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寫】#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觀影筆記與其他 // 鄭雋立
.
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以解嚴初期台灣為背景,描述阿漢與Birdy兩位大男孩刻骨銘心的戀情,巧妙運用1980年代的文化符碼喚醒許多人的鄉愁,而劇情圍繞著兩人對愛與性別意識的探索、對人生迷惘、對社會屈從,以及年華老去的遺憾。上映後佳評如潮、並獲頒金馬獎「最佳攝影」殊榮,日前票房更衝破新台幣1億,以國片中屬小眾的同志題材、導演首次執導來說是極出色的成績。我們不妨藉此機會回顧本作的相關話題,也分享筆者自己的觀影感觸。
.
■ #台灣影視的精緻化轉型
.
本片由早期以偶像劇起家的「氧氣電影」製作,從初期漫畫改編作品《薔薇之戀》(2003)、《惡作劇之吻》(2005)…到原創劇《我可能不會愛你》(2011)、文學改編劇《#花甲男孩轉大人》(2017),整體風格與製作品質很明顯地日益茁壯,在高雅文化對美感的需索、大眾品味與商業價值間取得了適當的妥協,和日本1990年代迄今的影視類型劇轉變類似,相較於世紀初重視話題性的偶像劇,近年作品更重視演技與內涵,為「#富有質感的大眾文化」豎立了里程碑,表現可圈可點。
.
■ #比浪漫戀情主線更該細看的劇情脈絡
.
榮格(Carl Jung)在〈尤里西斯:一段獨白〉提起年輕時與叔父的對話:「魔鬼在地獄裡讓靈魂 #保持期待 以折磨他們」,這個文脈的「期待」,恰巧也適合套用在阿漢與Birdy的處境:男女合校沒有讓性別不平等消失,而是在男/女校區間架起柵欄、解除髮禁沒有讓成年人的宰制軟化,而是加劇監視、解嚴沒有讓世界開放得能自由戀愛,連告白都要用暗號代替、成年人也只會對青少年不斷開出廉價的 #道德保證支票(考上大學再給你買車)…甚至宗教的制約也阻止了他們像《孽子》那樣拋棄所有逃往「新公園」的情色烏托邦。建構人權觀念的路程,跟尤里西斯的歸途一樣漫長。反覆在對體制的挑釁中尋求希望、也反覆受挫與心碎,如此背景下,兩位男主角為尋求希望而更加相依,對抗著體制促成的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甚至為保護對方奮不顧身、身心都佈滿傷痕,這樣的關係因而顯得更加悲愴動人。
.
我們不妨借用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理論看待這些境況,人之所以在解嚴後仍在社會體制內成為「順從的身體」,正是因為規訓在現代生活如同氣體般的瀰散性(pervasiveness),導致權力的散布(dispersion),由於社會的異樣眼光如監視般無所不在,因此人會被自己規訓。從阿漢的母親回答與父親關係「愛就愛了啊」、Bird後來與班班結婚,最後都證實在那個年代仍不得不屈就於 #異性戀霸權 的框架。
.
故筆者推測,比起宣傳照、預告片大量對青春愛戀的呈現,導演更想闡述的「潛文本」很可能是解嚴初青少年對家父長主義、威權遺毒、宗教信仰等處境(也是規訓的範疇)的控訴,沒能與真愛在「對的時機」走在一起的 #遺憾、對學妹犧牲成全卻有婚無愛的 #罪咎。
.
■ #既有上映版本的剪輯缺點
.
原上映版本的剪輯刪去許多抑鬱的描寫,聚焦於浪漫愛的呈現,雖能減低悲劇衝擊、提升票房,但也導致整體劇情取向「BL化」,削弱同志文本原有的作者性與思辯力度。BL(Boys’Love)來自日本近代文學、現代動漫畫中女性作者描寫男同性戀的文類,與同志文本對應「#他者凝視」(gaze)的關係完全不同,主要由女性視角凝視男同志而獲得審美愉悅(陳盈璇,2018),滿足異性戀的窺探,而非同志探討自身議題,內容也易與同志族群脫節(過度美化或情慾化)而引起爭議。故文學與性別研究通常視為兩種文類看待。
.
