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 VS 性魅力,分清楚就能找到真愛?
身為超過30歲未滿35歲的女人,我對這兩種魅力,終於才在這陣子釐清了。剛好在前幾個月,有一個25歲的小男生竟然在我陪他過生日的時候,她許第一個願望是希望我離婚官司解決就跟他結婚。
當下我愣住,因為我們連手都沒牽過,對方微告白的瞬間,我頭腦中不知道為什麼有一瞬間想像我們再一起的畫面,但畫面卻一直轉過許純美、美鳳姐、蔡依林和蕭亞軒,我開始一直在想到底對方是不是想要我結帳,但他也不是這樣的人啊,還是因為我最近太胖自己沒自信所以不敢想?總之,我在心裡產生戀愛感前,頭腦一直想偏到別的事,最後因為這一切太詭異我們就還是朋友。
然後這幾天跟朋友討論到一個人,尤其是超過30歲的成熟人,最重要的到底是性魅力還是魅力,起初我完全搞不清楚差別在哪,但我不知為何就去撈出我們公司曾經接洽過的所有網紅,幾十萬到百萬追蹤甚至算是明星的都有。發現,好像偏向有性魅力的人,粉絲八成都是異性,而且也未必是這個網紅一直露奶穿很辣那種喔,然後很具有魅力的人,粉絲八成都是同性。
原來擁有性魅力的人,未必是真的客觀來說很有魅力的人,應該說他們會像是行走的費洛蒙,都能讓異性產生一些化學法應,但在同性人眼中,可能會覺看不懂這人在夯什麼這樣。而有魅力的人,可能是真的很有才華(像是我小時候喜歡的孔令奇?? lol)或是很艾兒莎(?!)哈哈哈哈,因為我真的有做過超過70份的調查,發現我的粉絲和朋友們,真的都覺得我是很有魅力的人,但完全沒性魅力啊,這就解釋了我的粉絲超乎女網紅的異常,擁有9.2成的女性受眾和粉絲,可能是這原因,我猜剩下的都是一些大學同學和身邊朋友按讚去佔據的數據罷了。我發現蔡依林的受眾也是極大多數是女生、再來是同性戀者,然後才有一些異性戀者(這裡講的是狂粉)
嗚嗚嗚嗚嗚嗚嗚結論是艾兒莎沒有性魅力嗎???!!
好拉但是回過頭來看我的需求,不要管他人對我的需求。
記得真的在我30歲以前,我真的喜歡很老的男人,對我來說真的想要跟他幹嘛、很有慾望、性幻想,很想在一起的人,我在新加坡時約會的當地人也都是40以上,如果舉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像是葛優、動力火車、縱貫線裡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我性幻想對象lol (所以我有一時期每天一直只聽他們的歌)。其他人像是我曾經約會過卻無結果的30歲左右男生,都是適合在一起,我能很欣賞,做一些他們擅長的事時,確實是滿有魅力的,但對我而言,他們真的沒有任何性魅力於我,就導致我無法太過喜歡這段關係或對方。又有可能理性抉擇會大於一切,好像就真的很難談戀愛了吧?
越想越明白,難怪,我一直沒有動力好好談戀愛!!!!!!!
沒有動力到,就乾脆終結單身亂閃婚這樣!!!!!!!!!
結果在30-33歲這幾年,我才發現我反而都喜歡跟小男生約會,雖然年紀都比我弟小(我弟28)實在太詭異,但真的讓我舒服自在很多,他們多數不會想跟我比較,多數不會在吵架的時候,像我前夫(39歲)、前男友(37歲),那樣對著我吼說「你就是看不起我」「你就是鄙視我窮」。
這真的是滿有趣的一個發現,不知道是不是年輕小男生比較有自信,還是他們還沒需要面對生活或責任?或是他們就真的是Z世代所以想法不一樣?但我身邊朋友和同學們,九成都有家庭有一兩個小孩了,真的無法懂我在說什麼和這些實驗組對照組的分析,所以我真的很難找到可以討論的人。
但是,同時我也漸漸感受到,對現在的我而言,小男生們好像是很有性魅力的一群,此時此刻我再回去看縱貫線那群男人,發現他們我真的不行勒ㄟ!!!!!!!!!!!天阿,我剛剛真的重複他們MV很多遍,完全沒有以前那種覺得他們好有吸引力,我反而覺得這群老男人「好可愛」。這時候,他們對我而言,反而是有魅力的人,但卻沒有性魅力!!!!
