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
「小學數學公式表」的推薦目錄: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Emily 曲庭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賭Sir【杜氏數學】HermanToMat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Shum Sir 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高中數學公式集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高中數學公式集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最新版本] Dse數學公式大全表免費下載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pokemon go新攻擊招式-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pokemon go新攻擊招式-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 的評價
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Emily 曲庭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多人每次看到飛飛或是希希的每週一信都會誇讚他們的字,
但是這些字是這幾年孩子(家長)苦練(刁)出來的。
飛飛希希上小學以後的作業,
每天聯絡簿簽名的都是鑫哥。
不得不說他真的很嚴格,
除了基本對錯以外,
整體作業的完整性才是他最要求的。
只要語詞不通順、退貨,
只要字歪斜不工整、退貨,
沒有用墊板、退貨,
低年級到中年級的這幾年用自動鉛筆、退貨,
低年級時沒有用握筆器寫出來的字、退貨。
連連看要用尺畫線,
打圈題要用尺上面的圓圈畫。
數學公式要寫完整。
每一天我都在聽差不多的對話,
這個字太醜了。
這個造句不通順。
你這個造詞懂意思嗎?
為什麼這個字歪了。
你字不能寫的大小一樣嗎?
你的數字為什麼長這麼奇怪?
為什麼沒有算式?
你的字為什麼不在九宮格的中間?
下筆太輕了。
下筆太重了。
注音也太醜。
重寫。
當然更不乏不專心、不認真打發交出來的被撕掉,
直接發稿紙再重寫,
因為尊重自己的作業跟尊重自己一樣重要。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很傷自尊心啦,
這樣怎麼樣又怎麼樣啦,
但是我本來就沒有要養一個草莓般的孩子,
他們平常已經被本人保護得太好。
不過就因為這樣,
他們在國樂團怎麼被老師臭罵,
也還是活得好好的。
而現在因為疫情關係,
每天我要幫忙把屁孩們的作業拍照上傳。
也因為這樣,
我很驕傲他們這樣一起努力的結果而有一手好字。
#鑫哥教養大小事
#字代表一個人
#他的口頭禪
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篇不是抱怨,我要講一點,可以給亟欲宣傳給一般人了解,疫情的嚴重性,以及不要相信謠言的人,也就是俗稱的節點們,知道問題出在哪。
懶人包、一張圖片解釋流程,我看過許多用心的做法,也非常的有效,但只能說涵蓋率不足。因為,能夠一眼過去,就看懂懶人包的,數量真的沒那麼多,流程圖數十上百字,看得完沒幾個。
你會覺得很簡單,那是你的教育水準夠,但在總人數比例,其實沒那麼高。
多數人,只能理解「是」或「否」,連線性變化都很難理解。請相信教過中小學數學的老師,如果一次函數「超級簡單智障都會」,那麼全國的國一上數學平均應該都90分以上。
事實上就是連線性變化都很難抓到個大概,你必須在這條一次函數上,清楚標示「達到這個標準就是『是』」、「未達此標準則『否』」。
以疫情傳播來說,萬一擴散出去,就是級數變化,會算是一回事,一眼就看出1傳3、3傳9概念的有多少?依照我的經驗,可以理解3的5次方就達到243,接下來就是729,7次方即2187的,少之又少。
不用懷疑,覺得1傳3,所以傳播個4、5輪「應該100多的」人,比你想像的多很多。請不要覺得我在唬你,這邊說的是直覺,看到數字的直覺,不是拿筆給他算,得到大家都會。
宣傳就是針對數字的直覺、一眼看到的感覺,能像我們看到公式,腦袋瓜就出現圖形變化,可以把多次函數的圖像描繪出的,比例非常之低。