這套險計目前在票房上看來是成功的,但筆者也常耳聞好友認為本片明顯地「剪掉很多預告出現的部分」、「歐神父跟班班的戲份太少」。這些文脈刪減造成的缺憾應該能在台北電影節限定版、Netflix加長版補足,但只怕會讓人在既有的悲情下更加心痛。這些批評通常也伴隨著認為阿漢的嘶吼「演得太用力」,但筆者反而持相反意見,相信 #解嚴前 出生的世代會很有感觸,青少年的生活基本上是被規訓噤聲。當情緒的壓抑達到極限時,這種(沒有台詞但暗藏千言萬語的)嘶吼其實相當合理。
.
■ #為什麼平權後的同志文本還需要悲情敘事
.
無論華人或西洋,古代的悲劇戀情文本都有著「#以情反理」的敘事傳統,莎翁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崑曲《牡丹亭》都是經典範例。悲劇能凝聚巨大的 #情感動員 力量,促使觀者淨化情緒,引亞里斯多德語,就是『滌罪』作用(Karthasis),悲痛欲絕後更會深思何以上天允許各種不公不義折磨人。悲情敘事的存在,正是暗暗地告訴世人,即便在同性婚姻專法通過的現在,仍有太多舊時代留下的遺憾無從解決、需要被言說。
.
■ #情慾表現也可以是痛徹心脾的
.
阿漢與Birdy在學校浴室的情慾戲可說是本片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這種讚許並不是因為帥哥演出肌膚之親,而是這場戲本身暗藏的情緒極為複雜且豐沛,外顯情感的 #防衛機制 藏不住生理反應,證明了「在乎、愛、慾求」這些複雜的情緒一直是並存在兩人身上。Birdy嘴上說著「對不起…對不起」,但 #潛台詞 是「是的我也愛你,但這種愛有罪,我不想拖你下地獄」。任誰也沒想到如此青春的劇情裡,也能在短短幾分鐘用表面是情欲呈現,骨子裡是羞恥與掙扎的一幕,讓戲劇張力飆升到高峰。
.
■ #驚艷的配角表現與視覺符號
.
本片在配角方面也被刪剪掉不少頗具可觀的部分:歐神父其實是深櫃同志、在信仰與保護學生的理念間掙扎、班班淪為主角戀情的犧牲者、瘦瘦學弟正視性向、出櫃卻飽受霸凌,可說是三個亮眼的映襯、對照關係,構成了文本內重要的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
這裡不得不提本片兩個視覺極美的橋段,阿漢跟神父一起倒在沙發上偷抽菸,望著滿牆的聖母與基督畫像、桌上放著帶有虛空靜物畫(Vanitas)意味的經書與水果,明顯可見的葡萄通常被美術史解讀為靈糧、 #基督寶血 的象徵(宮下規久朗,2015),學弟瘦瘦(童星出身,《星空》男主角)向阿漢坦言性向時背景是畫著白鴿的彩繪玻璃,白鴿在基督宗教圖像是 #聖靈 象徵、神祕主義中代表靈魂,但四周卻降下訓誡異味濃厚的聖火。
.
這兩組視覺上極美、充滿宗教色彩的表現使得本作對宗教的詮釋有著極端的兩面特質,信仰同時默許學生假借輔導之名向神父尋求安慰,但又相反的在性別意識上形成另一個壓迫,使得神父與學弟在實質上分別有著 #罪人與殉道者的身分隱喻。
.
最後,希望大家看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能藉機關注台灣的性別運動史,以及仍在進行中的各種人權議題,那麼,『#晚安』。
.
■ #延伸閱讀
.
★以下為「偽學術」目前所有與本篇有關的議題,含氧氣電影前作《花甲男孩轉大人》、性別研究、家庭形式、階級與文化符碼、美術史等跨領域相關議題…幫你旁徵博引,知識量大增!
.
◆李長潔:
.
禰豆子的八重齒 | 為什麼牙齒亂才「萌」(規訓實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45727662281519
.
「家」的各種可能形式:日劇《房仲女王2》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078219682365656
.
改名換「性」:《裝扮遊戲》的性別操演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208554915998808/626632984190997
.
◆黃柏凱:
.
花甲男孩轉大人──由離別展開的蛻變之旅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389341314586833/742789805908647
.
《Me Before You》當言情小說文本中的階級和文化符碼遇到一路玩到掛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389341314586833/561309330723363
.