於是,我剛剛把tinder和bumble(粉絲推我這app比tinder好兩萬倍很好用,男生也不錯)的目標男性設定成22歲 - 28歲,沒想到真的能滑一整天,過去我真的都沒辦法逼自己滑超過30分鐘(畢竟我不去滑就沒法認識異性,所以今年新希望是逼自己每週要滑超過3小時)
雖然我很開心這個自我探索的發現,找出trigger自己慾望的方向,更開心這很像我們行銷時要先找精確的目標受眾一樣道理,但我還要找時間去發掘,自己的魅力和性魅力
不知道大家有發現,自己是屬於有魅力還是性魅力的人呢?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
「實驗組對照組差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Re: [求救] 實驗的一些設計- 看板Biote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實驗組與對照組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測試中測試組和對照組之間的類似成效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Re: [求救] 實驗的一些設計- 看板Biotech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自由共和國》馮光遠/二○二○年,兩種台灣人 - 自由評論網」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89400077866729&id=584986081641475
先說個笑話:「我是公衛專家」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96776393795764&id=584986081641475
國民黨真的很丟臉,不管你之前有什麼鬼學經歷,反正一律北七,沒有例外。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3674648428143&id=1050070390
我的媽呀
這種智商的傢伙居然還當過中華民國的官耶
我們以前真的都是老天爺保佑才能活到現在的
#是不知道盲測就是不能告訴你打的測試針是真的還是假的嗎
================
恭喜楊志良成為全球第一個混打AZ+聯亞疫苗(還沒拿到緊急授權EUA)的男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425786617473123&id=100001254844402
這個我笑好久,正常他應該等聯亞公佈,但不知道是太愛AZ還是很怕病毒(極有可能都是),所以急著去打AZ這樣🤷♂️
但這樣其實非常危險,用自己做人體實驗的精神令人感動。
#報導放在留言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116803638385624&id=100001680853472
有些人,人格低劣到不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會有不計名利,願意付出的人,因為這些人總是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看待與其不同價值信念的人!#謝謝所有國產疫苗受試者
- - - - - - - - - - -
最近有兩位國產疫苗受試者登上新聞版面。
第一位是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他在4月15日接受聯亞疫苗試驗,期間受試者不會知道自己是施打疫苗(實驗組)或生理食鹽水(對照組),藉此比對兩批人接種後的反應來評估安全有效性。
楊志良在6月時因擔心疫情,等不及解盲就先行施打了AZ疫苗,在近日獲知自己屬於實驗組後,他成了可能是史上第一位混打聯亞跟AZ疫苗的人類。
另一位則是前副總統陳建仁,他在3月17日接受高端試驗後,於7月14日接到通知自己屬於對照組,當初只打了生理實驗水,而他則選擇了接受延伸性試驗,準備補打兩劑高端疫苗。
我認為楊志良放棄實驗而施打 AZ 是情有可原。台灣四月與六月的疫情截然不同,作為高齡高風險受試者,在無法提前解盲的情況下,楊志良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施打AZ,雖然引來嘲諷跟批評。
但把國產疫苗測試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人,我想是寥寥無幾,陳建仁正好是其中之一。
文轉自 #林艾德 (全文如下連結)
https://vocus.cc/mazeined/60f14159fd897800015ca00e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114101808639555&id=100001193286838
詹姆士的訐譙時間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4303973217025&id=105383635109059
謝立聖插畫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70376127786084&id=100044410988935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065681596876543&id=920770574701010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137308233005344&id=591740160895520
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別哈哈哈哈哈
.
