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武俠小說的方式講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應該會比較容易看懂吧?
#今日上映 #中邪美毒
(提醒:以下內容除了對話是真實的,其他純屬我加油添醋)
一架飛機緩緩抵達阿拉斯加,走下飛機的是東方來的使者。梳著灰色油頭的,是人稱戰狼的外交部長王毅。走在後頭髮量稍少的,是被美國外交圈譽有儒家風範的中共外事辦主任楊潔篪(音同遲)。楊潔篪是美國熟悉的人物,他在老布希時期就是中國和美國對話的橋樑。王毅則是近年崛起的頭號戰狼。
兩位使者緩緩走進會議廳,身後跟著若干官員,以及一位翻譯。在會議廳裡等著的,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以及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美國剛改朝換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布林肯早在中國使者抵達前,就在日本、韓國和香港把火給放了。他知道王毅是出了名的拗脾氣,若是不在早些時間給中國一些下馬威,這談判還怎麼成?布林肯和蘇利文直挺挺的坐在中國使者對面,面容被黑色口罩遮住了,仍可看見口罩底下那胸有成足的淺笑。
作為東道主,布林肯率先發言。
「謹代表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和我本人,歡迎楊先生和王先生來阿拉斯加,並非常感謝您與我們一起展開這趟會談之旅。」
「我本人剛從日本和韓國回來,他們兩是美國非常親密的同盟,也相當關注我們中美接下來要討論的事。我們國家是這樣的,我們習慣透過外交制定國際秩序和規則。希望我們接下來這兩天的對話,可以好好討論中國如何融入這套國際秩序裡,以便中國能夠更理解我美國的意圖和方針。」
「噢,我們也會在這個會議上討論貴國的一些『行徑』。包含在新疆、香港、台灣的行為,以及攻擊我們美國的網路,和對我國盟友的經濟脅迫。我們認為這些行徑都威脅了全球穩定,並不是停在『中國內政』,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有義務提出這些問題。」
蘇利文笑笑的點了頭,像是讚許布林肯做了多好的開場。他也說了幾句,大抵是為美國感到自豪,並認同布林肯提到的幾項重點。但他的角色絕對不只是一個應聲蟲,在他冷面書生的外表下,暗藏著外人看不清的深思熟慮,一字一句都有盤算。
「我們不尋求衝突,但我們歡迎激烈的競爭,我們將始終堅持我們的原則,我們的人民和我們的朋友。」
蘇利文以這句話做結,美方結束開場,換中方出招了。
#爆衝的楊,#收尾的王
我們必須先說明,這場會談是有規則的。首先是雙方開場白,每人兩分鐘,每方至多五分鐘,講完就換另一方。開場白結束後,現場媒體就必須離場,展開這次會談的閉門正式會議。布林肯和蘇利文的開場,若不加翻譯時間,大約是五分鐘,算是有在規則內。但當麥克風交給楊潔篪時,會議廳彷彿進入時間黑洞。楊潔篪想必是對愛因斯坦相對論非常熟稔,以致兩分鐘到他手中,成了十八分鐘這麼久。
「中國剛結束兩會,通過第十四個五年計畫。中國正在處於歷史性的一年,我們將從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轉變為第二個百年目標,到2035年,中國必將實現基本的現代化。中國在抗擊COVID-19方面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就和重要的戰略成果,我們在消除中國的絕對貧困方面取得了全面勝利。」
不知道為何要在國際場合上講中國的成就,但楊潔篪還是花了不少篇幅讚揚自己的國家。
忽然間,楊潔篪眼神劃過一道光芒。對於布林肯開場的挑釁,他是時候回擊了。