謠言之所以會盛行,去分解就會發現,都訴諸一種「是非題」的速解
「出現A就代表蓋牌,沒出現就沒蓋,現在有A,你看看有蓋」
一旦相信謠言,疑慮加深,就越不會相信真實。你怎麼講都不會相信的,而若你誤解了「被謠言迷惑」,與「意識形態影響所以不信」的差異,自然會驟下判斷,覺得台灣數以百萬的人,都只想要XXX下台,純粹政治鬥爭。
只不過,就算我們製作了可以對付謠言的是非題,下一步就會遇到怎麼擴散的困境。
擴散不是臉書做一做就好,對台灣會信謠言的主力「LINE」,以及臉書封閉群組說,看不到就是看不到,你得要有滲透進去的辦法。一般來說,地方政治人物,鄰里長、議員助理,都會有大量的群組名單,扣掉政治性的,許多人只會參與娛樂、養生、投資群組,若這些群組中出現一個「老師」,不管他是醫生還是藥師,都會變成這數十人遵循的唯一標準。
因為篩選謠言真假很累,直接相信老師講的比較快。
至於怎樣讓這些小節點,願意幫你傳遞正確的資訊?這去年資訊戰就講過了,不是砸錢培養而已,平時培養信用度都很重要,臨時抱佛腳是沒有辦法的。
不用擔心記者亂講話,報紙標題亂下的問題,現在多數人發現報紙有點怪怪,或是被同學、同事講媒體講的很怪,不是思考,而是拿出手機問他相信的群組專家。
總之,這些都是後面幾步,就以第一步來說,怎樣有效的把訊息傳遞出去,你得要製作很多「是非題」邏輯的圖片,最好有權威背書的那種,不要真的相信配長輩圖就有效。
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你的人生當中,有沒有曾經體驗過「失常」這樣的經驗?可能是你很熟悉的一個科目,在考試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水準。
可能你是一個運動員,在球場上那個你已經練習了千百萬次,成為你身體記憶一部分的那個動作,或者那一次擊球、那一次揮桿;你卻怎麼樣就是打不好。
我想在我們人生裡哦,這種經驗應該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體會過。然而呢,這樣的一個體會,常常會造成我們心中一個很大的陰影。
因為你之所以會「失常」,代表這件事你曾經很熟練,而且曾經表現得很好,才會有後面的「失常」。那這樣的落差,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要怎麼樣去避免,自己在人生裡面,可能你聽到這一段內容的時候,你接下來就要面對一場重要的會議、一個重要的溝講;或者是你要面臨一個很大很大的挑戰,我們要怎麼樣避免自己失常呢?
其實呢,關於「失常」這方面的研究,在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貝洛克,他就把這樣的現象,用一個更生動的詞彙來形容。
他把這樣的現象稱作是「窒息」。你回想一下自己「失常的經驗」,可能在某一場重要的公眾表達裡面,那個你已經練習了無數次的講稿。
甚至於,你都不是第一次才講它,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卻在台上,你就是卡住了,你就是怎麼樣也想不起來,下一句話到底要說什麼?那是不是一種「窒息」的感覺,你根本沒有辦法呼吸啊?
在貝洛克的研究裡面,他把高爾夫球在果嶺上的推桿,當成是實驗的典範。他的研究發現喔,當人剛開始學推捍的時候,這個動作十分的困難,因為同時要想多、好多件事。
高爾夫球的球員需要估算果嶺的斜度,計算球的路線,而且要感受這個草皮的質地;然後接著還要留意揮桿的動作,確保能夠平順的一捍就把它推進去。
對於那些缺乏經驗的人,這個推桿的動作其實是難如登天;就好像是在解一個高階數學的公式一樣。
但是呢,隨著你花時間努力的練習,你會得到回報,至少在剛開始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明顯的進步。
對於一個推桿的新手,他有意識的去思考他的動作,把它拆解,然後好好的想過、順過一遍,他的表現會更好。
對初學者來說,花越多時間思索推桿這個動作,就越容易把球打進洞裡面。藉由全神貫注在球場上,而且注意揮擊的動作過程;初學者可以避開很多新手會常犯的錯誤。
可是呢,隨著球員對於推桿的動作,越來越熟悉之後,在每一次果嶺上推桿,要去分析「推桿的動作」,要去拆解它們,這就會變得浪費時間了。
因為你的大腦已經知道怎麼去做,它會自動計算果嶺的坡度,選定最佳的推桿角度,並且擊球力道要多強。
事實上呢,貝洛克就發現喔,一個經驗豐富的球員,當他要被迫去思考,自己推桿的「拆解動作」的時候,通常他就會打得非常、非常的差。
