護龍間之轉溝屋頂銜接處更是客家建築一大特色,且在柱身部位所使用的本料均是頂級珍貴的臺灣檜木。
東和陳宅這座傳統民居古厝是記錄著早期臺灣客家民族在溪邊厝地方上的發展墾拓過程,以及其古厝興建淵源及風水探討、大木架構、名匠師之彩繪作品、石雕等都具有精美且富歷史性、文化性的積極價值意義。
客家建築屋頂 在 認識台灣百年古厝-台灣百年古厝系列01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大厝或 客家 地區的伙房屋可以看到台灣傳統的住屋 建築 形式指的是合院 建築 ... 是台灣雖沒有很強勁的風但每年夏季都有颱風過境如果太陡會對 屋頂 /造成 ... ... <看更多>
客家建築屋頂 在 下港女子- 燕尾屋脊十分華麗,屋頂上的黑瓦源自客家建築或是 ... 的推薦與評價
燕尾屋脊十分華麗,屋頂上的黑瓦源自客家建築或是清朝官銜的家族,至今保存良好。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