上面是徒步環島的第一天,和好朋友小柯在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合照
經過了20天,很巧的我們又在高雄相遇✌🏾
.
結論:從祝釩剛變阿部寬😂
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迷思。
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要成功,有些更積極努力的人,甚至於因為太渴望成功,所以會刻意找一些成功學啊、提升自信啊、自我激勵,這樣的課程來上。
這些課程也確實給我們一些乾貨,比如說他們會教你「十二個成功致富的條件」、「邁向成功的五個步驟」… 類似像這樣子的部分喔。
無論是什麼樣的條件和步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手式,那就是要「設定目標」。
只要稍微有點社會歷練的人,一定就會知道我們做事,一定要有目標,我們才能夠前進的有方向和有規畫,做起事來也才會更起勁、更有動力。
所以廣泛來說,這個觀念很好、也很正確,但你一定不知道,關於「目標激勵」其實有一件很弔詭的事;那就是當你把目標設得越大,你反而越容易掉坑,離你要的成功會越來越遠。
那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關於「目標激勵」的方法,最有力的實驗支持,是在1953年,有一個很著名的叫做「耶魯目標研究」。
當年的研究人員,訪問所有耶魯大學即將畢業的大四的學生,問他們有沒有想要達成的人生目標;如果有明確目標的人,研究人員就把他們記錄下來。
過了二十年之後喔,這些研究人員再去調查同一批的受訪者,發現之前有寫下人生目標,那3%的學生,在這二十年來累積的個人財富;會比其他那些沒有寫下目標、沒有目標的97%的另外的學生,他們的總財富會來得多很多。
你聽到這裡,是不是也覺得這樣的結果好激勵、好鼓舞人心啊!
事實上呢,在2007年之前的勵志類的書籍,或者是各種跟「激勵」相關的研討會上面;你都還會經常聽到有老師引用這個案例,來說明「目標設定」的力量。
相信聰明的你,你已經聽出關鍵了,沒有錯啊!這個研究只在2007年之前有效。
這是因為喔,在2007年的時候,《高速企業》這個雜誌的一位作家,叫「羅倫斯・塔巴克」。
他想追蹤《耶魯研究》的始末,所以聯絡了幾位引用過《耶魯研究》的作家;還有呢1953年,當時耶魯大學的秘書,以及想要探討這個研究,是否真實發生過的研究人員,一起來做一個共同調查。
結果啊!不調查沒事,一經刻意的揪團追查之後,卻發現當年參與這個實驗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提出任何證據來證明,曾經進行過《耶魯研究》。
所以呢,塔巴克推論,這個激勵人心的研究,事實上是一個毫無根據的傳聞。也就是說喔,塔巴克的調查,結果發現什麼鬼影子都沒有找到。
只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那些勵志大師,只會提出《耶魯研究》來佐證他們的論點;卻沒有人想過要去求證,這個研究是否真正存在。
所以導致長久以來,社會大眾跟商業界,都對於現代心理學,這個「激勵實驗」深信不疑。
那你會不會覺得塔巴克很無聊、很解氣喔,沒事幹嘛戳破大家的美夢,幹嘛管《耶魯研究》是真的還假的,反正只要能夠讓人成功不就好了,不是嗎?