「我們中國當然遵守國際規則,但我們遵守的,是以聯合國為中心,以及國際法為基礎的規則。不是『少數國家』自己提倡的那一套。」
「美國有美國的民主,中國則有中國風格的民主。」
這句話似乎特別用力。
「這個世界上的戰爭是由其他一些國家發動的,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但是,對於中國而言,我們對其他國家的要求是走和平發展之路,這是我們外交政策的目的。」
「我們認為,美國應該先改變自身的形象吧。實際上,美國國內許多人對自家的民主沒有信心。反觀中國,根據民調顯示,中國領導人可是得到中國人民的廣泛支持呢!」
「春節的時候,你們總統拜登打電話給我們的席主席。他們兩個談的很開心,這場會議也是他們親手促成的。所以我說啊,我們應該要產生實質的對話成果。那些關於新疆、西藏和台灣,他們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堅決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
「倒是美國自己,你們的人權應該要做的更好才是。你看看你們Black Lives Matter,它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所以我建議啊,我們兩國應該自己管自己的事兒,不要轉移矛頭。把國內的問題沒解決好,轉移到國際上去。」
「對抗的年代是有過的,對抗的結果對美國並沒有好處啊?美國拿到了什麼好處?我看什麼好處都沒有,只是對美國帶來了很大的損害。我們中國,是挺的過來的。」
我想我們在這過程中學到了一個新的成語:「#楊楊灑灑」意即無視時間限制的存在,果敢勇猛的把自己想講的話一口氣講完。
就在楊潔篪不講武德,衝出去就是一陣爆打後,原本才是戰狼的王毅,不疾不徐的摘下口罩,客客氣氣的對著美方代表說:
「我們是應美國的邀請到這裡來,但是就在我們出發的前一天,美國發起了新的制裁(香港)。我認為這不是正常的待客之道。如果美方試圖以此舉來增強你們對話的優勢的話,我想恐怕也是打錯了算盤。只能證明你們內心的虛弱和無力,絲毫不會影響中國的正當的立場。我最後要說的是,習近平主席和拜登春節的通話非常重要。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我們在這裡的對話。如果美方願意的話,我們願意共同把世界和平的責任承擔起來。我就說這些。謝謝」
這是怎麼回事兒?怎麼平時溫文儒雅的楊潔篪,突然成了楊潔虎,露出兇狠利牙。而過往說話不饒人的王毅,怎麼又成了客客氣氣的白臉,邀請美方共同合作呢?這個氛圍太詭異了。
原來,在布林肯放了日韓港三把火後,中國早已有所準備。中國心想,既然你不給我面子,那我又何必溫良恭儉讓,在你家裡說你好話?楊潔篪整整十八分鐘都沒看稿,他是怒火中燒了,但同時也是頂著上頭壓力的腎上腺素激發。我們何以見得他有著上頭壓力呢?這裡有個蹊蹺。
就在楊潔篪楊楊灑灑講完十八分鐘後,他轉頭要王毅發言。但坐在一旁的翻譯趕緊插話,說她得先翻譯。楊潔篪愣了一秒,脫口而出:「蛤?還要翻嗎?」語畢,彷彿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又趕緊補上「翻吧你!It’s a test.」(意及講話內容很多,挑戰口譯官的能力)而這時作為東道主的布林肯也打趣的說:「得幫翻譯官加薪了。」
為什麼楊潔篪的反應是不用翻譯?又為什麼他開頭要對著美國說自己的祖國有多偉大?或許,他這十八分鐘的演說不是講給美國聽的,而是講給中國十四萬萬人民聽的。
#各位記者們
#留下來吧,#見證這一刻
