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家人這種病」、《媽媽的自由》》
之前我已經看過《父親這種病》、《母親這種病》,前幾天看完了《家人這種病》,雖然還沒看《夫妻這種病》和《戀愛這種病》,但已經有種百病纏身的感覺⋯⋯(但戀愛這種病應該是已經康復了?還是說所有人妻人母都會從戀愛這種病當中完全康復(還是該說幻滅)😂)
以前的人覺得「應該要有」的東西現在都是一種病啊!忍不住大笑了。
想知道是不是因為《母親這種病》大紅,所以出版社也想跟風一下把其他書名也都改成「⋯這種病」,沒想到看了原文書名,《家人這種病》的日文原名還真的就是家人這種病呢!
不過必須先說的是,這本書跟另外兩本不太一樣,與其說探討家庭對人的影響,不如說是作者的半自傳,在觀點的深度和廣度上都略顯不足,比較像是聽一個講話很直的人分享自己對家庭的想法,所以我就當認識一個人那樣順順的看完而已。
不過加上我對其他幾本的印象,還是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個人心得。
***
刻板印象,就是不自由的來源
以「⋯這種病」為書名的這幾本書,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談「不適任的父親、母親、伴侶或家人」導致孩子或另一半產生身心的負面影響,雖然說是「某某這種病」,不如說是「某某害人病」。
而另一種是「家人這種病」裡面略為提到,但是沒有完整討論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在《媽媽的自由》當中也想說的:「所謂的家人,就一定要是某種樣子嗎?我們在內心對關係賦予的各種僵化的想像,是讓自己、也讓他人變得不自由的來源。」
在書名上把各種角色關係都稱為病,可能會對銷售有幫助,因為顛覆了人們對幸福家庭的想像,所以在看到書名的時候,就會感到驚訝和好奇。
不過比「一切都是病」更符合事實的說法,可能是「家人這種框架」、「父親這種框架」、「母親這種框架」、「夫妻」、「親子」、「婆媳」這種框架,當我們緊緊抓住這些社會框架(或形式)時,就會讓自己及身邊的人受苦。甚至到形成某種心病(偏執)的程度。
「非怎樣不可」的想法和追求,覺得不這樣就是「不夠好」、「很奇怪」的種種模糊的感受,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束縛著我們,讓我們無法去思考「不這樣生活」的可能性。
而當我們覺得每件事情、每個角色,都只有唯一的一種扮演方式才叫做正確,我們就會陷入「別無選擇」的框架,感受到身不由己,換言之,我們會過的不自由,而且會覺得這種不自由是別無選擇、理所當然,但我們仍然會因為不自由的感受而痛苦。
我在書裡談到所謂的自由,並不是只做自己想做的事,那種自由是任何人都無法實現,可以實現的自由是必須要背負責任,對自己、對別人,我們有責任要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做事、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負責時常給人不自由的感覺,但是該怎麼負責,我們仍然有選擇的空間。我覺得我們要避免在無意識中因為社會主流的看法、輿論、偏見和刻板印象,這些一直存在於我們心中,「好像非這麼做不可」的想法和感受,縮限了自己原本可以實現的選擇。
不做自己、而是去符合社會的期待,能夠給人一種「我和大家一樣」的安心和成就感,但是如果這樣的選擇不適合自己,那麼不用多久,這種純粹的「扮演」就會造成身心的壓力。
我們雖然能夠察覺到內心想「做自己」的渴望,卻會因為缺乏勇氣,而且無法意識到事情不是只有一種作法,而始終跨不出讓自己自由的那一步,讓自己受困在僵化的角色劇本,好像自己是媽媽就應該要這樣、是女兒就應該要這樣、是媳婦、是妻子…就應該要如何如何,而失去了能夠好好做自己的機會。
自我探索並不是在某個階段就結束了的,雖然我們總是把了解自己和探索自己,講的好像是孩童和青少年的人生功課,可實際上人生並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紀就宣告自我認識和成長已經「完成」,而是不斷的在持續,隨著不同的階段、人生面臨的挑戰不同,就會不斷的認識到新的自己和自己內在的潛能。
「原來我也可以這樣做」、「原來我想要的是這個」,每當我看見有人說:「可是媽媽不就是應該要--」、「老公不就是應該要--」的時候,就會想我們對於這個社會所傳達和暗示的訊息「每件事情都只有一種應然的方式」,竟然是如此深信不疑而且不知不覺。
***
我在三十歲時成為母親,一度感覺到扮演一個母親就是我唯一能做的選擇,但是越想要朝心中理想的母親形象邁進,離真實的自己就彷彿越來越遠。而社會上對於理想母親的描述和想像又宛如神話傳說,我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完全做到,也因此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一段時間過去我才逐漸理解到,母親是社會一種集體想像的投射,這個想像是如此的龐大,以至於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最僵化、最理想化、最困難也最不真實的角色代表。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既是一個角色,也是自己,就算不是母親也一樣,身上也會有各種角色被賦予的劇本。察覺到這個劇本的存在並嘗試跳脫,勇敢而且有信心的用自己的方式去扮演,相信在所有角色關係特別是家人這樣的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永遠是內在真實的情感,而不是一套「我是母親就應該如何」、「孩子就應該如何」、所謂的妻子、丈夫又應該如何等等的標準化的作業流程。
每件事情都「非這樣不可」的想像,把原本應該是安心而且令人放鬆的家庭,變成每個人急欲掙脫卻又無法掙脫的牢籠。
而越是對某種角色的想像深信不疑的人,就越是會自我要求「只能這麼做」,覺得自己別無選擇的同時,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別人更加嚴苛,因為會覺得我已經努力去扮演某種期待了,那麼對方,也應該用我所期待的方式回應我。
我想所謂的…這種病,應該就是這類我們時常無法察覺的,在內心對自己也對別人設下限制,用錯誤的方式不斷強化束縛的種種偏執吧。
突然發現2019已經過去一半,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我也能牢記這段時間的體悟,把勇敢做自己這個目標放在心上,而不是催眠自己「已經是媽媽了就只能如何如何…」
和大家一起,我們彼此加油吧!
#媽媽的自由
#歡迎分享
再來放一下購買連結~
《媽媽的自由》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j6Veq
金石堂:https://reurl.cc/r0kVy
誠 品:https://reurl.cc/qpabp
時報悅讀網:https://reurl.cc/8eYkM
家人這種病 心得 在 [心得] 《家人這種病》:請把家人當「人」看PTT推薦- 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 下重曉子出版/ 三采家人為什麼會是家人呢? 作者生長於日本戰後。 那個年代,許多理所當然相信的事物,都經歷了覆滅與重生:國家、家庭… ... <看更多>
家人這種病 心得 在 《家人這種病》鄧惠文醫師 找回羈絆中的寬容與自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一本寫給為家庭所苦的人們,得到心靈的救贖與自由戳破「幸福家庭」的真相!「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 <看更多>
家人這種病 心得 在 [心得] 《家人這種病》:請把家人當「人」看- book | PTT學習區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 下重曉子 出版/ 三采 家人為什麼會是家人呢? 作者生長於日本戰後。 那個年代,許多理所當然相信的事物,都經歷了覆滅與重生:國家、家庭…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