我來說個故事喔,你馬上可能就會意會到我的意思。
你想像有一個彈跳能力非常出色,很嚮往要去打NBA的19歲男孩。他目標設定,立志要成為第二個NBA的球星「柯比.布來恩」。
於是他才參加他們的籃球校隊,就會要求自己,必須跟柯比.布萊恩在19歲的時候一模一樣,一出場就技驚全場。
但是呢,他空有遠大的目標,卻沒想到在基本功不足的狀況底下,一上場就被打趴,落得很挫敗的下場,於是呢,這一輩子因為這樣的挫折感,遠離了球場。
其實這就是「盲信」的結果,只會設定目標,沒有能夠把所有的主、客觀因素,都設想周延,矇著眼睛往前衝,結果讓人直接送死的「目標繆誤」。
如果你聽到這裡喔,有一種背脊發涼,往事歷歷在目,覺得自己的生命在空轉,就是因為掉進「設定目標」然後「不斷失敗」的「目標繆誤」裡。聽到這裡呢,你其實不用太擔心,你還是很有機會翻盤的。
接下來呢,我要提供給你,哈佛大學的艾倫・南格,所做過的一個經典研究。不過我要先聲明喔,像這種明確找得到研究人員、有人掛名負責的實驗,它就跟耶魯研究是不一樣的,這絕對是真實可靠、有指標意義、有據可查的。
艾倫.南格的研究呢,主要的場域是發生在療養機構。他帶了很多那種小盆栽到療養院,發給所有的病友,並且呢,把這些院友一分為二,一組是實驗組,另外一組就是對照組。
其中的差別是,當他們發小盆栽給「實驗組的院友」的時候,這個時候特別叮嚀他們,要「親自」好好的照顧這個盆栽;並且發給「對照組院友」小盆栽的時候,跟他們說「院方」會負責照顧這些(盆栽)你不用管。
就這樣的一個小差別,六個月之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在「對照組」裡面呢,也就是「沒有要照顧盆栽」的這些院友,有30%的人死亡;而「獲淮照顧盆栽」的實驗組,這一組裡面,只有15%的院友過世。
這也就說明了,「照顧盆栽」雖然是一個很微小的掌控感,但是它卻足以讓這些院友,變得比較快樂、健康、活躍,比較不容易死亡。
更讓人振奮的是,當艾倫.南格發表這樣的實驗研究的結果,他也帶動了其他領域,投入類似的實驗。
結果各方研究人員發現,不管在教育、職場、健康、關係、飲食…這些領域,都再次印證了艾倫.南格的結論。
那就是沒有掌控感的人,也會相對的沒有成就感,身心方面會比較不健康,容易死亡。
換句話說喔,即使只有一點點,那怕只有「照顧盆栽」,這樣的小小的掌控感,就能夠讓人更有自信、快樂、活得更好。
那麼,如果我們依著艾倫.南格的實驗結果,我們回頭來看;當你陷入了「目標繆誤」這個死循環的時候,請先讓自己得到一點點的掌控感、成就感,先讓自己好好的活下去,再往下走!
就像前面提到的19歲男孩,如果他一剛開始設定的目標,不是以柯比.布來恩為標準;而是「我只要在這場球賽,投進一球就好!」。
那這樣的期待,相信他就不會被巨大的挫折感打敗,持續能夠在球場上活躍下去。
這也像是我在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面提到的,「讓起步只是起步」就好。
無論你的目標再好、再大,要是你在抵達終點之前,你就先掛點;那你想想看,再大、再好的目標都沒有意義,不是嗎?
所以你最應該做的事情,是把所有的目標切小、切碎,讓自己往前走的每一個小碎步,都像呼吸一樣的簡單,就能夠漸漸的找回,讓你活下去的掌控感。
有一句成語我很喜歡,叫做「日拱一卒」。
在東方的象棋裡面,這個「卒」啊,它不像「車」、「馬」這些棋子,一次呢可以走很多步,或者是有特殊的步法。
它一次就只能走一步,而且表面上看起作用還不大,但別忘了,它前進的方向,始終是「前方」。
這也是我一直很喜歡「日拱一卒」,這句成語的主要原因。
你想要「設定目標」,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但是重點你要像一顆卒子一樣,進步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才是更務實、為你想要的成功買保險的方法。
其實就像「一天聽一點」的精神一樣,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所以千萬別小看「小目標」跟「一點點」的力量!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同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果今天內容提到的【時間駕訓班】;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凱宇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想不管在任何的時代,或者是你面對各種不同文化的人,問他們同樣一個問題,叫做「你要怎麼樣讓自己變得更快樂呢」?
可能呢,你會聽到很多的答案,但是其中有一個答案,會有高度的共同性;就是呢,很多人會講「我只要更有錢,就會更快樂」!