◆鄭雋立:
.
誰規定粉紅色等於女生?憲法還是地球聯邦法?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39174366270184
|
■ #參考文獻
.
榮格(Carl Jung)著,馮川、蘇克譯(2014)《心理學與文學》,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縣:桂冠圖書出版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編譯(2001)《詩學》,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宮下規久朗著,楊明綺譯(2015)《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盈璇(2018)〈台灣網劇新型態 BL劇崛起〉《喀報》第298期,2018.10.2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紅燈右轉的自由 vs 警察開單的自由⋯⋯(嗯)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
家父長主義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補:由於這篇文章引發的迴響超乎我預料,下方留言攻擊當事人的父母也稍嫌激烈,說實話這不是我的本意,再廣傳下去可能會對當事人家庭帶來傷害,所以我將照片移除了。之所以沒有直接更改隱私設定,是因為這篇文章好像也出乎預料地安慰了許多人,這也確實是我發文的目的,所以權衡之下,以刪除照片的方式為之。)
鮮少在臉書談太私密的想法,不過選舉結束雖然一方面對結果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心情卻很複雜。韓粉父母無助會這類的社團和粉專,表面看起來戲謔,背後真相是大家其實都很受傷,因為在意所以受傷,需要來這裡知道自己並不是獨自面對著這些。當然也有人是受傷久了心已死,也沒什麼好在乎的了。
這幾天大概還會有很多後續,說實話看著這些文章我內心是蠻難受的,大概是本人也身處類似情境吧。蔡英文說:「選舉完了,不論輸贏都要擁抱韓國瑜的支持者,撕裂的台灣沒有重量。」也有很多人呼籲著趕緊修復關係,大家和平對待彼此,守護團結的台灣。
坦白說,我覺得沒那麼簡單。
這件事根本來說或許已無關乎團結,我倒覺得更牽涉平等尊重,圍繞著這一點而產生的家庭問題。(當然我不是在批評小英大錯特錯!因為關於關係的修復,就他的位置來說本來就不是他要處理的,而是我們各自要去面對的)
說直接一點,這場選舉並非「產生」了關係問題,只是「凸顯」了問題罷了,問題本來就存在。不是大家不想擁抱,事實上對於自己的家人,愛是無庸置疑的,只是愛往往伴隨著互相傷害,世界上最難處理的問題大概就是:如果可以,我也想擁抱對方啊,只是傷口太多了,連走向對方都會膽怯。
韓國瑜的愚蠢不過是讓家庭關係裡的問題凸顯得更赤裸而已,所以這些問題根本不會因為選舉過了就消失,就可以一派輕鬆對對方說「好啦事情都過了,就過去吧!」不,事情根本還沒過,有些人甚至連自己問題是什麼都還不願意面對,怎麼可能就過了?
說的具體一點,韓粉父母跟子女的溝通過程常常揭露了三件事情,他們不僅僅只是封建保守、家父長主義、父權而已,甚至缺乏民主法治常識,但我覺得這些都事小,更根本的問題是事實已擺在眼前卻無法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使得他們永遠沒辦法接受跟改變前兩個問題。他們習慣晚輩服從自己,習慣強調自身很尊重晚輩保有自己的立場,好像這件事是很值得一提的恩惠,有些不走這個路線的則是以親情跟扶養之恩作為威脅和辱罵的基礎,當然還有各種樣態,不過也都大同小異。
