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35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德里的胡馬雍陵(1996)
有很長一段時間,印度是由北方來的蒙古人統治,身為成吉思汗以及帖木兒後裔的巴布爾,在1526年結束了德里蘇丹國的統治,開創了蒙兀兒帝國,長年征戰讓他英年早逝,1530年47歲時死於阿格拉。
但和他的祖先一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打下江山,但如何維持戰果就是個大問題。其實帝國在開創之初,並沒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軍隊是由多族群組成的烏合之眾,金戈鐵馬下以大量施散錢財維繫軍隊,造成國家財政困難,對於皇權的傳承也沒確立,連宮廷貴族也覬覦王位,因此也使得他的兒子各個有機會,人人沒把握,帝國的延續最後由他的兒子胡馬庸即位。
胡馬雍的手腕不如巴布爾,來自北邊的阿富汗人尚未被粉碎,來自東邊比哈爾的統治者:舍爾沙,這個普什圖人成為阿富汗人的新共主,帝國在內政諸侯伺機奪權,外交面臨古吉拉特的進攻下,不得不和舍爾沙簽訂緩兵之約。但這也給了舍爾沙坐大的機會,1540年,胡馬庸兵敗,舍爾沙在德里建立蘇爾王國,統治著西起阿富汗,東到孟加拉的區域,胡馬庸也展開了長達15年的流亡歲月,蒙兀兒帝國名存實亡。
還好他沒有成為末代皇帝,機運還是站在他這邊,胡馬庸逃到當時的薩非王朝,也就是今天伊朗,在薩菲國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應援下,他重新建立軍隊,在今天伊朗伊斯法罕的四十柱宮的壁畫中,還可看到兩人相見的壁畫。1545年,死對頭舍爾沙在進攻卡蘭賈爾堡時死於意外的火藥爆炸,蘇爾王朝陷入混亂,1555年胡馬雍打敗短命的蘇爾王朝,重回德里,恢復蒙兀兒帝國。本該大展鴻圖,沒想到隔年竟然從圖書館樓梯上跌下來摔死,寧可光榮戰死沙場,沒想到有點落漆的結束一生,但其繼位者阿克巴,迎來蒙兀兒帝國全盛時期。
胡馬雍雖然一生充滿戲劇化,但死後所葬的地方卻開啟蒙兀兒帝國建築的濫觴,最著名的蒙兀兒建築泰姬瑪哈陵就是以此為藍圖設計。泰姬瑪哈陵述說著沙賈汗國王與王后的愛情故事,其實胡馬雍墓也是,設計者是胡馬庸的王后哈米達,與胡馬庸顛沛流離,同甘共苦,結果丈夫又過世,波斯裔的她親自設計陵寢,於1572年完工,在胡馬庸死後48年,哈米達以77歲高齡過世,和丈夫長眠於此。一入內的花園就是由步道和流水分為四部分的波斯花園,陵墓矗立在一個7公尺的平臺上,整棟建築由紅砂岩建造,陵墓是白色大理石圓頂,矩形結構的下層裝飾有優雅的拱門,鏤空的設計透光呈現伊斯蘭的圖案。
胡馬雍墓不僅是一個人的陵墓,它影響了整個蒙兀兒王朝的建築,1857年,也成為了蒙兀兒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的避難所。在胡馬雍墓園區內還有座伊薩汗(Isa Khan)墓,他是輔佐蘇爾王朝的兩朝元老,死後皇帝幫他蓋了陵墓,其實應該說胡馬雍墓在伊薩汗墓旁,因為是伊薩汗墓先蓋好的,曾經敵對的雙方,死後共享一坏土。
宮廷計巴哈 在 張庭宜-沒有兩個爸爸的小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 BWV988)不僅是巴赫(1685-1750)晚年重要的大鍵琴傑作,也是變奏曲史上最重要且規模最大的作品,全曲共有30段變奏,加上首尾各一的主要旋律「曲調」,共計有32段音樂。
在德國德勒斯登宮廷駐紮的俄國伯爵凱薩林因工作繁忙,常有失眠的問題,為了舒緩重大的工作壓力,伯爵聘請琴師郭德堡為他彈奏大鍵琴。
郭德堡為了能用悠揚的樂聲使其產生睡意,向他的老師巴赫請益,同時也委託巴赫創作一首助眠的大鍵琴曲,巴哈創作了一首長達30個變奏的變奏曲送給伯爵。
伯爵聽完非常滿意,認為此曲確實可以助眠,於是給巴赫大量的金錢表示答謝,並且以郭德堡作為曲名出版。
失眠的朋友們,你們也可以試試看睡不睡得著,明天再來向我報告!
⬇️⬇️⬇️
https://youtu.be/Cwas_7H5KUs
宮廷計巴哈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其實在哈佛大學求學時唸的就是人類學。或許正因為人類學的啟蒙,馬友友近年來不只專注於表演,也積極推動在全球做音樂文化的交流。
這篇來自【聯合新聞網】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馬友友如何從人類學與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理解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讓進一步看到文化交流對於音樂演變的重要性。
----------------------------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被譽為是大提琴家的聖經,馬友友第一次錄音是在他20多歲時,第二次是40多歲,第三次錄音則是在年過60之後,「人生在不同階段對這套組曲會有不同體悟。」馬友友表示,這套組曲具有雙重性格,他在朋友的婚禮上可以演奏,在朋友的喪禮上也可以演出,「無論是哪一個場合,都不會有違和感。」
馬友友表示,這套組曲乍聽是德國巴洛克音樂,但仔細理解之後,可以看見人類文化的傳播與移動。
馬友友舉例,比如這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裡的「薩拉邦德舞曲」,有人說這首樂曲源自瓜地馬拉或是墨西哥,但根據人類學的研究,「這首樂曲的元素是在12世紀時通過葡萄牙傳進西班牙。」除此之外,也有北非的摩洛哥人認為,這首樂曲元素之一是給女性跳的「貝都因舞」。
馬友友說,「薩拉邦德舞曲」從快節奏舞曲到高貴的慢舞,等於是一個從庶民社會到宮廷,以及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互通的證明,「光是這首舞曲就隱含了一條看不見的人類文化絲路,也展現了人類的有容乃大與相互理解。」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21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