那這也難怪哦,「發大財」這三個字,永遠會是一個有市場的訴求。
而且呢,很多調查研究,都一再的顯示「更有錢」這個選項,一直是高居快樂的必要清單裡。
但是「快樂」真的可以用錢買得到嗎?還是金錢的渴望,注定會讓人失望呢?
在1970年代,西北大學的菲利普.布里克曼,他和他的同仁,做了一個特別的實驗,提供了這個問題的部分解答。
布里克曼他想知道喔,人在實現財富的夢想的時候,他的快樂程度會有什麼變化?當天外飛來一大筆橫財的時候,真的可以讓人長期的笑逐顏開嗎?
還是等到新的財富,變得平凡無奇,也就是我們已經習慣它之後,而最初的興奮感,也會迅速的消逝呢?
布里克曼呢,他聯絡了一群,曾經中過「伊利諾州彩券大獎」的人;其中有好幾個人,更是百萬彩金的得主。他也從伊利諾州的電話簿裡,隨機抽樣相同的人數,作為實驗的「對照組」。
他請每個人評估自己「快樂的程度」,以及「預期自己未來會有多快樂」。另外呢,他也問他們「從日常生活的樂趣裡,獲得多少的歡樂」?
比如說,和朋友打屁呀、聽到好笑的笑話啊、接受讚美…等等的。而這個實驗結果,讓人清楚的瞭解到「快樂」跟「金錢」到底有什麼關連?
研究的結果,其實違反了我們一般人的直覺。那些中大獎的人,並沒有比對照組的人,「快樂」或者是「不快樂」。
而且請他們預期「未來能有多快樂」的時候,「實驗組」跟「對照組」也沒有顯著的差別。
而事實上,他們唯一的差別就是,比起「中大獎」的人,「對照組」的人更能夠從日常當中,簡單的事物裡得到樂趣。
其實「中大獎」雖然能夠讓人得到一筆橫財,但是畢竟它是比較少見的。所以有些心理學家,也觀察那些透過工作,一步一步的累積財富的人;去瞭解他們「收入」跟「快樂」之間的關係。
其中有一部分的研究,是進行大規模的國際調查。從各國的人,去評估自己的快樂程度;然後呢,以各國平均快樂等級,相對於他們的國民生產毛額(GNP)繪製圖表。
結果就顯示喔,那些貧困國家的人民,雖然沒有那些富裕國家人民快樂,但是當一個國家的GNP,超過一個普通的水準之後,「財富」跟「快樂」之間的相關性,就消失了。
有些研究檢視,一個人的「薪資」跟「快樂」之間可能的關係,發現的模式也是相同的。
這些結果都告訴我們,當我們一旦有能力,去支應生活當中的必需品之後;這個時候收入的增加,並不會讓人成正比的,變得更快樂。
其實這樣的現象,就回到了我們的心理運作;我們通常都會有一種「感覺適應」的狀態。
也就是說,當你習慣了自己擁有的一切,你的人生第一次,買了一台你夢寐以求的車子的時候,那個當下你會是最快樂的。
可是當你每天都開這台車,這台車之於你,已經變成是一種習慣的存在的時候,你的主觀快樂感受,就不會隨之而增加。
而且呢,你的快樂感受,也會因為你的習慣,很快的回復到,你還沒有得到這台車之前的快樂水平。
就如同有一位心理學家,戴威.邁爾斯他所說的:「因為我們有能力,為越來越多的名利調適自我;昨日的奢華,可能很快的就變成今日的必需品,跟明日的紀念品。」
所以呢聽到這裡,或許你會感覺就連最後一個,能夠因為「有錢」帶來的快樂,這個希望都破滅了;那麼「快樂」好像感覺起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其實恰巧相反,快樂並不困難;你要讓自己能夠快樂,其實關鍵真的不在於,你獲得的任何外在事物。這些外在事物,它幾乎不可避免的,都會進入你的心裡的「感覺適應」的循環裡。
說白話文吧,就是當你得到它之後,那個快樂的程度,接下來會呈跳水的方式,它很快的回到,你還沒有它之前的水準。
甚至於,你會更難過。因為你會有一種感覺,怎麼我有了錢,還是不快樂呢?所以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於你得到這些,而是在於你所關注的事情。
如同上一集,跟大家分享的「一天聽一點」的內容;那句聽起來,有一點雞湯的話,「快樂不在於你遇上的事,而在於你專注的地方」。
那麼你要專注的,是那些幾乎你在得到之後,注定就會產生「適應效果」的事情;還是你要專注在「你自己」身上?