打這些不是要來挑釁跟辱罵長輩的,雖然確實是想堅定地表達我的不以為然。我們當然可以用結構去解釋長輩的某些人格特質,也可以體諒他們活了大半輩子都是這樣,要他們改變實在很難,我們都知道經驗是有限的,但我也想強調,能夠同理不代表不能要求改變,相反的,就是因為同理才能促進更良好的溝通,才能堅毅地相信、耐心等待,而不是就此退回原位,守護那長久以來用單向的服從和壓迫換來的虛偽表面的和平。(當然如果你都想到這裡了還是自願接受這樣以維繫情感,也沒人能說什麼,繼續接受情感勒索,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我在這場選舉中觀察到年輕人的韌性和彈性令人驚艷,隨著選情白熱化,加上韓國瑜秀下限沒有極限,真的非常深刻見識到民主自由帶來對話溝通的空間有多大。大家開始不懼於衝突、不怕動搖情感關係也要溝通,(雖然程度不一就是了) 臉書各種社團粉專出現,在網路上取暖、分享自己怎麼跟韓粉溝通,各種策略跟知識的分享,甚至會互相糾正訊息,督促彼此不能為了溝通達到目的亂散播假訊息,大家在辯論時遇到不懂的不確定的事,也會自己去查資料,會到社團上問人。甚至看到戰友失去理智的謾罵,也會直率地建議對方理性溝通。大家在溝通裡相互學習,學習怎麼說服別人,也學習自我反省、修正,一面能體諒父母,一面又想堅持價值,在這兩者的掙扎和矛盾之中感到痛苦,學習怎麼自我療傷、處理情緒、接受孤獨。就這點來說,我是真的覺得台灣年輕人真的很勇敢啊。在這段衝突的過程,我們也許又更成長了一點。
我只是想說,我不覺得世代對立多可怕,很多人在衝突時常常說「你以前不是這樣啊!為什麼現在變這樣!」,我覺得答案很明顯,那就是一直以來其實關係裡都存在著問題,你如果一直都覺得舒服,也許只是意味著別人一直配合著你,而現在問題爆發了而已。當我們主張要積極「修復」關係,這似乎意味著有一種「原本的」關係存在,彷彿關係是固定不變的,我們要努力維護著關係最初的樣貌。我反倒覺得這是癡心妄想XD,人一直在變,關係從來都是流動的,我們不應該因為害怕衝突和矛盾就對改變怯步,反而應該在互相重視的情感基礎之上,學習溝通、學習面對自己的錯誤、學習低頭道歉、學習放下過度的自尊、學習充實自己接收更多正確的資訊,雙方攜手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在民主社會中,我們明顯有更多這種溝通和學習的機會。
我沒辦法宣稱關係究竟應該如何經營,每個家庭的狀況也不一。我只能說,很多問題不會因為選舉過去就過去了,既然問題已經原形畢露,就處理它吧!即便完全不知道會不會如願以償,即便不是每一分坦然都能破解封閉和狹隘,但有這樣決心的人!你真的不孤單!這條路還很長的。我們也還有很多要學習,無論是知識上,還是更靈活地轉換姿態。
反正結論一句話:與其想著「盡快」「修復」關係,不如認清「慢慢」「重塑」關係是必要的,這過程想必艱辛,反正互相取暖各自努力。(講得輕鬆,說實話我現在也是挺絕望的就是ㄌ)
(btw,還是忍不住多嘴重申,我不否認斷絕關係跟鐵了心的相互仇視是一個選擇,但我相信還會想傾訴的人一定是還在意著,還想嘗試用不同方式為關係努力,這也是我寫文章時設定的讀者樣貌,所以即便深知我控管不了讀者的言論,還是多少碎嘴一下希望大家不要有過多單一特定的人身攻擊,也毋需酸言酸語顯露一派輕鬆的姿態,那不會讓你看起來比較高尚)
家父長主義 在 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吳爾芙說,女性要自立,要有自己的房間。
但其實他有講到一個更重要的事情,只是太直接而常常被忽略。
吳爾芙說過,女性要自立,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錢」。
經濟自立,事情處理起來會簡單得多。
而我們自己作爸媽的,也要記得,不要用在學時期的經濟支援去情感勒索自己的孩子。甚至在精神上虐待他們。
珍惜難得的親子緣分。
「他們不僅僅只是封建保守、家父長主義、父權而已,甚至缺乏民主法治常識,但我覺得這些都事小,更根本的問題是事實已擺在眼前卻無法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使得他們永遠沒辦法接受跟改變前兩個問題。
他們習慣晚輩服從自己,習慣強調自身很尊重晚輩保有自己的立場,好像這件事是很值得一提的恩惠,有些不走這個路線的則是以親情跟扶養之恩作為威脅和辱罵的基礎,當然還有各種樣態,不過也都大同小異。」
家父長主義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記得打開CC字幕 紅燈右轉的自由 vs 警察開單的自由⋯⋯(嗯)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製作團隊 】
|企劃:朱家安
|腳本:朱家安
|剪輯後製:Pookie
|演出:志祺
——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