我們剛剛有說,依照規則,在開場白結束後,媒體應該就要離場了。但是布林肯立刻出聲制止,蘇利文也伸手示意要媒體繼續坐著。兩人的時間是同步的,其實在楊潔篪講話過程中,美方代表就一直在傳小紙條,想必是在研擬回擊內容,其中應該就提到要請媒體留步。這是招險棋。面對楊潔篪和王毅突如其來的奪命鴛鴦劍,布林肯毫無防備。他原先以為,先前在日韓佈的局能夠讓中國心生畏懼,來到我大美國領地上就能當個聽話的小老弟,肯定穩妥。壓根沒想到中國來的使者不講武德,說好的外交辭令,說好的每人兩分鐘,通通都給拋棄掉了。布林肯詫異,但沉著應戰。
他摘下口罩,若無其事的對著王毅和楊潔篪說:
「既然兩位講了這麼久,那我也來回應一下。」
布林肯的額外發言也不在規定範圍內。但既然對方視規則於無物,那他又何必當個守規矩的書生呢?劍已出鞘。
「我必須告訴你,在我擔任國務卿的短時間內,我已經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近一百位同行進行了交談,正如我指出的,我剛剛進行了日本和韓國的首次訪問。我必須告訴您,我聽到的與您描述的完全不同。我們的盟國們聽到美國要回來了,都感到非常滿意。」
講完第一段,布林肯臉上的緊繃慢慢舒緩下來。他知道他要回什麼了。
「美國有個特質,正如我們所說的那樣,就是我們不斷尋求建立一個更完美的聯邦。我們承認我們並不完美,我們曾經犯過錯誤,也有倒退的時候。但是,綜觀整個美國的歷史,我們都是以公開,透明地方式應對這些挑戰,而不是試圖忽略它們,假裝它們不存在。也不是將它們掃在地毯下。有時候這很痛苦,有時又很醜陋,但是每一次,我們克服了這個困難,美國就會變得更加強大,更好,更加團結。」
他想起幾年前,他的主子拜登還在當美國副總統時,曾經和中國副主席習近平說過的話。用那句話來歸劍入鞘,再適合不過了。
「和美國對賭從來都不是一個好選擇,這個道理放到今天依舊如此。」
最後這句話,布林肯是笑著說的。這個笑容是在向中國表示,美國對付你們游刃有餘。你可以長篇大論,也可以大聲咆哮。但沒有用的。美國是個堅強的國家,有著民主的自癒能力,不是你們用獅吼功就可以擊潰的。這個笑容也是布林肯給自己的肯定。這場會談比想像中堅困許多,他需要給自己一點正面的力量。他認為自己完成任務了。
換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出手了。蘇利文是奪命書生型,平時都在一旁寫筆記,和別人傳紙條,不到重要時刻不出手。既然布林肯示意要他出招,那當然是義不容辭。他先肯定布林肯的發言,接著提到美國前陣子降落在火星的火星車。他說:
「火星車是美國和歐洲的合作成果。而這就是美國的價值所在。我們和他人合作,不斷產生有益於全人類的目標,實現人的尊嚴和人權概念。」
「我們今天的對話不是講座,或是冗長而曲折的陳述。我們希望藉此機會好好討論彼此底線和原則,這是我們希望在對話中見到的,也是我們處理問題的精神。我希望接下來可以聽到這些。謝謝。」
比武招親應該是到這裏就結束了,但是中國使者不情願。楊潔篪是嚥不下這口氣的,今天是他來教訓美國,豈能讓美國在媒體面前多一次發言機會呢?無論如何,他這天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再強硬的話他都要說出來:
「在中方面前,美國沒有資格說要從實力上與中國對話。不管是20年前,還是30年前,美國都沒有這個資格。這不是和中國人民打交道的方式!」
這場對話就到這裡,剩下的就是雙方關起門來的正式會談。到底會談的怎麼樣,我們也不曉得。只知道雙方說因為疫情關係,此次會面就沒有那些晚宴或餘興節目了。哪還需要呢,這場60分鐘的唇槍舌戰,就足夠娛樂了。
#戲是演給誰看的
#又是誰贏了
這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劇本超乎所有人預期。
我們一直都說外交場合就是演戲,但沒看過這麼real、劍拔弩張的畫面。
我看完整整一個小時的影片,看著每個人講話的神情,以及側拍的小動作(例如蘇利文一直跟別人傳紙條),就覺得,用武俠小說的寫法再適合不過了。
從昨天文章開始,就有很多的小細節可以觀察。
第一,楊潔篪從白面書生變成暴怒猛虎,這個轉變是為什麼?