尤其是,那些值得你付出一輩子的事情。可能是你愛的人,你有跟他好好相處嗎?
又或者是,你所愛的事物。當你投入一件,你真正所愛的事物的時候,其實做那件事的本身,就是快樂;而不是做那件事情的結果。你說是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7月21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如果你很清楚知道,自己的人生始終是要寫一些東西的;那麼這一門課,千萬不要錯過。
或許透過文字的爬梳、自我的整理,你的人生裡想要的快樂,就在那隻字片語、文字交錯之間能夠獲得。
這一門課,由我的伴侶嘉玲老師,陪伴大家一起前進。相信你能夠透過這一門課,獲得文字之美,也能夠獲得寫作的快樂。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7月21號【寫作小學堂】的名額,也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相關的課程跟報名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期望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85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們都聽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我們選擇什麼樣的人,成為我們的朋友,我們就會受他的影響。
然而這樣的影響,在很多的「心理學」實驗裡。其實所呈現出來的,會比你我原本認為的來得更大、更強,而且更深刻。怎麼說呢?
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提是我們心中認定,這個人是「朋友」,但是如果我們把層次降低一點,單純的只是你跟一個人,有一些可能很小,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共通點」的話。
在這個前提底下,比如說,你跟另外一個陌生人,只是在同一個月份出生的;就這樣子而已,你覺得你的行為,會受到他的影響嗎?
在我繼續往下講之前,你不妨靜下心來想一下;你覺得這麼小的因素,會影響到你的「行為」,甚至於,你的「道德價值觀」嗎?
不管你現在心中的認定是什麼,我跟你分享一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這個研究是賈林.基斯教授,跟法蘭西斯卡.吉諾教授,兩位學者,一起共同進行的。
他們找了一群人,以兩兩一組的方式,去進行一些測試。而這兩兩一組,其中一位是真實的受試者,而另外一位是實驗者安排進去的。
他們的做法是,在進行測驗之前,有一個負責監考的人,告訴這兩位。跟他們說:「好好玩哦!你們兩個是同月生的,而且還同年級。好!那我們開始測驗吧。」單純的只是講完這句話之後,開始進行測驗。
而測驗進行的過程當中,那一位暗樁,大概在測驗開始一分鐘之後,就大聲說:「我全部寫完了,那接下來怎麼辦?」這樣的狀態,其實對另外一位真實的受試者來說,是不合理的。
因為那一份考卷,根本不可能在一分鐘就寫完。所以,真實的受試者,一定會發現到這一位暗樁,其實是在說謊,而且是作弊。甚至於在考完之後,對答案的過程當中,這一位暗樁,也謊報了自己的分數。
實驗者就想看看,單純的只是在考試之前,由監考人員點出,你們兩位一個很簡單、很微不足道的「共同性」;那麼,對另外一位真實的受試者來說,他的行為、他的誠實程度,會不會受到影響?
那當然,有實驗組就會有對照組。而另外一組一樣的,監考人員在開始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說:「真有趣,你們兩個在不同的月份出生,讀的年級也不一樣。好!那我們進入測驗吧!」
在監考人員講完這一句話之後,所有的流程,都跟我剛剛說的第一組,是一模一樣的。所以,這兩組的差別就在於,對於那個真實的受試者來說;第一組先被提示了,另外一位暗樁,跟自己是同月份出生的。而第二組,沒有這個條件。
透過這樣的小小的提示,而且是創造出來的心理連結;看看對於受試者,會有什麼影響?
