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有兩面,兩面都是拿來讀的
一面朝自己,讓你讀內容
一面朝別人,讓別人讀你
像白蓮花大飯店 (The White Lotus) 裡面兩個大學女孩半開玩笑說的:
No, they’re just props.
書只是我們的道具而已
We have a stylist choose our outfits and then we have a book stylist to pick out our books.
我們先請造型師挑好衣服,然後再讓書本造型師接著幫我們選好搭配的書
這兩位大學生 Olivia 和 Paula,捧著一本弗洛伊德、一本尼采,從經典裡她們讀了不少好用的詞彙,方便她們指控別人思想落後,挖苦家人時總是振振有詞
選書也能預告我們所不知道的自己。劇中另一對新婚夫婦 Shane 和 Rachel,他們挑的書呈現了各自的角色困境
老公 Shane 翻著一本 Malcolm Gladwell 的「決斷兩秒間」,這本書裡說了很多關於直覺與決策的觀察案例,但 Shane 自己最缺乏的就是深思的習慣,他的直覺,在兩秒間就毀掉了自己的蜜月旅行
Rachel 選的書是 Elena Ferrante 的小說 My Brilliant Friend,故事講的是兩個背景迥異的童年好友,在一段又親密又陌生的關係中的各種掙扎,恰好也預言了Rachel 在這趟看似完美的新婚假期中,即將重新認識自己下的決定:我到底為什麼挑了這樣的一個人?
The White Lotus 是 HBO 上的迷你劇集,短短六集,沈浸感十足,看完以後感覺很像自己也結束了一場荒唐的奢華假期,音樂和畫面設計得十分細緻,推薦給快壓不住旅遊魂的各位
圖片來源:Financial Times
#語言選物 #學英文 #影集 #白蓮花大飯店 #影集推薦 #catchplay #TheWhitLotu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學習,你是學習價值判斷?還是學習認清事物的本質? 尼采說: 世上多的是裝得一本正經的冒牌老師。 他們教會我們許多處世之道,像是這麼做能得到利益,這麼判斷才不會吃虧,要這樣經營人脈,拓展人際關係。 可是仔細想這些冒牌老師教的,都是關於價值的判斷,而不是如何判斷人與事物本質的方法。 難道我們要在尚未理...
尼采書英文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普通、注定被遺忘的一篇舊文。
寫的時候固然認真落力,但我從不會將自己寫的看得太重要,只是很輕很輕,一個須臾存在於塵世的偶然。
——————————————————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之味】
永遠是我難以明白的味道。
那一年,她突如其來送我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英文版。我說了聲「多謝」,便不知道可以再說甚麼。
甚至連一句「我會睇的」都沒有說。
跟她不算熟絡,只是某一段時間突然多了接觸,每一晚都會傾傾電話,有時又會約出來睇戲——是的,成世人話長唔長話短唔短,期間總會失驚無神同某一個人頻繁接觸,原因連你自己都答不來。
唯一肯定是:她絕對不是我會喜歡的類型。
我不知道她知不知道,反正我從來沒有問(也不好意思問吧);但她應該知道我當時正在追系裡某人,某個在後面睇都比她靚的人。
踏入暑假前的一天,她送我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英文版後,從此就在我生命中消失——她沒有退學,只是我倆揀選的課都沒有重疊,加上各屬不同書院,見不到,好正常。
對於米蘭昆德拉這本小說,自然一早聽過,但從沒想過去看——當時我正沉迷村上春樹的小說,沉迷他小說所呈現的都市感受性。捷克的歷史苦難與傷痕?太遙遠了。
其實主要原因是我本人英文實在太渣。我試過睇,但連一開始有關尼采那個Eternal Return的說法都睇唔明——不是不明白這說法的真正意思,而是根本就睇唔明啲英文噏乜。惟有放棄。
後來,某一天下午,我如常到當時大圍一間影碟舖租LD(位於積福街,天天樂機舖隔籬,大圍人應該記得)。影碟舖由一對年輕夫婦經營,但我跟他們從來冇講過半句嘢,他們亦從來沒過問我甚麼(我就是喜歡這一點,未夠秤時租三級片他們都懶理)。
那一天,如常想租一齣情慾片回家享用,唔覺意望見一個LD封套,封套上有一對裸著的男女攬到實一實,而女方正是當年其中一位最愛,Juliette Binoche——當年正值作狀之齡,經常(相約異性)去睇一些Art Film,奇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藍》正是上世紀90年代其中一齣必睇的Art Film;問心,我不太能明白當中所陳述的「自由」命題,而只感受到Juliette Binoche本人所呈現的正……如今眼前正有一齣她裸體演出的戲,我找不到不租嚟睇的理由。鹹濕蒙蔽理智,連戲名都冇留意。
只能說,Juliette Binoche的確有不少全裸演出,但我看見的,只有沉重——尤其去到中段一場黑白的戲,畫面只見一架架坦克進佔一個城市,Juliette Binoche就拿著相機,不斷拍著這些來勢洶洶的坦克……然後我拎起封套,瞥見片名,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好熟面口——頂,這不就是當天她送給我的那本小說嗎?