貝洛克在他的研究裡面,他就說:「我們把高爾夫球的好手請到實驗室,要他們注意自己揮擊過程當中的某個特定部分,結果他們就會失常。」
當你的程度非常好的時候,你的技巧會變得有如反射動作;你不需要留意自己的每一個步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球員或者是表演者,會發生「窒息」、會「失常」的主要原因。
因為我們的大腦,負責監督行為的那個區域,是在前額葉的皮質。但是呢,當我們的動作,已經是很熟悉的時候;這樣的干涉跟介入,反而會讓我們的內在去質疑,自己苦練多年所琢磨出來的技巧。
所以回到我的經驗裡,回顧我這麼多年,在公眾表達、授課的過程。
我發現喔,剛開始的時候,我在準備自己的每一堂課,每一次的公眾表達、公眾演講,我都要仔細的去分析、去拆解,然後去演練,這樣子我才能夠讓自己的表現是好的。
可是隨著經驗的累積越來越熟悉,我幾乎在公眾表達裡面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部件,就像是高爾夫球的職業選手一樣,它已經烙在我的身體裡。
這時候,反而我每一次在公眾演講、在表達之前的準備,我都不會再看我的講稿。精確一點說,就是我要臨上場之前,我就不會再看我的講稿了。
比如說,當天晚上要演講,我可能下午會找一個地方去走一走,找個公園去呼吸新鮮空氣、去換換氣。
然後在走的過程當中,開始去想像,晚上演講的整個氣氛是什麼?氛圍是什麼?我要傳遞的感受是什麼?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總而言之,我不會再去想「細節」的部分,這細節的部分就是拆開來,哪個關鍵我要怎麼講、我要怎麼詮釋?哪裡我要安插什麼樣的笑話?其實,以我現在面對公眾表達這件事,我就不要去想。
而且不瞞你說,我還真的曾經在面對重要的公眾表達之前,在我現在的程度底下,我很認真的去拆解每個動作、每個流程。結果就是當天晚上,我至少在我自己的感受上,我覺得是講的荒腔走板啊!
所以囉,你今天聽到這裡,如果你要面對一些重要的挑戰、重要的呈現。那麼我常常會說,真正重要的,其實你不會忘記的;而你反覆練習過的,你也不要太去用思考的方式,去想你要怎麼做。
進入它、享受它。如果你要演奏音樂,就讓你自己成為音樂;如果你要公眾表達,就讓自己享受那支麥克風,還有那個舞台跟人群。
其實在我們人生當中,任何的自我呈現,你的觀眾、你的受眾之所以會享受,是因為你享受其中,而不是你在滿頭滿腦在想,我要怎麼做啊!
特別是你要呈現的這件事情,你已經用你的生命投入了很多心血;那麼,何不讓自己就是去享受它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程,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賭Sir【杜氏數學】HermanToMat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杜氏數學 國際官方網站 http://www.hermantomath.com
----------
Title:
被莊家永遠隱藏的機率原來很易計?
----------
Subtitle:
一張凳、一本簿、一枝筆,便可以簡單運算?
----------
Script:
要知道某投注方法會否為你帶來長期穩定盈利,你要靠EV;而EV的計算,則涉及賠率(Odds)和機率(Probability)。一般賭局,賭率無論是固定,抑或不固定,都必定會顯示(例如球賽主勝、賽馬獨贏、六合彩派彩等);然而,勝負機率卻永遠隱藏。
計算機率可以非常複雜,看過賽馬博彩經典名著《計得精彩》的,相信都會深深感受得到。但計算機率亦可以非常簡單,有些連小學作業都有教。
為什麼又可以簡單?又可以複雜呢?這要由「機率是什麼」說起。
首先,機率就像重量、長度、價錢等,是一個量度值。當你想知道自己的體重,你會站在電子磅;當你想知道自己的身高,你會用尺量度;當你想知過大海船票幾貴,你會查一查價錢;而當你想知道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你便要計算機率。
那麼,有什麼事你會想知它的可能性呢?擲一粒骰「擲到七點」的可能性,你會想計算嗎?不。因為擲一粒骰「必定」不會擲到七點。那麼,擲骰擲到整數的可能性,你又會想計算嗎?不。因為擲骰「必定」擲出整數。由此可見,當你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是鐵定的YES或NO時,你不會問可能性。換言之,當你不肯定某事情是YES還是NO時,你才會想窺探可能性。
最家傳戶曉的例子,非擲毫莫屬:究竟下一回是公定字呢?
