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別這麼固執好嗎?
【文長,但受用!】
她,是我婆婆。
我們婆媳感情很好,無話不談,但有時卻難以溝通,因為老人家有自己的堅持與道理,說不過她就不要多說;說贏她會大逆不道,不小心變成惡媳婦,所以千萬不要對抗他們的堅持,會傷感情……🙄
婆婆很堅持自己身體的自癒能力,只要吃得飽、睡得著,再嚴重的刀傷、燙傷、拉肚子、感冒……相信全都能自癒,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就醫,所以她很少用到健保卡,這也是我最擔心的事,通常生病八九不離十,準是大病!
果不其然,這回脖子痛到起不了床、頭轉不過去,終於忍不住求救就醫,照完CT(電腦斷層)腦袋血管堵了好幾條……
會堵這麼多條不是沒有原因的,公婆對「豬」情有獨鍾,對三層肉、豬腳、豬油愛不釋口,婆婆更喜歡把雞屁股當零食吃,當醫藥記者這麼久,每次勸要他們少吃點飽和脂肪或多少吃些保健食品,齁~更是抵死不從!🙄
公公在我嫁給大情人當年就心肌梗塞裝支架,這回換鐵齒的婆婆小中風……
她常說:「孝」「順」二字,最重要就是順,這下好了,順她的結果就是……住院吧!😫
#我是醫藥記者,不是醫生,住院才要聽我的話,唉~老人囝仔性!
#不舒服就要找醫生,不要再鐵齒了好嗎?
小中風 電腦斷層 在 劉博仁醫師 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眩暈,會中風嗎?
劉博仁醫師
台中市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前耳鼻喉科主任
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
昨天處理好幾位眩暈患者,其中一位患者提出:眩暈會中風嗎?
記得一位時常罹患眩暈以及嘔吐的45歲的男性患者,從診所轉診到我這時,因為這次說話咬字不是非常清晰,當下做了一些神經學檢查,認為應該有中風跡象,我立刻會診腦神經內科,結果馬上安排住院,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小腦輕度中風,後來化險為夷。家屬提出疑問:眩暈會腦中風嗎?怎麼那麼可怕?其實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站在醫學的角度上應該是中風有可能一開始是以眩暈的發生來表現,其實這不僅僅是病患及家屬的擔憂,臨床醫師在面對這類患者時也戰戰兢兢,深怕一個閃失造成誤診。但是許多重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血管粥狀硬化、自體免疫疾病等等)的發生導致的眩暈症,如果不從根本疾病治療好,確實未來會增加腦中風的機會。
說到中風,就一定要跟讀者交代腦部的血液循環。在小腦、腦幹、內耳、後顱窩的血管支配是由二條脊椎動脈來支配,這二條血管會在顱底匯聚成基底動脈,而這些血管會供給這些腦組織的氧氣以及營養,當然如果因為這裡的動脈發生硬化、鈣化、血栓、血管剝離破裂等狀況,那頭暈、眩暈、耳鳴、走路不穩、頭痛、視力模糊、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甚至意識喪失就有可能發生了。
那支配腦部的血管就這一條脊椎動脈嗎?當然不是,還包括二側頸動脈,當然頸動脈如果一樣發生了硬化、鈣化、血栓、血管破裂等狀況,腦中風也一樣會發生,只是症狀與脊椎動脈阻塞不同。
腦中風一般分為出血性中風(血管破裂)以及缺血性中風(腦梗塞),前者約20%,後者約80%,這就好比一個是溪流潰堤,水漫溪邊,造成房屋淹水,一個是溪水乾涸,溪邊植物缺水,土地無法種植。因為這二種中風處理治療方式完全不同,所以腦部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檢查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我常被病人問:我的眩暈是不是中風前兆?事實上,確實有一種中風前兆,我們稱之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這就是俗稱的小中風(mini stroke),症狀比較輕微,大多只持續5~20分鐘,而且會在24小時內恢復。如果症狀超過24小時就稱為中風。原因很簡單,就是上述提及的動脈供應腦部的血液循環發生阻塞,使腦部缺氧的部位突然短暫缺乏氧氣和養分,導致那個部位所管轄的功能暫時減退,但是當血塊被沖散或溶解後,腦部的功能也立即恢復。小中風的症狀和腦中風類似,只是在持續的時間長短和嚴重度不同。