一種早經時間磨蝕的沉重感覺突然濃罩著我。
那個原本預留給情慾的午後時光,突然變成一個我生命中不願承受的時光。
時間向前推進,大學三年級的夏天——找不到工作的我,每天匿在大學圖書館,看著台灣時報出版、由韓少功翻譯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中譯版,或許因為睇過戲,我很快就投入了書中描述的那段時光,明白到電影那一段黑白戲,拍的其實是小說中的一章「偉大的進軍」,蘇聯軍隊進入捷克的史實。問題是,我們生命真正承受不了的,究竟是這些重要歷史時刻所伴隨的沉重,抑或是當歷史已成過眼雲煙不值一提後那份淺薄的輕?
Philip Kaufman的電影版無疑讓我進入了原著世界,但電影版又的確不能呈現原著的所有命題——冇計,昆德拉不只寫故事,也愛介入其中,順手議論——不計對歷史輕 / 重的種種探討,就連「媚俗」這關鍵詞語的意涵,Philip Kaufman已經束手無策,只能乾脆擺埋一二邊。
偏偏「媚俗」卻是昆德拉最想探討的一個關鍵詞,一個呈現了人類歷史大部分問題的關鍵詞,例如「共產主義」最初為世界披上的美麗面具為甚麼是媚俗?「博愛」這種被不少人高舉的行為為甚麼也是媚俗?
而為甚麼當日她會送這一本小說給我?送了給我後又從此在我生命中消失?我不知道,永遠都不知道,而這種「永不知道」,似乎也構成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是物味
尼采書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週這本書來到我家,我三口氣看了引言+三篇文章。覺得很痛快。引言很精彩。
我想借用書中文字,用自己的思維來整理一下。以下未必是作者的意思。
1。Live Vs Evil
Live 是生活或者活著。讀到書中所說的Evil,讓我覺得 Evil 就是倒轉的活著,會帶來痛苦。
Evil(惡)這詞,根據牛津辭典是指「超出適當程度」。所以惡(Evil)產生了傷害,讓我們痛苦,而無法好好活著(Live)。
何謂惡,就是痛苦的一切根源。暫且用直線性的思維,惡就是因,痛苦就是果。
2。無意義痛苦(pointless suffering)
我記得我曾有一位臨終病人對我說過:「我不怕承受痛苦,我只怕這痛苦沒有意義。」
這本書的作者,同樣的也把類似的痛苦狀態稱為無意義痛苦。
人生有一些苦難,對人來說,是好事。然而有一些苦難毫無意義。這也為何有些人痛,不苦。有些人又痛又苦。
有一句英文語句,我常用也喜歡:「Pain is inevitable,but suffering is optional。(痛是無可避免的,苦卻是可選擇。)」
我想整個人類就是在尋找這個活著的境界:「#痛,#不苦。」
3。要如何從痛苦中找到意義呢?
這也為何這麼多哲學家、宗教家、心理學家,要我們從痛苦中找到意義、給痛苦一個全新的看法、你從痛苦中磨練到什麼。這些都是他們教導我們的。
要如何從痛苦中找到意義呢?
讓我們回到「惡」Evil的概念,來開始談。
4。你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以疫情的日子來說,Covid19就是「惡」,也是痛苦的來源。
你發現這惡讓你的生活倒轉、不舒適、超出預期,差生受傷,導致痛苦。
再加上,這兩天,疫情數字上升到一種,你不禁懷疑人生:「#馬來西亞是不是只有我自己在Lockdown?」
好多五味雜陳的情緒在內心翻攪,生氣、害怕、無力、無奈。
苦嗎?苦!
為什麼?#因為這痛苦沒有意義。
#因為自己的lockdown沒有看到預期的回報及成果
#期待完全落空
而且你也知道繼續把自己關在家裡,或許也是無意義的重複活著、一個沒有回報的付出。而你又不得不繼續關著自己,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
你只能默默讓每天所公布的疫情數據,決定了自己每天的情緒起伏。
這,苦。
5。來,我們繼續。
看到苦了,先別說我們如何找到意義,我們先觀察自己如何看待痛苦?