雖然機率是數學之中的一個範疇,但機率在語言之中也佔了一席位,縱使未曾學過機率,都會以「五十五十」來描述擲毫的結果,即擲到公和擲到字的機率均是百分之五十(50%)。
對有分數概念的則會以「二份之一」描述之。兩者相通,因為一整份是100%,各分一半自然是各佔50%,亦是兩份之中取一份,二份之一也。
分數概念對機率非常便利,將虛無飄渺的機率圖像化,轉化成「切蛋糕」的情況--由於你深信擲公和字的可能性均等,公和字就像一對雙胞胎,要吃相同份量的蛋糕,身為父母你便得把蛋糕一分為二,一份給公,一份給字,二份之一也。
此平平無奇的「二份之一」概念,更足以延伸至更多情況:
擲一粒骰子,擲得一點的機率是多少?
由於你深信一粒骰子六面的可能性均是相同,它們就像六胞胎平分生日蛋糕,你把蛋糕一分為六,一仔、二仔、三仔、四仔、五仔和六仔各取一份。擲得一點的機率,六份之一是也。
只要看得穿多少胞胎在分蛋糕,便能運算出機率。
雖然擲毫的機率十分顯淺,顯淺得令不少自稱患有「數學恐懼症」的人也會對機率產生興趣,然而,由擲毫和擲骰引起的誤解,同時惹來不少人放棄了機率,甚至徹底訴誅運氣鬼神之說。最常見的誤解是:
「擲公字的機率是二份之一,那麼,要是第一局己擲到了一次公,下一局將必定擲到字嗎?」
當然不是!否則每次擲硬幣不就只會公字公字公字……梅花間竹地出現嗎?這是天方夜譚吧。再者,若「必定」梅花間竹地出現,機率該是100%,這一點也抵觸了「二份之一」的說法。
「既然二份之一的機率,並不代表能夠預測下一局,對賭客來說又有什麼意思?」
答案很簡單,就是用來計算EV,預知定然的長遠結果。
明白了機率的意思和功用之後,接下來正式講解機率的3大運算方法:
1. 窮舉法(Exhaustive Method):一次隨機事件
先前提過,基本的機率運算,是平均分蛋糕的遊戲。由此可見,「有幾胞胎」以及「拿幾件蛋糕」都是舉足輕重的問題。幸好,這種「有幾」的問題,都只是嬰孩學「數手指」(即數數目)可以應付的問題。
由擲公字的例子起步,全部的情況有「公」和「字」,我們就這樣數:
「公……第一個;字……第二個。總共兩個。」
即問題涉及雙胞胎,將蛋糕分成兩份。
如想知擲得「公」的機率,我們又再數過:
「公……第一個。總共一個。」
可見「公」的機率便是「兩份之」中的「一」份,二份之一也。
擲骰子亦同樣,這樣數全部的情況:
「一點……第一個;兩點……第兩個;三點……第三個;四點……第四個;五點……第五個;六點……第六個。總共六個。」
即問題涉及六胞胎,將蛋糕分成六份。
如想知擲得「雙數」(即2、4、6)的機率,我們又再數過:
「兩點……第一個;四點……第二個;六點……第三個。總共三個。」
可見「雙數」的機率便是「六份之」中的「三」份,六份之三也。
兩題的答案,分別是「二份之一」( )和「六份之三」( ),究竟誰大誰小呢?欲比較分數,可以先將它化簡,繼續直接觀察,或者相減或相除。然而,分數的觸覺並非人皆有之,曾有趣聞說超過一半的美國受訪者誤以為「四份之一」比「三份之一」大。由此,我建議採取較「平易近人」的百份率(%),換算方法是--將分子除以分母,再乘以100,便是百份之多少,即多少%了。
機率(%)=分子÷分母×100
以上述的結果為例,先把1除2,再乘以100,得出50,即擲得公的機率為 50%;把3除以6,再乘以100,得出50,即擲得雙數的機率同為50%。平分秋色,「一樣那麼可能」。
由這兩個例子得知:只要能夠準確細數可能發生的情況(我稱之為懂得數手指)便能夠計算基本的機率了。
當然,懂得數手指並不等如一定數得清,當數量太多的時候,例如打麻雀(144隻牌)一起手便食糊(又稱食天糊)的機率,逐個數並非明智之舉。雖然「理論上」只要有一位有無比耐性的人,的確能夠把所有可能性徹底列出,但整個過程也拖太久了吧?