那如何能知道支配腦部的血管有沒有狹窄或是阻塞?一般可以血管超音波來檢查頸動脈以及脊椎動脈,當然腦內的血管則還是必須靠磁振血管造影(MRA)才能一窺全貌。摘自新自然(完全根治耳鼻喉疾病)
小中風 電腦斷層 在 陳秀丹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從蔡同榮的往生談撤除維生設備》
收錄於2014.01.22康健雜誌 名家觀點─陳秀丹部落格
一向給人「生龍活虎」熱愛運動、體能優異的前立委蔡同榮先生,每天都有慢跑的習慣,根據報導去年6月因為不慎跌倒,動了脊椎手術,不幸之後又發生小中風,身體狀況急速退化,雖然說話時還是神采奕奕,但動作卻變得很緩慢,身體也無法像往常般挺直。
就在去年12月18日上午,蔡先生因顱內大量出血送至某家醫學中心,據說到院時瞳孔已經放大,接受緊急手術移除血塊後送入加護病房。正常人的腦壓是在15毫米汞柱以下,但他開刀後腦壓竟然破百,疑似再度出血,昏迷指數只有3,沒有自發性呼吸。靠著呼吸器、人工灌食以及其他維生設施,他在加護病房裡度過生命中的最後25天,就在「愛拚才會贏」的歌聲中離開人間。
看到這樣的報導,我的內心是很難過的,因為我的母親在71歲時也是顱內大量出血,被家人緊急送到離家最近的中部醫學中心,當時急診室的醫師恰巧是我的學長,他指著電腦斷層的影像說:「學妹啊!我們都是自己人,如果妳說要開刀,我一定幫妳母親開,但是即使手術成功也是植物人;腦壓很大,頭蓋骨一打開,腦漿迸出來,頭蓋骨可能放不回去;也極可能死在開刀房,勸妳還是不要開刀。」
我是重症醫師,一見到腦部影像,學長還沒開口,我就知道大勢已去,腦中立即浮現母親先前的託付--「人活著就是要能動,不能動,要人把屎、把尿、翻身、擦澡的是歹命。」我必須捍衛母親生命的品質與尊嚴。
真心的感謝學長真誠的解說,我的母親只在醫院停留幾個小時,我和兄姊隨即護送母親回台北;在親戚、朋友、兒孫的陪伴及蓮友的助唸聲中,在台北家裡度過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就在第二天中午,母親猶如睡夢般安祥的往生。
同樣是顱內出血,對照之下我的母親是幸福的。父親說:「妳的媽媽第二天有回來託夢說她陽壽已盡,已到阿彌陀佛的世界,那裡很好,希望我們不要傷心。」父母親辛苦養育我們八個孩子,晚年喜歡到處旅遊親近大自然,母親在顱內出血後沒有被施予過多的醫療折磨,隔天就自然往生,相信這是最符合母親的期盼。
熱愛運動、酷愛自由的蔡同榮先生,生命中的最後25天,身上插著一堆管子與維生設備,無法動彈,痛苦的維持著生命假象,這樣極惡劣的生活品質,絕對不是他想要的。面對死亡,所有的生物都要謙卑,知名的學者田立克先生說:「不計一切代價去努力延長末期病人的生命,是一種非常殘酷的仁慈。」
新加坡連氏基金會在2010年委託經濟學人針對死亡品質的調查,在40個國家的評比中,第一名是英國,第二名是澳洲、第三名是紐西蘭。美國的人類學家Joan Cassell 女士在她的著作《Life And Death In Intensive Care (中文譯本:走進加護病房)》一書中非常讚歎紐西蘭奧克蘭城市醫院的加護病房DCCM,她說如果生命已到盡頭,她希望自己是在DCCM被照顧,而不是美國本土的加護病房。如果蔡同榮先生是在DCCM,他是不會被開刀的。即使當初病情可以手術,術後觀察兩天如果沒有自發性呼吸,醫師就會召開家庭會議,撤除維生設備,避免無效益的醫療徒增病人的痛苦。
生命的意義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思想、行動力的衡量。醫療的本質是行善,英國醫學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就明白告示:「醫療的目的在恢復或增進病人健康,使其獲得利益或減少痛苦,如果無法達到這個目標,治療的正當性就隨之消失,停止或撤除治療並不違法,也不違背倫理原則。」
先進國家和台灣都有法律保障自然死,末期病人原先已施行的急救、維生設備是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下撤除的。雖然如此,台灣生命末期無意識的患者,有很多還在被施予無效益的醫療,而健保局竟也持續給付,這會造成四輸—病人痛苦、有良心的家屬很心痛、醫療人員很無奈,國家財政很悽慘。
生命有極限,醫療也有極限,希望醫界與社會大眾能用心審視生命的意義與醫療的本質;孝順要即時,適時放手才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