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食物浪費,數位科技工具一起來】
一年一度的「世界糧食日」快要到來,我與陳曼麗委員、來自食物捐贈體系的朋友們,今天立法院「社會創新國會」舉辦座談會,一起做了很有意義的思考,如何用數位科技工具在事前減少食物浪費,即使有剩食,也能更精準、快速送到有需要的弱勢團體手上。
在台灣,浪費最嚴重的是保存期限甚短的生鮮食材,即使捐贈給食物銀行、弱勢群體,也常發生吃不完的狀況。環顧目前各方的解決方案及《食物銀行法》草案版本,仍多以社會福利的角度切入,缺乏「數位角度的思考」。
剩食問題在世界各先進國家大多十分嚴重,明明有足夠的食物能讓所有人飽食,卻因為資源分配、貧富差距、富有國家的過度消耗等,導致食物資源的無限浪費。
聯合國、美國與歐盟希望在2030年至少減少50%的廚餘量,法國強制要求大型超市捐出未售出的食品,義大利則透過惜食法案以抵扣加值稅簡化捐贈食物的程序。
我們台灣,一整年浪費了6603公噸的生鮮食材,約70億的新台幣,生鮮食材之剩食處理情形高達30%當作廚餘丟棄。如何以數位角度的思考切入,運用數位科技以及大數據分析來參與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並且協助《食物銀行法》草案版本納入數位思考,增加成效。
陳曼麗委員提到,在台灣廚餘的產生量非常的多,佔了垃圾總量的三分之一,尤其因為現代的生活形態與商業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都市產生的廚餘量非常得多,如何在源頭進行減量是很重要的問題。
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秘書長劉露霞跟我們分享,食物銀行礙於現行食品法規限制,過期物資不得捐贈或使用,但其實很多食物如調味料類或罐頭類,只要未開封並保存環境良好,實際有效期限會更長,希望政府可以放寬相關法規的限制。
她還說,食品廠商為了捐贈剩食,曾經想要設計手機APP建立媒合平台,讓有需要的人知道捐贈食物在哪裡,但弱勢者例如街友有沒有手機會是個問題。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公關經理林夢紹表示,家樂福利用數位科技建構雲端共享食物銀行,幫助食物銀行聯合會建置即時資訊交流平台,讓捐贈與需求之間以最即時的速度完成媒合。
今年家樂福特別舉辦「2018第一屆家樂福真食獎」的徵選,以食品轉型做為主題提供500萬元的獎金與相關鏈結資源,做為入選組織在計畫推動上的資金。林夢紹號召大家,希望社企、食物銀行與公益團體一起來加入。
共享經濟協會秘書長周元韻說,食物浪費的問題不僅可以透過Facebook 共享剩食社團等社群網路加速剩食分享,還可以運用大數據預測點餐需求與備料數據,協助改善餐點口味來預防食物浪費。
周元韻還說,食物銀行可以運用數位科技使分享平台化、規模化,搭配媒合與即時配送服務、擴大觸及範圍,送達原先難以觸及的消費者,加速食物流通,讓有需要的民眾可即時索取剩食、減少浪費。
ifoodbank創辦人李高嘉提出很棒的角度思考,他說,食物銀行或者食品業者在剛開始推動食物捐贈,可能會有對食品衛生安全的疑慮,以致捐贈廠商會因顧慮食安糾紛而卻步,這種創新的做法在台灣有沒有可能透過類似實驗沙盒的方式來處理。
李高嘉還說,食物捐贈者擔憂,受贈者可能會以食物吃了有問題而敲詐捐贈者,能否比照義大利的做法,讓捐贈者有免責權。另一方面,受贈者接受剩食有些健康風險,能否提供保險的保障,也是一個思考角度。
大家提出的意見都很好,我想,以數位工具來解決食物浪費、有效捐贈的問題,需要建立政府與民間一個公私協力的資訊系統平台,我期待政府能夠強化「資訊政府」、「數據政府」的角色功能,在數位時代更能貼近民意的需求。
#社會創新國會
#世界糧食日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家樂福 資訊系統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剩食也能帶來新商機?