結果發現喔,在那個沒有「共通點」的那一組;就是剛剛說的第二組,有29%的受試者浮報了自己的測驗成績。但是,對於第一組有「共通點」的那一組,你猜猜看,有多少人謊報了自己的成績?
這個數字,是高達有65%的人,受到了這個暗樁、這個臥底的影響,而謊報了自己的成績。「65%跟29%」,足足差了兩倍還要更多。
其實這兩位學者,進一步的去分析,這個實驗的結果。他們檢視了這些受試者,對於「作弊」的看法。
他們的方式,是在實驗前的一個禮拜,和經過了這個實驗之後,都請他們去填寫一份關於「作弊的態度」問卷。去瞭解他們的主觀感受上,對於「作弊」這件事情,不管在道德認知、價值判斷上有什麼改變?
他們比對了這兩份問卷之後,發現了喔。浮報成績的行為,會讓人的道德感降低;也就說喔,不管你先前的價值認定是什麼,只要你作弊,在這之後你就會開始覺得「作弊,其實沒什麼!」,這是一個很可怕的影響。
然而,如果回到這個實驗的情境。對於那些會作弊的人,純粹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共通點」,叫做旁邊這個傢伙,跟我在同一個月份出生,他作弊了;於是我因為這樣的「共同點」,而我跟著作弊,於是我整個人道德價值就沈淪了。
或許你聽到這邊,會覺得有一點嚴重;可是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生命脈絡,和真實的生命經驗裡面。我們的「道德底線」會一步步的退守,一直退到幾乎是「秀下限」這樣的一個狀態。
你想,它最原初的起始點,都是從哪裡開始的?是不是從一個你在心裡投射,或真實狀況裡面,你認為你跟他「有點像」的那個人,在你面前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於是你也跟著做了。
所以,談到這裡,今天這一段好像有一點在老生常談。但是,請容許我再多講一句,不要太過於相信,自己的自制力跟意志力;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希望今天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2019年4月13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如果你想要在文字表達上更精進,在現在的社會裡面,成為自己另外一項競爭力的話。那麼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4月13號的『寫作小學堂』,由嘉玲老師跟另外一位,專業的編劇陳怡璇老師,為大家帶領。
在過往學員的回饋當中,都帶給大家很豐富,而且很實際的前進。所以,希望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望在4月13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實驗組與對照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你有沒有試過在家自己煎牛排?我們想試看看不同的煎牛排方法會不會讓牛排更好吃,嗯,我們就用得上科學家做 實驗 的方法啦。https://blog.edumeme.org/ ... <看更多>
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測試中測試組和對照組之間的類似成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實驗」中的「轉換提升」或「品牌數據提升」測試,可能會顯示在測試組和對照組之 ... 這代表我們在這兩組之間沒有觀察出確實或明顯的差異,而且沒有觀察到測試條件 ... ... <看更多>
實驗組對照組差別 在 Re: [求救] 實驗的一些設計- 看板Biote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發表淺見 :)
實驗是為了證實某個假設(或理論) 因此必須設計「實驗組」
為了證實某個假設(或理論)「正確無誤」 因此必須設計「對照組」
為了證實某個實驗過程和結果「正確無誤」 因此必須設計「控制組」
所以理想的實驗設計 除了「實驗組」、「對照組」之外 必須作「控制組」
實驗組:基於某個理論或是假說,在現有的技術上測試的組別。
對照組:證實實驗組現象,是由某一個「操控變因」引起,而做的比對組別。
理想上,好的對照組,和實驗組只能有一個(或一種)變因的差別。
通常對照組會將該變因設計為「無變因」或「背景值」。
控制組:為了證實整個實驗過程中沒有發生錯誤,而做可預期結果的組別。
即為確認「操控變因」以外的因素(控制變因)沒有錯誤。