因此,數數目亦應該要有聰明的方法。
2. 列表法(Tabulation):兩次隨機事件
以擲骰子為例,擲一粒骰當然能夠「數手指」,因為只得6面。可是,如果擲兩粒骰呢?總有多少個可能的結果?
「第一粒骰一點、第二粒骰一點……一個;第一粒骰一點、第二粒骰兩點……兩個;第一粒骰一點、第三粒骰三點……三個……」給些少耐性,最終便會得知,總共有36個可能發生的結果。
列出來當然可以,但無可否認實在太煩了,而煩,亦自然代表較易出錯。究竟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將情況整齊地表達出來呢?
日常生活中,有一種表達方法,很值得參考,就是馬經表達「連贏」賠率的列表法。由於「連贏」是要預測單一賽事的冠軍和亞軍馬匹,因此會是兩個馬匹號碼互相配搭,例如「一號馬匹」搭「六號馬匹」,情形就像2粒骰的點數,「一點」加「六點」。
由「馬經作圖法」可以將擲兩粒骰的情況歸納如下:
每一格分別代表一個情況,例如橙色的格子代表「啡色的骰子五點,綠色的骰子三點」。 由此可見,擲2粒骰總共有36個可能結果。換言之,將蛋糕切成36份。
如問擲得總點數為10的機率,使用「馬經作圖法」答案一目了然:
非常明顯,共有3個格子,是兩骰點數相加為十(分別是(4,6)、(5,5)和(6,4))因此這三十六胞胎,現在有三胞胎說要吃蛋糕了,在「36份之」中吃了「3」份,答案是「36份之3」( )。(試利用公式把它轉成%吧!)
值得留意的是,這招「馬經作圖法」有一個值得每次使用之前都要小心思索的地方:
試想想,現有6張卡,分別畫了骰子的6面,現在你隨機抽取兩張,請問2張卡的點數相加為十的機率是多少?
很多人會照舊作答「36份之3」,原因是問題只是將骰子變成卡片,情況不甚改變,而且,使用「馬經作圖法」會得出了一幅相同的列表:
可惜這是錯的,答案錯,列表也是錯的,錯在算少了一著:擲骰子可以擲到相同數字,例如2粒骰都是一點,但抽卡並不能抽到相同數字呢!卡片只得1張,你怎樣也不能抽到2張都是一點。因此,列表應修正如下:
灰色代表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情況,即不存在的胞胎。根據這個修正後的列表,蛋糕應平分為30份,而不是36份。符合相加為十的結果,亦不是3個,而是2個,因為根本沒可能抽出2張都是五點的卡片。有見及此,修正後的答案為「30份之2」( )。(試利用公式把它轉成%吧!)
3. 樹狀圖(Tree Diagram):兩次或以上隨機事件
雖然列表可以將可能性整齊地列出來,但列表也有它的局限之處,就是只能解決兩次隨機事件。如有三次或以上隨機事件,則要靠樹狀圖了。
以擲毫為例,如連擲三枚硬幣,擲得至少一次公的話,你便可以獲得8000元,這個遊戲值得花5000元去玩嗎?