#新聞評析
融入循環經濟 打造無限剩食商機
為達到「食物零浪費、台灣無飢餓」的目標,量販企業家樂福宣布將設置全台第一家續食餐廳「書屋花甲」,食材主要來自賣場的即期商品或賣相不佳的蔬果。書屋花甲的營運模式與荷蘭以銷售剩食再製餐點起家的餐廳Instock相當類似,核心理念均在於減少因供需脫鉤所導致的食物浪費,並從中挖掘創新商機。大潤發、愛買等其他量販業者也有意願著手相關規畫。
所謂的剩食商機,事實上即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在餐飲、物流與批發零售等流通業態中的應用。除了續食餐廳外,另外重要的一環在於全食品供應鏈上的作業改善與整合,確保在繁複的產製運銷流程中,建立具備高透明度與快速反應的機制。進一步來說,循環經濟在食品供應鏈方面的應用,係以食聯網(Internet-of-Food, IOF)為主軸,在從產地到餐桌的各供應鏈節點中導入物聯網裝置,做到從源頭控管、運輸存儲、終端消費以及逆向回收的精確管理與風險抵禦。
循環經濟權威機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研究指出,循環經濟在食品行業的應用商機可劃分為兩大類:
一、藉由提高食品供應鏈的資訊透明度,做到食品的有效回收與再利用,這也是目前餐飲與零售服務業較常見的應用模式。例如英國Tesco推出可協助慈善團體掌握各分店剩食的app、美國亦有新創公司推出可媒合超市剩食與鄰近組織的食物到期警鐘(Spoiler Alert) app、英國公司Winnow則推出餐廳專用的資訊系統與數據分析工具,協助業者降低食品浪費。埃森哲(Accenture)諮詢機構在日本也推出於食品供應鏈中導入物聯網裝置與大數據計算的解決方案,提高食材需求估算精準度並降低耗損。
二、利用完善的回收機制與煉製技術,提升剩食價值。例如紐約新創公司Industrial/Organic,開發出可在室內進行的精煉技術,將剩食變身為幾乎無異味的肥料再利用。日本再製動物飼料最大製造商Agri Gaia System與荷蘭Broodnodig,也同樣是以技術作為基礎,將剩食轉化為可再度利用的物質或能源,在降低食品浪費的同時,挖掘創新商機。
此外,作為貫穿各環節的關鍵支援服務,物流模式與技術的改善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具體做法包括改善運輸倉儲技術、設備與載具,以及創新服務設計與商業模式等,以降低食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許多歐美國家企業均已著手投入,例如:
一、為配合歐盟於2030年欲降低半數食品耗損的目標,比利時Flemish Institute for Logistics (VIL)協會推出Fresh Food Logistics計畫,目標在於降低生鮮食品在物流過程中的耗損,包括家樂福與La Lorraine烘焙集團在內,已有11家公司加入這項計畫。VIL將嚴格檢視造成食品耗損的物流環節,並導入相關技術進行控管與預防。VIL希望透過這項計畫找出在流程、技術與成本上均達到理想水準的物流模式,並在2018年展開實際測試。
二、英國物流企業Owl Organic Waste Logistics提供剩食處理的整套解決方案,該公司在客戶所在地安裝剩食真空存儲機BioWhale,在偵測到食餘量到達一定標準後,便會派專車前往回收,再精煉為生質燃料或肥料使用。
三、德國物流巨擘DHL與英國航空空廚合作,在倫敦希斯洛機場建置新型態物流中心,希望達到零食餘(zero waste to landfill)的目標。DHL提供英國航空從食材採購、菜單設計、食材儲存、終端配送到食餘回收處理與逆物流的整套解決方案。
整體而言,降低食品浪費與耗損遠遠不只是單一企業的經營模式,更不應該是在危機發生或成為熱門議題時的一次性作業,這項趨勢應被視為一項持續性的過程,並貫穿食品供應鏈中的每一個環節與步驟,要將降低剩食打造成為具持續性的行為模式,唯有不斷挖掘出更多嶄新商機,結合商業價值與社會公益,讓網絡中的各利害關係人均獲得收益,才能夠確保這項模式能夠持續開展。
剩食商機即為循環經濟在餐飲、物流與批發零售等流通業態中的應用。圖為菜市場攤商將未售磬或賣相不佳的青菜、水果及魚肉捐給愛心食材交流平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110000097-260202
家樂福 資訊系統 在 家樂福Carrefour - 阿福緊急廣播不好意思!大家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一個大公司,資訊部門就這麼"兩光"嗎?會員系統更新是理由嗎?如果系統做不好,就不要更新,等待更新系統穩定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