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許多不懂檢驗流程的人在說~
怎麼驗了半天都還沒有結果
最好有那麼久啦!政府無能!!!
不懂的人或許覺得新冠檢驗
應該像驗孕棒一樣,尿液一放上去
就能看到「+」或「=」的結果
(最好那麼簡單啦!!!!)
現在世界衛生組織WHO
對COVID-19確診個案的判斷方式
就是「抗原快篩」或「PCR檢測」
前者速度快但誤差值大
後者精確度高但耗費時間
PCR很簡單,只要是陽性就算確診
抗原快篩陽性而且其他條件符合確診個案
或是抗原快篩陽性且與確診者有緊密性的接觸
也會被判定為確診個案
快篩會是初步對個案的評估
快篩陽性後再進入PCR檢測
我也終於理解為何政府會希望高度接觸者
先行快篩,而非人人都做快篩的理由
因為抗原快篩要被列為確診
有非常多的附加但書要符合
所以台灣現在還是會以PCR陽性者
來當作確診數的計算
高度接觸者先行快篩
快篩陽性後再安排PCR
否則所有人都做PCR,定會壓垮整個檢驗系統
透過PCR的檢測才能觀測到RNA的濃度
這個影片可以讓大家徹底認清楚
一個PCR檢驗該有的基本流程
必須將檢體從挖過你鼻孔的棉棒上
經過眾多流程才能分離出所要的信息
這些流程,都需要檢驗者精密仔細的運作著
你以為豪邁罵那麼一聲就很帥氣
卻是把第一線檢驗人員的辛苦罵到水裡
為何PCR不適合做大量檢測
或許因為精確的代價就是繁瑣與耗時
初步看起來~一份檢體從個案到結果
可能就要經過下列步驟....
這還只是我個人推估的步驟
(1) 醫護人員確認患者身份
(2) 醫護人員詢問TOCC旅遊接觸史
(3) 醫護人員採收檢體
(4) 收集檢體運送至檢驗處
(5) 檢驗處人員確認檢體
(6) 檢驗處人員執行初步分離流程
(7) 檢體放進機器內跑
(一盤96個、基本要90分鐘)
(8)得到結果再上傳資料
(9) 主管機關上報至中央
這流程太多地方要靠人力執行
但如果政府能把資料完整連線
讓第一線人員可以掃描健保卡後
立即自動建檔,TOCC等旅遊接觸史
讓等待做檢驗的人能夠掃碼後預先填寫
檢體上也能自動標上建檔後的條碼
這才是減少等待時的接觸
並且簡化檢驗流程得作為
先前就聽過醫療人員在呼籲
希望唐鳳委員能盡快協助系統建立
減少第一線人員的辛勞啊!
要不然做過實驗的都會理解
最痛苦的永遠不是檢驗檢體
而是Key資料!Key資料!Key資料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G_02miq-4
實驗誤差值計算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人自駕車之技術及法制研討會】
今天下午很榮幸受台灣科技產業法務經理人協會及智慧財產法院的熊誦梅法官之邀,參與此次「無人自駕車之技術及法制研討會」,會中很開心能與柏克萊法學院的教授Robert Merges與Mark Cohen、施立成律師、余啟明教授等在科技與法律均有極高成就的高手交流,也讓我萌發了許多想法。
在會中,我將討論的視角拉到無人載具的核心技術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來討論。在討論無人載具這種劃時代的交通媒介可能產生的社會衝擊,溯其本源都會回到根本的層面:我們要如何去建立一個可信賴的AI?
而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在一個人工智慧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從五個面向去檢視:
一、這個AI是否是公正無私的?
在同樣的計算條件下,人工智慧所得出來的答案必須要是不偏不倚的,所謂的誤差值可能會為外在的社會帶來巨幅的影響,而這並不是我們樂見的,計算出精準的答案才可能確保安全的運行。
二、這個AI的思路是否是可以被理解的?
由於人工智慧具有學習能力,在得出結果的時候,我們必須確保這個決策的過程是能夠被理解的,如此一來才能在錯誤發生時進行即時的修正、以及確保運行的結果是能夠被信任的。
三、這個AI是否是足夠堅強且安全的?
回歸到資訊安全的根本,人工智慧本質上仰賴著電子儀器的運作及互聯網的相互連動,而這大幅增加被駭客攻擊的可能性。目前就算是再精密的AI,也可能因為受到入侵而產生異常,因此資安在此領域仍然重要。
四、這個AI是否可能被適切的管制?
人工智慧在學習與高效率的運算能力交互作用之下,若逸脫人為控制的可能性,進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則究責的方法仍然是必要的。
五、這個AI是否合法、符合道德以及倫理規範?
除此之外,我們也必須確保這項新的技術被應用於合法的目的,甚至可能超脫法律而必須探究是否符合倫理與道德的相應規範,例如學習資料庫的蒐集、以及自動駕駛車輛在面臨「電車難題」時的決擇。
以上的很多問題其實出現在AI應用的場景,而自駕車做為交通工具,與人身安全具有直接相關性,進而這些人工智慧是否能夠被信賴就尤其重要。《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的推出就是希望能夠在場域裡培植出「負責任的AI」,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之下,向智慧運輸的方向邁進。
實驗誤差值計算 在 邱博文物理實驗(0-1):數據處理1.誤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詳情請見公告: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SeGsFUHQyd50QPxIVnC_Pw/join (1)在 實驗 中,由儀器上所得的數值,稱為「測量值」。...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