理想上,好的控制組,除了判斷實驗過程沒有錯誤外,
還能幫助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
※ 引述《linzhengzhan (研究所:碩士班vs博士班)》之銘言:
作個補充
控制組 是將某個實驗「測試項目」置換成「可預期結果的項目」
來確保實驗結果不是false positive(偽陽性)或false negative(偽陰性)
以下positive稱為(+) negative稱為(-) control稱為ctrl
(因為要確定「控制變因」沒有問題 因此稱為「控制組」)
: 簡單的說:
: positive control:就是一定有的東西,如果實驗結果沒有出來,就可能是實驗有問題…
正控制是將測試項目置換成「確定會做出結果的項目」
因為預期會「有」因此稱為「正」
若(+)ctrl結果呈現(-),表示控制變因有問題,
通常是reagents少加,或是變質。
此時若test項目也呈現(-),則可能為false(-)
(因為可能是reagents發生問題才導致negative)
此時若test項目呈現(+),那就要檢查日期是否為農曆七月(好吧~很難笑)。
而找出問題的方式為:
1.先將(+)ctrl重跑一次(勿將上次的mixture拿來重複使用),
如果可以的話在再找另外一個「確定有結果的測試項目」來同時測試。
此為測試是否因為「少添加」某reagent(s)而導致上次ctrl的失敗。
2.若依然呈現(-),則將所有reagents(控制變因)換成新的(或另一來源),
重新再跑一次(+)ctrl,能的話測試兩個以上「確定應有結果的測試項目」。
此為主要測試「確定應有結果的測試項目」沒有發生問題。
3.另將reagents的一項(或一組)逐一更換新的,來找出有問題的reagent(s)。
如果實驗經費充裕,可以不做此步驟而將可能有問題的reagents全部丟棄。
4.以上1~3項可三者同時或挑兩項同時測試(自行拿捏時間和實驗經費的平衡點)。
若依然1~3項都是(-),則必須檢查protocol或instrument是否有問題。
: negative control:就是一定不會有的東西,如果結果有,就“自求多福“……
負控制是將測試項目置換成「確定不會有結果的項目」
因為預期會「沒有」因此稱為「負」
若(-)ctrl結果呈現(+),表示控制變因有問題,
通常是reagents受到污染。
此時若test項目也呈現(+),則可能為false(+),若為定量則會造成數據的不正確。
(因為可能是reagents發生問題才導致positive)
此時若test項目呈現(-),那有很有可能「確定不會有結果的測試項目」受到污染。
而找出問題的方式為:
1.先將(-)ctrl重跑一次(勿將上次的mixture拿來使用),
再多找另外一個「確定不會有結果的測試項目」的來源做同時測試。
此為測試或是操作過程是否造成污染(技術問題,甚至換人操作),
同時也測試「確定不會有結果的測試項目」是否為污染源。
2.更換新的一組耗材(會接觸reagents的項目)或操作環境。
確定不是耗材或環境本身引起的污染。
3.另將reagents的一項(或一組)逐一更換新的,來找出有污染的reagent(s)。
如果實驗經費充裕,可以不做此步驟而將可能有問題的reagents全部丟棄。
4.以上1~3項可三者同時或挑兩項同時測試(自行拿捏時間和實驗經費的平衡點)。
若依然1~3項的結果都是(+),則要認真思考污染來源為何。
: internal control:控制實驗的條件,已減少變因;在結果方面,是大家長的一個樣;
: ex. western blotting 常用就是β-actin,以確定每個well的
: protein量都一樣……
: RT-PCR常用的就是GAPDH之類的……
internal ctrl跟實驗結果的(+)/(-)無關(定性部份) 而是跟「定量」有關。
也就是「相對定量」所做的normalization ,
確保test項目的數據的相對大小(即倍率)為正確。
通常挑選為internal ctrl的項目,應該要為穩定(變異性小)、均勻、不易受影響。
例如某測試項目的結果 A為B的兩倍,
但是internal ctrl的結果 A亦為B的兩倍,
那麼經過normalization後(將測試數據除以internal ctrl數據),
A與B並無差異。
通常定性實驗都會做(+)ctrl和(-)ctrl
而定量實驗都會做internal ctrl和(-)ctrl(因為(-)ctrl呈現(+),那定量就有問題)
--
有錯請指教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9.62.1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