第二,王毅收起過往的頤指氣使,退居楊潔篪身後,轉為輔助,這又是為什麼?
第三,楊潔篪的那句「還需要翻嗎」,什麼用意?
綜合上面來看,中國這次的脫稿演出,很大程度是演給中國人看的。
楊潔篪要演給習近平看,讓習近平知道,他盡力了,他是個忠心耿耿的奴僕。王毅配合演出,則是延續中國外交部一貫戲碼,就是在自家記者會上那一套說詞:「中方嚴正譴責」。
在這場會議後,中國央視新聞立刻作了兩張斗大標題的圖,上頭寫著
「美國的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了!中國過去、現在、將來都覺不會接受美國的無端指責」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
這都是王毅和楊潔篪在會場上說過的話。
另外又一個細節。
會議過後,美國國務院將雙方的公開對談逐字稿鉅細靡遺的打出來,我這次的對話就是來自美國國務院。
但是中國這邊公布的,通通只有中方的發言,美國的發言一個字都沒出來。
你看懂中國在下一盤什麼樣的局嗎?
只要這場戲作的夠足,足以讓中國人信心膨脹,燃起義和團式的憤慨,國內的意見將會更一致,所有人同仇敵愾,便不會有人敢表達異議。如果有,你就是美國的打手。
#美國這邊當然也是演戲。
但他們不需要演給美國國民看,美國人根本不在意這些。
他們是演給同盟看的。
你有沒有發現,布林肯第一段開場白有一大段內容跟他在日本韓國講的是一樣的,都是同一套公式:新疆、香港和台灣。
他要在短時間內向全世界輸出一個新的「對中外交政策」,所以他不斷重複,到哪都講。
選擇在開場白上對中國講這三大敏感詞,就是要讓日韓知道,你看我連在中國面前都敢講,我美國還是全世界最大尾的。
只是他沒意料中國會爆走反擊
對於楊潔篪的一陣爆打,布林肯疏於準備,最後只能以一種自我反省的姿態和中國打太極。
這次對戰,#沒有人在談判桌上勝利。
但是如果把「#演戲目的」拿進來看,中國小贏。
中國成功激起國內仇美的心態,甚至也讓其他美國的敵人看見一種新的對話榜樣。
以後北韓、俄羅斯、伊朗是不是有可能也這樣和美國對話?
那你美國還要繼續溫良恭儉讓嗎?
美國雖然第一時間有演戲給同盟看,但後續被楊潔篪說教,同盟們作何感想?
現在的中共是個善於煽動民粹的政權,美國如果要繼續在擂台上站挺腰桿和中國換拳,就不能再繼續直拳來往。
美國要想的是,如何打破現在中國國內的「愛國心鐵網」。
資訊戰和心理戰,是新時代的戰場。
圖:王家衛東邪西毒,敏迪改
王家衛導演抱歉了,我這樣亂弄你的圖,希望你不會生氣
想要第一時間收到我插科打渾的國際新聞
請下載敏迪選讀App
iOS:https://apple.co/2tgFKCu
Android:http://bit.ly/2RXh6RS
我會每天早上8:13用怪奇文體轟炸你(一點吸引力都沒有吧等等)
實力堅強成語 在 巴黎玩家謝忠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蹭米其林 - 政治正確
上一篇貼文用了”政治正確”這個字, 收到網友私下來問: 甚麼是政治正確?
這個有點難說清楚, 因為米其林向來不做任何說明, 所有的都只能從已發生過的或公布的名單做邏輯性的歸納, 整理, 分析, 詮釋, 以及… 揣測. 但也不是憑空捏造.