首先,你得知道勝出這賭局的機率,即擲三枚硬幣能夠擲得至少一次公的機率。由於這涉及三次隨機事件,因此無法使用列表法,非用樹狀圖不可:
樹狀圖就像旅行路線圖,每一條路都是一個行程,每一個行程就是每一個可能性,不妨逐個寫出來看看:
由圖所示,這年遊戲總共有8個結局,而當中有7個結局能使你獲得8000元獎金,由此使用「分蛋糕」概念,你勝出遊戲的機率是8份之7,換算成百分率,即87.5%。
賠率則這樣計算:以5000元當作1注,如得勝則淨贏3000元,即贏3000÷5000注,又即0.6注。因此,你若參與這個賭局,你的EV = 0.6 × 87.5% - 12.5% = 40%,是一個正數。長賭下去,你將會獲取40%的純利,當然值得參與賭局。
----------
杜氏數學 Herman To Math 考試戰績:
A ── 會考 Math 數學
A ── 會考 Additional Math 附加數學
A ── 高考 Pure Math 純粹數學
A ── 高考 Applied Math 應用數學
5** ── DSE Math 數學
5** ── DSE M1 數學延伸部分(一)
5** ── DSE M2 數學延伸部分(二)
A ── IAL Core Math 1 2
A ── IAL Core Math 3 4
A ── IAL Further Pure Math 1
A ── IAL Mechanics 2
A ── IAL Mechanics 3
A ── IAL Statistics 1
A ── IAL Statistics 2
----------
精選系列節錄:
《賭Sir數學戒賭》糸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L-dRcIN5I&index=1&list=PL_CM4U5au2k1cfK2zSph8XOLqIjOPQmvo
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Shum Sir 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岑SIR扭計骰教學】第00D課 扭計骰於中小學教育的妙用
據聞最近又開始牽起「扭計骰」熱潮,流行把「扭計骰」帶進學校,部分學校更把「扭計骰」列入興趣班。
個人認為,其實扭計骰是一個不錯的教學用具,但要達到效果,並非一朝一夕,故未必能讓老師帶入課室,教一節課,收到效果。若作為興趣課或父母在家中訓練孩子或與促進親子關係的工具,相對上較為有效。
就我玩扭計骰多年及教興趣班的經驗,我觀察到進行扭計骰活動對學生的幫助及好處有很多,例如:
1. 促進親子關係:
一同研習,一同破解,一同完成嗌「YEAH」。
2. 建構「圖形與空間」概念:
透過從不同方向轉動扭計骰(立體圖形 - 有正方體、三角錐體、十二面體、甚至更複雜的不規則立體等),提早建構數學「圖形與空間」的基礎概念,累積實質經驗,加強小孩在這方面的想像及思維能力。
3. 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利用這些不同難度的有趣益智玩具,吸引並訓練小孩思考,學習有系統的邏輯思維模式。
4. 訓練「專注力」:
這就有如打電子遊戲,為要破解眼前自己有興趣的難題(過板),他會定下來,時而專心思考,時而屢敗屢試,時而到網上找「教學」,時而背誦難啃的公式,日子久了,父母會發現孩子能定下來的時間及耐性延長了。
5. 訓練「記憶力」:
要破解扭計骰成功的話,或多或少須使用公式,難度越大的扭計骰可能牽涉的公式越複雜,利用孩子有興趣的事物,吸引他們主動學習及把步驟與公式記下來,儘管是強記,但對他們腦部的發展是有幫助的。
6. 讓孩子變得更自信:
就如學習魔術、舞蹈等活動,學成了,他們能在人前表演,讓人讚歎,這對孩子在社交上會增加不少自信。
7. 經濟實惠的活動,入場費不高:
一般的扭計骰價值不高,一般由幾十至幾百,在現今社會,隨便買件玩具或模型,也須一千幾百元了。
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高中數學公式集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數學公式1套(5張)30x40厘米... 表格概念換算表小學生小學數學換算公式表公式大全三年級常用單位. 这张初中数学公式表来得太及时 ... ... <看更多>
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最新版本] Dse數學公式大全表免費下載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Dse 數學公式 大全表: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cVF_Hk3l_ZG3QFsxh2c74fyxFyt1hu0W/view?usp=sharing希望幫到大家! ... <看更多>
小學數學公式表 在 高中數學公式集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數學公式1套(5張)30x40厘米... 表格概念換算表小學生小學數學換算公式表公式大全三年級常用單位. 这张初中数学公式表来得太及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