我們如何看待痛苦?是人類一生中的事。
好多老師們用不同方式教我們。
~苦,是拿來消滅的。
~苦,是拿來共存的。
~苦,是拿來磨練的。
~苦,是拿來戰勝的。
~苦,是拿來避開的。
~苦,是拿來轉化的。
等等等。
姑且沒有分好壞對錯,
你自己是屬於哪一類概念來對待苦?
6。
我突然覺得我們活著都很功利,大部分的我們,把惡及苦都是拿來消滅的。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畢竟,大部分的惡與苦,都是可以消滅的。
然而,消滅不到的苦呢?
就好像目前還未解決的全球問題,covid19?
我覺得我們人類要尋找重新如何看待痛苦這件事。
畢竟有些惡(covid19)會變種、(upgrade)、
有些人為(政客)的惡會持續、(惡化)
所以痛是不會消失的。
這也為何尼采(德國哲學家)這麼的不屑於功利的資本主義,它知道這主義其實只是把我們放在一個對痛苦沒有省思的狀況,而且我們共同把痛苦給隔離。過了一段日子,我們會逐漸對痛苦失去免疫力。我們追求的幸福,往往都是不堪一擊。
就好像進擊的巨人裡,人們紛紛建立高牆,為了抵擋巨人的攻擊,誤以為世間天下太平了,其實是讓自己變成弱勢的囚犯。
惡、痛、苦依然存在,
只是我們把它隔離而已。
7。
消滅不到的痛苦,
會促使人類尋找苦的意義。
這也為何作者有一句話,寫的真的很好。他說:「#無意義的痛苦是創造意義的旅程開始的地方,#也是它結束的地方。」
也就是說,對於尋找痛苦的意義這件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惡無所不在,痛也消滅不到,苦本來就無意義,直到你找到意義,到足夠時間你還是發現原來苦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時候,就是徹徹底底消化所有的惡、痛及苦。
我讀到這裡的時候,自己忍不住喊一聲:「精彩!」
8。
說到這裡,我想到最近讀到一個哀傷學家的說法。
「哀傷並沒有因歲月的增長而消失,反而是我們內心的空間足夠大了,大到可以裝得到那些哀傷。」(並沒有直接翻譯,只是說我自己消化後的看法。)
我覺得痛苦也一樣。你把哀傷這個字,換成痛苦。它照樣 work。
所以 keyword 是內心的空間。
也就是佛家常說的,要修。
9。
所以,當惡的到來,當痛的無可避免,我們需要的是回到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的視野有更多的角度觀看人生。豐富自己。
或許有那麼一天,那痛,那苦,你吞得下去了。(另:照單全收是楊蓓老師的說法。我也很喜歡。)
也或許,當你吞不下,喊苦,你就一步一腳印,走了過去。
也或許,你吞不下去,不過你笑了。因為你的內心空間足夠龐大。無限大。
10。有惡、有痛,卻不苦。
這是我們每個人最近很渴望的狀態。
以上。說完了。如果你還能閱讀到這裡,真的很謝謝大家。祝福大家、也祝福我自己。
以量
10/07/2021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
Seven ways of looking at pointless suffering
#ScottSamuelson
#北京燕山出版社
尼采書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學習,你是學習價值判斷?還是學習認清事物的本質?
尼采說:
世上多的是裝得一本正經的冒牌老師。
他們教會我們許多處世之道,像是這麼做能得到利益,這麼判斷才不會吃虧,要這樣經營人脈,拓展人際關係。
可是仔細想這些冒牌老師教的,都是關於價值的判斷,而不是如何判斷人與事物本質的方法。
難道我們要在尚未理解人生本質的情況下,糊裏糊塗地走完人生嗎?
當我們不假思索地學了許多的價值判斷,這會把我們訓練成很會「解決」問題。
因為,在這些價值判斷裡,一切都有「最好」的解決方案。
只是這些別人告訴我們的「最好」,同時也讓我們開始不去深刻的思考,尤其是本質的思考。
於是隨著我們學得愈多愈好,問題反而更多更大。
因為我們只是在應付,而不是去思考,問題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就像處理一個漏水的水槽,關鍵不是在於有效率的接走漏下來的水,而是找到破洞的地方。
如何讓問題不再發生,這才是真正負責任的解決。
先從認清本質開始吧!
收聽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koobforbooks
==========================
【熱門講座】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 02/21(二)19:30
講座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835
【3/6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九期
掌握高難度對話,再也沒難談的事!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