米其林總是說它的評鑑是: 只看餐盤裡的品質, 硬體的裝潢不在考量(最常被拿來做反證的就是東京地下室餐廳的次郎壽司, 或是新加坡的了凡這些特例). 但是前總編Jean-Luc Naret又用過珍珠做比喻: 一顆在粗糙貝殼裡的漂亮珍珠和放在精緻的珠寶盒裡, 予人的價值感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逐步擴大上述例子的詮釋: 把一道擺盤很精緻漂亮的菜放在一個庸俗醜陋的白鐵盤子裡, 像在喫牢飯, 價值感覺絕對低. 如果放在一個精緻的瓷盤上, 美感大大地加分, 價值感也大增.
如果用如此精緻盤子呈現的這道菜放在一個舒適宜人的餐桌上 – 燦亮的銀製餐具, 晶閃的水晶酒杯, 潔白平整的桌巾, 華美富麗的燭台, 旁邊用餐的都是香衫鬢影的人 – 那自然又不同了. 品嘗的客觀條件升高, 整體的價值也跟著升高, 菜當然也變得格外香美.
如果再加上專業的服務, 餐酒的搭配, 賞心悅目的空間感… 菜, 還是那一道原本在牢裡白鐵盤裡的那一道, 起始價值可能只要20歐元, 現在你需要掏出200歐元才能享受到.
所謂的附加價值. 同樣的道理, 這些附加條件會不會影響品嘗到的滋味? 絕對會.
所以當米其林說他只評鑑盤子裡的品質… 老實說, 我個人不信. 但是, 沒有盤子裡的水準這個最基本重要的因素, 其他周邊的”附加價值”都只是浮誇虛榮, 表面工夫. 可以撐出一點門面, 但是撐不高也撐不久的.
想裝在珠寶盒裡, 至少拿出珍珠, 不要拿出石頭. 先把盤裡菜餚的水準做到, 再去想辦法增添其周邊的硬體軟體條件來抬轎. 再昂貴精美的珠寶盒也無法讓石頭變珍珠的. 一道平庸的作品硬要被包裝出來, 那只是一種假掰, 很容易被看穿的.
沒那個屁股就不要坐那個馬桶. (好啦, 這個成語用得不好…)
你聽出其中的涵義了嗎? 不管你是否聽出來, 總之, 關於星星的詮釋權總是在米其林自己手上.
所謂的政治正確又是甚麼? 我用法國餐廳做比喻, 因為每次寫到台灣餐廳, 就會一直被來信指正(除了指出事實錯誤以外): 某餐廳不希望被這樣寫; 某主廚不敢如此居功; 有時還有這樣寫不尊重XXX; 對不起YYY… 唉. (好想要有言論自由~XD)
某一年法國公布的新兩星餐廳名單就被批評一大半是高級旅館裡的餐廳, 它們擁有財團的雄厚實力和旅館基本客源的保證. 和獨立餐廳必須自行負擔盈虧相比, 很不公平. 米其林的星星頒佈有鼓勵餐廳往硬體奢華上走的嫌疑.
隔年, 高級旅館拿到星的比例大幅降低, 一大票個人主廚的獨立餐廳紛紛出頭.
又有一年, 米其林被批評三星老是頒給擁有最多資源和消費客人眾多的巴黎餐廳, 對於外省偏鄉地帶努力不懈的獨立餐廳很不公平. 果然, 隔年就是外省的某餐廳出線成為新三星.
這些, 當然可以視為巧合, 但是也未必那麼巧合.
米其林, 甚至地方政府鄉鎮都很清楚, 一家星級餐廳對越偏僻的地方在經濟觀光與稅收上的影響就越大. 也因此當某窮鄉僻壤有家一星, 就很會被鼓勵, 期望它變成兩星; 兩星的會被地方政府優惠, 期待它登上三星寶座.
