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年多以來,台灣人已經習慣戴口罩,沒戴罩好像沒穿衣服一樣不敢出門。醫護更是謹慎,不只外科口罩,還有一個N95墊底,緊到呼吸困難感覺要缺氧的狀態。除臉上的壓痕之外,耳朵也像要掉下來,很痛。這些感覺大家多少能體會,所以有幾項發明,例如:耳掛減壓小品,讓日常變得輕鬆許多。
今天訪視,案家的印尼阿華小姐與我分享她的手作,創意來自她們需要包頭巾,口罩耳掛使用時有困難,善於編織的她以巧手勾出不一樣花色與花樣的口罩減壓帶,不但示範使用還堅持送我一個。她說:護理師是我跟阿公的好朋友,希望妳每天戴口罩看病人都平安❤️。很貼心的祝福。
居家護理師受大家照顧,真的感動。人與人之間那種互動的好,被關懷的溫暖,不是在辦公室吹冷氣的人能感受。
我沒有在說誰…不要扭曲😅(別想害我)
阿華小姐照顧的阿公是失智症長輩,以前訪視都會話家常,聊許多講了又講的故事,每次都像第一次聊,很有趣。阿公記得我是**護理師,見面都會叫我的名。這兩個月的訪視我都包緊緊,從髮帽、面罩、口罩、隔離衣、鞋套、手套,都按部就班一層一層罩,只露出眼睛。上個月我解釋因為疫情所以必須這樣,今天阿公竟然問我:哩耐欸穿這樣?哩係象?來阮叨有蝦米指教?
疫情快退散吧!個案都要更錯亂了☹️😔😕🙃
居家護理師 困難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要蓋一間35萬病床的醫院!愛無礙無傷-偏鄉遠距傷口膚慰照護模式】:行醫超過三十年的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說道。這個人數足足涵蓋了花蓮縣的總人口數,但花蓮慈濟醫院並不是真的要興建一間超大型醫院,而是要透過科技,把醫療照護帶進每一戶縣民家中,連遠在山頭的部落和偏鄉都不例外【註1】。
就醫距離是影響民眾醫療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距離越遠,民眾就醫的利用越低,而花東正是民眾就醫距離最遠的區域。花東民眾隨著年齡增長及慢性病共病問題,困難照護的皮膚傷口及不易癒合的長期照護問題,或是照顧過程中產生的碰撞、敷料紙膠移除的撕除損傷…等現象,臨床常見病人苦惱該如何翻山越嶺到醫院接受治療,或是害怕返家後的傷口換藥,甚至拒絕出院及抗拒學習出院準備的健康照護指導,也令醫療團隊感到擔憂。
花蓮慈濟醫院傷口造口照護小組創立於1996年,為了讓病人的傷口獲得更好的照護,2016年開設「傷口造口照護門診」為病人多方面整合評估傷口造口及失禁問題,團隊成員深知病人之苦,為打破遠距藩籬,與衛福部健保署東區業務組及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結合花東共11家醫療機構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居家護理師、傷口造口及失禁專家團隊、以及資訊工程師,應用資通訊與「慢性傷口智慧照護」遠距輔助系統,創建傷口遠距智慧膚慰共同照護網絡,運用遠距諮詢照護服務、資源網絡與個案管理追蹤模式,從病人住院即進行照會、出院準備銜接至居家照護,縮短皮膚損傷復原時間與就醫距離。
「e起打破遠距藩籬、用i 療癒無縫接軌」,無礙延續、以愛連結,用智慧掌握療癒的節奏,讓遠端照護無礙無傷。此照護模式於2020年9月開始運行,已有130位個案接受遠距傷口照護,病人的傷口癒合率及再入院率都有明顯改善。遠距照護可說是守護偏鄉健康的一項希望工程,惟此模式尚在草創階段,從住院到社區或長照銜接,都需要作業流程及資通訊串聯的持續溝通調整,而最可貴的是守護民眾健康的護理初心。
▶ 完整全文,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愛無礙無傷-偏鄉遠距傷口膚慰照護模式」:https://forum.nhri.edu.tw/r20/
■撰文者:
鍾惠君主任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1. 資料來源
【註1】
iThome - 【FHIR實例:花蓮慈濟醫院】全縣35萬縣民都要顧,花慈要靠FHIR將醫療照護帶進每一戶人家:http://bit.ly/2WowtUb
【註2】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愛無礙無傷-偏鄉遠距傷口膚慰照護模式」
https://forum.nhri.edu.tw/r20/
2. 照片來源
Heho健康「偏鄉病人半夜沒醫師看!「巴掌裝置」將城市醫師「送到家」 :https://bit.ly/3p0WWUe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花蓮慈濟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居家護理師 困難 在 護理師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5/28那一年的故事,感覺這樣症頭的家庭更多了………唉!
2020的今天回顧,個案後來被家人送去機構安置,不知後續發展…也許……
護理師說故事
今天下午到病房去收案,一位近期要出院的86歲阿嬤,診斷CVA,因為吃不下(吞嚥困難),呼吸喘,全身水腫,Alb:2,住院治療,醫師說病況趨穩該準備回家照顧,所以我出現…,對話的是阿嬤的二女兒。阿嬤的三個孩子聽來都很有成就,兒子在美國,事業大到已經很久沒回來看過自己的媽媽,二姐說:唉~這是家庭問題啦,無解……。我問:那大姐呢?二姐說:她在美國等我回報狀況給她知道,她遙控就好,不用回來。唯一空中飛人就是二姐,美國有家,台灣也有家,肩負張羅媽媽的大小事情。
阿嬤年紀大,合併狀況多,其實說可以出院,我是有點兒擔心,加上二姐說:等阿嬤出院她也要準備回美國處理事情,我問:那全都飛走了,誰在?誰照顧?二姐說:外勞(印尼小姐)。我瞪大眼睛…真的嗎?妳真的覺得這樣放心嗎?
如果我去訪視,家裡只有外籍照顧者而沒有直系親屬,可能不符合居家收案條件喔!如果有緊急狀況怎麼辦?二姐一派輕鬆的說:打個電話我就回來啦~美國耶…是台北到桃園這麼近還是林口到龜山這麼近?吼……媽媽是誰的?我覺得應該是印尼小姐的吧?
天邊孝子愈多,我的心情愈沉重。
教出厲害有成就的孩子之後,老了誰陪伴?
會談一小時之後,終結我的建議是希望阿嬤可以先安置到機構,然後這段時間請三位高貴的美國人好好討論媽媽照顧與未來計畫,而不是聘僱外籍照顧者之後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
#每個人都會老
#人在做天在看啊
那一年續集:隔了一週安排家訪~
這位阿嬤已經出院,我也安排時間訪視,花了二小時仔細給家屬與印尼小姐衛教完整一套「游氏居家照護模式」,阿嬤的女兒很捧場,直誇護理師好強,什麼都很有辦法。做給印尼小姐看的技術,言語溝通不多但也都懂。我自己覺得盡力了。
訪視最後,要家屬簽名,收費(部分負擔+車馬費),總共276元……
阿嬤的美國女兒竟然開心的對我說:好便宜哦~妳可以常常來嗎?
#居家護理師每月訪視一次
#居家護理師手上有90位個案
真的別折煞我了 ☠