反之亦然. 被拿掉星星有可能非常影響地方的榮譽感與觀光經濟的實際收入. 最好的例子就是位在小村Joigny的前三星餐廳Le Côte Saint-Jacques. 這個村子沒有甚麼觀光資源, 如果沒有這家老牌三星支撐地方的經濟, 稅收, 就業, 觀光, 就會大影響. 而且還有面子問題.
法國這幾年一直傳聞: 新三星都落在巴黎, 因此外省出現的比例就會增高. 之前布列塔尼和波爾多這兩省都有實力非常堅強的兩星. 去年就一口氣給了三家新三星: 大西洋岸的Coutenceau, 普羅旺斯的Oustau de Beaumanière和巴黎的Kei.
和過去一年只有一家新三星相比, 這是前所未有的多. 顯示一個現象: 有三星的高水準餐廳越來越多, 米其林給的速度也比過去快多了.
你真的相信米其林的評論”只看餐盤裡的品質”? 別太天真. 當一件事的經濟利益龐大到牽一髮動全身時, 不會只看一個點.
來聊聊米其林的”台灣政治正確”是甚麼.
如果政府請來米其林最重要的目的是推廣台灣美食上國際, 那麼, 如何呈現台灣美食的多元性, 在地性, 特殊性是一個重要任務; 另一個任務則是推台灣上國際. 而這需要靠星級餐廳和廚師來創造話題性. 因為小吃固然較能反映台灣人平常的實際生活面貌, 但是只有星級主廚和餐廳能引起國際活動的重視, 受邀與他國廚師聯手合作.
台灣的高級餐廳不外: 日式料理, 法式餐廳和中/台菜餐廳.
當中餐廳領域中已經有頤宮卡位成功後, 下一個出現的新三星日式或法式餐廳機會較大.
五家兩星: 態芮, RAW, 龍吟, 請客樓, 鮨天本.
請客樓和頤宮類似, 都是高級飯店裡資本雄厚財團支持下的餐廳, 資源條件都比獨立餐廳豐富, 但是頤宮在前, 請客樓就先讓讓吧.
鮨天本水準相當好, 但會員制的訂位模式常被批評, 去年東京兩家三星(次郎和齋藤)分別被米其林除名, 原因就是訂位系統. 這可能是鮨天本要拿三星的障礙.
剩下眾所矚目的態芮, RAW和龍吟.
之前說過, RAW的罩門是過大且吵雜的空間, 服務有時也傳出批評, 都是餐廳面對的問題. 否則以RAW的水準, 這一年來旺盛的創作活力和堅持在台灣味(姑且不論是否真正的”台灣味”)上的美食論述, 是非常符合米其林的價值觀.
龍吟實力堅強, 江湖上對服務和菜餚水準也始終普遍好評. 也是強調台灣食材的當下潮流, 主廚手藝當然沒有話說, 他的企圖心, 野心, 力求完美的毅力都在餐盤裡感受得到. 然而, 他是否高過同門的香港兩星的龍吟, 甚至已經可以和東京的三星龍吟平起平坐了? 而且, 他要面對另一個強勁對手: 態芮的何順凱.
從態芮開幕以來, 主廚何順凱的法式台魂就是餐飲界裡的一枝獨秀, 除了很能討好熟悉法國料理的密探的法國手法, 重新詮釋台灣傳統味道, 玩弄文字遊戲的菜名(後來被很多人抄襲)… 等等, 如果要推一個代表當下台灣高級料理的餐廳, 態芮贏面多些. 因為他有米其林喜愛的三星獨立餐廳的所有元素: 推廣在地美食文化, 主廚個人特殊風格, 手藝扎實細緻, 座位少空間幽靜.
不過態芮也不是沒有缺點: 服務有時遭人詬病, 酒單不夠堅強…等.
有人說, 米其林史上一年給一星, 三年拿到三星的非常少. 是沒錯啦, 可是頤宮不就是第一年就三星? 上海的Ultra Violet不是第二年就三星? 當然是因為這些餐廳或主廚在米其林降落之前就江湖名聲很強了.
以上只是一個蹲在巴黎無法到處旅行喫飯的台灣人的無聊觀察, 純屬茶餘飯後蹭米其林用.
明天就揭曉了, 好期待這個大熱門話題. 不過大家別太認真, 緊張, 讓廚師餐廳們去緊張, 咱們老百姓在悶燥煩鬱的疫情世界裡, 看熱鬧聊八卦, 平常心就好.
#像極了愛情
#永遠都不對味的愛情
#蹭米其林哈
甚麼都不確定, 只有一樣可以確定: 很多人會很爽, 也很多會很不爽啦!
實力堅強成語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赤壁之戰假新聞 | 知史百家
曹若梅
發生於東漢獻帝建安13年(西元208年)的赤壁之戰,是冷兵器時代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最為後人津津樂道,衍生的成語典故也最豐富。因為它幾乎包涵了所有戲劇性的元素,比如強弱對比鮮明的軍隊,意志力堅強的統帥,反敗為勝的曲折歷程,還有氣貫長虹的英雄事蹟,浪漫旖旎的兒女情長。那麼,這其中情節是否真如一般人的認知呢?或是含有文學歷史的包裝?
首先我們來看致使曹操落敗的關鍵是:火燒戰船。這其中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以詐降的方式靠近曹營,然後縱火燒船的孫權手下大將黃蓋。《三國演義》要鋪陳黃蓋背棄舊主的前奏,那就是俚語「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的由來。
坦白說,這就是一則假新聞,孫權刻意釋放黃蓋遭到羞辱的消息,再弄假成真的演一齣「苦肉計」,博取曹操的信任。其實黃蓋如果真要投效曹營,根本不必如此犧牲慘烈,曹操也會接納他。因為曹操的實力比孫、劉聯盟要強上許多,黃蓋這樣的人才擇木而棲,不願與周瑜同歸於盡,是很合乎常理的抉擇。其次,曹操所刺探的情報是黃蓋身為老將,曾經做過孫權父親孫堅的部下,年齡資歷都比周瑜老練,如今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難於施展,心有不甘。再說,就算黃蓋是假降,一旦落入曹軍掌控,殺伐果斷的曹操實在無須多慮,隨時處決黃蓋便是。
赤壁之戰的另一個經典橋段,就是諸葛亮在七星壇呼風喚雨,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是,中國製作帆船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漢代已經很成熟了,三國東吳水軍的戰船更是不在話下,利用風帆測出風向,再找出最有利的時間點進行火攻,無須諸葛亮沐浴更衣,施展祭風之法,諸葛亮故弄玄虛製造的場景也是假新聞。
「既生瑜,何生亮!」這句俚語點出瑜亮情結,以江東美周郎的聰明才智,都自覺和諸葛亮是不分軒輊。所以,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又怎會不知姐妹花中的小喬是周瑜嬌妻,大喬是孫權的嫂嫂:孫策寡居的妻子呢?諸葛亮先是佯裝不知,然後放出假新聞,聲明曹操此次南征的目的是強佔二喬,因為曹操之子曹植在《銅雀臺賦》中寫道:「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這則假新聞讓周瑜勃然大怒,有利於孫、劉結盟共抗曹操,於是諸葛亮的激將法奏效。然而真正的史實,是赤壁之戰時銅雀臺還沒修建,怎麼會有《銅雀臺賦》?曹操在赤壁戰後才修建銅雀臺,因為他受封魏王,加九錫(天子賞賜的九種禮器),便以此臺向世人炫耀,並且舉行文會招賢納士。赤壁之戰的假新聞讓大家看得眼花撩亂,卻也深深陶醉其中。
(本文由小熊出版和作者授權刊登,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1962年生於台北,祖籍北京。曾任五常國中、福安國中歷史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國立編譯館國中歷史教科書編輯委員、國語日報之歷史故事專欄執筆。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